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發現控制大腦可塑性的基本規則

2021-01-21 細胞

我們的大腦具有很高的靈活性或「可塑性」,這是因為神經元能夠通過與其他的神經元建立新的或更強的連接來做新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些連接得到強化,那麼神經科學家們就會推理神經元必須進行相應地抵消,以免它們接收到過多的輸入信號。在一項新的科學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了這種平衡是如何實現的:當一個被稱為突觸的連接得到強化時,緊鄰的突觸基於一種至關重要的被稱作Arc的蛋白的作用而發生減弱。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6月22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ocally coordinated synaptic plasticity of visual cortex neurons in vivo」。論文通信作者為皮考爾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Mriganka Sur。論文第一作者為Sur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Sami El-Boustani 和Jacque Pak Kan Ip。

圖片來自 Sur, et. al.

Sur說,他很高興,但並不感到吃驚的是,他的團隊在諸如大腦這樣的複雜系統的核心中發現了一種簡單的基本規則,在那裡1000億個神經元中的每一個都有上千個不斷發生變化的突觸。

Sur說,「複雜系統的集體行為總是有簡單的規則。當一個突觸的強度增加時,通過一種明確的分子機制,在它的50微米內的其他突觸的強度會下降。」

他說,這一發現解釋了神經元中的突觸強化和減弱如何結合在一起導致大腦可塑性產生。

多次操縱

儘管這項研究發現的規則是比較簡單的,但是揭示出這一點的實驗並不會如此簡單。當他們誘導小鼠視覺皮層可塑性,隨後追蹤突觸如何發生變化時,他們完成了多項第一。

在一個關鍵的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通過改變神經元的「感受域(receptive field)」---神經元作出反應的視野區域---來誘導可塑性。神經元通過位於它們的分枝樣樹突的小棘表面上的突觸接受輸入。為了改變一個神經元的感受域,他們在屏幕上給小鼠顯示了與這個神經元的初始感受域不同的靶區域,隨後密切地監測它的突觸發生的變化,他們精確地找到了與這個神經元相關的樹突棘。每當這個靶區域處於他們想要誘導的新的感受域位置時,他們通過在小鼠視覺皮層內閃現藍光來加強這個神經元的反應,就像另一個神經元那樣觸發額外的活性。這個神經元已經基因改造,能夠被閃現的藍光激活,這種技術被稱為「光遺傳學(optogenetics)」。

這些研究人員一遍又一遍地做了這個實驗。由於光刺激與小鼠視覺的這個新位置中的靶區域的每次出現相關聯,這導致這個神經元增強了樹突棘上的特定突觸,從而編碼新的感受域。

El-Boustani說,「我們能夠重編程完整大腦中的單個神經元並在活體組織中見證允許這些細胞通過突觸可塑性整合新功能的分子機制的多樣性,我認為這是相當了不起的。」

隨著編碼新的感受域的突觸在增加,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在雙光子顯微鏡下觀察到附近的突觸在縮小。在缺乏光刺激的實驗性對照神經元中,他們並沒有觀察到這些變化。

隨後這些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發現。鑑於突觸是非常小的,它們接近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極限。因此,在這些實驗之後,他們仔細分析了含有受到操縱的神經元和對照神經元的樹突的腦組織,並將它們運送到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合作者那裡。他們進行了專門的更高解析度的三維電子顯微鏡成像,證實了在雙光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結構差異是有效的。Sur 說,「這是在體內成像後重建的最長樹突長度。」 

當然,利用藍光閃現重編程小鼠中的經過基因改造的神經元是一種不自然的操縱,因此這些研究人員開展了另一個更經典的「單眼剝奪(monocular deprivation)」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們暫時地閉合了小鼠的一隻眼睛。當發生這種情況時,與這隻閉合的眼睛相關的神經元中的突觸發生減弱,而與另一隻仍然打開的眼睛相關的突觸發生強化。隨後,當他們重新打開這隻之前閉合的眼睛時,這些突觸再次重新排列。他們也跟蹤了這一行動,並且觀察到隨著突觸發生強化,它們鄰近的突觸發生減弱以作為補償。

破解Arc的奧秘

在觀察到這種新規則發揮作用後,這些研究人員仍然渴望了解神經元如何遵守它。他們使用一種化學標籤來觀察突觸中的關鍵性的「AMPA」受體如何發生變化,並觀察到突觸擴大和強化與更多的AMPA受體表達相關,而突觸縮小和減弱與更少的AMPA受體表達相關。

蛋白Arc調節AMPA受體表達,因此這些研究人員意識到他們必須追蹤Arc才能完全理解發生了什麼。Sur說,問題在於,從來沒有人在活著的動物的大腦中做到這一點。

利用這種化學標籤,這些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到發生強化的突觸被發生減弱的富含Arc表達的突觸包圍著。Arc水平下降的突觸能夠表達更多的AMPA受體,而相鄰樹突棘中的Arc水平增加導致這些突觸表達更少的AMPA受體。 

Ip說,「我們認為Arc保持了突觸資源的平衡。這是Arc的主要作用。」

Sur說,因此這項研究解決了Arc的謎團:之前沒有人理解為什麼Arc似乎在經歷突觸可塑性的樹突中上調,即使它起到削弱突觸的作用,但是如今答案是清楚的。突觸強化會增加Arc表達從而讓它們鄰近的突觸削弱。

