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人腦神經形態微晶片

2020-11-07 意識三磅的宇宙


消耗相同的能量

生物神經元

小100倍的晶片

頭髮的直徑

能夠複製活動

腦生物學

它們具有相同的神經電壓。

30年前,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波託馬克河中發現了一種名為地細菌的原細菌,它可以產生導電的蛋白質納米線。

去年,這些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裝置,利用一種屬於地細菌家族的微生物產生的天然蛋白質,從空氣中的水分中產生電力。

在這一創新工藝的第三階段,來自同一所大學的另一組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同樣的蛋白線獲得了一種記憶電晶體或神經形態記憶裝置。

研究人員在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文章(使用蛋白質納米線從環境溼度中發電)中解釋說,該裝置以極低的功率極高效地工作,就像人類大腦一樣,在神經元之間傳輸信號。

神經形態計算

這一結果尤其推動了所謂的神經形態計算,其目的是創造出像人腦一樣工作的晶片。

神經形態系統在硬體層面複製了神經元組織、交流和學習的方式。

目的是實現一種可編程計算模式,實現智能電子設備。

神經形態計算最大的障礙之一是,大多數傳統計算機在每一次操作中的消耗都超過1伏。

然而,人腦的效率更高,耗電量更少。

它在神經元之間發送信號僅消耗80毫伏,比目前的神經形態設備要少得多。

第一步

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一壯舉是通過使用該大學從地細菌中開發的蛋白質納米線實現的。

他們補充說,這是第一次,這些特性的設備可以在與大腦相同的電壓水平下工作。

他們還指出,與昂貴的矽納米線相比,地細菌的導電蛋白納米線具有許多優勢,因為後者需要有毒化學品和高能工藝才能達到效果。

蛋白質納米線在水或體液中也更穩定,這是未來可能的生物醫學應用的重要特徵。

語境

需要注意的是,實現模擬神經連接的設備需要複製神經元實現突觸的壯舉。

讓神經元進行通訊和激活神經系統的電衝動是通過神經線路運行的,而神經線路是不連續的。

每根電線在某一點被剪斷,在神經元之間留下一個空隙,電脈衝必須通過跳入空隙併到達另一個神經元末端來解決。

這種跳入虛空的方式,被稱為突觸,其能量消耗閾值為80毫伏,這就是新設備實現的障礙。

它複製了神經系統的電壓,實現了突觸...

方法論

研究人員已經有能力切割細菌中的納米線,只使用導電蛋白。

這也是該設備能耗低的解釋之一。

研究人員還使用了一種金屬線,作為蛋白質納米線中細菌的食物。

研究人員表示,細菌納米線通過化學還原金屬的方式獲得能量,就像我們呼吸氧氣一樣。

蛋白質納米線(綠色)

採集自地球的細菌微生物(橙色)

方便設備的操作

電子存儲器

與生物電壓、模擬

大腦中的神經成分(藍色結)

學習

然而,這並不是該設備的唯一優勢,它的直徑比人的頭髮直徑小100倍。

它還能夠學習...

