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可塑性意味著我們每天都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2020-11-14 新浪探索

無論是你所經之事、所成之人、還是所見之物,你生活中發生過的每一件事都存儲在你的大腦中。

  大腦的「可塑性」是現代科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但神經科學家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認為這個詞具有誤導性。塑料藉助模具成型後,就會維持特定的形狀不變,而大腦的物理結構處於連續不斷的變化之中。不過伊格曼也沒法對這個詞避而不用,「所有文獻都這麼寫,保守起見,我也只能這麼寫了。」伊格曼也不贊同將計算機比作大腦,並創造了「livewired」一詞(live意為「活的」,wired意為「連線」),以強調大腦的「硬體」和「軟體」是密不可分的。

  伊格曼體內似乎蘊藏著驚人的能量。他既是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又是一名小說家,還是PBS(美國公共電視網)《大腦》節目的主持人,此外還是HBO美劇《西部世界》的科學顧問。如今他還是矽谷公司NeoSensory的CEO。該公司研發的小裝置可以將數據輸送給大腦,讓人們可以通過皮膚「看」和「聽」。

  外網Nautilus近日對伊格曼展開了一場採訪,探討了神經元如何與彼此進行競爭、人類能否擁有全新的感官體驗、以及他為何相信「你就是你的大腦」等問題。

  你說我們對大腦的可塑性幾乎一無所知。大腦每天都會經歷「重新布線」嗎?

  在人的一生之中,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重新接線。你的大腦中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更是多達1015次方。這些連接的強度會不斷變化,並且會不斷斷開和重連。所以說,與一周前、或者一年前的你相比,此時的你已經是個不同的人了。你了解到我的名字叫大衛之後,你的大腦物理結構就會有所變化,這就是記憶的過程。

  在一周時間裡,大腦的連接方式是只會稍有變化、還是會產生顯著區別?

  兩種都有。目前在疫情期間,每個人都會經歷許多變化。我們的生活突然不再按部就班,必須重新思考某些事物,充分發揮創造力。大腦會自己建立起一套世界模型,藉此預測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件。然而突然之間,我們的預測都變得不靠譜起來。在封城期間,唯一的安慰便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只要你沒生病,大腦就能從疫情中獲益,因為我們每天都要用新鮮事物挑戰自己,而這對於大腦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

  有一項已經開展了幾十年的研究,受試者是一群終身生活在女修道院中的修女,均同意在死後將大腦捐獻出去。研究人員在解剖時發現,有一部分修女患有阿爾茨海默症,但這些修女在世時,別人根本看不出她們得了病。這是因為,她們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自己。修女們有職責和雜務在身,還要經常和他人打交道。而對大腦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其他人(當然,這種挑戰是有益的)。因此在她們去世前,她們的認知系統始終非常活躍。儘管她們的大腦結構受到了疾病的蠶食,但大腦中一直在不斷鋪設新的路徑。

  你在書中寫道,我們大腦中的各組神經元之間一直在爭鬥不休,想爭奪對大腦特定部分的控制權?

  下至單個神經元,各個層面上都存在競爭關係。就好比森林裡看似寧靜而美麗,但每棵樹木和灌木都在為了陽光而競爭,所以有些灌木長得矮寬,有些則把所有能量都用在長高上,伸展枝葉,吸收儘可能多的陽光。神經元之間的關係也正是如此。當一個神經元向另一個神經元傳遞信號時,也是以神經元之間相互鬥爭作為大背景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問題,很多事情就說得通了。一旦大腦的某個部位暫時閒置,就會迅速被其它部位佔領。

  能舉個大腦中競爭的例子嗎?

  我們總把大腦後部負責視覺的部位稱作視覺皮層。但如果你失明了,或者甚至只是蒙住眼睛、在掃描機器裡待一段時間,我們就會觀察到,負責觸覺和聽覺的腦區開始侵佔視覺腦區。如果是天生失明,這部分腦區就會被整個挪作他用,如負責觸覺、聽覺、單詞記憶等等。所以我們不應給各個腦區貼上「這部分是負責視覺的」之類的標籤。

  那大腦只是在收集信息,然後進行重新組織整理嗎?

