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思維模型訓練自己的大腦,解決更多問題,做出更好的選擇。開始之前,我先問你的問題,有一位警長跟一位老人在講話,一位小朋友跑過來說你爸爸和我爸爸正在吵架。老人就問警長這小孩是誰啊?經常會說他是我小孩,請問吵架的那兩個人到底是誰?你想看看我五秒鐘之後我來揭曉答案。正在吵架的那兩個人是警長的老公跟他的嶽父。
所謂思維模型。又稱心智模型,英文叫Mental Models,我個人喜歡稱呼他為思維模型,待會。你知道我都是在講什麼東西就好。顧名思義,思維模型跟我們的思考方式有關,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向我家有一些網購留下來的箱子,不同的大小,形狀的箱子可以用來裝不同的東西,箱子太小就裝不下體積大的物品,太大會需要塞泡泡袋固定。太長、太窄、形狀不合也會塞不進去,而箱子大小的概念就是類似待會我們要聊到的模型。我們的大腦會在無意識下儲存不同的箱子。如果箱子數量不夠或大小不合,遇到問題就容易卡住。
同時,某些箱子裡越長拿出來用,就越習慣用哪種箱子去裝東西,形成一種慣性思維。比如上面的問題,特意讓人跳過思考警長是女生的可能,少了這一個箱子,你後面能想到的答案你就會有問題。有句話叫當你手裡拿著鐵錘,眼中看到的問題都像是釘子,不同的問題,就應該用不同的工具處理,效果跟效率也會差很多。關於思維模型的觀念很早就被心理學家提出來,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也很常被人提到他擅長使用思維模型去解釋問題。此外,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也說過他能夠做出多次的投資與商業決策的原因,就在於他擁有很多的思維模型,他也鼓勵大家要有多元的思維模型,我引用他在書中的一段話,你必須掌握許多知識,在腦中形成一個思維的格子。
在往後的日子裡能夠自動地運用。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鄭重向你們保證,總有一天,你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已經成為周圍人之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思維模型的數量有很多,事實上有許多模型我們經常都在用,比如說『複利法則』,一筆錢的累積或一件事情的成效越到後面越明顯,又如『逆向思考』,如果要讓一件事情成真,除了去想如何做,你可以去想哪些事情不該做。這些都是思維模型的一種。接下來我要分享我自己常用在工作跟生活中幫助到我的幾個模型,你不妨也用在你的日常工作中去解決更多問題。我第一個要介紹的模型,你應該也很熟悉,就是80/20法則。
所謂80/20法則就是20%的作為可以決定80%的結果,更進一步來說就是大部分的成果會來自少部分的關鍵。我經常用這個模型來解決我任務規劃以及時間管理上的問題。每當我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就會用80/20的概念去提醒自己。我要先做什麼事情才會是最有效率的?有哪些關鍵的步驟可以決定結果的成效?80/20法則真的很簡單是吧。不過正好讓我特別強調知道思維模型是一回事,如何運用又是一回事,學習思維模型需要把它變成思維上的直覺反應在面對不同問題時,自動切換成不同模型去解決問題。就像前面提到不同的箱子裝不同大小物品的意思。從80/20法則也可以再延伸出我常提到的核心目標策略,找出要完成目標中最核心的那件事。
當你不斷去做那件事情時,其他的小目標也會漸漸被完成,最後實現整個大目標。也就是說,不同的思維模型是有機會交集運用的,了解這點對你建構思維模型會有幫助。我常用到的第二個模型的是10·10·10決策工具,這是我在看完一本書叫《10·10·10改變你生命的決策工具》後建立起來的模型。不過這本書中文版已經絕版,它概念很簡單,就是你在決定一件事情前先設想短中長期的影響會是什麼?把你的長期目標跟短期目標對焦在一起,然後再去思考你要做什麼決定。
其實人的大腦原本就會自動衡量短中長期的結果來引導自己去做選擇。但如果你能用更有系統的方式去幫助你做決策,而不是單純依靠恐懼、希望、壓力這些內建的情緒去做出選擇,結果通常會更好。而這三個數字10·10·10其實是代表的短、中、長期,我覺得就很好記,隨時可以提醒自己,比如自己在接一些商業活動前或者是規劃未來的發展時。如果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做出選擇,我就會從這三個問題開始思考,我做這個決定10天之後會後悔嗎?十個月之後,我會認同這個決定嗎?十年之後,我還會喜歡自己做的決定嗎?雖然不是每一次都會找到答案,但對於理清思緒或是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觀,我覺得有幫助。第三個要介紹的是避免因果謬誤,關於因果謬誤有很多種,我這邊要分享的是,不要把一件事情的結果跟原因輕易劃上等號即可直接點的例子哦。
有時人會羨慕比自己有錢的人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心裡會想,如果我也有錢,就會跟他們一樣快樂的。但事實上這是不一定的哦,而且很有可能不會像你想像中一樣快樂。你這樣,我想看看就好。不論是學生時期或剛出社會時,你應該有一些東西是你很想買。有一些美食是你還想吃,有一些地方是很想去玩。可是當你現在的經濟條件已經足夠後,反而沒有那麼想吃或想買了,因為你現在的條件跟你之前會羨慕時已經不一樣,看待做那件事情的心態自然不同。為什麼會說這是一個要避開的因果謬誤陷阱?因為當你掉入能夠有B,是因為有A,或是只要有A,就可以有B的單一路線連接時,你會忽略掉中間的過程,進而影響你接下來的行動跟決定。
好比前面那個警長的問題,如果我一開始就說有一位女性的警長跟老人在對話,那你很容易就想到後面的孩子,有可能就是警長的小孩。也就是說,只要你思考的出發點不同,你接下來會走的路就不一樣了。所以做一件事不要只去看頭跟尾就把他們畫上等號了。天底下有很多是能夠被完成都是需要過程的,這個過程也不是每個人做起來都一樣。家庭、成長環境、過去學過的東西都會有影響。這也是為什麼當你朝著想要的目標前進時,不要一直去跟其他人比,因為你不知道他此刻的結果是走過了哪些過程。有些過程必須是你自己走過才能有體會,也才可以達到真正想要的目標。
好啦,以上就是思維模型和心智模型的概念,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適合的模型去解決。所以如果可以,我們都應該儘量去增加自己的模型數量,然後活用它或是通過不同的書、案例去強化它。我相信,當你也建構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越來越寬廣。面對挑戰的態度會越來越有信心,然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如果剛剛分享了這三個模型的你是第一次聽到我是做應用,他們不怎麼熟悉。他網銀沒有試著在工作跟生活中不中看看,增加解決眼前問題的效率。這就是今天我想跟你分享的內容。我整理一下提到的重點:
1、不同的思維模型就像不同大小的箱子選對箱子才可以有效解決問題。
2、思維模型是可以透過後天訓練的,擁有的思維模型越多,大腦能解決的問題也越多。
3、做一件事,不應該輕易把結果跟原因畫上等號。調入因果謬誤的陷阱裡,會讓人看輕過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