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在《Nano》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憶阻器在神經形態計算中的作用。這種新穎的基礎電子元件支持以低成本和低功耗克隆生物神經系統。
當代計算系統無法應對大數據時代尺寸縮小和計算速度的關鍵挑戰。馮-諾依曼瓶頸被稱為通過連接處理器和存儲器單元的總線進行數據傳輸的阻礙。這就給了一個基於生物神經元模型創建替代架構的機會。神經形態計算就是這樣一種模仿神經生物腦架構的替代架構。
仿人的神經腦系統包括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和眾多的連接突觸。因此,一個高效的電路裝置對於構建模仿人腦的神經網絡至關重要。憶阻器這種基本電氣元件的開發,具有可擴展性、內存處理和CMOS兼容性等幾個顯著特點,大大促進了神經網絡硬體的實現。
憶阻器是作為一種 "類記憶電阻 "推出的,應用輸入的背景會改變器件的電阻狀態。它是一種能夠記憶電流的電子元件,以有效地減小器件的體積,提高神經網絡的處理速度。像人類神經系統一樣,在新型計算架構中,在憶阻器的支持下,進行並行計算。
系統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已被描述為大多數基於存儲器應用的主要問題。這與生物過程正好相反。儘管存在噪聲、非線性、可變性和波動性,生物系統仍能很好地工作。然而,仍然不清楚生物系統的有效性實際上取決於這些障礙。有時會避免進行神經建模,因為它不容易建模和研究。因此,能否利用這些特性,是實現人工系統和生物系統成功的關鍵路徑。
論文標題為《Memristors: Understanding, Utilization and Upgradation for Neuromorphic Compu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