當電脈衝在金屬絲中產生變化時,小裝置中就會產生新的分支和連接。

那麼,就會出現類似於真實大腦中的學習新連接的效果。

研究人員可以調控納米線突觸的導電性,或者說可塑性,使其能夠模擬生物元件,實現大腦啟發的計算。

與傳統的計算機相比,這種設備具有非軟體的學習能力,他們得出結論。

預測

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

研究人員打算在這些設備中充分探索蛋白質納米線的化學、生物學和電子學。

他們希望提出可能的應用,其中可能包括一種監測心率的設備。

最終的目標是,有朝一日這種設備能夠與生物系統中的真實神經元對話,解決健康問題。

也就是要讓計算機像生物大腦一樣高效。

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大大模糊了電子系統和生物系統之間的界限。


參考

受生物啟發的生物電壓憶阻器-Tianda Fu等。自然通訊,第11卷,文章編號:1861(2020)。

相關焦點

  • SK海力士與美史丹佛大學攜手研發類人腦半導體元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11563.htm  據韓國經濟報導,日前SK海力士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籤約,將合作研發利用鐵電材料(Ferroelectrics)的人工神經網路半導體元件(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Devices)。
  • 全球首款絕熱超導微晶片來了!什麼是超導微晶片?
    全球首款絕熱超導微晶片來了!12月30日,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應用超導體器件的微晶片原型機 「MANA」。據了解,這項技術名為「絕熱量子通量參變器」(adiabatic quantum-flux-parametron,即 「AQFP」),用其組裝的微晶片能在維持高性能的同時實現超低能耗,適用於下一代數據中心和通訊網絡。使用這項技術,數據運算的能源消耗有望大幅降低。在論文中,研究團隊詳細介紹了這款超導晶片的研發過程及演示。
  • 神經形態晶片可以幫助人進行大腦的逆向工程
    這項研究基於模擬生物神經元特性的神經形態微晶片的開發,被認為是在了解人腦如何處理信息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並打開了通往快速、極低功耗的電子系統的大門,這些系統可以實時吸收感覺輸入並執行用戶定義的任務。其神經網絡的不斷適應和自組織在其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神經形態工程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末,是神經科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和其他一些領域的跨學科綜合體,它首先試圖了解大腦如何操縱信息,然後在計算機晶片上複製同樣的過程。
  • 什麼是微晶片?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微晶片這個詞。它似乎是一種高科技的產品,可以用在很多地方。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有什麼作用呢?微晶片是一種比指甲蓋還小的東西。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晶片上面有許多細小的電子元件,也就是說,微晶片上面還有許許多多小的零件。這些元件比你的頭髮還要細幾百倍,所以你是不可能用眼睛看清它們的。
  • 憶阻器的神經形態計算
    這種新穎的基礎電子元件支持以低成本和低功耗克隆生物神經系統。當代計算系統無法應對大數據時代尺寸縮小和計算速度的關鍵挑戰。馮-諾依曼瓶頸被稱為通過連接處理器和存儲器單元的總線進行數據傳輸的阻礙。這就給了一個基於生物神經元模型創建替代架構的機會。神經形態計算就是這樣一種模仿神經生物腦架構的替代架構。
  • 微晶片植入大腦可保存5到10年的記憶—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一支美國研究小組認為,一種微晶片能夠有助於建立受損大腦組織的記憶,預計未來兩年內將植入志願者大腦。
  • 植入大腦的微晶片可保存人們的大腦記憶內容
    研究人員聚焦研究海馬體,它是大腦深層組織,能夠鞏固整合短期至長期的記憶內容,他們希望電子晶片植入器能夠複製大腦神經信息。維克森林大學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羅伯-漢普森強調,我們支持強化鞏固海馬體的信息,但是出於科學研究角度,研究的這種微晶片能夠研究大量的輸入和輸出記憶內容,從而取代海馬體的功能,這樣可以忽略海馬體。
  • 神經形態運算新突破:兼具學習與記憶功能的神經電晶體
    神經形態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需要在像是神經整合和突觸(Synapse)等人腦元素(例如)的啟發下建立體系架構。這些運算架構被證明能激發出許多極具發展前景與優勢的應用,因為它們可以同時兼具儲存和學習的功能。
  • 微晶片人工腎臟有望使患者擺脫透析
