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2021-02-07 增視能


人類的大腦會在一生中不斷地發生變化。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它有許多神經通路,可以複製其它的功能,因此,發育中的小錯誤或因損傷而暫時性的功能喪失,可以通過改變信號路徑,很容易地得到糾正。


當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很大時,這個問題就變得很嚴重,例如由於頭部受到打擊或中風造成的損害。但只要在適當的條件下,大腦就能克服逆境,從而恢復某些功能。

 


大腦的解剖學確定了大腦的某些區域具有某些功能,這是由基因預先決定的。

例如,大腦中有一個區域專門負責右臂的運動。這部分大腦受損會影響右臂的活動。但是由於大腦的另一部分處理來自手臂的感覺,你可以感覺到手臂但不能移動它。


這種「模塊化」的安排意味著大腦中與感覺或運動功能無關的區域不能承擔新的角色。換句話說,神經可塑性並不等同於大腦具有無限的可塑性。

大腦受損後,身體的部分恢復能力可以解釋為大腦受損區域的好轉,但大部分是神經可塑性的結果——形成新的神經連接。


大腦的基本結構在出生前就由基因決定了。但是它的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一種叫做發育可塑性的過程,即發育過程改變神經元和突觸的連接。在未成熟的大腦中,這包括突觸的形成或喪失,神經元通過發育中的大腦或通過神經元的重新排列和發芽而遷移。

 


在成熟的大腦中,新神經元形成的地方很少。只有海馬體的齒狀回(與記憶和情緒有關的區域)和側腦室的次腦室區例外,新神經元在這裡生成,然後遷移到嗅球(與嗅覺有關的區域)。雖然以這種方式形成的新神經元不被認為是神經可塑性的一個例子,但它可能有助於大腦從損傷中恢復。


