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子安同學。
在過往的思維觀念中,我們很仰賴大腦來處理所有事情,如果你理解大腦這個神奇的器官,你會發現大腦幾乎無時無刻在處理你所有的事情,要思考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哪些表情不該出現,同時大腦還要處理手、腳的行動,把該記住的東西要記錄下來。只是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如果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的大腦發揮更大的生產力,你覺得這件事對你的幫助有多大?
很多人都是用單一的大腦思維去工作,可是有少數人已經鍛鍊出了第二大腦的思維來工作,如果你過去從來沒有用過第二大腦的觀念,今天我就來帶你一起培養這個思維。第二大腦概念很好懂,你要儘可能把不需要大腦處理的事情都外包出去,好比在手機出現前,記住家人的電話都很厲害的,可是現在已經不再需要背電話號碼了,存在手機裡一件撥出去就行了。這個就是第二大腦的概念。
可事實上多數人是因為有手機的關係才運用到第二大腦的思維,真正要在工作中發揮第二大腦的功效,你必須主動去發展注意力。接下來我會分成三個觀念。
第一,不要再用大腦記東西。
雖然求學期間我們經常要記東西,但其實人的大腦並不擅長記憶。前天晚餐你吃的什麼,你可以都無法馬上回答出來,那我再問你,你的父母親叫什麼名字,想必多數人一定都答得出來。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分短期跟長期記憶,只有真正重要的事情,大腦才會把它們放入長期記憶。像我們今天吃的東西就不重要,當然很快就忘了,父母的名字就很重要,而且從小就需要記住它,它早就存在我們的長期記憶裡了。
但問題在於要將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是件很耗大腦能量的事,必須反覆反覆地出現,一再提醒大腦才可以,要放入長期記憶區裡。比如上班的時候突然被老闆交代一件重要的事,如果你沒有記下這件事,導致工作漫不經心,然後要花很多時間去回想,一來一往就浪費了時間,所以培養第二大腦的思維就是別用大腦記憶。
比如我自己的寫作的靈感偶爾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冒出來,起初我認為我應該會記得,但並沒有,而且有時候還會因為想著那個靈感的睡不著,後來我的習慣就是,如果靈感真的很棒,我就會趕緊起床去拿手機記下來,或者是說在睡覺的地方放一本小冊子隨時記錄,記完之後我就當作沒這回事,安心去睡覺。同樣如果白天有什麼要記得的事情,我也會直接拿手機來記錄,因為我要讓大腦恢復到可以隨時處理應變眼前事情的狀態,把基於這種耗費能量的事情交給工具。
第二,不要再用大腦搜東西。
用電腦資料整理檔案很正常的,把資料分類,有需要就再開一個資料夾,就可以像樹狀圖一樣去尋找資料,你會用關鍵字的方法找資料嗎?搜尋電腦裡的資料也是,你可以用關鍵字找到答案,因為有了這樣的搜尋功能,我的電腦就變成了我的第二大腦,在手機上也同樣。
從表面上來看,這個好像只是方便快速搜尋資料對不對?但其實它蘊藏一個高效生產力的思維,儘可能地減少切換大腦注意力的時間。當人的大腦專注力被打斷時,要花很多倍的時間才可以重新回到原本的專注狀態,也就是說當你的大腦好不容易進入高鐵速度在處理工作時,一個打斷你就要從頭開始。
你想想,如果一天被打斷10多次,你的生產力怎麼可能跟一直專注的人相比,所以用關鍵字搜尋資料的思維,就是在培養第二大腦的思維方式,而且這個不只是運用在筆電裡面的資料跟檔案而已,記錄自己的學習筆記,如何把工作回歸整理出來,建立起自己的資料庫系統,都是在強化你的第二大腦。
第三,不再要求大腦發揮專注力。
我認為最好的專注度就是不需要專注力,什麼意思?如果你可以在工作的時候很自然的全心全意投入在眼前唯一的工作,你的生產效率基本上就是最高的時候,比如心流的狀態,意思就是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可以全心全力的投入,感覺時間一下就過去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正是因為你的大腦在當下秩序的需要。你的大腦比你還渴望專注,你就需要不被打擾的工作環境,比如說營造專屬的工作環境,或者是說在工作前有一套儀式帶你進入到工作狀態,但主要的還是自動化。
在你用電腦寫作的時候,突然夯機了,然後來不及存檔內容就消失了,所以我在用word的時候就反射性按一下儲存鍵。但現在的軟體都有自動儲存功能,這能減少被打斷的次數。採用第二大腦的思維開始往自動化的方法去發展。比如如果是重要的資料,我還會存在雲端資料夾裡,我就不用再擔心資料不見了。另外我的電腦也隨時在備份主頁裡面的資料到外部的硬碟,而我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處理眼前的工作上,更容易讓我進入心流的狀態。
以上這三個就是很好懂的,很好培養第二大腦思維的方法,其實還有很多,但你習慣這三個後就可以延伸到不同的領域,可以很顯著的提升你的工作效率,但我不會說這是絕對完美的方法,我覺得最需要克服的地方應該是需要多花一些錢,但我希望你不要因此氣餒,萬事起頭難,重點不是在多難,你要開始建立你的第二大腦思維。最後感謝收看,如果本文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讚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