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話,咱們用的鍵盤布局都一樣吧?!
差不多都長這樣 ↓ ↓ ↓
這類以 QWERTY 構成鍵盤字母區前六個字母的鍵盤,有一個異常簡單粗暴的名字:QWERTY 鍵盤。
這是世界上最為普及的鍵盤布局,現在大部分計算機鍵盤都是這一布局。
呃,為什麼世超要說是大部分呢?
因為鍵盤布局並不是只有 QWERTY 這一種啊。。。
就拿中國臺灣地區來說,大部分手機鍵盤布局長這樣 ↓ ↓ ↓
這些字符叫注音符號,是為漢字注音而設置的,跟咱們使用的拼音是一個性質,雖然長相差很遠。。。
而他們的電腦鍵盤呢,以 QWERTY 鍵盤為主,但有些也會在 QWERTY 鍵盤基礎上再加點料。
第一次看到塞得這麼滿當的鍵盤 = =。。。
在東歐地區,以德國為首,使用的主要是 QWERTZ 鍵盤。乍一看沒啥區別,其實 Y 和 Z 的位置互換了。
所以,有很多人不管它叫「 keyboard 」,而叫它 「 kezboard 」。哈哈哈哈。。。
調換原因很簡單,德語裡經常會出現 TZ 的拼寫組合,用常用鍵盤布局很難連貫的打出來,乾脆把 Z 扔去 T 邊上了。。。
下面這款 AZERTY 鍵盤目前主要用於法國和比利時,也是基於 QWERTY 微調 ↓ ↓ ↓
Z 跟 W 、A 跟 Q 互換了位置,M 上升一行放在了 L 的邊上。調整原因也跟語音有關:Z 在法語中出現頻率比 W 多,W 只用作外來語。
還有西班牙、希臘等也根據自己國家的語言特點,演化出了自己專屬的鍵盤布局。。
當然,以上這些大部分都是基於 QWERTY 鍵盤做微調,原因呢,都是為了迎合當地語言的拼寫習慣。
下面這些老哥呢,就非常不一樣了。
他們直接放飛了自我。
因為覺得 QWERTY 鍵盤設計不合理,1932 年德奧夏克( Dvorak )在跟朋友一起研究了字母頻率以後,推出了 Dvorak 鍵盤 ↓ ↓ ↓
設計理念非常簡單:讓雙手交互輸入;讓常用字母和常用組合最容易輸入;讓少用字母呆在最難碰到的下排等等;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英文打字速度正是在 Dvorak 鍵盤上創造的。
根據「 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2005 年 Barbara Blackburn 在 Dvorak 鍵盤上連續打字 50 分鐘,平均每分鐘 150 個詞,峰值速度為每分鐘 212 個單詞,成為世界上最快打字員。
同樣,覺得 QWERTY 鍵盤是效率殺手的還有 Colemak ,他於 2006 年推出了 Colemak 鍵盤 ↓ ↓ ↓
它以一個更激進的方式,將高頻鍵位安排在了字母區第二行,在左右區均勻分布。
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覺得 QWERTY 的鍵位布局不合理呢?
因為這個破排版操作起來實在是太令人難受了。
為了讓大家能直觀感受,世超將下面這段話分別輸入三款鍵盤,並生成鍵位熱力圖。
這段話來自《洛麗塔》
QWERTY 鍵盤的熱力圖 ↓ ↓ ↓
這個高頻鍵位的分布特麼就跟鬧著玩兒一樣,分散四落。左右區也不均勻,左手負擔重。
Dvorak 鍵盤的熱力圖 ↓ ↓ ↓
高頻鍵位均集中在中排,手指移動距離變少了很多,左右區相對均勻了不少。
Colemak 鍵盤的熱力圖 ↓ ↓ ↓
跟 Dvorak 相比它集中在中排的表現更為突出,但這兩者相比差距並不是特別大。主要區別在標點符號的布局上。
大概就是這樣。。。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 QWERTY 鍵盤並不合理卻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使用?
為啥鍵盤布局不是按照英文字母順序 ABCDEFG 來排序呢?
呃,其實。。。最初在打字機上,鍵盤就是 ABCDEF 排序的。。。
但,當時打字機是通過按鍵激活對應的金屬臂,從而打出所需字母。要是打字員手速過快,金屬臂沒回位就按了下個按鍵,兩個就得一起卡住。。。
於是,就有人想了一個辦法!
將英語中經常用的拼寫組合、常用字母都給分隔開,用來降低快速連擊可能性,以此避免機械結構卡住。。。
就這樣, ABCDEF 稀裡糊塗變成了 QWERTY 。。。
而在電腦出現以後,這個為了降低打字速度而發明的 QWERTY 鍵盤也被延續。
儘管後來出現了更合理的鍵盤布局。可是這個世界早已習慣了 QWERTY 鍵盤。。。
大家都懶得花費太多時間去學習新的布局了,何況也不好買,直接把默認鍵盤布局改成其他布局的話,打遊戲等很多時候,可能就蒙圈了。
這一切裹挾著世人繼續用著 QWERTY 鍵盤。
怎麼說呢。。。
QWERTY 鍵盤也許是上帝給世人的,一個美麗的「誤會」吧。
更多科技史上的「誤會」,快關注「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