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腦被整整切掉一半的人,可能擁有比你更強的神經網絡

2021-01-12 澎湃新聞

現實中真的存在這樣的一批人,他們不得已切除了一側的腦半球。許多兒童不僅健康地成長了,大腦活動和功能都與常人無異。

只有半個大腦卻能存活,這聽起來非常不可思議。但現實中真的存在這樣的一批人,他們因為癲癇等疾病而不得已切除了一側的腦半球。許多在兒童時期進行手術的人,不僅健康地成長了,大腦活動和功能都與常人無異,而最新發表在《細胞報告》的研究還發現,這些人剩下的一側大腦的神經網絡連接要更活躍,更緊密。

少了半個大腦的人

Elena Peral從外表看來與普通人並無兩樣,她看起來身材勻稱,談吐也非常自然,並且還經常展示她標準的露齒笑。她日常有著正常的社交,保持著積極的生活態度,甚至還在兒童腫瘤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但當Elena進行核磁共振掃描時,掃描圖像就能清晰地展示出她與常人的不同,掃描圖中的她明顯少了半個大腦。

Elena Peral

這種腦半球缺失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醫生為了規避一些極端大腦疾病風險,別無選擇的辦法。Elena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展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表現,比如她只用左邊的手臂撐著地板爬行,右邊的手臂習慣性地放在胸前。等到她18個月大時,Elena就開始遭受嚴重的癲癇折磨,而這些病症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嚴重,甚至轉變成強直痙攣等可能致命的症狀。

腦部檢測結果顯示,Elena的左側大腦會持續地釋放不正常的電信號,這種電信號會經常突然性地爆發,並且越過分隔左右半球的胼胝體,最終對正常的右側大腦造成影響。在連續4年服用藥物的保守治療宣告失敗後,Elena的主治醫生和父母迫不得已選擇了切除她的左側大腦。

術後,Elana的各種病症立即得到了改善,再也不會產生癲癇和肢體不協調。有人也曾懷疑,她帶著半個大腦是無法長大的。但Elena現在不僅已經成年,並且活得與正常人一樣,如果不告訴對方,很難有人能想像到面對面交談的人只擁有一半的大腦。

現實中,還有一些如同Elana的人,在別無選擇地情況下放棄了自己的另一半大腦。而最早一批被執行大腦半球切除術(hemispherectomy,HS)的人在90年前就出現了,當時的神經外科醫生Walter Dandy為5名患有腦膠質瘤的病人移除了長有腫瘤的半側大腦。受到啟發,到了上世紀30年代,醫學界也開始將半腦切除術引入用於治療半側癱瘓和癲癇。

當時的技術還談不上有多精湛,通常是覺得哪一側大腦有問題就直接對其進行完全切除。因此,患者預後也參差不齊,比如Dandy執行手術的5名患者中,4名都沒能活過3個月。但隨著科學界對大腦生理結構的了解,以及核磁共振和腦電技術的發展,醫生能夠更精準地切除所需的部位,儘管名稱仍沿用著大腦半球切除術,但手術中也並非一定要切除整個半腦。

現在,大多數進行該類手術的人群都是幼兒或者兒童。原因就在於兒童的大腦可塑性會更強,因此即使完成了切除術,剩下的一半大腦可以及時適應,重新發育並完成代償功能。實例也證明,兒童執行大腦半球切除術後效果最好,在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F.Guzzetta進行的5例兒童HS手術中,4名都持久性地擺脫了癲癇的困擾。

神經網絡更緊密的半腦

儘管現在大腦半球切除術已經有一定發展,但像Elana一樣的患者,他們的大腦究竟發生了什麼轉變其實還並不清楚。這也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orit Kliemann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她以前觀測到許多奇特的病人案例,比如有些人生下來就沒有胼胝體,這意味著左右腦半球的阻隔天然地消失了,但這些人卻仍能發展出正常的神經網絡。

Kliemann經常會對大腦的高度可塑性感到非常驚訝,或者說非常痴迷。根據那些對大腦半球切除術後的長期跟蹤研究,Kliemann更加確定了這一點,比如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Ahsan Moosa,他本身是一名癲癇手術醫生,同時他也對115名進行了HS手術的兒童開展了長期跟蹤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兒童基本都能夠在術後恢復高度的認知和感覺運動功能。

