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自己的大腦 用聰明人的思維解決問題

2021-01-15 大餘思維

如何通過思維模型訓練自己的大腦,解決更多問題,做出更好的選擇。開始之前,我先問你的問題,有一位警長跟一位老人在講話,一位小朋友跑過來說你爸爸和我爸爸正在吵架。老人就問警長這小孩是誰啊?經常會說他是我小孩,請問吵架的那兩個人到底是誰?你想看看我五秒鐘之後我來揭曉答案。正在吵架的那兩個人是警長的老公跟他的嶽父。

所謂思維模型。又稱心智模型,英文叫Mental Models,我個人喜歡稱呼他為思維模型,待會。你知道我都是在講什麼東西就好。顧名思義,思維模型跟我們的思考方式有關,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向我家有一些網購留下來的箱子,不同的大小,形狀的箱子可以用來裝不同的東西,箱子太小就裝不下體積大的物品,太大會需要塞泡泡袋固定。太長、太窄、形狀不合也會塞不進去,而箱子大小的概念就是類似待會我們要聊到的模型。我們的大腦會在無意識下儲存不同的箱子。如果箱子數量不夠或大小不合,遇到問題就容易卡住。

同時,某些箱子裡越長拿出來用,就越習慣用哪種箱子去裝東西,形成一種慣性思維。比如上面的問題,特意讓人跳過思考警長是女生的可能,少了這一個箱子,你後面能想到的答案你就會有問題。有句話叫當你手裡拿著鐵錘,眼中看到的問題都像是釘子,不同的問題,就應該用不同的工具處理,效果跟效率也會差很多。關於思維模型的觀念很早就被心理學家提出來,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也很常被人提到他擅長使用思維模型去解釋問題。此外,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說過他能夠做出多次的投資與商業決策的原因,就在於他擁有很多的思維模型,他也鼓勵大家要有多元的思維模型,我引用他在書中的一段話,你必須掌握許多知識,在腦中形成一個思維的格子。

在往後的日子裡能夠自動地運用。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鄭重向你們保證,總有一天,你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已經成為周圍人之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思維模型的數量有很多,事實上有許多模型我們經常都在用,比如說『複利法則』,一筆錢的累積或一件事情的成效越到後面越明顯,又如『逆向思考』,如果要讓一件事情成真,除了去想如何做,你可以去想哪些事情不該做。這些都是思維模型的一種。接下來我要分享我自己常用在工作跟生活中幫助到我的幾個模型,你不妨也用在你的日常工作中去解決更多問題。我第一個要介紹的模型,你應該也很熟悉,就是80/20法則。

所謂80/20法則就是20%的作為可以決定80%的結果,更進一步來說就是大部分的成果會來自少部分的關鍵。我經常用這個模型來解決我任務規劃以及時間管理上的問題。每當我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就會用80/20的概念去提醒自己。我要先做什麼事情才會是最有效率的?有哪些關鍵的步驟可以決定結果的成效?80/20法則真的很簡單是吧。不過正好讓我特別強調知道思維模型是一回事,如何運用又是一回事,學習思維模型需要把它變成思維上的直覺反應在面對不同問題時,自動切換成不同模型去解決問題。就像前面提到不同的箱子裝不同大小物品的意思。從80/20法則也可以再延伸出我常提到的核心目標策略,找出要完成目標中最核心的那件事。

當你不斷去做那件事情時,其他的小目標也會漸漸被完成,最後實現整個大目標。也就是說,不同的思維模型是有機會交集運用的,了解這點對你建構思維模型會有幫助。我常用到的第二個模型的是10·10·10決策工具,這是我在看完一本書叫《10·10·10改變你生命的決策工具》後建立起來的模型。不過這本書中文版已經絕版,它概念很簡單,就是你在決定一件事情前先設想短中長期的影響會是什麼?把你的長期目標跟短期目標對焦在一起,然後再去思考你要做什麼決定。