  大腦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並不在意數據的來源,因為大腦內部的所有信息都是由微弱的電化學尖峰表示的。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元每秒都會激發10至上百次,大腦根本不知道某個數據究竟是來自光子、還是耳朵接收到的空氣壓縮波、還是口鼻感受到的分子混合物。但它就是能弄清楚如何建立反饋迴路,將指令發送給對應的肌肉,從而使輸入發生特定改變。

  你提出了一項有趣的猜測,稱我們做夢是為了保護視覺想像力。你是說如果我們不做夢的話,就有可能失去這項能力嗎?

  沒錯。如今我們可以用電力照明,但在人類進化史上,99%的時間裡都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你只能生活在黑暗中。黑暗對聽覺和觸覺沒有影響,但對視覺來說就很不利了。考慮到腦區互相佔領的速度,視覺皮層很快就會被其它腦區所佔。數年前,我的學生唐•沃恩(Don Vaughn)和我研究出的一套模型顯示,做夢似乎是一種在夜間保護視覺皮層不受侵佔的方式。其中涉及到了一條非常特殊的迴路。每隔90分鐘,大腦中部的神經元就會變得活躍一下,展開一些活動。這些活動本身沒什麼特別的,但似乎是種保護性的激活機制,就好像「現在是晚上了,你正處於睡眠模式。我們得讓這部分腦區保持活躍,不然就會被隔壁腦區攻佔掉。」

  這麼看做夢可真不浪漫!別人都說夢是靈魂之窗,你卻說做夢只是為了保持視覺皮層活躍。

  我有時也會追求浪漫,但大多數時候只追尋真理。我們分析了25種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可塑性以及夜間的快速眼動睡眠長度。結果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大腦可塑性越強,所需的快速眼動睡眠就越多。順便一提,快速眼動睡眠在嬰兒時期出現得最多,因為這一階段的大腦可塑性非常強,最需要好好保護視覺皮層。

  假如有某顆行星不會自轉,不會有半天時間都處於黑暗之中,這顆行星上的生物就不會做夢了嗎?

  我們這樣會做夢的物種在宇宙中也許十分罕見。假如你生活在一顆永遠處於白晝、或永遠處於黑暗之中的行星上,就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了。或者說,假如你所在的行星自轉速度很快,晝夜每隔90分鐘就會輪換一次,那也用不著做夢。

  據說有些人由於出生缺陷、或者手術原因,缺少了半邊大腦,但仍然能正常生活。這真的可能嗎?

  只要是在7歲左右之前摘除的,就沒有大礙。我曾經和幾名幼時做過大腦半球切除術的年輕人交談過,從交流中根本覺察不出他們少了半邊大腦。只不過與被切除的一側大腦對應的另一側身體往往略有些跛。但他們的認知能力並沒有問題。這說明即使大腦缺失了一半結構,整個大腦系統也能設法正常發揮功能。

  動物中也有一些大腦可塑性的例子。比如有一條狗生來就沒有前腿,於是學會了只用後腿走路。

  這隻叫「信念」(Faith)的狗可以像人類一樣用後腿走路。這是因為,她必須去找食物,也必須到母親身邊去,所以她不得不搞明白怎麼用後腿行走。這說明狗的大腦並未受基因限定、只能控制狗的身體,而是怎麼可行就怎麼控制。縱觀動物王國,身體類型、骨骼長度、肌肉組織、翼爪形狀可謂千奇百怪。大自然不會為每一種生物單獨設計一套大腦,只需從生物基因著手即可。只要對某個基因稍加改動,形成的身體結構就會大大不同。

  人類大腦是如何重新「布線」、彌補缺失的感覺的?

  這個問題讓我不由得思考,人類能否創造出新的感覺?大腦能否從全新的數據流中獲取有用信息?這種情況叫做「感覺替代」。我們在一些失聰者身上進行了這種嘗試。我們製作了一件背心,上面布滿振動馬達,會產生類似手機那樣的振動。背心接收到聲音之後,便會將聲音轉換成特定的振動規律。馬達按振動頻率從低到高排列,與內耳的排布方式相同。這樣一來,我們就相當於用軀幹部分的皮膚代替了內耳。結果發現,失聰者僅憑皮膚感受到的振動規律,也能獲取外界的聲音信息。皮膚似乎沒什麼大作用,卻有著出色的計算能力,可以傳遞大量數據。

  皮膚為何如此擅長計算?

