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神奇的大腦神經可塑性,讓「無腦人」與常人無異

2020-12-04 壹點靈心理

如果我們的大腦沒了,會發生什麼?

2007年,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刊登了一個神奇的案例。

一個法國公務員去醫院體檢的時候,醫生發現,他的大腦中充滿腦脊液。

大部分該有的腦組織,全被腦脊液擠壓得薄如紙片,當時的主治醫生這樣形容:「整個大腦基本上完全不存在了。」

然而,這個沒有了大腦的人,生活和常人無異。

智商測試結果為75,雖然比常人低,但也不至於有智力障礙,也就是像郭靖一樣憨憨的。

這個案例違背了我們對大腦受損後果的所有認知。

醫學上還有另一位無腦人,比法國這位公務員還要令人震驚。

這是謝菲爾德大學的數學系高材生,大腦和上例一樣,基本上被腦脊液擠壓的消失了。

但是,這位學生不僅生活正常,智商還高達126,取得了名校的數學系學位。

有的人失去部分大腦,生活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比如著名的蓋奇案例,車禍後切除小部分大腦,結果蓋奇終身都失去了短期記憶。

為什麼,這兩個乾脆整個大腦都沒有的人,反而一點也看不出異常?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其中的關鍵在於。「受損過程的時間長度」。

上面提到的兩個「無腦人」,腦脊液都是從幼年開始逐漸出現,大腦的受損是一點一點發生的。其他仍存在的大腦組織有足夠的的時間去適應,甚至在剩下的腦組織當中尋找到替代。

而蓋奇案例當中,腦部損失是沒有任何反應時間的。

這個發現就被成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我們的大腦終身都有積極適應環境的能力,會根據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的變化修改自己。

