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可塑性:關於大腦,你最應該知道的

2020-12-04 噠噠喵

01

你們說還有什麼是比和一個麥霸一起去KTV更讓人抓狂的事嗎?有,就是和一個唱得超好的麥霸一起去KTV。

以前公司同事每次號召一起去唱歌的時候,我都會用一頓飯作為答謝,拉上半推半就的蘇凱一起。因為他唱歌實在是太難聽了!有他在,我就會絕對毫無壓力了,就算隨便唱唱也不會是全場唱得最難聽的那個。蘇凱的嗓音之難聽,跑調之可怕,那絕對是KTV出行之必備啊!

今年春節的臨近放假那天,花有顏發起了唱歌號召,於是我們一起組團去刷KTV了,畢竟有蘇凱在,我怕毛線啊?

結果,蘇凱剛唱完陳奕迅的《浮誇》,我就趕緊跑去把自己剛點的歌都刪掉了。哇啦個擦,他唱得實在太好了啊!好到花有顏以為開了原唱去切換,才發現人家是被冤枉的......

散場的時候,我懷著無比嫉妒的心情質問蘇凱怎麼突然就變成了歌神,他嘿嘿一樂:「練唄!」

然後他很仗義的和我分享他的成功學,從發音技巧的微課,到抖音上的教學視頻......他說所有這些他反覆學了不下上百次,現在隨便打開一節課,他就知道音頻的下一句說什麼。

「什麼微課?你快發我參考參考!」

「光聽不管用啊,你要練!我每天至少一個小時啥也不幹,就對著唱吧練歌。」

果然是那句老話,你必須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你們說,連蘇凱這樣的麥渣都能變成歌神,一切還有什麼不可能呢?我突然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期待。

力克·胡哲在《人生不設限》中說:錯的不是我的身體,而是我對自己人生設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視野,看不到生命的種種可能。

02

之前在埃裡克森的教練課上認識了Tina,她是一名視覺引導師。在我們三天的課程上她全程作為助教,將講師所講的內容全部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作為從小學到初中美術課從沒及過格的我來說,她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午飯的時候我問她是怎樣練就這一身本領的,她說,自己最開始也是抱著感興趣,試試看的心態,後來報名了一個國外老師的繪畫課程,然後通過反覆的練習,終於可以把視覺引導作為自己的職業了。

Tina說:「人的肌肉是有記憶的,通過重複的練習,畫起畫來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這麼看來,我因為美術不及格被罰站的時候就應該吶喊:「我不是笨,我只是懶!」

大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某件事上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我們不行,而是因為我們連做都沒有開始做。

「我從來都沒做過啊!我不行吧?」

「要從頭學嗎?我沒時間啊!」

「需要持續練習?我怕自己堅持不下來啊!」

蕭伯納說過,人不是在找尋自己,而是在創造自己。所謂的創造,就是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學習,訓練,精進的過程。

許多人最失敗的地方不是沒有目標,而是不相信自己的大腦。

03

我們都知道我們大腦中有怎樣的想法,就會產生怎樣的行為,但我們卻往往會忽略我們的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我們的大腦。比如,今天有人說你胖了,於是你特別鬱悶,掛上了一張苦瓜臉,這是想法產生了行為。後來你突然意識到自己狀態不好,然後刻意調換上了一副孫爺爺的笑臉,那麼你的心情也會變好,這就是行為改變了大腦。

腦神經學家梅策尼希曾經做過許多實驗,來證明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

他把剛出生的小貓的一隻眼睛縫起來以屏蔽任何信息進入。經過3-8周的視覺刺激關鍵期,再把線拆開後發現,小貓的眼睛沒有任何問題,但卻因為視覺區域神經沒有發展而終身成為了一隻「海盜貓」。同時,科學家發現了關於大腦可塑性的一個事實:沒有信息輸入的那塊腦區並沒有閒著,而是忙著去處理好的那隻眼睛輸入的信息了。

這就是為什麼盲人的聽力會比普通人更好,許多失去雙臂的人可以用腳寫字的原因。我們的大腦不會浪費任何有用的地方,進而重新建構神經通路。

神經元是大腦的主要構成,我們的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接受、整合、傳導和輸出信息實現信息交換。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連接,形成了神經通路,它是我們大腦裡的溝通渠道。一旦我們某個特定的神經通路被一個想法或外部信號觸發,我們的腦袋裡就會有一個電荷沿著這條通路放電,嗶嗶嗶嗶,然後我們就會有一種想進行這個慣性行為的衝動。

