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2020-11-07 意識三磅的宇宙


瑞士研究人員朝著重要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 模仿大腦的信息處理

蘇黎世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種精密的計算機系統,其大小、速度和能耗都與人腦相當。這項研究基於模擬生物神經元特性的神經形態微晶片的開發,被認為是在了解人腦如何處理信息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並打開了通往快速、極低功耗的電子系統的大門,這些系統可以實時吸收感覺輸入並執行用戶定義的任務。

神經形態工程

人腦是一臺非凡的機器:它的功耗只有20W左右,卻能在大多數現實世界的任務中勝過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尤其是那些涉及處理感官輸入的任務。

研究人員認為,大腦驚人的能力並不只是因為處理速度,而是因為它高效地闡述信息的方式。

  • 儘管我們缺乏全面研究大腦 "計算架構 "的工具,但我們知道。
  • 與你的標準CPU不同,大腦同時使用模擬和數位訊號的混合信號。
  • 信息以相對較慢的速度進行大規模並行處理。
  • 存儲器和指令信號往往是無縫結合的。
  • 其神經網絡的不斷適應和自組織在其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神經形態工程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神經科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其他一些領域的跨學科綜合體,它首先試圖了解大腦如何操縱信息,然後在計算機晶片上複製同樣的過程。

目標是開發新的、強大的計算架構,可以用來模擬大腦,或許,甚至可以作為通往複雜的、類似人類的人工智慧的墊腳石。

大多數複製人類大腦的嘗試都涉及在超級計算機上模擬非常多的神經元。

然而,神經形態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它涉及開發定製的電子電路,以模擬實際大腦中的神經元發射機制,並在大小、速度和能源消耗方面與大腦相似。

"用我們的方法實現的神經元具有可編程的時間常數,"領導研究工作的賈科莫·因瓦裡教授告訴吉茲馬格。

"它們可以像真實的神經元一樣慢,也可以明顯快一些(例如>1000次),但我們將它們放慢到現實的時間尺度,以便能夠擁有能夠與環境和用戶有效互動的系統。"

賈科莫·因瓦裡告訴我們,矽神經元的大小與實際神經元相當,而且它們的功耗非常小。

與超級計算機的方法相比,他們的系統消耗的能量大約減少了20萬倍--每個尖峰只有幾皮焦耳。

神經形態晶片使用其最基本的組件的方式與你的標準CPU完全不同。通常用作開關的電晶體,在這裡也可以用作模擬錶盤。最終的結果是,神經形態晶片所需的電晶體數量遠遠少於標準的全數字方式。

神經形態晶片還實現了能夠在處理數據時輕鬆修改突觸的機制,模擬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軟狀態機器

儘管神經形態神經元可能很有前途,但事實證明它們很難在合作網絡中組織起來執行用戶定義的任務。

蘇黎世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開發了一種基本結構--他們稱之為 "軟狀態機"(SSM)--可以用來描述和實現神經形態系統中的複雜行為。

在計算機科學中,有限狀態機(FSM)是一種類似於流程圖的數學模型,可以用來設計電腦程式和邏輯電路。FSM可以實現依賴於上下文的決策,"if-A-then-do-B "子句,並使用一種短期記憶。

SSM是類似於FSM的神經元狀態機,結合了模擬和數位訊號處理。因此,它們可以用來描述神經形態晶片中的複雜行為。

該行為可以首先用標準的有限狀態機來描述,然後自動轉化為可以在神經形態晶片上實現的SSM。

智能的矽視網膜

研究人員在一種被稱為矽視網膜的先進電子相機上測試了他們的發現,其靈感來自於那些用於評估人類受試者認知能力的視覺處理型任務。

"在實驗開始時,受試者(在我們的案例中,我們的神經形態系統)會收到一個提示,其中指定了用於任務的規則,"艾維斯解釋說。

"受試者需要看著一個屏幕,在這個屏幕中,一個橫條和一個豎條正在移動,根據初始提示,受試者應該報告是否以及何時豎條從左到右穿過屏幕中間,或者如果橫條從右到左穿過它。"