還有一些患者在手術時可能會破壞一些與感覺或運動相關的腦區,但是在後續的恢復期,病人都能逐漸重新獲得相應的能力。而語言主要相關的半球被切除後,患者一開始會喪失語言功能,但大多數人都能逐漸重拾語言表達能力。這意味著,大腦中控制不同功能的腦區之間的神經網絡是能夠重塑的。

在最新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研究中,Kliemann招募了6名幼年接受過大腦半球切除術的成年人,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核磁共振掃描,並重現了這些患者大腦的靜息狀態神經網絡。

L(左)和R(右)代表著病人被切除的是哪一側大腦

這6名受試者與另外作為對照的6名正常人被要求以放鬆的姿態進入核磁共振儀器,因為靜息狀態下的大腦網絡可以排除外界信息的幹擾,能更好地展現出原始自發的腦神經網絡。Kliemann根據經典的腦模塊分類對不同的腦區進行了檢測,包括視覺、運動、情感和認知等關鍵性模塊。為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她還用兩種不同層級的模塊分析方式對受試者大腦展開了研究。

在實驗開始前,Kliemann認為這些移除了半個大腦的人,各個模塊之間的神經網絡連接要更弱。但是結果卻剛好相反,大腦有缺失的人不僅展現出了完整的神經網絡聯繫,並且有些模塊之間的聯繫甚至還要更緊密。從下面的圖中可以看出,藍色的點代表著正常人,而非藍色的點分別代表了6名做過手術的人。其中大多數病人不同的腦區模塊內部(within)的聯繫幾乎與常人無異,而模塊之間(between)展現出了比常人更強的神經網絡聯繫。

在對不同模塊之間進行評估分析後,Kliemann發現與常人相比,有些模塊之間的聯繫確實很強,比如病人大腦的運動控制模塊和語言交流模塊之間的聯繫要更加緊密。「看起來這些人的神經網絡聯繫更加緊密了,」 Kliemann表示,「這些病人的大腦不僅看起來很正常,6名患者的大腦中的神經聯繫都有所增長。」

可塑性的謎團

Kliemann的結果首次展示了大腦無與倫比的可塑性,即使大腦缺失了一部分,甚至缺失一半,它都能通過自我重塑來獲得丟失的神經網絡和特定功能。

儘管現在這一現象仍然難以解釋,Kliemann也在論文中也提到了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這些病人中產生了一種新的聯合通路。按照正常人的大腦來說,分隔左右大腦的胼胝體就是聯合通路之一。而這些切除了一半大腦的人很有可能獲得了另一種聯合通路。而第二種解釋就是病人剩下的大腦在半腦內部發展出了替代的神經迴路,這一點聽上去更加可信,因為它們剩下的大腦神經網絡確實更發達了。

當然,無論是哪一種可能,有許多像Elana一樣備受癲癇折磨的病人,都已經通過大腦半球切除術從無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儘管他們付出了半個大腦的代價,但至少他們還活著,仍然能像健康人一樣社交、運動和工作。而Kliemann的結果也顯示他們剩下的大腦也在展現出了更強、更緊密的聯繫。

Elena曾表示「我並不覺得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現在看來,她還真有,不同之處就是那有著更強大神經網絡的右腦。

原始論文:

Intrins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the Brain in Adults with a Single Cerebral Hemisphere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9)31381-6