    由心臟供能 靠血液運作 微晶片人工腎臟有望使患者擺脫透析 2016-02-19 科技日報 常麗君   據美國範德堡大學最近消息,該校研究人員正在用微晶片濾膜和活的腎臟細胞創造一種可植入的人工腎臟,能將身體產生的廢物過濾出去。
  • 揭秘:類人腦設備設計的關鍵
    在過去十年裡,受到人腦神經網絡的啟發,神經形態計算的新模式已然出現。然而,為了製造可以模擬人腦神經元和突觸的裝置,研究人員需要克服一個基本的分子工程挑戰:如何使裝置在輸入刺激物觸發的不同電阻狀態間進行節能且可控的轉換。
  • 類人腦設備設計的關鍵找到了
    在過去十年裡,受到人腦神經網絡的啟發,神經形態計算的新模式已然出現。然而,為了製造可以模擬人腦神經元和突觸的裝置,研究人員需要克服一個基本的分子工程挑戰:如何使裝置在輸入刺激物觸發的不同電阻狀態間進行節能且可控的轉換。
  • 神經形態計算何時帶領我們進入 AI 新時代?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8 年 KBV 研究報告預測,2023 年全球神經形態計算市場複合增長率為 18.3%,即 37 億美元;Mordor Intelligence 則預測,2019 年全球神經形態計算市場為 1.11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 12%,到 2025 年將達到 3.66 億美元。
  • 離子導電聚合物對改善神經形態器件起到重要作用
    神經形態工程,也稱為神經形態計算,是利用具有模擬電路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來模仿人腦神經系統,最終目標是要製造一個仿真人腦的晶片或是電路。這門學科需要跨領域的合作,涉及生物學、物理學、數學及信息科學等眾多學科。
  • 研究人員以神經形態晶片打造超靈敏「電子鼻」
    XZ1EETC-電子工程專輯根據研究人員的實驗證明,這種電子鼻系統可以利用神經形態運算的輕鬆/快速訓練(「自學」)以及低功耗操作,還可能對於神經形態技術的潛在用例提出一些有趣的見解。Nabil Imam展示英特爾Loihi神經形態測試晶片。
  • 首顆人工智慧神經網絡平臺晶片落地成都,人工智慧產業進入新階段
    實際上,人工智慧與硬體相結合後「進化」出的神經網絡晶片,在未來必將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深思創芯團隊這一想法和判斷並非毫無根據的憑空幻想。作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有能力開發硬體人工智慧晶片的高科技公司,深思創芯的核心研發團隊一直在專注於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晶片的設計、研發。這支由40%博士+60%碩士組成的核心研發團隊,從底層技術做起,將核心技術應用於硬體人工智慧領域。
  • 國際最新研發內置冷卻微晶片 性能優異前景可觀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論文報告研究人員成功研發出內置冷卻微晶片稱,這種微晶片內的集成液體冷卻系統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表現出優異的冷卻性能。該內置冷卻微晶片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是一種前景可觀、可持續,並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據介紹,隨著對小型設備的需求不斷增加,電子電路的冷卻變得極具挑戰性。
  • 能「聞出」10種有害物質的神經形態晶片是什麼樣的?
    雷鋒網消息,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今天發表了一份聯合論文,展示了英特爾的神經形態晶片Loihi的新能力:它能夠從氣味中學習和識別10種有害物質——即使存在「顯著的」數據噪聲和遮擋的情況。合著者說,它表明了神經形態計算技術可用於檢測爆炸物、麻醉品、聚合物等的前體氣味物質。
  • 會「學習」的超導人工突觸:讓神經形態計算更快更節能!
    神經形態計算,被認為代表了未來人工智慧的重要發展方向,引起了科學界的濃厚興趣。不同於傳統的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結構,神經形態計算的靈感來源於人類大腦,它模仿神經突觸和神經元,將負責數據存儲和數據處理的元器件整合到同一塊晶片中,更節能、更快速、更高效地處理和學習數據。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與器件應用團隊在柔性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理學上著名的「巴普洛夫狗條件反射」(即經典條件反射實驗)是一類重要的聯想學習行為,其反映了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刺激先後關係對神經元活性的影響行為,在單一器件上實現對這一聯想學習行為的模仿是類腦神經形態器件的重要研究內容。
  • 英特爾:效率達CPU一萬倍的神經形態晶片發布
    近日,英特爾(Intel)官方宣布,英特爾研發一款名為「Pohoiki Beach」的新型神經形態晶片系統產品,該晶片系統是受人類大腦思維方式所啟發,將生物大腦原理應用於計算機體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