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上輸入「10%大腦」這個關鍵詞,可以得到2.53億個結果,都是在討論人類到底用了多少大腦。我們真的只用了10%的大腦嗎?經常有人會問,這是不是真的?還有一些人想知道,如果是真的話,那我怎麼能讓自己那90%來讓自己發揮巨大的潛能?
我們的大腦在大部分時間裡都無所事事,這個想法幾乎變成了人們口耳相傳的共識,被信口拿來誇張的表達,讓人以為人類大腦還有巨大空間未被利用。然而真相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我們全部的大腦,並不存在那閒置的90%!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我們全部的大腦
大腦是一個特別耗能的器官,它佔正常人體重的3%,卻消耗人體日常能量供應的20~25%。沒錯,你的大腦一天要燒掉幾百卡路裡,每天如此。哪怕你只是坐著閉上養神、或是躺在床上打個盹。
你也許好奇為什麼大腦會消耗這麼多能量?畢竟我們的肌肉負責行走、抓握、舉重和攀爬等動作,似乎應該比僅僅舒服的呆在腦殼裡的大腦燃燒更多的熱量。但是一旦你理解了大腦中最活躍的細胞有什麼職責,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你大腦裡那三磅寶貴的粘稠物質需要那麼多能量!
神經系統的基本勞動力,是一種叫做神經元的細胞。這些特殊的細胞在蒼蠅、海蛞蝓和人類的大腦中都存在,它們構成了大腦的電化學迴路。神經元的運行是從細胞體
出發,將電信號沿著名為軸突的長突起,發送到下一個神經元。有些軸突相對較短,但有些長度接近一米。他們的電信號是由進出細胞的帶電粒子以化學方式產生,當一個電信號沿著軸突抵達終點,它會使神經遞質這種神奇的分子,被釋放到細胞之間叫做突觸的微小空間中。
神經遞質的工作方式是連接到鄰近神經元上的微小受體,告訴他們信號已經到達了。因為每一個神經元都能向多達1萬個其它神經元發出信號,所以每當我們呼吸舉手眨眼睛或者思考的時候,都會有的數量多到可怕的化學活動在進行著。這還只是神經元,大腦中還有另外一種細胞叫做神經膠質,他們負責額外的結構性和功能性任務,數量至少和神經元一樣多。要想實現所有這些功能,需要巨大的能量,無論你多麼努力的思考,大腦消耗的能量都差不多。如果你在全力專注於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的耗能可能會略高一點點,但是與僅僅保持清醒所需要的能量相比算不上什麼。
每一個神經元都能向多其它神經元發出信號
三鎊大腦大約等於1.36千克,生物的演化過程不會允許一個器官消耗那麼多的能量,卻一直得不到充分的使用!事實上大腦簡直就像個忙碌的蜂巢,哪怕你睡著了,你的大腦也在工作,繼續處理著關於白天發生的事件以及學到的技能的記憶,做一些與你清醒的時候積累的化學物質和毒素清理有關的內務瑣事。一個字,就是「忙」!
既然我們一直都在使用全部的大腦,那10%的謬論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謬論沒有明確的來源,但是,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了一些作用。第一個是19世紀的生理學家們在開始解剖大腦,了解其結構的時候,他們發現大腦不只是由神經元構成,大腦中還有許多充滿液體的腔室,當時的認識局限在只有大腦中的神經元在做重要的事情,而大腦還有極大的利用空間。這個說法在多個方面都引起了誤解,因為大腦的結構對確保它能夠有效的運作至關重要,如果大腦沒有受到保護,不能獲得營養並且清除毒素,他便無法工作。另一個因素是,一聽說自己只使用了10%的大腦,人們就立刻斷定,如果能使用更多的大腦,他們就會變得更聰明或者更高效,以至於在2014年的一部名為《超體》的電影中,女主角斯嘉麗給詹森射入了一種令他的大腦突然滿負荷運轉的藥物,從而了擁有操控物質的超能力,這種故事雖然是假的,但是很酷,因為人們總是相信自己潛力無窮。
電影《超體》
不依據科學數據,很多人便認為由於巨大腦力空間的存在,人類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幾乎是無限的。他們觀察到非常成功的人,一方面活到老學到老,另一方面仍然記得孩提時代學到的東西,因此似乎大多數人取得的成就還沒有達到其腦力所能達的九牛一毛,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腦力極限在哪裡!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你的大腦每天都在全力運轉,你也許在充分利用,你也許會錯過和浪費。
從19世紀後期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開始,許多研究者把他們的關注點放在人們能夠達到的目的目標上。除了威廉詹姆斯,20世紀初的商業大師戴爾-卡耐基,他經典的著作叫《人性的弱點》,在1931年首次出版的時候,他試圖讓讀者思考,通過努力工作和學習,他們可以取得更多成就。而實際上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充分的利用他們遇到的一切機會,許多人他們都不願意學習那些看起來和他們目前需要完成的工作沒有直接聯繫的知識。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就不再學習新技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大多數人的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實際成就,所以下次如果有人問你,人類是否只用了10%的大腦,你可以說我們使用了全部的大腦,只是我們經常無意識地浪費了腦力的運轉和付出。
劃重點來了: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全力以赴,不存在閒置的90%空間,你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現在的腦力,合理的安排時間,用好各種機會,不浪費腦力的付出,就會獲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