原標題《這些人大腦只剩一半也能活,神經網絡甚至比你還強》

相關焦點

  • 大腦切掉一半的人為什麼還能活下去?
    大腦是一個神秘的器官,分為左腦和右腦,它們通過建立複雜的神經網絡進行交流,幾乎承載了我們所有的智能活動(注意、學習、記憶、溝通和決策等),還主導機體內一切生理活動,並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在人們印象中,左腦和右腦缺一不可,但世界上還真有半個腦袋存活下來的。
  • 你的大腦與人工神經網絡有本質區別嗎?答案令人驚訝!
    現在的人工神經網絡也展現出不俗的實力,但是一直飽受詬病沒有人腦類似的推理能力。近日,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就指出,生物神經網絡和人工神經網絡竟然出奇的相似,人腦可能也是一個高度並行的計算系統! 人腦是如何識別麝香貓的? 看到下面這隻動物,你的大腦會立刻提取出與它相關的信息(棲息地、大小、飲食、壽命等等)。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和生物大腦有什麼區別 神經網絡將如何發展
    Zador的論文標題為「對純學習以及人工神經網絡可以從動物大腦學到的知識的批判」,解釋了為何擴大AI算法的當前數據處理能力將無法幫助提高狗的智能,更不用說人類了。Zador解釋說,我們需要的不是從頭開始學習一切的AI,而是像有機物一樣具有內在能力的算法可以與學習經驗相輔相成。
  • 最強大腦皮層神經網絡重建 揭哺乳動物最大神經線路圖
    此前,人類只知大腦神經元的「樣子」,現在,哺乳動物神經元如何連接——首次得到揭秘,並實現了更大量級的大腦皮層神經網絡的重建。並且AI的方法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者還說,這種突破還可能進一步為AI發展提供指導:「揭開生物神經網絡連接秘密,或許可以進一步探明大腦高效計算原理。
  • 科技:人工神經網絡的進步
    即使它們不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也不是熟悉的品牌,甚至是小學或高中課程的主要部分,人工神經網絡的工作在很多領域都變得越來越普遍。你最近可能聽說過計算機能夠在「Go」遊戲中擊敗一個人類玩家,這個遊戲比西洋棋要複雜得多。
  • 大腦與AI,神經科學與人工神經網絡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個詞有多重含義,但可以根據之前所說的內容推斷出那個詞對於那個詞的含義,大腦如何聯繫這些概念的。人工智慧(AI)能幫助我們理解大腦如何理解語言嗎?神經科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AI和神經網絡在預測人類感知方面是有效的嗎?
  • 半腦小孩竟如常人般說話走路 專家:大腦代償另一半功能
    今(24)日,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劉仕勇副教授為大家揭秘,僅有的一半大腦能支撐松松正常的語言和運動功能,主要原因是大腦的代償功能。    切掉一半大腦能否正常生活 看記者對話專家    左腦全部切除了,為何行動、語言、感知均未受影響?帶著滿滿的疑惑,記者今日採訪了新橋醫院神經外科全軍癲癇中心副主任劉仕勇副教授。    記者:一般人大腦功能怎麼區分呢?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冪律與臨界」支配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技術要向大腦學習
    因為有鋸齒狀的邊緣,即便你只是沿著海岸線走了一小步,你的狀態也會快速的變化。」 用腦科學的話來說就是,兩幅相似的圖像背後是非常不同的神經活動,「這是有問題的」,Stringer 認為,「如果圖像上只有一個像素點發生了變化,或者圖像移動了一點,你不會希望大腦中的神經表徵發生徹底的變化。」 相反,如果冪律衰減得很快,神經表徵會變為低維。
  • 無處不在的人工神經網絡:機器人擁有意識的關鍵
    與此同時,關於「機器人是否會有意識」的話題也漸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一部分人認為未來的機器人將會擁有自我意識,還有一部分人則認為這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說到「意識」的問題,人類之所以有意識,關鍵還是在於「生物大腦」存在。以此作比,機器人要想有意識,就得先有一個「大腦」,也就是所謂的「人工神經網絡」。
  • 神經進化,可能使得人工智慧的火苗燒的更旺!