相關焦點

  • 那些大腦被整整切掉一半的人,可能擁有比你更強的神經網絡
    現實中真的存在這樣的一批人,他們不得已切除了一側的腦半球。許多兒童不僅健康地成長了,大腦活動和功能都與常人無異。許多在兒童時期進行手術的人,不僅健康地成長了,大腦活動和功能都與常人無異,而最新發表在《細胞報告》的研究還發現,這些人剩下的一側大腦的神經網絡連接要更活躍,更緊密。少了半個大腦的人Elena Peral從外表看來與普通人並無兩樣,她看起來身材勻稱,談吐也非常自然,並且還經常展示她標準的露齒笑。
  • 從大腦可塑性說起
    他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將可塑性定義為「一種由經驗引發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結構的產生。這種結構足以對某些意識活動產生影響,但是不能對所有意識活動產生影響。這意味著可塑性必然伴隨著一種生物性結構的改變」,之後,威廉·詹姆斯將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或腦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與經驗或心理行為之間建立起了聯繫。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作者: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黃家裕  內容提要:赫布批判性地繼承了巴甫洛夫的反射論,創立神經學習理論,馬克海姆則進一步發展了赫布的學習理論。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
  • 神經可塑性
    ——《泰伯醫學百科詞典》(第22版,2013)       大腦終身都有形成新連接的能力,這是我們適應能力的關鍵。大腦可以通過「軸突出芽」機制進行重組,未損壞的軸突(神經纖維)會長出新的神經末梢,重新連接那些已受傷或斷裂的神經元。未損壞的軸突也會長出神經末梢,與其他未損壞的神經細胞相連接,形成新的神經通路來完成所需的功能。
  • 愛因斯坦大腦被切成240塊 內部特殊異於常人[圖]
    隨後,他將一部分切片分送給那些對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感興趣,並有責任心和研究能力的人,其餘大部分都秘密保存起來。        最初愛因斯坦大腦被認為與常人無異   愛因斯坦的大腦研究曾一度激起人們的濃厚興趣。但早先的很多研究顯示,這位物理學大師的大腦與常人無異。
  • 如何重建深層神經網絡的可塑性?
    ,深度學習的基本結構是深度神經網絡,它是一種人工神經網絡,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於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圖源:Unsplash 突觸可塑性是人腦擁有的神奇能力,這困擾了神經科學家數十年。
  • 孩子的大腦神經存在可塑性,別錯過認知發育期
    無論是身體的機能還是我們的大腦,在不斷的學習和挑戰中會激發更多能力和可塑性,但是當你長久不使用,就會出現機能倒退的現象了。就像我們平時多見很多盲人,但是聽力卻非常好。失去雙手的人,卻可以用腳照料自己的生活。
  • 研究者稱愛因斯坦大腦神經膠質細胞多於常人
    據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腦細胞在過去不為人知的作用,而愛因斯坦大腦中這種腦細胞的數量遠遠超出常人。這項研究有望為解開愛因斯坦大腦之謎提供重要線索。瑞士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腦細胞名為神經膠質細胞。研究人員表示:「從無脊椎動物到靈長類動物,隨著智力的提升,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的比例也會上升。」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
  • 神經可塑性的力量!新的神經技術正在突破人類大腦損傷後恢復的極限
    這項發表在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是由神經科學家Ryan D'Arcy博士領導,研究內容涉及到對Greene上尉使用最新且最先進的大腦技術,對大腦神經可塑性、生理、認知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改善情況。
  • 神經可塑性:關於大腦,你最應該知道的
    蕭伯納說過,人不是在找尋自己,而是在創造自己。所謂的創造,就是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學習,訓練,精進的過程。許多人最失敗的地方不是沒有目標,而是不相信自己的大腦。腦神經學家梅策尼希曾經做過許多實驗,來證明我們的大腦具有可塑性。他把剛出生的小貓的一隻眼睛縫起來以屏蔽任何信息進入。經過3-8周的視覺刺激關鍵期,再把線拆開後發現,小貓的眼睛沒有任何問題,但卻因為視覺區域神經沒有發展而終身成為了一隻「海盜貓」。
  • 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人造天才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奇怪的名詞,「可塑性」一詞會導致特百惠或Saran Wrap的圖像突然出現。但是,大腦可塑性是神經科學家常用的術語,指的是大腦在任何年齡變化的能力,無論其好壞。就像您想像的那樣,這種靈活性在我們的大腦發育(或衰弱)以及塑造我們獨特的性格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神經可塑性和大腦科學是我們 臨床證明的大腦訓練活動的基礎。
  • 最強大腦,你也可以:一個千老逆襲發現大腦可塑性的故事
    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大腦可塑性的發現者Michael Merzenich教授如何從一個科學界小透明千年博士後逆襲成為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以下稱他為莫大先生。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大腦有90%的細胞沒有使用」,應該也見過不少「開發左/右腦」課程的廣告。好消息是:這些全部全都是假的,大家的錢包暫時保住了!
  • ...大腦活著?這項發表在《細胞》上的研究揭秘大腦驚人「可塑性」
    一半的大腦被移除後,大腦還能正常運作嗎?又如何重新自我連接?加州理工學院開展的一項新研究的掃描結果顯示,兒童時期經歷過大腦半球切除術的人,大腦是如何繼續運作的。加州理工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該研究第一作者多裡特·克裡曼(Dorit Kliemann)說:「大腦非常具有可塑性。」「它可以彌補大腦結構的急劇喪失,在某些情況下,其餘的網絡幾乎可以支持典型的認知。」這項研究部分由瓊斯夫人和她的丈夫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資助,該組織倡導幫助其他需要手術來阻止癲癇發作的人。這項研究的發現,可能會為那些在幼兒期以後進行半腦切除術的人提供鼓勵。
  • 美科學家發現恢復神經可塑性方法
    據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一樣靈活。
  • 被誤解的大腦:「無腦人」智商高達126,大腦的重要性被質疑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大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猶如我們人體的司令部,支配著著我們的思想、行動、情緒,乃至於潛能。我相信每一個人都無法想像,一旦一個人的大腦不能正常工作,這個人還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就存在一些超出我們想像例子,徹底顛覆了大部分人對於人體大腦的認識。
  • 什麼是大腦可塑性,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無論是對經驗、學習技能的反應,還是從損傷中恢復,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一過程被稱為可塑性,這種狀態會貫穿一生。 神經可塑性,或稱大腦可塑性,是大腦修改其連接或自我重新連接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大腦將無法從嬰兒期發育到成年期,也無法從腦損傷中恢復。 大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同時處理感覺和運動信號。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07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碩士生《神經心理學》考綱
    :   本《神經心理學》綱適用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神經心理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 科學家宣稱找到新方式控制神經可塑性
    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大腦一樣靈活。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可塑性的「臨界時期」,在此階段,景象和聲音等外界刺激對不同大腦系統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