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2020-11-14 brainnews



最近發表的一項由Health Tech Connex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和西蒙菲沙大學(SFU)的研究小組領導的科學研究報告了「鋼鐵士兵項目」的最新突破性進展。Trevor Greene上尉(已退休)在阿富汗服役時被斧頭砍傷,受常規方法的局限,他的大腦康復過程十分艱難。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改善情況。


Trevor Greene上尉使用創新的大腦技術持續地從腦損傷中得以恢復


Greene上尉和D'Arcy博士在最近的一次TEDx演講中,講述了他們取得的重大突破性進展。


2006年,加拿大退役士兵格林上尉在阿富汗的戰鬥當中,頭部不幸遭到斧頭襲擊受了重傷,但他倖存了下來。此後,他花費了數年時間嘗試進行各種治療和康復,直到2009年,他開始與D'Arcy博士合作。2015年,加拿大皇家軍隊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Yukon)司令部幫Trevor裝備了機器人外骨骼,外骨骼可以幫助Trevor繼續重新學習走路。這項名為「鋼鐵士兵項目」的振奮人心的新方案為開發建設退伍軍人社區提供了啟示,這一社區是專門為退伍軍人和急救人員服務的耗資3.12億美元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心理健康和康復中心(該中心目前正在薩裡(Surrey)進行建設)。


Greene上尉配合「鋼鐵士兵項目」研究小組持續進行了加強版的日常康復治療,但是團隊在單獨使用常規療法的情況下,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治療瓶頸期。


為了突破這一治療瓶頸,神經病學研究中心利用可攜式神經調節刺激裝置(簡稱 PoNS)啟動了為期14周的強化試驗。PoNS是一種神經刺激技術,它可以通過舌頭向人體大腦發送一系列的小型電脈衝(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語言神經刺激方式),從而安全地促進人體神經的可塑性。研究小組使用NeuroCatch平臺(或者稱作NeuroCatch)追蹤了大腦生命體徵的改善情況。NeuroCatch是一種快速客觀測量大腦認知腦功能的方法。


「在Trevor遇到治療瓶頸的時候,我們對其實施了強化的常規治療方法,但該方法不奏效,」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負責人,Health Tech Connex聯合創始人、SFU教授Ryan D'Arcy說道。「將PoNS與傳統康復治療結合之後,我們才突破了最近遇到的這些障礙,並且也觀察到了他(指Trevor)在大腦生命體徵測量方面的顯著改善。」


本項研究的結果:PoNS神經刺激與強化的康復治療相結合,可以刺激個體的神經可塑性,從而克服NeuroCatch和其他腦部掃描技術客觀測量到的個體的恢復瓶頸。研究的主要發現是:

  • 即使Greene上尉遭到斧頭攻擊已有14年,但是通過物理治療他的臨床治療結果測量上顯示出了顯著的進步。Greene上尉和他的妻子Debbie Greene也報告了他(指Greene上尉)在認知能力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方面的顯著且持久的改善。
  • Greene上尉在認知功能方面表現出了顯著的大腦生命體徵的改善,尤其明顯的是在聽覺(通過N100反應來測量)、基本注意力(通過P300反應來測量)和認知加工(通過N400反應來測量)方面的改善。


Greene上尉說:「接受治療的早期,Ryan給我看了我的大腦核磁共振圖像,圖像顯示健康的腦組織接管了受損部位,這是我第一次見證神經可塑性的力量。後來,我見證了PoNS設備真正的治療實力,當時我只使用了它幾個星期,但是就已經明顯地變得更加強壯、更加穩定、並且更加協調了。這可以說改寫了我和我家人的命運。」


Trevor驚人的進步毫無疑問戰勝了大腦恢復的極限,他的恢復也推動了醫學科學的前沿又再次向前邁出了一步」該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在西蒙菲沙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的Shaun Fickling博士說道。這些腦成像結果為釋放神經可塑性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同時也鼓舞了無數受大腦和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個體。」


D'Arcy博士總結道:「這些神經技術的突破性進展能夠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它激勵著我們這些從事相關研究中的研究者們努力去突破神經和精神健康恢復方面的傳統限制。」