    大腦的一個關鍵組件就是神經元。它是一個很小的細胞,可以通過連接上其它的神經元發送信號。當非常多的神經元彼此連接形成一個網絡,我們稱之為一個神經網絡。人工智慧之神經進化與神經網絡如果你最近一直在跟蹤人工智慧或是機器學習領域,你可能已經聽說了深度學習。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研究人員認為,大腦驚人的能力並不只是因為處理速度,而是因為它高效地闡述信息的方式。 儘管我們缺乏全面研究大腦 "計算架構 "的工具,但我們知道。與你的標準CPU不同,大腦同時使用模擬和數位訊號的混合信號。信息以相對較慢的速度進行大規模並行處理。
  •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神經解碼器」,可以將大腦活動轉化為語言
    讀心術機器的想法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震驚,但一種能將大腦活動轉化為語言的新設備,可能是那些失去聲音功能的病人走向生命線的第一步。然後根據該模型的輸出訓練一個神經網絡,患者的神經記錄有效地為每個參與者創建了一個虛擬的聲道,可以將他們的大腦信號映射到言語活動中。然後,他們訓練第二個神經網絡對語音和第一個神經網絡的輸出進行訓練,以了解每組動作對應的聲音。
  •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你知道是什麼嗎
    打開APP 人工智慧神經網絡你知道是什麼嗎 企業新聞 發表於 2020-04-09 11:28:47 通俗來講,就是讓機器能像人一樣思考。這個無需解釋太多,因為通過各種科幻電影我們已經對人工智慧很熟悉了。大家現在感興趣的應該是——如何實現人工智慧? 從1956年夏季首次提出「人工智慧」這一術語開始,科學家們嘗試了各種方法來實現它。這些方法包括專家系統,決策樹、歸納邏輯、聚類等等,但這些都是假智能。直到人工神經網絡技術的出現,才讓機器擁有了「真智能」。
  • 人的大腦只開發10%?你所熟悉的大腦謬論
    其六,大概是最直接的來源,上世紀20年代,神經學家卡爾·拉什裡(Karl Lashley)訓練小老鼠鑽迷宮找食物,之後切掉小鼠的一部分腦皮層,再對比小鼠鑽迷宮的效果,最後他發現只有一小部分腦區,對小鼠走迷宮的效率影響最大,其餘部分就算切掉一半也沒太大影響。這說明小鼠對於腦區的利用率非常低。實際上他切除的區域叫做「初級視覺皮層」,切除一部分就會產生視覺盲區,變瞎了當然找不到食物了。
  • 神經可塑性:關於大腦,你最應該知道的
    01你們說還有什麼是比和一個麥霸一起去KTV更讓人抓狂的事嗎?有,就是和一個唱得超好的麥霸一起去KTV。以前公司同事每次號召一起去唱歌的時候,我都會用一頓飯作為答謝,拉上半推半就的蘇凱一起。因為他唱歌實在是太難聽了!
  • Google的深度神經網絡強在哪裡?谷歌首席科學家說了這些奇妙的特性
    那麼做錯誤決定的信號就會返回到系統中做調整,讓剩餘的模型在下一次查看圖片時候,更可能輸出狗。這就是神經網絡的目標,通過模型小步調整邊的權重讓它更可能去得到正確答案。你可以通過所有樣本去聚合,這樣可以降低錯誤率。學習算法其實比較簡單,如下:如何調整邊的權重去保障輸出更接近於標籤呢?
  • 擁有「嗅覺」 的新神經算法晶片
    前言: 人類除視覺、聽覺之外,在嗅覺研究上有新突破,帶來新想像空間和應用空間,人類對大腦的認知以及類腦晶片、AI晶片又跨上新臺階,未來的晶片發展之路又有可能另闢蹊徑。其實神經擬態計算的出現,就是要解決那些現在機器學習都做不了的事情,而這些事情通過類腦晶片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
  • 大腦是個好東西,可惜不是所有生物都能擁有?
    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存在             其實是人類的大腦!我們大腦有著100萬億條神經通路,它們組成了一個龐大網絡,這些神經通路的數量比銀河中的星星還多。我們的大腦還有860億個神經元,它們就是那些極小的、能發射電信號的腦細胞,依靠它們,人類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存在。
  • 大腦只剩一半,居然也行
    即使是內向的人,也需要必要的社交。更重要的是,研究者發現這些探險者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減少了,而這個因子能支持新的神經元存活和生長,並且是神經元在大腦中建立新連接所必需的物質對於處於這樣平淡、沒有刺激的環境,長時間孤獨相隨的人群,如何通過常規訓練或者虛擬實境技術的刺激來激發大腦,阻止大腦萎縮,是科學家正在研究的課題。失去嗅球之後研究者發現一小部分的人,即使失去了嗅球,他們也還有嗅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