其實人的大腦原本就會自動衡量短中長期的結果來引導自己去做選擇。但如果你能用更有系統的方式去幫助你做決策,而不是單純依靠恐懼、希望、壓力這些內建的情緒去做出選擇,結果通常會更好。而這三個數字10·10·10其實是代表的短、中、長期,我覺得就很好記,隨時可以提醒自己,比如自己在接一些商業活動前或者是規劃未來的發展時。如果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做出選擇,我就會從這三個問題開始思考,我做這個決定10天之後會後悔嗎?十個月之後,我會認同這個決定嗎?十年之後,我還會喜歡自己做的決定嗎?雖然不是每一次都會找到答案,但對於理清思緒或是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觀,我覺得有幫助。第三個要介紹的是避免因果謬誤,關於因果謬誤有很多種,我這邊要分享的是,不要把一件事情的結果跟原因輕易劃上等號即可直接點的例子哦。

有時人會羨慕比自己有錢的人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心裡會想,如果我也有錢,就會跟他們一樣快樂的。但事實上這是不一定的哦,而且很有可能不會像你想像中一樣快樂。你這樣,我想看看就好。不論是學生時期或剛出社會時,你應該有一些東西是你很想買。有一些美食是你還想吃,有一些地方是很想去玩。可是當你現在的經濟條件已經足夠後,反而沒有那麼想吃或想買了,因為你現在的條件跟你之前會羨慕時已經不一樣,看待做那件事情的心態自然不同。為什麼會說這是一個要避開的因果謬誤陷阱?因為當你掉入能夠有B,是因為有A,或是只要有A,就可以有B的單一路線連接時,你會忽略掉中間的過程,進而影響你接下來的行動跟決定。

好比前面那個警長的問題,如果我一開始就說有一位女性的警長跟老人在對話,那你很容易就想到後面的孩子,有可能就是警長的小孩。也就是說,只要你思考的出發點不同,你接下來會走的路就不一樣了。所以做一件事不要只去看頭跟尾就把他們畫上等號了。天底下有很多是能夠被完成都是需要過程的,這個過程也不是每個人做起來都一樣。家庭、成長環境、過去學過的東西都會有影響。這也是為什麼當你朝著想要的目標前進時,不要一直去跟其他人比,因為你不知道他此刻的結果是走過了哪些過程。有些過程必須是你自己走過才能有體會,也才可以達到真正想要的目標。

好啦,以上就是思維模型和心智模型的概念,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適合的模型去解決。所以如果可以,我們都應該儘量去增加自己的模型數量,然後活用它或是通過不同的書、案例去強化它。我相信,當你也建構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越來越寬廣。面對挑戰的態度會越來越有信心,然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如果剛剛分享了這三個模型的你是第一次聽到我是做應用,他們不怎麼熟悉。他網銀沒有試著在工作跟生活中不中看看,增加解決眼前問題的效率。這就是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內容。我整理一下提到的重點:

1、不同的思維模型就像不同大小的箱子選對箱子才可以有效解決問題。

2、思維模型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的,擁有的思維模型越多,大腦能解決的問題也越多。