  因為皮膚非常敏感,萬一有蒼蠅落在你身上、或是有什麼東西在你身上爬來爬去,你都能感覺到。皮膚的「帶寬」非常合適,可以向其中傳輸大量數據。如今大家都在研究如何藉助可穿戴設備、向人眼或耳朵中傳入更多信息。但眼睛和耳朵應當另有用途,皮膚倒是一條現成的信息傳輸渠道。

  為失聰人群研製這類設備是一方面,但我們的感覺體驗也有可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就算我們的感覺一切正常,也有改進、甚至改變的空間。

  感覺拓展也是一個令我很感興趣的領域。例如,我們能否把自己的視覺擴展到紅外光或紫外光波段呢?曾經有一天晚上,我的工程師給我戴了一根紅外線腕帶。我正在黑暗中走過兩棟房子,突然感到手腕處傳來一陣振動。我不禁納悶:這是怎麼回事?哪裡來的紅外線。於是我跟著腕帶的振動,一直走到了一臺夜視監控攝像頭跟前,四周圍了一圈紅外LED燈。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完全看不到紅外光。但你可以從「引擎蓋是熱的」判斷出一輛車剛剛停下。我們會從世界中接收到各式各樣的溫度信息。這一點很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索。

  除了感官拓展之外,我們能否創造一種全新的感覺呢?如果你能像感覺到顛簸、轉向、滾動和方向一樣,能夠通過皮膚直接接收股市、推特、或者你正在操控的無人機傳來的數據,會是怎樣一種感受?目前有許多實驗正在考察這一點。這能否為大腦創造一種全新的體驗呢?

  我們未來能夠繪製出某人大腦中的全部神經連接、並據此判斷此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也許能吧。不過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這輩子都看不到了。但從理論上來說,你有過的每一種體驗都會記錄和存儲在大腦之中。這不僅僅與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有關,而是深入到細胞層面。信號通路的確切分布、生物化學的系統層級、一直到細胞核中的基因表達,這些全都代表著你在這個世界中的經歷。從理論上來說,也許再過300年,你就能讀取別人大腦中的信息了。

  有人並不贊同將腦海中的一切事物都歸結於腦科學。有些人稱其為「神經狂熱症」、甚至「神經垃圾」。你如何看待這種批評?

  這種批評毫無依據。現在確實有很多「神經垃圾」,有些人做了點影像學研究,就開始宣稱「瞧這塊腦區亮起來了,我們已經找到了『感激』或『慷慨』的神經依據」。這根本不是真正的科學。但「你就是你的大腦」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你所經之事、所成之人、還是所見之物,你生活中發生過的每一件事都存儲在你的大腦中。

  例如,有些人患上帕金森症候群之後,就變成了難以自控的賭徒。一些機智的醫生意識到,這與他們服用的藥物有關。這些藥物會提高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從而解決患病引發的運動問題,但也將他們變成了好賭之人。假如對神經遞質加以改動,就會改變你的行為方式和風險迴避程度。所以並不是他們有意選擇變成了賭徒,而是當大腦發生變化時,整個人也會隨之而變。

  按照這種邏輯,許多老生常談的哲學問題就顯得無關緊要了,比如自由意志、或者靈魂體驗的起源、或者自我的本質等等。這些說到底都只是大腦中的神經元被激發而已。

  我們不妨走一條中庸之路,既能弄明白這些問題,又不必說這只是一堆神經元而已。大腦中的每一個細胞都極其複雜。每個細胞都包含一套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在一套極其複雜的生物化學系統中,有成百上千萬的蛋白質受其管理。你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元都複雜得遠超想像,而人腦中的神經元有860億之多。所以如果說「你只是一堆神經元」,那就太大事化小了。事實上,你的體內可是有著一整個乾坤呢。

  那我們能否把所有主觀體驗都歸結於大腦功能呢?

