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們說還有什麼是比和一個麥霸一起去KTV更讓人抓狂的事嗎?有,就是和一個唱得超好的麥霸一起去KTV。
以前公司同事每次號召一起去唱歌的時候,我都會用一頓飯作為答謝,拉上半推半就的蘇凱一起。因為他唱歌實在是太難聽了!有他在,我就會絕對毫無壓力了,就算隨便唱唱也不會是全場唱得最難聽的那個。蘇凱的嗓音之難聽,跑調之可怕,那絕對是KTV出行之必備啊!
今年春節的臨近放假那天,花有顏發起了唱歌號召,於是我們一起組團去刷KTV了,畢竟有蘇凱在,我怕毛線啊?
結果,蘇凱剛唱完陳奕迅的《浮誇》,我就趕緊跑去把自己剛點的歌都刪掉了。哇啦個擦,他唱得實在太好了啊!好到花有顏以為開了原唱去切換,才發現人家是被冤枉的......
散場的時候,我懷著無比嫉妒的心情質問蘇凱怎麼突然就變成了歌神,他嘿嘿一樂:「練唄!」
然後他很仗義的和我分享他的成功學,從發音技巧的微課,到抖音上的教學視頻......他說所有這些他反覆學了不下上百次,現在隨便打開一節課,他就知道音頻的下一句說什麼。
「什麼微課?你快發我參考參考!」
「光聽不管用啊,你要練!我每天至少一個小時啥也不幹,就對著唱吧練歌。」
果然是那句老話,你必須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你們說,連蘇凱這樣的麥渣都能變成歌神,一切還有什麼不可能呢?我突然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期待。
力克·胡哲在《人生不設限》中說:錯的不是我的身體,而是我對自己人生設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視野,看不到生命的種種可能。
02
之前在埃裡克森的教練課上認識了Tina,她是一名視覺引導師。在我們三天的課程上她全程作為助教,將講師所講的內容全部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作為從小學到初中美術課從沒及過格的我來說,她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午飯的時候我問她是怎樣練就這一身本領的,她說,自己最開始也是抱著感興趣,試試看的心態,後來報名了一個國外老師的繪畫課程,然後通過反覆的練習,終於可以把視覺引導作為自己的職業了。
Tina說:「人的肌肉是有記憶的,通過重複的練習,畫起畫來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這麼看來,我因為美術不及格被罰站的時候就應該吶喊:「我不是笨,我只是懶!」
大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某件事上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我們不行,而是因為我們連做都沒有開始做。
「我從來都沒做過啊!我不行吧?」
「要從頭學嗎?我沒時間啊!」
「需要持續練習?我怕自己堅持不下來啊!」
蕭伯納說過,人不是在找尋自己,而是在創造自己。所謂的創造,就是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學習,訓練,精進的過程。
許多人最失敗的地方不是沒有目標,而是不相信自己的大腦。
03
我們都知道我們大腦中有怎樣的想法,就會產生怎樣的行為,但我們卻往往會忽略我們的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我們的大腦。比如,今天有人說你胖了,於是你特別鬱悶,掛上了一張苦瓜臉,這是想法產生了行為。後來你突然意識到自己狀態不好,然後刻意調換上了一副孫爺爺的笑臉,那麼你的心情也會變好,這就是行為改變了大腦。
腦神經學家梅策尼希曾經做過許多實驗,來證明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
他把剛出生的小貓的一隻眼睛縫起來以屏蔽任何信息進入。經過3-8周的視覺刺激關鍵期,再把線拆開後發現,小貓的眼睛沒有任何問題,但卻因為視覺區域神經沒有發展而終身成為了一隻「海盜貓」。同時,科學家發現了關於大腦可塑性的一個事實:沒有信息輸入的那塊腦區並沒有閒著,而是忙著去處理好的那隻眼睛輸入的信息了。
這就是為什麼盲人的聽力會比普通人更好,許多失去雙臂的人可以用腳寫字的原因。我們的大腦不會浪費任何有用的地方,進而重新建構神經通路。
神經元是大腦的主要構成,我們的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接受、整合、傳導和輸出信息實現信息交換。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連接,形成了神經通路,它是我們大腦裡的溝通渠道。一旦我們某個特定的神經通路被一個想法或外部信號觸發,我們的腦袋裡就會有一個電荷沿著這條通路放電,嗶嗶嗶嗶,然後我們就會有一種想進行這個慣性行為的衝動。
比如,如果你每天玩王者之前,都會先把手機屏幕舔一遍,那就會產生一個神經通路和這個行為關聯。之後你一想玩王者,這個「舔屏神經元」就會放電,然後你就會開始狂舔屏幕,根本不需要思考。隨著這個習慣越來越深,這個神經通路就會變得越來越粗壯,越來越牢固。
我們所有習慣性行為的產生都是基於神經通路,依據最小阻力原則,我們大腦中的電流總是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所以我們的大腦會首選最粗壯的神經通路進行思考和決策。
我們每重複一次某種行為,神經迴路就被增強一次。如果某種行為伴隨著多巴胺的釋放,那麼這個迴路的聯結就會被強化。我們好習慣的養成是基於此,壞習慣也是。
你們看,許多人一直以來都號稱性格、天賦、喜好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上,他們之所以做出這個結論,一半原因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另一半原因是懶。
04
李笑來曾在《把時間當做朋友》裡說,不再讓自己成為自己大腦的奴隸,而是選擇翻身做主人。
一、及時戒掉壞習慣
白巖松講過的故事,當對一個小朋友解釋唐人街的名字由來,是因為曾經有個特別有名的賣糖人的住在這裡,當這個信息植入小朋友的大腦後,再糾錯成本就變的非常高。
戒掉一個壞習慣比學習一個好習慣難10倍。
我們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原則,每個神經元無時無刻不在PK。如果我們停止使用某種行為或模式,我們就會忘記怎樣去運作它,同時,它曾經佔據的大腦空間也會被我們常用的行為或模式搶佔。當我們學會一個壞習慣,它就佔據了大腦空間,我們越是重複這個習慣,神經迴路將會變得越強,改變它就越難。
二、用新習慣代替舊的習慣
既然改變壞習慣很難,所以我們就要換一種方式,用新的好習慣代替它。
我們之前有說,快樂會帶來多巴胺的大量釋放,而隨著多巴胺的釋放,這個新活動的神經迴路就會產生更多的神經聯結,然後這些新的神經聯結就會和舊習慣的神經聯結進行競爭,它們的競爭原則很簡單,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用進廢退。
我們新的習慣做的越好,頻率越高,所佔據的大腦空間就越多,舊習慣的神經聯結就會慢慢變少,直至消失。
三、鍛鍊專注力
如果我們只是自動化的完成某事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地圖只會有短時的改變。然而,當我們全神貫注的做一件事的時候,長久的改變才會出現。
所以,《異類》裡所說的「通過1萬小時持續不斷的錘鍊,是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句話是有很大Bug的。因為如果這1萬小時只是自動化的重複而缺少足夠的專注,那麼我們的大腦不會產生有任何高價值的改變。
四、一切都不晚
科學家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會一直不停地長出新的神經細胞,直到我們死去的那天。
哈倫德.山德士在88歲高齡時開創了肯德基。富蘭克林在78歲的時候發明了雙焦眼鏡。賴特在90歲時設計了古根海姆博物館。我在30歲的時候才知道水泥攪拌車在行駛中轉動的罐體不是被風吹的......
我們可以塑造自己的大腦,所以,我們從來不需要期待來生的重新活過,因為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塑造全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