3、做一件事,不應該輕易把結果跟原因畫上等號。調入因果謬誤的陷阱裡,會讓人看輕過程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聰明人的思維方式和普通人有哪些區別?
    道理聽上去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很難,普通人都愛犯的一個毛病就是自視甚高,總想要一些自己踮起腳也夠不到的東西。聰明人則是篩選出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領域,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考量。最後一步是確定興趣,用鄭老師的話來說,就是問問自己志在何方。在自己能夠做的領域中,有些工作雖然高收入但並不一定能給你帶來快樂,魚和熊掌很難兼得,這個時候聰明人會先做出權衡:錢還是快樂?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大腦)更善於思考?
    關於具體的記憶方法,分享過太多了,比如檢索記憶,間隔重複記憶,再比如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的編碼定位記憶、撲克牌記憶等等,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了看。三、我們要想更好的思考,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識是前提!
  • 如何讓自己的思維勤奮起來!
    思維懶惰是大家都有的毛病,原因很簡單,我們的大腦執行的是最省力法則,我們的大腦是人體消耗能量最多的器官,大腦所要消耗的能量是我們所攝入能量的20%,所以我們都會感覺到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更容易讓人乏累。有一部關於我們大腦如何運行的名著《思考,快與慢》,這本書裡就詳細的解釋了我們大腦怎樣進行思考的。作者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時刻都在運行,大部分時候我們的大腦都處在自動駕駛狀態,而在我們遇到需要大腦來仔細思考的時候,大腦才會真正的調動深層次的思維系統,來幫助我們思考分析,而這個行為是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完成的,這樣就能大體的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有思維懶惰的習慣。
  • 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
    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一個能力,都是在思考的能力。清楚這一點,我們就能很好的訓練我們的認知和思維能力了。思考的過程是什麼樣子的?思考其實是人的一個基本能力,但平常都喜歡不動腦的,喜歡傻傻的看著。什麼時候會動腦呢?
  • 有了這本思維訓練百科全書,在遊戲中訓練大腦,一舉多得
    ……在給孩子選DK系列的圖書時,《DK燒腦思維訓練手冊》引起了艾佳的注意:書中提到的日常遺忘引起了艾佳的共鳴,可訓練短期記憶、中期記憶、長期記憶引起了艾佳的好奇,與孩子一起通過遊戲進行思維訓練引起了艾佳的興趣,於是,艾佳也為自己挑選了這本書。
  • 構建界定問題的思維框架,成為解決問題的專家
    我們要將模稜兩可的問題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透過表層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量化問題中隱含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問題本身是由目標延伸而來,同時我們也要將問題本身再轉化成一個清晰可衡量的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案,有關這個問題的目標一定要遵循 SMART 原則。
  • 誰是聰明人,聰明人的十大特徵
    ——西塞羅   如果你具備以下特徵你很可能就是一個聰明人。一,聰明人更善於傾聽,多聽善聽更容易變聰明。傾聽是人的本能,通過傾聽來接受外界的信息;傾聽是你了解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途徑;嬰幼兒就是在傾聽中漸漸地成長起來。二,聰明人有更恰當的溝通方式。三,聰明人多角度思維。除去專業知識之外,聰明人知道很多。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訓練你的大腦,助你認知升級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學的核心素養。邏輯學有助於訓練你的大腦。思想家與批判性思維一切學科都有思維,邏輯學的核心思維就是批判性思維。它包括綜合分析,演繹歸納,邏輯推理等核心技能。思維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很大作用。要想認知升級,就要訓練你的思維。發散思維有助於創造,辯證思維有助於分析問題。人的一切行為取決於思維方式。
  • 在思維活動中,大腦是如何產生磁場的?
    在人的思維活動中,離不開大腦的運行。大腦的運行是由大腦細胞活動造成的。大腦細胞中儲存有各種於記憶相關的光線、聲音、力等等相關資料。那麼大腦細胞又是如何運行的呢?在理解這篇文章之前,必須要先理解光線聲音的本質,他們都是磁場的另一種形態。
  • 聰明人是怎麼樣思考的