  當然可以。你可以通過吸毒獲得完全不同的體驗,也可能因腦損傷產生幻覺。我們知道這都是因為大腦所致。但還沒有理論能很好地解釋意識體驗究竟是怎麼回事,比如肉桂在你聞來是什麼味道、或者夕陽在你眼中有多美等等。

  意識似乎是由大腦產生,但也有可能另有來處。假設你生活在沙漠中的一個原始部落,有一天你在沙中發現了一臺收音機,而你此前從未見過這種東西。你發現只要旋轉按鈕,就有聲音從中傳出。然後你把螺絲拆下,發現只要改變裡面的線路,聲音就會被攪亂。你也許能總結出,聲音是由這些線路產生的。但你不會意識到,遠處城市裡有一座座信號塔,也不可能感覺到、甚至疑心過電磁輻射的存在,但恰恰這才是聲音的真正來源。

  這麼說來,也許並非一切事物都是由大腦產生的,我們也許只是在「收聽」從別處傳來的意識。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說在神經科學中存在這種可能性,我們必須予以考慮。

  大腦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其中你最想弄清哪一個問題呢?

  說到底還是意識的問題。我們可以造出非常精密複雜的機器,但我並不認為電腦有內在的主觀體驗,但我們卻擁有這種體驗。也許這就是生而為人的關鍵所在。我們不僅沒有理論能很好地解釋這一點,甚至想像不出這套理論該是什麼模樣。(葉子)

