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2021-01-20 科學網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SPAR是一個突觸後的RAPgap和骨架分子,它在Plk2磷酸化後降解。SPAR的RNA幹擾抑制作用削弱了突觸的形成,SPAR突變體的過度表達對plk2依賴型的抑制阻止了突觸的縮放尺度。

 

因此,在SPAR中,由CDK5引發的Plk2結合位點的啟動磷酸化,以及隨後補充的Plk2和SPAR磷酸化降解過程,共同構成了慢性活性增高的神經元動態平衡可塑性的分子途徑。(科學網 武彥文/編譯)

 

(《神經元》(Neuron),Vol 58, 571-583, 22 May 2008,Daniel P. Seeburg, Morgan Sheng)

 

更多閱讀(英文)

 

相關焦點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
  • 研究發現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機制
    3月2日,《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神經元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研究組關於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發現
  • 科學網—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神經細胞之間通過特異的通訊結構——「突觸」——形成功能性神經環路來傳遞和存儲信息。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大腦信息處理發生在通過突觸連接的神經迴路內,突觸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我們記憶事物,或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的方式。利用突觸可塑性可以操縱這些神經迴路,該過程中某些突觸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強或減弱,具體取決於神經元的活動。研究小組分析了這些突觸變化的生化反應網絡,進一步破譯了可塑性機制。
  • 厄溫·內爾就「神經調節和突觸可塑性」進行發言
    10月30日下午,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峰會在上海臨港舉行。腦科學與神經領域前沿技術與重大關鍵,老年痴呆、神經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衰老、意識讀取等腦認知常見領域,神經系統內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細胞間的變化等神經科學領域研究,新型高分辨分子影像和腦成像技術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探索疑難病症與致病機理,尋求人腦應用的深化與疾病治療。八位諾貝爾獎、阿爾巴尼醫學獎、沃倫·阿爾珀特獎得主進行主題演講。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Neuron: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該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的依據目前還不清楚,不過,大腦中的突觸聯繫持續變化的區域可能與毒癮相關。在8月28日的《神經元》(Neuron)雜誌上,Pulipparacharuvil等人的研究表明,肌細胞增強因子-2的轉錄因子是體內控制古柯鹼誘導結構性突觸的可塑性的關鍵蛋白質。反覆接觸古柯鹼會引起敏感的行為反應,並在增加伏核紋狀體(NAc)棘狀神經元樹突狀刺。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這些自發的神經可塑性的改變可能與病理生理學機制有關,如嗜神經因子的降低、 抗炎細胞因子的調控、神經再生、突觸、軸突和樹突水平的結構重塑以及內源性神經幹細胞的激活、遷移和分化。自發性恢復也與卒中小鼠運動皮質中的相關基因的變化有關,如健側皮層Drd2、Adora2a、Pde10a的減少。了解神經損傷及其重塑機制將有助於探索神經可塑性和運動康復之間的關係。2.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限制神經可塑性的關鍵記憶分子
    研究人員發現了蛋白RGS14作為學習和記憶阻礙分子的新功能。大腦有著驚人的運算能力,它支持著人類一生的學習和記憶。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在人工智慧太空領域,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嘗試建立模擬突觸可塑性的機制,以改善神經網絡的學習。最近,Uber人工智慧實驗室團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可微可塑性」的元學習方法,該方法模仿了突觸可塑性動力學,以創建經過初步訓練就可以從經驗中學習的神經網絡。
  • 潮科技 | 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MEMS,原文題目《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相關研究成果 Self-powered, wireless-control, neural-stimulating electronic skin for in vivo characterization of synaptic plasticity(《用於在體神經突觸可塑性表徵的自驅動、無線電子皮膚神經刺激系統》)發表在Nano Energy 上。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3:47:4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na V.
  •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據了解,突觸可塑性可影響我們記憶和學習的方式。一個簡單的例子,你閱讀的這篇文章能讓你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那麼它就會在神經層面上改變你的大腦。這要歸功於一種被稱為「突觸可塑性」的生物現象。突觸可塑性與學習和記憶過程之間的聯繫是深入研究的主題。你的大腦比你想像中更有可塑性為了控制身體中發生的所有生理過程,大腦依賴於被稱為細胞信號傳導的細胞溝通機制。
  • 神經可塑性
    大腦可以通過「軸突出芽」機制進行重組,未損壞的軸突(神經纖維)會長出新的神經末梢,重新連接那些已受傷或斷裂的神經元。未損壞的軸突也會長出神經末梢,與其他未損壞的神經細胞相連接,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來完成所需的功能。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醫生和神經科學家都以為人類大腦一旦損壞,就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轉的。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年人大腦可塑性發生以及潛在的神經紊亂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Won-Suk Chung教授說道,本文研究對於理解在機體學習、記憶甚至是生病時大腦中神經迴路改變的分子機制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突觸數量的改變與多種神經性疾病的流行存在著較強的關聯性,比如自閉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額顳葉痴呆和多種形式的癲癇等。
  • 未來科技創新論壇|厄溫·內爾(Erwin Neher):短時突觸可塑性的調解...
    「可塑性其實是突觸的強烈抑制和明顯異化,不同類型的突觸,在短時可塑性上有它們不同的個性。」我給大家提到過調解機制,長時和短時的,它當然需要一定的刺激機制來進行調解。我想研究的就是短時可塑性的話題。可塑性其實是突觸的強烈抑制和明顯異化,不同類型的突觸,在短時可塑性上有它們不同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