    其實,思考並非難事,一個正常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即使人在發呆的時候其大腦也在想一些事情;人即使在夢中,潛意識也在對白天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過濾,進行著大量的思考。雖然思考看起來是太平常不過的事,但是卻很少有人關注自己在思考什麼、思考結果怎麼樣、思考的方法有哪些、自己是不是一個聰明的人。
  • 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提高創造力?
    培養想像力:首先要積累豐富的知識和見識;其次要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好奇心;其三,要善於觀察和感受世界。對聯想和想像的練習,在我用過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有一個「無聲看圖、無聲思考」的練習,這兩個練習有助於鍛鍊想像力。無聲看圖是給你一張圖片,在幾秒內觀察這張圖片,同時快速思考和想像1-6個問題。
  • 什麼是第二大腦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第二大腦」?三點幫助你
    很多人都是用單一的大腦思維去工作,可是有少數人已經鍛鍊出了第二大腦的思維來工作,如果你過去從來沒有用過第二大腦的觀念,今天我就來帶你一起培養這個思維。第二大腦概念很好懂,你要儘可能把不需要大腦處理的事情都外包出去,好比在手機出現前,記住家人的電話都很厲害的,可是現在已經不再需要背電話號碼了,存在手機裡一件撥出去就行了。這個就是第二大腦的概念。
  • 孩子發散思維訓練,用科學思維探索思維導圖發明過程、作用和畫法
    孩子的思維就像被壓抑的火山,只要一根引線,一點就爆。昨天去一個小學作思維導圖講座,期間用了幾個案例來激發孩子的發散思維,結果孩子的很多答案非常有創意。講座我主要講了四個內容。1. 訓練發散性思維;2.思維導圖的使用情況和作用;3. 用科學思維講解思維導圖發明過程;4.四步法畫思維導圖。這裡大概的說下。
  • 聰明人的大腦反而比較懶惰,專家:智力與大腦工作效率有關
    聰明人的大腦反而比較懶惰,專家:智力與大腦工作效率有關人類有不同的膚色有不同的種族,但是我們的大腦容量基本上就相似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水平基本上是差不多的。這說明我們的進化速度沒有分別,至少不會出現智人與尼安德特人那樣大的區別。
  • 《最強大腦》是如何練成的,謝華老師為您解密
    利用二十年的右腦開發、快速記憶的訓練經驗,提煉成《五分鐘打造記憶天才》《我的第一本高效學習書》《腦力開發為學習加分》《我的第一本思維導圖書》《揭秘世界記憶大師訓練手冊》,幫助大家了解大腦、開啟大腦、使用大腦、超越大腦!無論你是學生還是老師,無論你是家長還是校長,無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你都必須學會如何使用你的大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引爆學習力!
  • 計算思維≠編程,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計算思維?
    計算思維是為了便於人機的溝通,便於實現用計算機去解決問題,實現目的的一種思維方式。它不是要像計算機一樣思考,而是架起人機交流之橋梁的核心思維模式。在用計算思維解決問題時,人負責把實際問題轉化為可計算問題,並設計算法讓計算機去執行,計算機負責具體的運算任務,通過運算,達到人想要實現的工作目標,並將這個結果呈現出來,這就是計算思維裡的人機分工。
  • 我們先來看看聰明人的大腦有何不同?
    然而,聰明人大腦的連通性是否也與普通人不同呢?一項新研究支持了這個假設。對於聰明的人,某些大腦區域在不同大腦區域之間的信息流動中參與度更強,而另一些大腦區域則參與得較少。無論是科學家還是普通人都對弄清楚人類思維的基礎非常著迷。認知能力的差異(比如,導致學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差異)很大程度上被歸因於個體智力差異。
  • 開發最強大腦,訓練寶寶的「超級思維」,這套繪本家長不妨試一試
    根據研究表明,0-3歲是孩子語言、大腦、思維等等各項能力發育的黃金時期,如果家長能抓住機會,孩子未來的生活和學習都會變得更加的順利。這個階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強,家長只需要每天抽出一點時間給孩子以前看書、做遊戲、進行親子運動,等到孩子上幼兒園之後你會覺得自己家的娃就是別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 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
    一、錘子與釘子我們很容易理解用一個錘子去砸一個釘子,但我們不可能用一個錘子去砸同一個錘子,也不可能用一個釘子去砸同一個釘子,那麼用自己的大腦去控制自己的大腦是不是也不太可能呢?而當我們意思到這個區域的存在時,是憑藉著人類的心智意識到部分;第四象限中的區域,是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隱私部分。而每個人的四個部分都是大腦所控制的,思維方式也是遊走於這四個象限間,而真正聚焦的點是我們可以控制大腦的主界面。
  • 如何建立自己大腦中的思維模型
    受制於人類有限的感官,有許多存在於真實世界之中的事物,並沒有在人類的大腦之中形成印象,而這些存在於真實世界之中,但不存在與人類認知之中的事物,是無法加入到人類的邏輯思維之中的,所以,人類始終無法擺脫自身對於這個世界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