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神經可塑性的關鍵記憶分子

2021-02-23 生物通

研究人員發現了蛋白RGS14作為學習和記憶阻礙分子的新功能。

大腦有著驚人的運算能力,它支持著人類一生的學習和記憶。一段新經歷很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細胞間重要通訊工具「突觸」的聯繫,為了適應突觸改變,大腦的某些區域具有高度可塑性。

其中,最重要的記憶結構名叫「海馬(hippocampus)」,其內富含全腦最具可塑性的細胞。

在海馬中,相比高度可塑的CA1和CA3,它們之間的CA2區卻顯得相當不靈活,表現為CA2神經元的突觸不容易發生可塑性變化,CA2區的功能特性與其相鄰的區域形成了強烈對比。

過去,曾被低估的CA2,隨後被證明與社交、空間和時間方面記憶有關,它也是咖啡因促進認知作用的靶點。然而, CA2獨特的可塑性抵抗從何而來,對學習和記憶究竟有何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

埃默裡大學和Max Planck佛羅裡達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在《eNeuro》期刊闡明,CA2富集蛋白RGS14是限制CA2可塑性的關鍵。

RGS14是一類特殊的支架蛋白,包含一個獨特的結構域。Ryohei Yasuda實驗室的博後研究員Paul Evans在之前的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發現了兩個新的RGS14相互作用伴侶:一個鈣信號蛋白CaMKII和一個鈣結合蛋白鈣調蛋白(Calmodulin)。

CA1為了啟動突觸可塑性信號級聯反應,首先需要讓鈣離子流入細胞,驅動CaMKII和鈣調蛋白激活。鑑於這種關係,研究人員懷疑,CA2的RGS14可能是一個鈣調節器,是CA2可塑性的門控。

為了驗證這一觀點,Evans和同事更深入地探索了這種隱匿的可塑性形式,科學家們將其命名為「長時程增強(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當RGS14被移除後,CA2神經元就會啟動LTP。值得注意的是,缺少RGS14的小鼠表現出學習能力增強,並且CA2的突觸可塑性提到了與CA1水平一致。

研究人員用靶向藥物抑制RGS14缺失小鼠的鈣離子信號分子,藥物立即終止了CA2神經元剛剛喚醒的LTP。證明鈣信號對CA2的重要性,並預示著CA1可塑性也受類似機理調控。

接著,Evans檢查了一小組CA2神經元在LTP過程中的鈣離子內流。結果顯示,含有RGS14的小鼠脊髓中的鈣瞬變明顯小於缺失小鼠,這凸顯了RGS14對神經元鈣水平的調節作用。

此外,在缺乏RGS14的CA2神經元中順時過表達RGS14能立即消除可塑性,類似的,在CA1神經元中過表達RGS14也會造成可塑性的顯著降低。而增強細胞外鈣離子濃度可以逆轉這種可塑性的消除。這進一步增強了RGS14介導可塑性機制受鈣離子調控限制的概念。

「RGS14似乎是可塑性的制動器,當它存在時,神經元只能記錄特定類型的記憶編碼,」Evans說。「分子成分賦予不同腦區細微差異,這些知識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記憶和學習。」

原文標題

RGS14 Restricts Plasticity in Hippocampal CA2 by Limiting Postsynaptic Calcium Signaling

