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s神經網絡的雙向抑制可塑性

2021-01-18 科學網

Fos神經網絡的雙向抑制可塑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42:50

美國哈佛醫學院Michael E. Greenberg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Fos神經元網絡的雙向滲透抑制可塑性。2020年11月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在新環境空間中探索時,表達小白蛋白的中間神經元對Fos激活的海馬CA1錐體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增強,而對表達膽囊收縮素中間神經元的抑制作用則減弱。當破壞FOS轉錄因子複合物的功能時,這種雙向抑制作用便消失。單細胞RNA測序、核糖體相關mRNA譜分析和染色質分析與電生理學相結合表明FOS激活Scg2的轉錄,該基因編碼多個不同的神經肽,以協調這些抑制作用的變化。由於表達小白蛋白和膽囊收縮素的中間神經元介導錐體細胞活性的特徵不同,SCG2依賴性抑制突觸的識別可能會影響體內網絡的功能。

與此預測一致,在沒有Scg2的情況下,海馬γ節律和錐體細胞與θ期的偶聯發生了顯著改變。這些發現揭示了FOS和SCG2通過重新建立局部抑制以形成選擇性調節狀態在建立Fos激活神經元網絡方面的決定作用。作用於不同抑制途徑的相反可塑性機制可能支持隨著時間推移而鞏固記憶的理論。

據介紹,行為經驗會激活稀疏神經元群體中的FOS轉錄因子,這對於編碼和回憶特定事件至關重要。但是,對經驗誘導腦電路重組以建立Fos激活細胞網絡的機制了解有限。尚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是否需要FOS來充當最近神經活動的標記;如果是這樣,那麼有待探究那個Fos靶基因充當了迴路重組的基石。

附:英文原文

Title: Bidirectional perisomatic inhibitory plasticity of a Fos neuronal network

Author: Ee-Lynn Yap, Noah L. Pettit, Christopher P. Davis, M. Aurel Nagy, David A. Harmin, Emily Golden, Onur Dagliyan, Cindy Lin, Stephanie Rudolph, Nikhil Sharma, Eric C. Griffith, Christopher D. Harvey, Michael E. Greenberg

Issue&Volume: 2020-12-09

Abstract: Behavioural experiences activate the FOS transcription factor in sparse populations of neurons that are critical for encoding and recalling specific events1,2,3.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experience drives circuit reorganization to establish a network of Fos-activated cells. It is also not known whether FOS is required in this process beyond serving as a marker of recent neural activity and, if so, which of its many gene targets underlie circuit reorganization.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when mice engage in spatial exploration of novel environments, perisomatic inhibition of Fos-activated hippocampal CA1 pyramidal neurons by parvalbumin-expressing interneurons is enhanced, whereas perisomatic inhibition by cholecystokinin-expressing interneurons is weakened. This bidirectional modulation of inhibition is abolished when the function of the FOS transcription factor complex is disrupted. 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ribosome-associated mRNA profiling and chromatin analyses, combined with electrophysiology, reveal that FOS activates the transcription of Scg2, a gene that encodes multiple distinct neuropeptides, to coordinate these changes in inhibition. As parvalbumin- and cholecystokinin-expressing interneurons mediate distinct features of pyramidal cell activity4,5,6, the SCG2-dependent reorganization of inhibitory synaptic input might be predicted to affect network function in vivo. Consistent with this prediction, hippocampal gamma rhythms and pyramidal cell coupling to theta phase are significantly altered in the absence of Scg2. These findings reveal an instructive role for FOS and SCG2 in establishing a network of Fos-activated neurons via the rewiring of local inhibition to form a selectively modulated state. The opposing plasticity mechanisms acting on distinct inhibitory pathways may support the consolidation of memories over time.

DOI: 10.1038/s41586-020-3031-0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3031-0