比如,如果你每天玩王者之前,都會先把手機屏幕舔一遍,那就會產生一個神經通路和這個行為關聯。之後你一想玩王者,這個「舔屏神經元」就會放電,然後你就會開始狂舔屏幕,根本不需要思考。隨著這個習慣越來越深,這個神經通路就會變得越來越粗壯,越來越牢固。

我們所有習慣性行為的產生都是基於神經通路,依據最小阻力原則,我們大腦中的電流總是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所以我們的大腦會首選最粗壯的神經通路進行思考和決策。

我們每重複一次某種行為,神經迴路就被增強一次。如果某種行為伴隨著多巴胺的釋放,那麼這個迴路的聯結就會被強化。我們好習慣的養成是基於此,壞習慣也是。

你們看,許多人一直以來都號稱性格、天賦、喜好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上,他們之所以做出這個結論,一半原因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另一半原因是懶。

04

李笑來曾在《把時間當做朋友》裡說,不再讓自己成為自己大腦的奴隸,而是選擇翻身做主人。

一、及時戒掉壞習慣

白巖松講過的故事,當對一個小朋友解釋唐人街的名字由來,是因為曾經有個特別有名的賣糖人的住在這裡,當這個信息植入小朋友的大腦後,再糾錯成本就變的非常高。

戒掉一個壞習慣比學習一個好習慣難10倍。

我們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原則,每個神經元無時無刻不在PK。如果我們停止使用某種行為或模式,我們就會忘記怎樣去運作它,同時,它曾經佔據的大腦空間也會被我們常用的行為或模式搶佔。當我們學會一個壞習慣,它就佔據了大腦空間,我們越是重複這個習慣,神經迴路將會變得越強,改變它就越難。

二、用新習慣代替舊的習慣

既然改變壞習慣很難,所以我們就要換一種方式,用新的好習慣代替它。

我們之前有說,快樂會帶來多巴胺的大量釋放,而隨著多巴胺的釋放,這個新活動的神經迴路就會產生更多的神經聯結,然後這些新的神經聯結就會和舊習慣的神經聯結進行競爭,它們的競爭原則很簡單,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用進廢退。

我們新的習慣做的越好,頻率越高,所佔據的大腦空間就越多,舊習慣的神經聯結就會慢慢變少,直至消失。

三、鍛鍊專注力

如果我們只是自動化的完成某事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地圖只會有短時的改變。然而,當我們全神貫注的做一件事的時候,長久的改變才會出現。

所以,《異類》裡所說的「通過1萬小時持續不斷的錘鍊,是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句話是有很大Bug的。因為如果這1萬小時只是自動化的重複而缺少足夠的專注,那麼我們的大腦不會產生有任何高價值的改變。

四、一切都不晚

科學家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會一直不停地長出新的神經細胞,直到我們死去的那天。

哈倫德.山德士在88歲高齡時開創了肯德基。富蘭克林在78歲的時候發明了雙焦眼鏡。賴特在90歲時設計了古根海姆博物館。我在30歲的時候才知道水泥攪拌車在行駛中轉動的罐體不是被風吹的......