除了實時的視覺處理外,這項任務還需要記憶和依賴於上下文的決策,這些元素被普遍接受為認知的標誌。

有趣的是,在進行這項視覺測試時形成的神經結構已經顯示出與哺乳動物大腦中的神經結構有顯著的相似性。

"系統中實現的循環神經迴路具有與貓的視覺皮層中發現的相同類型的連接模式,"艾維斯說。"特別是,它們實現了軟硬家通吃的電路,這些電路是基於對視覺皮層中發現的規範微電路的描述。"

應用

這項工作揭示了大腦中的神經網絡是如何實現高級認知功能的,並對未來神經形態晶片如何去進一步提高性能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見解。

"我們的工作,以及整個神經形態工程的目標之一,就是將這項技術作為一種媒介,來理解神經計算的基礎原理。因此,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夠為逆向工程大腦工作方式的任務做出貢獻。"艾維斯說。

在不久的將來,研究人員將把這些晶片與多個感官元件同時結合起來,比如人工耳蝸或視網膜,以創建複雜的認知系統,在多個層面上與周圍環境進行實時互動。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詳細介紹該團隊工作的論文:神經形態電子系統中的合成認知(Synthesizing cognition in neuromorphic electronic systems)。

相關焦點

  • IBM最強神經形態晶片電腦出貨,與人類大腦又近一步
    IBM說,我們想做可以像人類一樣做決策的電腦。本周,NS16e,IBM以人類大腦為靈感的最大電腦出貨,目標遠大。NS16e被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收購,公司計劃創造更大版本的NS16e,與人類大腦的規模更近一步。「也許有一天,我們能有一個單一的神經突觸系統,帶有和人類大腦一樣多的神經元和突觸。」一名IBM研究員Jun Sawada在博客中說。
  • 研究人員以神經形態晶片打造超靈敏「電子鼻」
    Nabil Imam展示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測試晶片。Imam與來自英特爾和康乃爾大學的科學家團隊正於計算機晶片上建立數學算法,以仿真大腦嗅覺系統聞到氣味後的神經網絡運作模式。最終該晶片可成功地辨別經過訓練的10種氣味。XZ1EETC-電子工程專輯神經形態硬體英特爾於2017年推出代號為Loihi的首款神經形態晶片。XZ1EETC-電子工程專輯大腦透過電脈衝(也稱為棘波)傳遞信息,其時序功能調節神經元之間稱為突觸的連接強度。
  • 對於神經研究,無線晶片照亮大腦
    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施加電磁場×為5×3毫米晶片供電,該晶片具有集成的功率接收器線圈。該晶片還能夠無線發送和接收信息。晶片也是三模的,這意味著它可以執行三個任務。目前最先進的神經接口晶片可以讀取大腦目標區域的神經信號,並且可以通過向大腦組織引入一個小電流來刺激大腦。這種新晶片可以同時做這兩件事情,但它也可以在腦組織上發光——一種叫做光學刺激的功能。
  • 英特爾:效率達CPU一萬倍的神經形態晶片發布
    近日,英特爾(Intel)官方宣布,英特爾研發一款名為「Pohoiki Beach」的新型神經形態晶片系統產品,該晶片系統是受人類大腦思維方式所啟發,將生物大腦原理應用於計算機體系結構。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研究展示了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型神經形態器件憶阻器設計——基於一種新型電路的電子器件,這種電路以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這種受大腦啟發的電路可以被植入小型可攜式設備中,執行只有今天的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識彆氣味中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剛剛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的獨特能力 —— 僅通過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稱:Loihi 可分析識別測試樣品中的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先前學習到的有關氣味的記憶。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識彆氣味中的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剛剛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的獨特能力 —— 僅通過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稱:Loihi 可分析識別測試樣品中的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先前學習到的有關氣味的記憶。
  • 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晶片可從氣味中識別有害化學物質
    英特爾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Loihi獨特的能力,能夠僅根據氣味來識別多種有害化學物質。研究人員說,Loihi可以從一個測試樣品中根據其氣味識別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破壞其對先前學習到的氣味的記憶。
  •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背景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支撐著人的視覺、聽覺、平衡、味覺、嗅覺、記憶、情感、學習等。大腦的構造十分複雜,由大約1千億個神經元(Neuron)組成,並由約100萬億個突觸(Synapse)連接。這些神經元與突觸一起構成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生物神經網絡。