相關焦點

  • 改變是否真的不可能?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心」與「腦」說人都會有一種錯覺——就是以為自己的此時此刻的「思維」並沒有在自己的大腦中,好像真的是「內心」在「思考」,不管是古希臘的哲學家,還是中國古代的先賢,幾千年前,大部分思想家們都會贊同這種觀點,但隨著解剖學的出現(最早起源於公元2世紀的古羅馬醫學家蓋倫),人們對意識由「心」生的這種觀點產生了懷疑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就像您想像的那樣,這種靈活性在我們的大腦發育(或衰弱)以及塑造我們獨特的性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可塑性和大腦科學是我們 臨床證明的大腦訓練活動的基礎。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大腦可塑性的發現者Michael Merzenich教授如何從一個科學界小透明千年博士後逆襲成為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以下稱他為莫大先生。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大腦有90%的細胞沒有使用」,應該也見過不少「開發左/右腦」課程的廣告。好消息是:這些全部全都是假的,大家的錢包暫時保住了!
  • 神經可塑性:關於大腦,你最應該知道的
    01你們說還有什麼是比和一個麥霸一起去KTV更讓人抓狂的事嗎?有,就是和一個唱得超好的麥霸一起去KTV。以前公司同事每次號召一起去唱歌的時候,我都會用一頓飯作為答謝,拉上半推半就的蘇凱一起。因為他唱歌實在是太難聽了!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該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提高記憶的方法,並用於治療神經錯亂
  • 我們只用了10%的大腦?不!看看大腦每天是怎麼全力以赴工作的
    在Google上輸入「10%大腦」這個關鍵詞,可以得到2.53億個結果,都是在討論人類到底用了多少大腦。我們真的只用了10%的大腦嗎?經常有人會問,這是不是真的?還有一些人想知道,如果是真的話,那我怎麼能讓自己那90%來讓自己發揮巨大的潛能?我們的大腦在大部分時間裡都無所事事,這個想法幾乎變成了人們口耳相傳的共識,被信口拿來誇張的表達,讓人以為人類大腦還有巨大空間未被利用。
  • 大腦可塑性改變了我們
    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雖然不知道它的解法,但不斷增加的知識會提供新的解題思路。而面對謎就不一樣了,我們只能靠猜,猜不出來就只能幹瞪眼,對找到問題的解決思路沒有任何幫助。打個比方,你參加一場數學考試,你可能會遇到難題,但是你很清楚,它有答案。如果你仔細研究或者問老師,你肯定能找到解題思路,那麼這道難題就屬於問題。
  •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
  • 心理學:神奇的大腦神經可塑性,讓「無腦人」與常人無異
    如果我們的大腦沒了,會發生什麼?2007年,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刊登了一個神奇的案例。一個法國公務員去醫院體檢的時候,醫生發現,他的大腦中充滿腦脊液。大部分該有的腦組織,全被腦脊液擠壓得薄如紙片,當時的主治醫生這樣形容:「整個大腦基本上完全不存在了。」然而,這個沒有了大腦的人,生活和常人無異。智商測試結果為75,雖然比常人低,但也不至於有智力障礙,也就是像郭靖一樣憨憨的。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但是當你長久不使用,就會出現機能倒退的現象了。就像我們平時多見很多盲人,但是聽力卻非常好。失去雙手的人,卻可以用腳照料自己的生活。
  • 成人大腦也有很強的可塑性--中國數字科技館
    26583文/施怡琳 成人大腦的可塑性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如果你知道遊戲規則,學習可以變得很簡單。 人到中年,往往熱衷於收藏好酒、黑膠唱片或體壇大事。而對於理察·西姆克而言,他的愛好卻是語言——對語言的痴迷讓他學習了30多門外語。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一半的大腦被移除後,大腦還能正常運作嗎?又如何重新自我連接?加州理工學院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的掃描結果顯示,兒童時期經歷過大腦半球切除術的人,大腦是如何繼續運作的。加州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該研究第一作者多裡特·克裡曼(Dorit Kliemann)說:「大腦非常具有可塑性。」「它可以彌補大腦結構的急劇喪失,在某些情況下,其餘的網絡幾乎可以支持典型的認知。」這項研究部分由瓊斯夫人和她的丈夫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資助,該組織倡導幫助其他需要手術來阻止癲癇發作的人。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為那些在幼兒期以後進行半腦切除術的人提供鼓勵。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神經可塑性技術和傳統行為應用療法的區別
    講一個小小的案例,我們機構接觸過一個三十幾個月的兒童,當時被確診為疑似性自閉症,按照我們常規來講就是自閉症,父母決定到沃桑來訓練之後,我們給她制定了一套非常個性化的神經可塑性療法。傳統機構的幹預方法是上ABA,在ABA的結構化裡面還要上感知覺統合,幹預設施有,例如:蹦床、滾球、感統按摩球或感知覺統合的一些項目。
  • 人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大腦皮層的可塑性
    人類和靈長類動物出生後幾年大腦皮層皺褶會繼續增大和形成,這讓我們能學習和發展社會能力。大腦根據環境因素進行重新組織的能力就是大腦的可塑性,大腦可塑性是學習未知知識的重要基礎。例如如何繫鞋帶,如何計算等。黑猩猩在學習搬運重物和相互打扮時顯示出可塑性。但是最新發表在PNAS上的文章研究發現,遺傳學信息提示,黑猩猩的大腦發育在出生後受環境影響的比例非常小,而人類正好相反。
  • 大腦的可塑性多強?來聽聽花了一年的測試人員怎麼說
    神經可塑性是真實的 - 也就是說,大腦真的可以根據經驗改變,學習和改進。並且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大腦訓練遊戲比安慰劑更好。「所以,」科學記者Caroline Williams想知道,「如果大腦訓練不是應用它的方式,我們應該做什麼?」威廉士是我的塑料大腦的作者:一個女人一年的旅程發現科學是否可以改善她介意。
  • 大腦可塑性比想像的強:用光刺激神經元,讓小鼠大腦產生了幻覺
    研究人員只需刺激其部分神經元,小鼠就好像感知到了某些不存在的東西,這意味著,大腦的可塑性可能遠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強。 在小鼠觀察到圖像並將信息傳輸進大腦時,只有極少數的細胞參與了這一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我們不會時刻產生視幻覺呢?」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卡爾·德瑟羅斯提出了這一問題。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NIID的症狀包括痴呆,帕金森氏症,平衡不佳以及四肢麻木和無力。這是第一項報導了NIID患者中觀察到NOTCH2NLC基因突變的PD患者的研究。研究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 JAMA Neurology》上。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給大家簡單解答一下我們可以把大腦想像成一個計算機系統,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586處理器,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i7的處理器,他們的CPU是不一樣的,那麼自閉症兒童的大腦就相當於286的處理器,做普通運算的時候可能會快一點,位數多一點就會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