01
如果有人對你說「天空是藍色的」,你會如何反應?
一種是,「是啊!原來天空是藍色的啊!」或者「是啊,天好藍!」
而另一種則是,「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呢?」
這就是區別人文和科學思維的簡單方式。
後者,就是科學的方法。
是的,科學方法就是對任何人說的任何話,或者發生的任何事,都不會抱著「就是這樣」的想法,而是下意識地企圖探求緣由的思維方式。
記得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從來不輕易贊同別人的看法,也從來不曾用「就是這樣「的想法來對待父母、老師或上司所說的任何事情。
思考為什麼,早就已經根植於習慣當中。
碰到任何事情,都會下意識地問「真的嗎?這是為什麼呢?「,非得刨根問底並且自己想明白不可。
我最討厭的就是,不去探求什麼才是真實的,就直接輕易地完全相信別人的話。
這或許不是一個好學生應該做的,因為,這不是最適合應試的思考方式。
只是,這一定是訓練思維能力的最佳方式。
只有詢問為什麼,才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朝著有答案的方向前進。
如果只記住老師告訴我們天空是藍色的,思維就會停滯不前了。
可惜的是,這種套用公式、牢記知識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的直線式思維方式,已經在整個教育體系內,流傳了很久!
而真實的世界是非線性的、複雜系理論的。
所以很多人才只能是紙上談兵,完全無法應用到實踐——學了十幾二十年的妥妥的標準答案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同學們,又該如何面對,這麼不確定的不完美的世界。
02
家裡的孩子上學後,家長們最常跟孩子說的就是,「要好好聽老師的話!」「上課認真聽講!」「好好做作業。」……
而導致的一個現象,是越認真學習的孩子,越容易跟時代脫節。
尤其是現在這樣一個漫無邊際的時代。
北歐國家如瑞典、挪威、丹麥、芬蘭雖然人口稀少,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卻總是名列世界前茅。
不討論別的,咱們就從其對人的培養上來看。
這些國家都禁止使用teach(教)這個詞,因為教是以有答案為前提的,這些國家強調的是learn(學)。
丹麥人教育的基本方針是讓孩子學習思考。
他們說,「當全班25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時,才是最棒的。」
在他們的教科書中寫著:學校沒有教孩子答案的權力,只有支持孩子思考的權力。
在應試教育中,所有的焦點就是知識,而所有的知識都有著固定的答案和體系。
而在丹麥人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學會的,是提出假設、反覆求證,直到找到答案的一種思維能力。
03
如何訓練思維能力呢?
第一要義就是保持好奇心。
科學思維中窮根究底,就是來源於不竭的好奇心,這是思考的源動力。
一個擁有好奇心的人,就不會滿足於別人給的答案,甚至不滿足於別人所給予的題目限制,他會將其擴展開來,不斷深挖。
人們總是容易陷入窮忙。
所謂的窮忙,本質上就是思維的懶惰。
總說自己很忙、沒時間的人,其實才是真正浪費時間的人。
如果懶於思考,就會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無法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
有一個小秘訣,特別簡單。
那就是,讓生活簡單起來,你才更有時間思考。
提倡思考並不是事無巨細。
只在重要的事情上思考並且徹底思考,才是重點。
如果每天都徹底思考早中晚餐該吃點什麼,這一季又該添一點什麼流行服飾,那麼,這種思考的質量就值得商榷,而時間也會被瓜分得七零八落。
所以,只要是可以固化的東西,就將其固化。
這樣,才不會造成該想的不想,不該想的一直煩惱,白白浪費了思維的成長,也白白浪費了自己寶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