我們可以塑造自己的大腦,所以,我們從來不需要期待來生的重新活過,因為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塑造全新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嗎?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曾經有幸參與了一個臺灣神經學所長關於腦科學的講座,從這個課程裡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會不用則退。而且大腦的神經發育,還存在認知的發育期和關鍵期。尤其是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是最強的。所在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為孩子創造充分的神經刺激。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Norman Doige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他寫了一本書叫做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全書深入淺出地科普了大腦的終身可塑性及其發現過程,講述了這種可塑性在醫學和教育方面的各種應用,並且穿插了數個可塑性幫助弱雞逆襲的熱血故事。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
  • 你相信腦機接口可以讓盲人看到世界嗎?大腦可塑性改變了我們
    另一種情況,你拿到了一張白卷,或者卷子上是完全陌生的符號,你連題都看不懂,這就是謎。從這個思路來看,100年前的大腦就是一個謎,那個時候我們想做腦機接口,只能說是科幻。而進入21世紀以後,腦機接口卻發展得很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關於大腦的謎,正在被科學家們逐一攻破。而這其中最關鍵的突破,就是神經科學家開始重新理解大腦的可塑性。
  • 神經可塑性
    ——《泰伯醫學百科詞典》(第22版,2013)       大腦終身都有形成新連接的能力,這是我們適應能力的關鍵。大腦可以通過「軸突出芽」機制進行重組,未損壞的軸突(神經纖維)會長出新的神經末梢,重新連接那些已受傷或斷裂的神經元。未損壞的軸突也會長出神經末梢,與其他未損壞的神經細胞相連接,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來完成所需的功能。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的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改善情況。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就像您想像的那樣,這種靈活性在我們的大腦發育(或衰弱)以及塑造我們獨特的性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可塑性和大腦科學是我們 臨床證明的大腦訓練活動的基礎。
  • 神經可塑性技術和傳統行為應用療法的區別
    今天跟大家分享:神經可塑性技術和傳統行為應用療法的區別很多家長特別想了解:「大腦神經可塑技術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它的效果怎麼樣?」之前我也講過自閉症最怕的就是恐懼,如果這時候你再傷害他,等於再一次把他推到了苦難的深淵裡面!那麼這個三十幾個月的小baby,她媽媽也說她害怕這個東西,而且從來不會上去,我們知道之後記錄下來,所以就不用蹦床那種感統,像這樣的孩子就像恐高症一樣,平衡感不是很好,站到上面肯定會搖搖晃晃的,很害怕會掉下來。所以我們決定針對她的神經系統的可塑性進行訓練!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圖源:Unsplash 目前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方向炒的最火的就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神經網絡的一個大的分支,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
  • 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這就涉及到了「大腦的可塑性」。其中每個人不同的思維模式和習慣都會形成不同的神經迴路,而這些神經迴路也會因每個人的行為和思維不同不斷得到強化、弱化或者完全消失,神經迴路的不同會使你在處理外界刺激、信息時所做出的反應、思維和行為模式不同。
  •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美科學家發現恢復神經可塑性方法
    據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一樣靈活。
  • 大腦的可塑性多強?來聽聽花了一年的測試人員怎麼說
    神經可塑性是真實的 - 也就是說,大腦真的可以根據經驗改變,學習和改進。並且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大腦訓練遊戲比安慰劑更好。「所以,」科學記者Caroline Williams想知道,「如果大腦訓練不是應用它的方式,我們應該做什麼?」威廉士是我的塑料大腦的作者:一個女人一年的旅程發現科學是否可以改善她介意。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電腦的系統升級,也可以叫系統更新。因為我經常會提到大腦可塑性,所以很多家長對這種可塑性提出了很多問題。神經可塑性就是在這個機器原有的基礎上,做系統的升級和更新。
  • 大腦神經可塑就是大腦系統更新的過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電腦的系統升級,也可以叫系統更新。因為我經常會提到大腦可塑性,所以很多家長對這種可塑性提出了很多問題。神經元是大腦裡面基礎的單元,每個神經元都有獨特的功能,或者由幾個神經元素組合到一起,幫人類執行一些人體的活動、語言、情緒、思維、行為等等。之前科學界認為大腦裡的神經是不能再生的,出生時有多少,就永遠固定在那個數字上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元還會死亡,人就慢慢衰老了。加州大學最開始是在老鼠身上實驗發現了神經可塑性,也就是神經元可以再生。
  • 科學前沿講座——蒲慕明院士講述大腦的可塑性
    2019年4月25日下午4點20分,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106教室,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講座。此次講座主題是《大腦的可塑性》,由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郎明林教授主持,生物物理研究所孫堅原研究員對蒲院士進行了介紹。
  • 科學家宣稱找到新方式控制神經可塑性
    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大腦一樣靈活。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可塑性的「臨界時期」,在此階段,景象和聲音等外界刺激對不同大腦系統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 心理學:神奇的大腦神經可塑性,讓「無腦人」與常人無異
    如果我們的大腦沒了,會發生什麼?2007年,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刊登了一個神奇的案例。一個法國公務員去醫院體檢的時候,醫生發現,他的大腦中充滿腦脊液。這個案例違背了我們對大腦受損後果的所有認知。醫學上還有另一位無腦人,比法國這位公務員還要令人震驚。這是謝菲爾德大學的數學系高材生,大腦和上例一樣,基本上被腦脊液擠壓的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