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實驗證明了憶阻器的工作原理!

2020-12-05 閒水塘中魚

納米科學:實驗證明了憶阻器的工作原理!

這一結果是設計這些固態器件的重要一步,可用於未來的計算機存儲器,這些存儲器運行速度更快,壽命更長,能耗比現今的快閃記憶體更少。結果發表於2月的Advanced Materials。

「我們需要這樣的信息才能設計出能夠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憶阻器,」HPE科學家,該集團技術論文的第一作者Suhas Kumar說。

憶阻器在理論上於1971年被提出作為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的第四個基本電子器件元件。其核心是夾在兩個電極之間的一小塊過渡金屬氧化物。施加正或負電壓脈衝會顯著增加或減少憶阻器的電阻。這種行為使其適合用作「非易失性」計算機存儲器,與快閃記憶體一樣,可以保持其狀態而不需要額外的電源刷新。

在過去十年中,由高級研究員R. Stanley Williams領導的HPE小組詳細探討了憶阻器的設計,材料和行為。自2009年以來,他們使用強烈的同步輻射X射線來揭示切換過程中憶阻器中原子的運動。儘管在理解這種轉換的本質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在設計商業上成功的電路時重要的細節仍然存在爭議。例如,移動原子的力,導致切換期間的劇烈阻力變化仍然存在爭議。

近年來,該小組研究了用鈦,鉭和釩的氧化物製成的憶阻器。初步實驗表明,最容易控制氧化鉭裝置的切換,因此選擇在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 - SLAC的斯坦福同步輻射光源(SSRL)和伯克利實驗室的高級光源(ALS)進行進一步勘探。

在ALS,HPE研究人員繪製了切換前後氧原子的位置。為此,他們使用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鏡和他們建造的設備來精確控制樣品的位置以及500電子伏特ALS X射線的時間和強度,這些X射線被調諧以觀察氧氣。

實驗表明,即使是微弱的電壓脈衝也會通過憶阻器形成一條薄的導電路徑。在脈衝期間,路徑加熱,從而產生將氧原子推理路徑的力,使其更加導電。反轉電壓脈衝通過將一些氧原子吸回導電路徑來重置憶阻器,從而增加器件的電阻。憶阻器的電阻變化在10倍到100萬倍之間,具體取決於電壓脈衝幅度等工作參數。這種阻力變化足以在商業上得到利用。

為了確定他們的結論,研究人員還需要了解鉭原子在切換過程中是否隨氧氣一起移動。成像鉭需要更高能量,10,000電子伏特的X射線,這是他們在SSRL的射線6-2線上獲得的。在那裡的一次會議中,他們確定鉭保持靜止。

「這使得這筆交易成為可能,讓我們相信我們的假設是正確的,」HPE科學家凱薩琳格雷夫斯說,他曾在SSRL擔任史丹福大學研究生。她補充說,與SLAC專家的討論對於指導HPE團隊採用X射線技術至關重要,這些技術可以讓他們準確地看到鉭。

庫馬爾說,氧化鉭結果最有希望的方面是,科學家們認為,切換超過10億個適合商業用途的電壓脈衝的電壓沒有降低。他補充說,這些知識幫助他的團隊建立了長達近十億次開關周期的憶阻器,大約提高了一千倍。

「這比今天的快閃記憶體設備的耐久性要長得多,」庫馬爾說。「此外,我們還使用了更高的電壓脈衝來加速和觀察憶阻器故障,這對於理解這些裝置的工作原理也非常重要。當氧原子被迫離得太遠以至於它們沒有返回到它們的初始位置時,會發生故障。」

