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是人類的「第二大腦」,我們應該保護好自己的雙手。
「心靈手巧」「得心應手」,都是大家都熟知的成語,這裡所說的心實際上都指腦,說明腦的創造性是離不開手的實踐來體現的。手是人類大腦進化的動力,是思維創新的搖籃。由於手的活動,引發了腦的思維,腦的思維又通過手的實踐去完成、完善。手和腦在如此不斷的循環中不斷地相互促進、進化,從而造就了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歷史。
科學家顧玉東說過,手創造了人類,創造了世界,手是人類的「第二大腦」,我們應該保護好自己的雙手。
手和腦是一對「親兄弟」
顧玉東院士說:「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大腦會思維,雙手能創造。這四句話充分總結了手在人的一生中多麼重要。人之所以從猿變成人,是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的整個歷史就來源於人的手和腦不斷的思維和創造。」
科學家用海豚與人相比。海豚是最聰明的海洋哺乳動物,體重同人相近,臉部還有皺紋,能用身體來表達意思,它經歷了同人一樣的進化發展階段,腦髓也相當發達,生性十分機靈。但由於它生活在水中,上肢沒有演化成手,腦髓就不能進一步發展,大大落後於人類。
可能你早已注意到,全世界所有的人,不論種族和膚色,在表達意思時都要用手勢來幫助說話,對方看到了你的手勢,也會加深對你話語的理解。人腦的解剖研究表明,控制語言和手活動的中樞,都在大腦左半球,這從生理結構上決定了腦和手的相關性。
大腦語言功能跟手運動機能緊密相關。「因為促使手指生長的荷爾蒙在大腦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英國腦神經專家約翰·馬寧這樣解釋。心理學家還讓有演講才能的人接受一種試驗,即在發表演講時不允許手動,結果演講人無論是在集中精力上還是在表達能力方面,質量都降低了至少50%,這說明大腦中語言功能與手的運動機能是緊密結合的。
手指還有一個奇特功能,能暴露人們隱藏在內心的想法。比如有人在說話時他的目光顯得堅定,聲音也不顫抖,唯獨他的手迅速捏了一下鼻子。對此美國心理專家保爾·艾克曼一針見血地指出,做這個動作說明大多數有這個動作的在說謊。
他進一步分析:人們可以讓聲音幫助說假話,但卻不能支配手,因為手直接與大腦的觸覺中心連接,幾乎不受人控制。即使撒謊高手和紙牌賭徒,也常因無法控制手的動作而洩露天機。
奇妙無比手勢語
手是人類的重要器官。吃飯握筷用勺舉杯用手,這是取得食物維繫生命;種地做工科學實驗用手,這是為了生存和發展;學習寫字看書用手,這是承繼前人的智慧。科學家認為,手是人類語言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工具,沒有手的出現就沒有人類的語言,也就沒有當今人類的腦髓。
在人類的發展史中,古人類在產生語言前,有一個靠手勢交流思想的階段。一個原始人用棍子獵取了一隻兔子,他要告訴同伴,最好最省事的方法是一隻手拿著兔子,一隻手指著兔子,嘴裡發出嗷嗷的叫喊。野兔子對原始人來說,是一種經常的美味,因為草地上野兔遍地,捕捉十分容易。在狩獵之餘,為了計數,還可以用手取風化的帶色石塊或黃泥,將兔子的樣子畫在巖石上,這到後來就演變成象形文字「兔」。
科學家認為,高等哺乳動物腦的語言區域,是在動物進化中逐漸定位於大腦左半球的,而且同上肢的進化密不可分。現在的實驗表明,無論是狗、猴,還是猩猩,當你向它們做手勢時,都會引起它們的神經興奮和有意的注意。只是由於它們沒有手,沒有發達的語言中樞,才不能像人一樣會說話。「手勢會使大腦多一個興奮點,有助於理解、記憶和思考。」顧玉東院士說。
在現代人類中,用手勢說話是很普遍的,只要你豎起一個大拇指,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誇獎;你豎起一隻握緊的拳頭,手背對外,這表示決心和力量;你不斷搖擺雙手,這是在說不;用手指計數,這是所有民族的慣例,而且全世界通用。
你一定看過電視上對聾啞人的啞語廣播,手勢語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它幾乎能與口語同步,將播音員的意思表達得分毫不差。你也見過盲人的閱讀和寫作,手指的觸摸竟也能替代有聲語言。這一切都表明,手與人類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密不可分。文字的產生又使人類有了抽象思維的能力,使人的大腦更完美,思維能力更強。
19塊肌肉仍是未解之謎
手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之一。手為什麼這麼靈巧?除了和腦有關外,還和它的特殊構造有關。手包括腕、掌、指三部分,呈扇面作輻射狀與腕關節相連。
美國《普林斯頓科學文庫》裡,一個叫皮內爾的教授寫過一本科普書《手》,他說手部能做75萬個動作姿態,比一本牛津大辭典的詞還要多。
手最精巧、最寶貴的部分,是19塊小肌肉,其中,有4塊在拇指上,4塊在小指上,4塊在肌腱上,4塊在掌骨間的背面,3塊在掌骨間的掌面。有這19塊肌肉,人才可以幹非常精細、靈巧的活兒。您一定看見過猴子吃蘋果的情景,有沒有注意到它一定是用雙手捧著吃的?
這是因為猴子的五個手指是相互平行的,沒有對掌合對指的功能,一隻手拿不住東西。而人能拿住、握緊,就是因為有這19塊小肌肉的活動。它使人的拇指可以轉向掌心(稱為對掌),又可以轉向其他手指(稱為對指)。對掌和對指是人手最主要的功能。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拿起工具勞動是從猿進化到人的關鍵,而能夠拿起工具,正是因為有了這19塊肌肉。」顧玉東院士說。
在長期的進化中,手發展成了人類神經感覺最為豐富最為敏感的部位。從比較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大鼠和人在基因結構上僅有3%的差異,但在手擁有神經纖維數量上卻差異極大。大鼠前爪上有不到3萬根神經纖維,而人手上有100多萬根,這是任何其他動物都無法比擬的。人也因此具備了最複雜、最特殊的功能——手和腦的聯繫與互動。
如果發生不幸,手指或手掌全部斷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能通過手術進行再植,但如果這19塊肌肉有所損傷,直到如今也無法完全恢復。這個被顧玉東院士稱為手科研中「哥德巴赫猜想」般的難題,也正是他認為的探索手與腦聯繫的關鍵。
保護好我們的「第二大腦」
手是人體最易受傷害的部位之一。由於手的工作量大,使用頻繁,所以受傷的概率遠大於其他的部位。在急診外傷病人的統計中,手外傷的病人佔到了20%~30%,是極為常見、高發生率的疾患。一般情況下,手的傷害不會危及生命,但可導致終生殘疾,喪失勞動和生活的能力。所以手的保護是職業安全非常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