相關焦點

  • 不要再想記憶麵包了!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Frieza77 • 2018-07-27 15:42:24 來源:前瞻網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在這些機制中,可塑性在人腦許多學習過程發揮著關鍵作用嗎?我們可以在人工智慧主體中重建可塑性嗎?
  • 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平臺,在皮層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領域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神經形態運算新突破:兼具學習與記憶功能的神經電晶體
    然而,神經形態運算方法的另一個潛在有價值的靈感啟發來源是神經單位膜(Neuronal Membrane)的可塑性,它是保護神經元(Neuron)功能的屏障。 由 Eunhye Baek、Baraban 和他們同事共同設計的神經電晶體,利用了基於矽奈米線電晶體之電子式電壓生物傳感器(Potentiometric Biosensor)的特性。這類傳感器可以將離子或分子的電荷轉換成電流。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大腦信息處理發生在通過突觸連接的神經迴路內,突觸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我們記憶事物,或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的方式。利用突觸可塑性可以操縱這些神經迴路,該過程中某些突觸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強或減弱,具體取決於神經元的活動。研究小組分析了這些突觸變化的生化反應網絡,進一步破譯了可塑性機制。
  • 神經網絡控制長期記憶
    圖片來源:stock image  一個多機構研究團隊發現,在記憶鞏固過程中,至少有兩個不同的大腦網絡——興奮性網絡和抑制性網絡——產生了兩個不同的過程。興奮性神經元參與創建記憶痕跡,抑制性神經元屏蔽背景噪音,從而使得長期學習發生。
  • 神經可塑性
    ——《泰伯醫學百科詞典》(第22版,2013)       大腦終身都有形成新連接的能力,這是我們適應能力的關鍵。大腦可以通過「軸突出芽」機制進行重組,未損壞的軸突(神經纖維)會長出新的神經末梢,重新連接那些已受傷或斷裂的神經元。未損壞的軸突也會長出神經末梢,與其他未損壞的神經細胞相連接,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來完成所需的功能。
  • Nature:經驗怎樣調製神經可塑性
    大腦能夠學習和存儲記憶的能力與可塑性、即神經通道和突觸響應於行為、環境和其他輸入而發生變化的能力有關。在生命早期關鍵時期的可塑性以前被與「表達小清蛋白的中間神經元」 (PV+ 細胞)的成熟相聯繫,但我們對其中發揮作用的機制卻知之甚少。在這項研究中,Pico Caroni及同事識別出了與成年小鼠的中間神經元中的小清蛋白表達水平相關的不同網絡狀態。
  • 美科學家發現恢復神經可塑性方法
    據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一樣靈活。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各種療法誘導的恢復過程通常涉及新生的軸突芽,這些軸突芽通過神經支配失神經的靶細胞,有助於建立新的神經環路,因此缺血性腦卒中後功能恢復與神經可塑性有關。神經可塑性的定義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使其能夠適應學習、記憶、環境和腦損傷後的康復治療。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大腦神經核團數量和結構、多種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改變。雖然缺血性腦卒中後腦損傷有自發性重塑發生,但這些不足以產生充分的功能恢復。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童年時期人類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所有早期哺乳動物大腦不同區域在響應外部刺激重建神經連接時,會出現一個「關鍵時期」,破壞這種精確的發育過程會造成嚴重傷害,出現涉及破壞關鍵時期的自閉症等。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塔夫斯大學醫學院研究科學家Adema Ribic說:「眾所周知,大腦抑制性神經細胞的成熟控制關鍵時期可塑性的開始,但是這種可塑性是如何隨著大腦成熟而減弱的原因尚不清楚。我們有證據表明,一組叫作SynCAMs的分子可能參與該過程。」 該研究聚焦於視覺皮層,這是負責處理視覺場景的大腦部分,其中的可塑性已在許多物種中得到了驗證。
  • 科學家宣稱找到新方式控制神經可塑性
    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大腦一樣靈活。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可塑性的「臨界時期」,在此階段,景象和聲音等外界刺激對不同大腦系統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 科學網—神經網絡控制長期記憶
    興奮性神經元參與創建記憶痕跡,抑制性神經元屏蔽背景噪音,從而使得長期學習發生。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Nahum Sonenberg、Arkady Khoutorsky,蒙特婁大學教授Jean-Claude Lacaille和以色列海法大學教授Kobi Rosenblum共同領導的研究組近日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每個神經元系統都可以被選擇性地操縱以控制長期記憶。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神經細胞之間通過特異的通訊結構——「突觸」——形成功能性神經環路來傳遞和存儲信息。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厄溫·內爾就「神經調節和突觸可塑性」進行發言
    10月30日下午,世界頂尖科學家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峰會在上海臨港舉行。腦科學與神經領域前沿技術與重大關鍵,老年痴呆、神經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衰老、意識讀取等腦認知常見領域,神經系統內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細胞間的變化等神經科學領域研究,新型高分辨分子影像和腦成像技術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探索疑難病症與致病機理,尋求人腦應用的深化與疾病治療。八位諾貝爾獎、阿爾巴尼醫學獎、沃倫·阿爾珀特獎得主進行主題演講。
  • 研究發現了長期記憶中的新關鍵參與者
    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哪些神經元亞型參與了記憶鞏固,這項研究對於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病和自閉症等疾病的新靶標具有潛在的意義,這些疾病均涉及改變的記憶過程。尋找與記憶整合有關的神經元短期記憶(僅持續幾個小時)如何轉變為長期記憶(可能持續數年)?數十年來,眾所周知,這種被稱為「記憶鞏固」的過程需要在腦細胞中合成新蛋白質。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