關注增視能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相關焦點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就像您想像的那樣,這種靈活性在我們的大腦發育(或衰弱)以及塑造我們獨特的性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可塑性和大腦科學是我們 臨床證明的大腦訓練活動的基礎。
  • 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可塑性」,這是因為神經元能夠通過與其他的神經元建立新的或更強的連接來做新的事情。當一個突觸的強度增加時,通過一種明確的分子機制,在它的50微米內的其他突觸的強度會下降。」他說,這一發現解釋了神經元中的突觸強化和減弱如何結合在一起導致大腦可塑性產生。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起跑線啊是真的很重要。大腦圈地運動宜早不宜遲!在莫大先生橫空出世之前,學界普遍流行的觀點是大腦的各個區域和身體以及認知功能之間是固定的點對點關係,我們就把這種理論簡稱為固點論吧。固點論是怎麼來的呢?大腦雖然很重要,但是是沒有痛覺的(怕不是個傻子吧)。開顱手術的病人都是處於清醒狀態的。這樣可以隨時給醫生反應,以免誤傷了大腦的健康部位。
  • 大腦可塑性改變了我們
    在文章的開篇,我想你最好奇的是,腦機接口為什麼可以改造人類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帶你區分兩個概念,問題和謎,這是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提出來的,為什麼這兩個概念這麼重要呢?因為所有未知的事物,都可以被劃分為問題或者謎。
  • 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這就涉及到了「大腦的可塑性」。什麼是大腦可塑性「可塑性」這一概念最初源自於醫學,是指器官或組織修復或改變的能力,在這之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者迅速將其引入其研究視野,其中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的概念可追溯至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與人們普遍認為的相反,大腦是在不斷變化的。一個簡單的例子,你閱讀的這篇文章能讓你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那麼它就會在神經層面上改變你的大腦。這要歸功於一種被稱為「突觸可塑性」的生物現象。突觸可塑性與學習和記憶過程之間的聯繫是深入研究的主題。你的大腦比你想像中更有可塑性為了控制身體中發生的所有生理過程,大腦依賴於被稱為細胞信號傳導的細胞溝通機制。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當睡眠時,它有助於學習和記憶的鞏固,並將廢物清除。覺醒時,通常是由一系列神經調節物質,這些物質能改變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細胞膜性質以及電活動情況。但是,科學家對大腦維持組織穩態的機制及其在突觸可塑性發揮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什麼是大腦神經的可塑性神經的可塑性是指連接人大腦神經元的一個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育的過程中突觸的數目是最多的,如果這些突觸沒有接受適當豐富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之後會慢慢的萎縮和削減,這其實就是神經的可塑性。
  • 大腦可塑性與受容體數量有關
    本報東京3月15日電(記者陳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漢西貴雄(音譯)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特定部位神經細胞的控制信息傳達與大腦發育的臨界期的開始有重要關係。神經細胞的控制是由神經細胞膜與神經細胞膜中的受容體γ-胺基酸(GA鄄BA)結合發生的。研究小組在對小鼠的受容體檢查時確認,受容體的數量呈中間值時,臨界期正常開始。  未成熟大腦具有可塑性。
  • 為什麼大腦丟失90%,剩餘部分還能維持生命?科學家找到了原因
    科學家在研究探索人類大腦的時候,發現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也就是說即使大腦超過90%的部位受損失,剩餘的10%依舊可以維持一個人的生命。為什麼會如此呢?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科學家需要搞明白大腦究竟是怎麼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對於大腦的這個強大能力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給出了最初的答案。科學家研究發現,當大腦中一個突觸增強時,相鄰的突觸就會立即被削弱,從而阻止神經元的「斷開」。我們都知道,神經元是大腦最小組成部分,但卻是大腦中最重要,最神秘的物質。
  •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2020-10-09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閱讀連結:4,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來源:煎蛋在我們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僅由胼胝體相聯:那是一座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兩側的信息。然而,有些人天生就沒有胼胝體,但他們的大腦竟然在如此不利條件下,開闢出了一條適應之路。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家Vanessa Siffredi和同事揭示出,缺乏胼胝體的兒童的大腦可塑性甚至更深。研究表明,在那些缺少胼胝體的人中,大腦會重新布線,並創建全新的連接路徑,通過其他大腦區域重新分配信號,通過中腦和前腦保持通信流過鴻溝。
  • 大腦可塑性意味著我們每天都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大腦會自己建立起一套世界模型,藉此預測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件。然而突然之間,我們的預測都變得不靠譜起來。在封城期間,唯一的安慰便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腦的可塑性。只要你沒生病,大腦就能從疫情中獲益,因為我們每天都要用新鮮事物挑戰自己,而這對於大腦來說恰恰是最重要的。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4,天生缺少了胼胝體的兒童: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 來源:煎蛋 在我們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充滿液體的空隙,僅由胼胝體相聯:那是一座神經纖維的橋梁,負責溝通兩側的信息。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重要的連接會反覆出現,得到培養和強化,而那些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清除。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加州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該研究第一作者多裡特·克裡曼(Dorit Kliemann)說:「大腦非常具有可塑性。」「它可以彌補大腦結構的急劇喪失,在某些情況下,其餘的網絡幾乎可以支持典型的認知。」這項研究部分由瓊斯夫人和她的丈夫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資助,該組織倡導幫助其他需要手術來阻止癲癇發作的人。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為那些在幼兒期以後進行半腦切除術的人提供鼓勵。
  • 心理學:神奇的大腦神經可塑性,讓「無腦人」與常人無異
    如果我們的大腦沒了,會發生什麼?2007年,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刊登了一個神奇的案例。一個法國公務員去醫院體檢的時候,醫生發現,他的大腦中充滿腦脊液。這個案例違背了我們對大腦受損後果的所有認知。醫學上還有另一位無腦人,比法國這位公務員還要令人震驚。這是謝菲爾德大學的數學系高材生,大腦和上例一樣,基本上被腦脊液擠壓的消失了。
  • 成人大腦也有很強的可塑性--中國數字科技館
    20世紀60年代,當研究人員開始調查大腦的可塑性時,調查結果似乎也和諺語一致。多數結果間接來自對知覺的研究,其結果發現,人的視覺在年少時已被定型。例如,在動物出生後的幾星期內限制其視野,它們從此再也不能正常看東西。這一情況也同樣適用於患有白內障和弱視的人,如果矯正得太晚,大腦一輩子都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雙眼。 有證據顯示,大腦「石化」還扼殺了其他能力。
  • 研究:肥胖會降低大腦的可塑性,阻礙患者從中風或腦損傷中恢復
    一項世界首創的研究發現,嚴重超重的人不太可能對大腦進行重新布線,找到新的神經通路,這一發現對從中風或腦損傷中恢復的人有重要意義。在《腦科學》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來自UniSA和迪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肥胖者的大腦可塑性受損,使得他們不太可能學習新任務或記住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