除了存儲晶片,Kumar說憶阻器的快速開關速度和小尺寸可以使它們適用於邏輯電路。額外的憶阻器特徵在新興的腦啟發式神經形態計算電路中也可能是有益的。

「與憶阻器相比,電晶體大而笨重,」他說。「憶阻器也更適合於產生類似神經元的電壓尖峰,這是神經形態電路的特徵。

相關焦點

  • 納米黃金粒子「出手」 蠶絲變身超快蛋白質基憶阻器
    當前,具有「存算一體」潛力的憶阻器,成為破解該瓶頸的重要技術。「憶阻器可以在關掉電源後,仍能『記憶』通過的電荷。同時,基於模擬神經的網絡的特點,憶阻器的運算模式、功耗、讀寫速度,都要比傳統的運算與記存分開進行的模式,有著革命性的提升。這個特性與人腦神經突觸的屬性類似,可以幫助模擬人腦的特徵,運用在人工智慧等複雜、網絡計算。」劉向陽介紹說。
  • 首次在憶阻器中證實碳導電細絲的存在
    記者3月13日從河北大學獲悉,該校閆小兵課題組通過電子能量損失譜和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在憶阻器中證實了碳導電細絲的存在,並通過電場調控實現了仿生神經突觸功能
  • 新研究:深入理解憶阻器的工作方式!
    導讀近日,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研究了憶阻器,一種有記憶功能的非線性電阻。他們的憶阻器由摻雜鈮的鈦酸鍶製成,可以模仿神經元的工作方式。憶阻器陣列的電子顯微鏡圖像(圖片來源:Yeonjoo Jeong / 密西根大學納米電子小組)創新
  • 電路世界有第四種基本元件 美科學家證實憶阻器
    美國惠普公司實驗室研究人員在5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宣稱,他們已經證實了電路世界中的第四種基本元件———記憶電阻器,簡稱憶阻器(Memristor)的存在,並成功設計出一個能工作的憶阻器實物模型。
  • 隱藏在電路中多年的第四類元件:憶阻器
    早在197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華裔科學家蔡少棠教授就發表了題為《憶阻器:下落不明的電路元件》的論文,論文指出,除電容、電感和電阻之外,電路中還應該存在第四種基本元件——憶阻器。這篇論文提供了憶阻器的原始理論架構,推測電路有天然的記憶能力,即使電力中斷亦然。概括來說,憶阻器是一種有記憶功能的非線性電阻。
  • 物理所憶阻器的可調電致發光取得進展
    通常,憶阻器和電致發光器件具有截然不同的結構和原理,在同一器件中同時實現存儲和電致發光功能功能十分罕見。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張廣宇研究組近兩年來一直把憶阻器的研究作為一個重要方向。
  • 《自然》雜誌:中國學者研究出微型生物憶阻器模擬大腦神經突觸
    僅在10年前,科學家們致力於希望利用憶阻器的「記憶」功能打開神經形態計算新領域,希望使用這種憶阻器的微電子工具,能夠像真實的大腦神經突觸一樣運作或操作。現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應用生命科學研究所(IALS)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在更好地理解蛋白質納米線的過程中,如何使用這些導電的生物細絲製成神經形態憶阻器裝置。
  • 何為憶阻器?
    憶阻器是傳說中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元件以外的電路第四元件,始終處於實驗階段,但這個傳說可能將實現。來自新加坡、美國和印度的國際團隊研究出一種新型有機憶阻器,不只速度快且穩定性高,保存資料的時間更打破原有紀錄。
  • 有了憶阻器,「超級人工大腦」不再是夢
    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的課題之一,錢鶴領銜的「新型納米存儲器三維集成的基礎研究」旨在為我國存儲器產業提供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原型技術,支撐和引領我國存儲器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錢鶴表示,除了存儲,憶阻器在神經形態計算晶片領域顯示出更加重要的潛力。而神經形態計算就是通過模仿人腦的構造來大幅提高計算能力與能效的新型計算方法。
  • 憶阻器類腦晶片與人工智慧
    納米尺寸憶阻器電阻可通過電場連續調節並保持,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模擬生物突觸的信息電子器件。高性能的憶阻器需要基於特殊設計的納米憶阻材料,控制電子或者離子來改變憶阻材料的電阻。目前通過控制離子實現憶阻功能發展迅速,主要通過控制氧離子或者金屬離子在憶阻材料基體中形成導電絲,實現電阻的連續調節。
  • 無數的實驗都證明了相對論無比正確嗎?