  • 英特爾展示Loihi神經形態晶片 僅憑氣味識別10種有害化學品
    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聯合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晶片Loihi的獨特能力:僅根據氣味就能識別多種有害化學物質。研究人員說,Loihi可以根據測試樣品的氣味識別出每種化學物質,而不會影響此前學習到的氣味記憶。Loihi晶片與任何傳統的識別系統、甚至是深度學習系統相比,具有更高的準確性。而深度學習系統需要大約3000倍的訓練樣本,才能達到同樣的準確性。英特爾實驗室高級研究科學家Nabil Imam說:「我們正在開發Loihi晶片的神經算法,模仿人類聞到氣味後大腦的反應。」
  • 類人腦神經形態微晶片
    在這一創新工藝的第三階段,來自同一所大學的另一組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同樣的蛋白線獲得了一種記憶電晶體或神經形態記憶裝置。研究人員在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文章(使用蛋白質納米線從環境溼度中發電)中解釋說,該裝置以極低的功率極高效地工作,就像人類大腦一樣,在神經元之間傳輸信號。
  • 能「聞出」10種有害物質的神經形態晶片是什麼樣的?
    雷鋒網消息,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今天發表了一份聯合論文,展示了英特爾的神經形態晶片Loihi的新能力:它能夠從氣味中學習和識別10種有害物質——即使存在「顯著的」數據噪聲和遮擋的情況。合著者說,它表明了神經形態計算技術可用於檢測爆炸物、麻醉品、聚合物等的前體氣味物質。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常見的方法是用神經形態元件製作出一個人造大腦。計算機科學家早就從生物學中汲取靈感,最近被稱為「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技術,就是模仿人腦的生理行為。神經形態(Neuromorphic)一詞最早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由加州理工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 Carver Mead 提出。
  • 神經形態運算新突破:兼具學習與記憶功能的神經電晶體
    神經形態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需要在像是神經整合和突觸(Synapse)等人腦元素(例如)的啟發下建立體系架構。這些運算架構被證明能激發出許多極具發展前景與優勢的應用,因為它們可以同時兼具儲存和學習的功能。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蛋醬神經形態晶片真的可以模擬人腦嗎?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該系統基於英特爾的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和 72 個化學傳感器,Loihi 被編程為模仿嗅球中神經元的運作——後者是區分不同氣味的大腦區域。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系統未來可被用於監視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嗅出隱藏的毒品或爆炸物,或幫助進行醫學診斷。
  • 前沿熱點丨三維晶片成像
    導語三維晶片成像,是一種新的X射線成像技術,這種技術可以穿透計算機的每一層晶片,同時在保持晶片完整的前提下揭示晶片的秘密。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三維晶片成像》,介紹了可用於晶片逆向工程、驗證晶片設計以及識別假冒偽劣產品的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
  • 神經形態計算何時帶領我們進入 AI 新時代?
    如今,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可以」,但行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利用神經形態技術開發的歷史、如何應對緊迫的、甚至是生死攸關的計算挑戰?這一會議反映了一項仍處於萌芽狀態的技術及其生態。靈感:尖峰和突觸神經形態計算始於使用模擬電路來模擬大腦中的突觸結構,大腦擅長通過噪音和學習確定模式, 神經形態 CPU 擅長處理離散、清晰的數據。
  • 擁有「嗅覺」 的新神經算法晶片
    神經擬態計算可以大幅度提升數據處理能力和機器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神經擬態晶片比傳統晶片的能耗要低得多。神經擬態計算是英特爾為應對計算領域非結構化、有噪聲數據日益增加等挑戰而研發的新的計算機架構。應用神經科學的最新見解,來創造作用方式更類似於人腦的晶片而非傳統計算機的晶片。神經擬態系統在硬體層面上複製了神經元組織、通信和學習方式。
  • 智能晶片植入大腦成為可能,生化人真的要來了?
    去年,被成為科學狂人的特斯拉創始人埃隆 · 馬斯克公布了一項關於大腦晶片植入的研究,並順利完成了動物實驗,據稱近期將開始人體實驗。這項技術用於檢測神經元的活動,需要在人頭骨上鑽4個8毫米的洞,並植入晶片和植入超細絲線,這樣就可以讀取大腦信號。
  • 到底能不能設計出為人工智慧打造的神經網絡晶片
    到底能不能設計出為人工智慧打造的神經網絡晶片 21IC 發表於 2020-06-13 10:33:28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支撐著人的視覺、聽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