相關焦點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在人工智慧太空領域,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嘗試建立模擬突觸可塑性的機制,以改善神經網絡的學習。最近,Uber人工智慧實驗室團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可微可塑性」的元學習方法,該方法模仿了突觸可塑性動力學,以創建經過初步訓練就可以從經驗中學習的神經網絡。
  • 美科學家發現恢復神經可塑性方法
    據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一樣靈活。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科學家宣稱找到新方式控制神經可塑性
    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大腦一樣靈活。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可塑性的「臨界時期」,在此階段,景象和聲音等外界刺激對不同大腦系統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 Nature:經驗怎樣調製神經可塑性
    大腦能夠學習和存儲記憶的能力與可塑性、即神經通道和突觸響應於行為、環境和其他輸入而發生變化的能力有關。在生命早期關鍵時期的可塑性以前被與「表達小清蛋白的中間神經元」 (PV+ 細胞)的成熟相聯繫,但我們對其中發揮作用的機制卻知之甚少。在這項研究中,Pico Caroni及同事識別出了與成年小鼠的中間神經元中的小清蛋白表達水平相關的不同網絡狀態。
  • 神經可塑性
    未損壞的軸突也會長出神經末梢,與其他未損壞的神經細胞相連接,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來完成所需的功能。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醫生和神經科學家都以為人類大腦一旦損壞,就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轉的。20世紀後半葉,醫學界發現並逐漸接受了一個革命性的全新理念,我們的大腦可以重新生長新細胞、修復損傷,重新形成新的連接,並重新分配大腦資源,以恢復失去的功能,這就是神經可塑性。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平臺,在皮層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領域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小鼠周圍神經損傷後, PV+的GABA能中間神經元 (PVIN)對mPFC輸出的抑制增強,導致mPFC輸出減少。使用光遺傳學的方法抑制PVIN可以達到鎮痛,並逆轉了與神經病理性疼痛相關的位置迴避和逃避行為。該現象在細胞、分子和網絡層面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mPFC與杏仁基底外側核(BLA)相互連接,BLA通過臂旁核接收來自脊髓的上行感覺輸入,這提示觀察到的mPFC功能改變可能源於BLA輸入。
  • ...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作用
    論文以「Ras和Rap通過不同亞細胞微區傳遞雙向突觸可塑性信號」(Ras and Rap Signal Bidirectional Synaptic Plasticity via Distinct Subcellular Microdomains)為題發表在神經科學著名期刊《神經元》(Neuron,影響因子14.318)上。王廣福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
    論文以「Ras和Rap通過不同亞細胞微區傳遞雙向突觸可塑性信號」(Ras and Rap Signal Bidirectional Synaptic Plasticity via Distinct Subcellular Microdomains)為題發表在神經科學著名期刊《神經元》(Neuron,影響因子14.318)上。王廣福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 :GABA轉運體調節大腦網絡活動和突觸可塑性的新機制
    大腦的網絡振蕩活動和突觸可塑性被認為與學習記憶的形成密切相關。近年來,腦內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以及GABA能中間神經元在神經網絡活動中的作用一直是神經科學熱點課題之一。GABA轉運體主要負責突觸釋放的GABA的重攝取,進而控制細胞外GABA的濃度。
  • 神經網絡控制長期記憶
    圖片來源:stock image  一個多機構研究團隊發現,在記憶鞏固過程中,至少有兩個不同的大腦網絡——興奮性網絡和抑制性網絡——產生了兩個不同的過程。興奮性神經元參與創建記憶痕跡,抑制性神經元屏蔽背景噪音,從而使得長期學習發生。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
  • MIT重磅研究:基於人工神經網絡,探索抑制神經元的生物學意義
    在近幾年,人工神經網絡——一種參照大腦運作模式而建成的計算模型——已經成為了最為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系統,並且應用於從語音到圖像的各個領域。雷鋒網消息,MIT CSAIL 於今日發布了一個重磅研究成果:他們已經開發出一個大腦神經迴路的計算模型,它揭示了抑制神經元的生物意義。
  • 基於憶阻器的神經網絡應用研究
    2010年密西根大學盧偉教授團隊[7]提出可以通過操控憶阻器件中離子遷移過程而精細調控器件電導值,率先在Si:Ag憶阻器中實驗模擬實現了突觸權重調節行為和脈衝時序依賴突觸可塑性,從而掀起了憶阻人工神經突觸和神經網絡的研究熱潮。
  • 科學網—神經網絡控制長期記憶
    神經元 圖片來源:stock image 一個多機構研究團隊發現,在記憶鞏固過程中,至少有兩個不同的大腦網絡——興奮性網絡和抑制性網絡——產生了兩個不同的過程。 為了確定哪些神經網絡在記憶鞏固中是必不可少的,研究人員在轉基因小鼠特定類型的神經元中操縱一種特殊的分子通路——eIF2α基因。這條通路在控制長期記憶的形成和調控神經元中蛋白質的合成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外,早期研究已經確定eIF2α基因對於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至關重要。
  • 展望未來:神經網絡外科-轉自腦機接口社區
    神經網絡外科是3個維度在21世紀的結晶。神經調控技術孕育神經網絡外科神經調控手術是通過植入裝置,以電或化學方式改變神經系統中信號傳遞,激發、抑制或控制神經元或神經網絡的活動並產生治療效果。網絡神經外科發展前景網絡神經外科面臨的重大挑戰是探索腦功能可塑性和神經修復。
  • 基於憶阻器的神經網絡應用研究
    2010年密西根大學盧偉教授團隊[7]提出可以通過操控憶阻器件中離子遷移過程而精細調控器件電導值,率先在Si:Ag憶阻器中實驗模擬實現了突觸權重調節行為和脈衝時序依賴突觸可塑性,從而掀起了憶阻人工神經突觸和神經網絡的研究熱潮。
  • 限制神經可塑性的關鍵記憶分子
    一段新經歷很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細胞間重要通訊工具「突觸」的聯繫,為了適應突觸改變,大腦的某些區域具有高度可塑性。其中,最重要的記憶結構名叫「海馬(hippocampus)」,其內富含全腦最具可塑性的細胞。在海馬中,相比高度可塑的CA1和CA3,它們之間的CA2區卻顯得相當不靈活,表現為CA2神經元的突觸不容易發生可塑性變化,CA2區的功能特性與其相鄰的區域形成了強烈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