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宣稱找到新方式控制神經可塑性

2020-12-05 環球網

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大腦一樣靈活。

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可塑性的「臨界時期」,在此階段,景象和聲音等外界刺激對不同大腦系統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1歲到3歲的嬰兒需要經常性的視覺刺激以使他們的視覺系統形成適當的神經迴路,如果在此期間,一隻眼睛被損壞或者出現弱視,視覺可能永遠無法恢復。

波士頓兒童醫院的有森貴夫·亨施團隊研究了弱視的老鼠,他們發現存在兩個機制控制著這個臨界時期。

亨施團隊以前的研究證明,一個特定的名為籃狀細胞的細胞能引起神經可塑性的出現,這些細胞被分子網絡包圍。亨施說:「當分子網絡非常緊密地包裹這些細胞時,臨界時期結束。」於是,收緊這個網絡的軟骨素酶能重新恢復成年人神經的可塑性。

亨施和他的同事發現,籃狀細胞的生長受到名為Otx2的蛋白質的控制,這個蛋白質的過度表達可能引發可塑性的臨界時期。亨施提到,儘管這個發現主要是針對視覺系統的,但是其他的感應系統也擁有籃狀細胞,其工作機制可能一樣。

控制成年人神經可塑性的第二個機制是阻止神經系統產生的、用來阻止神經生長的抑制分子。亨施說:「神經系統排斥正在成長的新軸突(連接細胞的神經部分),這是為什麼脊髓損傷後很難恢復的原因。」

髓磷脂細胞在軸突周圍形成了一個絕緣層,可以隱藏許多抑制分子。通過使用某些鬆開髓磷脂的藥物來做試驗,亨施團隊發現,他們能夠使成年老鼠趨於穩定的視覺系統重新恢復活力,使弱視的老鼠恢復視力。然而,研究中使用的這個藥物是有毒的,它不可能成為一個有用的治療。

為了成功地獲得年輕人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將很可能需要非常精準地找到治療方法。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約書亞·桑尼斯說:「一旦我們理解了可塑性背後的機制,我們能夠設計治療方案來更好地利用它。」

相關焦點

  • 美科學家發現恢復神經可塑性方法
    據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一樣靈活。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
  • 神經可塑性
    神經系統適應創傷或疾病的能力;神經細胞生長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新連接的能力。——《泰伯醫學百科詞典》(第22版,2013)       大腦終身都有形成新連接的能力,這是我們適應能力的關鍵。大腦可以通過「軸突出芽」機制進行重組,未損壞的軸突(神經纖維)會長出新的神經末梢,重新連接那些已受傷或斷裂的神經元。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名為「鋼鐵士兵項目」的振奮人心的新方案為開發建設退伍軍人社區提供了啟示,這一社區是專門為退伍軍人和急救人員服務的耗資3.12億美元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心理健康和康復中心(該中心目前正在薩裡(Surrey)進行建設)。
  • 下一個突破性創新數字業務模式:神經可塑性「雲」
    後來研究證明人腦實際上是可塑的:為了對環境激勵做出響應並藉助思維行為本身,人腦在動態地改變自己的結構、功能和神經連接,甚至通過神經再生長出新的神經元。而且這種神經可塑性會一直持續到老。  神經可塑性和雲計算  近期神經科學的最新進展已經顯示我們通過採用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就可以輕鬆地重塑自己的大腦。大腦和神經系統用於定位行為的神經路徑連接著大腦中相對較遠的區域,而且每一個路徑都與特定的領域或行為息息相關。新的思維和技能一旦出現,就會鋪設新的路徑。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在人工智慧太空領域,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嘗試建立模擬突觸可塑性的機制,以改善神經網絡的學習。最近,Uber人工智慧實驗室團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可微可塑性」的元學習方法,該方法模仿了突觸可塑性動力學,以創建經過初步訓練就可以從經驗中學習的神經網絡。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大腦信息處理發生在通過突觸連接的神經迴路內,突觸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我們記憶事物,或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的方式。利用突觸可塑性可以操縱這些神經迴路,該過程中某些突觸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強或減弱,具體取決於神經元的活動。研究小組分析了這些突觸變化的生化反應網絡,進一步破譯了可塑性機制。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什麼是大腦神經的可塑性神經的可塑性是指連接人大腦神經元的一個部位,叫「突觸」。兒童在早期發育的過程中突觸的數目是最多的,如果這些突觸沒有接受適當豐富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之後會慢慢的萎縮和削減,這其實就是神經的可塑性。
  • 神經形態運算新突破:兼具學習與記憶功能的神經電晶體
    然而,神經形態運算方法的另一個潛在有價值的靈感啟發來源是神經單位膜(Neuronal Membrane)的可塑性,它是保護神經元(Neuron)功能的屏障。找到能複製神經單位膜特性的合適系統,讓神經晶片產生獨特非線性輸出動態考慮到這一點,柏林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TU)、德勒斯登和霍姆赫茲中心(Dresden and Hemholtz Center)研究人員最近設計了一種能模仿神經單元膜既有可塑性的神經電晶體(Neurotransistor
  • Stem Cells:星形膠質細胞控制神經幹細胞產生的新神經元
    2012年8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學院(Sahlgrenska Academy)研究員Milos Pekny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Stem Cell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控制大腦中新神經元產生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論文。
  • 神經可塑性技術和傳統行為應用療法的區別
    今天跟大家分享:神經可塑性技術和傳統行為應用療法的區別很多家長特別想了解:「大腦神經可塑技術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它的效果怎麼樣?」根據對她進行MRI掃描,發現她小腦體積很小,證明她小腦發育不良,繼而發現她神經前庭系統會出現問題,那麼我們就針對她的小腦進行幹預。我們採用神經可塑性技術,沒有添加運動項目,不是一定要讓孩子上平衡球、平衡車、或者是蹦床這樣的設施來鍛鍊她的小腦,這樣對她的傷害太大了。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神經可塑性:關於大腦,你最應該知道的
    在我們三天的課程上她全程作為助教,將講師所講的內容全部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作為從小學到初中美術課從沒及過格的我來說,她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午飯的時候我問她是怎樣練就這一身本領的,她說,自己最開始也是抱著感興趣,試試看的心態,後來報名了一個國外老師的繪畫課程,然後通過反覆的練習,終於可以把視覺引導作為自己的職業了。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的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改善情況。
  • Fos神經網絡的雙向抑制可塑性
    Fos神經網絡的雙向抑制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42:50 美國哈佛醫學院Michael E. Greenberg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Fos神經元網絡的雙向滲透抑制可塑性。
  • 利用「神經可塑性」,從根本上解決你的拖延症
    更具體地說,我沉迷於網絡以信息的方式提供給我的無限和即時的精神刺激。而且,根據科學家的說法,我絕非個例。信息成癮是真實存在的,拖延症是它的孿生兄弟。畢竟,當我可以坐下來刷劇看視頻的時候,我為什麼非要面對生活中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呢?但拖延會導致消極的後果,導致你精神上過分疲勞,而且沒法按時完成任務,整個生活也亂糟糟的。我怎麼會對網絡這種東西上癮了呢?為了提高效率,我該如何是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