Sur補充道,這種規則有助於解釋學習和記憶如何可能在單個神經元水平上發揮作用,這是因為它顯示了神經元如何適應對另一個神經元的重複模擬。

參考資料:Sami El-Boustani1,*,†,‡, Jacque P. K. Ip1,†, Vincent Breton-Provencher et al. Locally coordinated synaptic plasticity of visual cortex neurons in vivo. Science, 22 Jun 2018, 360(6395):1349-1354, doi:10.1126/science.aao0862

Cell:細胞治療領域觀察者

長按識別二維碼,輕鬆關注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Science:上癮與大腦可塑性有關
    據6月25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有關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控制他們的藥品使用,而另外一些人則徑直滑向藥物成癮是一個與成癮預防和治療等有關卻令人困惑的問題。一個法國研究團隊稱,那些對古柯鹼成癮的大鼠的腦子與那些涉獵毒品但卻不會成癮的大鼠相比,其腦子的可塑性較小。 Fernando Kasanetz及其同僚探索了古柯鹼是如何影響成癮大鼠和不成癮大鼠在伏隔核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強度。 加強和削弱這些聯繫(被稱作長時程增強和長時程抑制)是腦子的一種適應不斷變化環境的方法。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Norman Doige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他寫了一本書叫做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全書深入淺出地科普了大腦的終身可塑性及其發現過程,講述了這種可塑性在醫學和教育方面的各種應用,並且穿插了數個可塑性幫助弱雞逆襲的熱血故事。
  • Science:科學家給衰老小鼠換血,大腦變年輕了
    本周,Science 雜誌發表了一項重磅發現,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Edythe Broad 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那些久臥不動的年老小鼠,在接受經常運動的年輕小鼠的血漿注射後,無需自己蹬跑步輪,就能獲得大腦恢復再生的神奇效果。
  • Science :科學家揭秘大腦神經元迴路的連線規則
    ,而這些神經元又通過數百萬億個突觸進行連接,儘管揭開這些連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結構,其被認為主要負責機體認知和感覺功能的發揮。
  • 科學家宣稱找到新方式控制神經可塑性
    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大腦一樣靈活。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可塑性的「臨界時期」,在此階段,景象和聲音等外界刺激對不同大腦系統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 研究發現失眠者大腦可塑性更高
    最新研究顯示,比起睡眠良好的人,失眠人群大腦的可塑性可能更強。研究人員徵集了28名成年受試者,用經顱磁刺激(TMS)激活受試者腦中的運動皮質區域,這28人中,18人患有失眠症,10人沒有失眠症。受試者收到刺激後四肢會向特定方向不自主運動。
  • 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2018年7月25日/生物谷BIOON/---記憶是通過突觸效能(synaptic efficacy)的長期變化形成的,這一過程稱為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並且記憶被存儲在大腦中的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的特定神經元集合(即神經元群體)中,它們能夠在相應的事件發生期間被激活。
  • 美科學家發現恢復神經可塑性方法
    據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一樣靈活。
  • 重磅!我國科學家發現海洛因成癮可改變大腦皮層可塑性
    成癮的過程被認為是毒品「綁架」了大腦內正常獎賞活動區域(如多巴胺釋放)以對成癮行為進行強化,如同「黑暗學習」。可塑性(大腦結構與功能變化的能力)被認為是大腦對外界環境刺激做出學習性變化的基礎,在過去的幾十年內已有數百篇文獻報導了成癮藥物使用在大腦的邊緣系統和獎賞中樞會誘導可塑性變化,而通過深層腦刺激及非侵入性腦刺激等不同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成癮行為及渴求度產生抑制。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眾所周知,大腦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但是,科學家對大腦維持組織穩態的機制及其在突觸可塑性發揮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北京時間10月22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首次表明,在重組神經細胞間的連接,以及抵抗感染和修復損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小膠質細胞,在睡眠期間也是活躍的,而且,它在突觸可塑性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大腦可塑性與受容體數量有關
    本報東京3月15日電(記者陳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綜合研究中心漢西貴雄(音譯)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特定部位神經細胞的控制信息傳達與大腦發育的臨界期的開始有重要關係。神經細胞的控制是由神經細胞膜與神經細胞膜中的受容體γ-胺基酸(GA鄄BA)結合發生的。研究小組在對小鼠的受容體檢查時確認,受容體的數量呈中間值時,臨界期正常開始。  未成熟大腦具有可塑性。
  •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
  • 世界首項研究將肥胖與大腦可塑性降低聯繫起來
    原創 ScienceDaily 阿爾茨海默病一項世界首創的研究發現,嚴重超重的人不太可能重新連接大腦,找到新的神經通路。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加州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該研究第一作者多裡特·克裡曼(Dorit Kliemann)說:「大腦非常具有可塑性。」「它可以彌補大腦結構的急劇喪失,在某些情況下,其餘的網絡幾乎可以支持典型的認知。」這項研究部分由瓊斯夫人和她的丈夫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資助,該組織倡導幫助其他需要手術來阻止癲癇發作的人。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為那些在幼兒期以後進行半腦切除術的人提供鼓勵。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就像您想像的那樣,這種靈活性在我們的大腦發育(或衰弱)以及塑造我們獨特的性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可塑性和大腦科學是我們 臨床證明的大腦訓練活動的基礎。
  • 科學家有望揭開大腦的奧秘!
    文章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在突觸可塑性過程中樹突棘的功能和形態轉變,樹突棘是位於神經元分支上的微小突起,其被認為是大腦學習和記憶背後的基礎機制。研究者Araya表示,我們非常激動,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突觸可塑性的規則,其是一個與大腦記憶形成直接相關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就能很好地理解可塑性以及當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接收單一或多種感覺信息流時,記憶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