    無數的實驗都證明相對論無比準確」嗎?@豆丁網@浩瀚星辰 你說「科學家已經用盡了各種方法來證偽相對論,都失敗了,無數的實驗都證明相對論無比準確」。還有相對論學者放言:所有的科學實驗都證明了相對論的正確性,無一例外。
  • 「專利解密」多種類物質傳感應用,華為新型憶阻器架構
    集微網消息,近年來,華為逐漸布局憶阻器晶片領域,利用憶阻器的工作特性將普通信號轉換成可控電壓電流,從而在物理上模仿神經元與神經突觸的運作,將儲存、計算功能合二為一,降低同類晶片成本的同時,能大大提升計算效率,在消費電子領域具有明顯優勢。
  • 憶阻器材料成分的突破:對憶阻器的功能行為的系統控制
    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Jülich Research Centre)和賀利氏(Heraeus)技術集團的研究人員,現在報告了對憶阻器的功能行為的系統控制,在材料組成上的最小差異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如此之小以至於直到現在,專家們都沒有注意到它們。
  • 清華造人工神經網絡晶片,憶阻器陣列效能高過GPU兩個數量級
    eYyednceYyednc多個憶阻器陣列晶片協同工作示意圖。eYyednc憶阻器陣列當前國際上的相關研究還停留在簡單網絡結構的驗證,或者基於少量器件數據進行的仿真,基於憶阻器陣列的完整硬體實現仍然有很多挑戰:器件方面,製備高一致、可靠的多值憶阻器陣列仍是挑戰;系統方面,受憶阻器的阻變機理制約,器件固有的非理想特性(如器件間波動,器件電導卡滯,電導狀態漂移等)會導致計算準確率降低
  • 憶阻器
    圖中為一個由17個憶阻器列成一排而組成的簡單電路,其中每個憶阻器有一個底部導線,其與器件的一端相連;還有一個頂部導線,其與器件的另一端相連2憶阻器的意義   憶阻器不同於電容器、電感器和電阻器這3種基本電路元件的地方是,憶阻器在關掉電源後,仍能記憶通過的電荷。這意味著,如果突然停機,然後重新啟動,用戶關機之前打開的所有應用程式和文件仍在屏幕上。
  • 憶阻器的想像力 第四電路元件將如何改變世界—新聞—科學網
    理論物理學家指出,電晶體一旦小到5個矽原子的寬度(約1納米),電子的運行將不受控制。 為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工業界只好通過多核、多層來尋找出路,往小小的電路板上儘可能「塞」進更多的電晶體。但這並非根本之計。科學家已在嘗試用碳納米管和石墨烯替代矽材料,但直到憶阻器問世之前,在器件層面卻收穫不大。
  • 憶阻器的神經形態計算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在《Nano》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憶阻器在神經形態計算中的作用。這種新穎的基礎電子元件支持以低成本和低功耗克隆生物神經系統。憶阻器這種基本電氣元件的開發,具有可擴展性、內存處理和CMOS兼容性等幾個顯著特點,大大促進了神經網絡硬體的實現。憶阻器是作為一種 "類記憶電阻 "推出的,應用輸入的背景會改變器件的電阻狀態。它是一種能夠記憶電流的電子元件,以有效地減小器件的體積,提高神經網絡的處理速度。像人類神經系統一樣,在新型計算架構中,在憶阻器的支持下,進行並行計算。
  • IEEE:憶阻器獲得重大突破
    最關鍵的部分是納米薄的氧化鈮(NbO2)層。它將電阻,電容和所謂的 Mott memristor 全部集成在同一設備中。憶阻器是一種以電阻形式保存流過它們的電流的器件。Mott memristor 具有附加功能,因為它們還可以反映溫度驅動的電阻變化。處於Mott過渡狀態的材料根據其溫度在絕緣和導電之間轉換。
  • 清華實現完整硬體CNN,憶阻器陣列效能高過GPU兩個數量級
    fHhEETC-電子工程專輯fHhEETC-電子工程專輯多個憶阻器陣列晶片協同工作示意圖。fHhEETC-電子工程專輯憶阻器陣列當前國際上的相關研究還停留在簡單網絡結構的驗證,或者基於少量器件數據進行的仿真,基於憶阻器陣列的完整硬體實現仍然有很多挑戰:器件方面,製備高一致、可靠的多值憶阻器陣列仍是挑戰;系統方面,受憶阻器的阻變機理制約,器件固有的非理想特性(如器件間波動,器件電導卡滯,電導狀態漂移等)會導致計算準確率降低;架構方面
  • 清華類腦晶片再登Nature: 全球首款基於憶阻器的CNN存算一體晶片
    通過這項工作中開發的陣列晶片集成了 8 個包含 2048 個憶阻器的列陣,並構建了一個五層的卷積神經網絡進行圖像識別,精度高達 96% 以上。每個憶阻器與電晶體採用漏級端相連,即 1T1R 結構。核心 PCB 子系統皮遏止八塊憶阻器陣列晶片,每個憶阻器陣列具備 128 × 16 個 1T1R 單元。在水平方向上共有 128 條並行字線和 128 條源線,在垂直方向上共有 16 條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