編譯作者:UTCS(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的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改善情況。
  • 美科學家發現恢復神經可塑性方法
    據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一樣靈活。
  • 神經可塑性
    神經系統適應創傷或疾病的能力;神經細胞生長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新連接的能力。——《泰伯醫學百科詞典》(第22版,2013)       大腦終身都有形成新連接的能力,這是我們適應能力的關鍵。大腦可以通過「軸突出芽」機制進行重組,未損壞的軸突(神經纖維)會長出新的神經末梢,重新連接那些已受傷或斷裂的神經元。
  • 科學家宣稱找到新方式控制神經可塑性
    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大腦一樣靈活。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可塑性的「臨界時期」,在此階段,景象和聲音等外界刺激對不同大腦系統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神經可塑性技術和傳統行為應用療法的區別
    今天跟大家分享:神經可塑性技術和傳統行為應用療法的區別很多家長特別想了解:「大腦神經可塑技術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它的效果怎麼樣?」我們採用神經可塑性方案之後,大約兩個半月的時候,媽媽說:「帶她到淘氣堡,有這種蹦床,她自己爬上去,然後蹦來蹦去的,很開心、很高興,之前的恐懼和哭泣也都沒有了」。傳統的感知覺統合,是通過肢體訓練,讓大腦恢復平衡的功能。有的孩子在傳統自閉症中心訓練的時候,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電腦的系統升級,也可以叫系統更新。因為我經常會提到大腦可塑性,所以很多家長對這種可塑性提出了很多問題。之前科學界認為大腦裡的神經是不能再生的,出生時有多少,就永遠固定在那個數字上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元還會死亡,人就慢慢衰老了。加州大學最開始是在老鼠身上實驗發現了神經可塑性,也就是神經元可以再生。後來在人類的大腦裡發現了海馬體,它負責存儲、檢索記憶。如果海馬體可以再生神經元,那麼生出新的神經元,就會通過學習再進入大腦,然後跟著其他皮層裡的神經元協同作戰,幫助人類日常生活和學習。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給大家簡單解答一下我們可以把大腦想像成一個計算機系統,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586處理器,有的孩子出生後相當於i7的處理器,他們的CPU是不一樣的,那麼自閉症兒童的大腦就相當於286的處理器,做普通運算的時候可能會快一點,位數多一點就會卡死。神經可塑性就是在這個機器原有的基礎上,做系統的升級和更新。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閱讀連結:2,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研究揭示了丘腦底核在序列工作記憶中的調節作用,以及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與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關係,提示下調丘腦底核的激活和上調丘腦底核與紋狀體之間的功能連接可能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序列工作記憶的潛在策略。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突觸可塑性是指神經元(或突觸)之間根據大腦活動隨時間增強或減弱連接的能力。一般而言,突觸可塑性與著名的赫布定律有關:「一起發射的神經元連在一起」,這試圖總結:根據在不同認知任務上的常規使用情況,大腦如何形成長時間的連接。這不足為奇,突觸可塑性被認為是長期學習和記憶等領域的基礎。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2,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來源:中科院神經所 近日,《運動障礙》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丘腦底核在新發帕金森病序列工作記憶中的作用》的研究論文。
  • 腦機接口技術在卒中後神經系統康復中的應用
    腦-計算機接口(BCIs)可以通過感知大腦活動來控制外部設備,從而使嚴重殘疾的患者能夠與環境互動。 研究人員對於各種侵入性和非侵入性的BCI的技術已經進行了廣泛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EEG。近來,近紅外光譜也得到了研究。BCI設備主要從功能上可分為輔助性BCI與康復性BCI。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研究者稱,這項老鼠實驗可能有助於增強人們對人類疾病的理解,相關成果發表在1月8日出版的《細胞報告》雜誌上。 童年時期人類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有早期哺乳動物大腦不同區域在響應外部刺激重建神經連接時,會出現一個「關鍵時期」,破壞這種精確的發育過程會造成嚴重傷害,出現涉及破壞關鍵時期的自閉症等。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曾經有幸參與了一個臺灣神經學所長關於腦科學的講座,從這個課程裡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會不用則退。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
  • 南科大侯聖陶組報導節律性LED光刺激的神經保護新作用
    大腦神經環路解析以及功能調控是當前神經科學與神經工程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也是治療人腦重大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侯聖陶團隊通過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腦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團隊合作,成功在小鼠腦卒中模型中開展神經網絡調控刺激,進行腦功能康復研究和治療,取得顯著效果。
  • 馬尾神經的作用?損傷後恢復的可能性大不大?
    馬尾神經的作用?損傷後恢復的可能性大不大?正常成人的脊髓下端在第一腰椎下緣。從第一腰椎下緣往下,所有的脊神經會在椎管內走行一段距離,這些脊神經統稱為馬尾神經。如果是第二腰椎以下的節段,發生了椎管狹窄以及腰椎間盤突出,就可能會出現馬尾症候群,也就是馬尾神經損傷。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
  • 神經形態運算新突破:兼具學習與記憶功能的神經電晶體
    (亦即很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塑造的能力),突觸是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點,能夠在大腦各區域進行脈衝傳播。然而,神經形態運算方法的另一個潛在有價值的靈感啟發來源是神經單位膜(Neuronal Membrane)的可塑性,它是保護神經元(Neuron)功能的屏障。
  •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華山醫院 供圖單側手臂癱瘓患者有望恢復上肢功能。在中樞性偏癱患者中,雖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難以修復,但另一側大腦半球仍保持完好。研究發現,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這一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