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憶阻器,「超級人工大腦」不再是夢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有了憶阻器,「超級人工大腦」不再是夢

  「如果把用憶阻器技術開發出的人工智慧晶片應用在手機裡面,晶片功耗會大大降低,手機充一次電就可以用兩天。」10月27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教授錢鶴這樣通俗地解釋憶阻器將給普通民眾生活帶來的變化。

  當前,人工智慧發展迅猛。然而,在錢鶴看來,如果要發展更為強大的人工智慧,即像人一樣的機器人,表現出與人類一樣熟練和靈活的行為,憶阻器的作用不可忽視。憶阻器和人腦的突觸功能相似,相當於一個「電子突觸」,搭建起來的智能晶片具有在線學習能力,可以處理機器系統之前無法勝任的任務。

  「憶阻器是一種新的電子元件,其特性與人類大腦中的信息處理基本單元神經突觸很相似。」錢鶴解釋說,神經突觸最獨特的功能就是既可以存儲,也可以計算。存算一體化的計算機架構可謂顛覆性技術,而最新的研究發現,憶阻器特別適於做存算一體化,這也是當今國際上相關學者的研發重點。

  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的課題之一,錢鶴領銜的「新型納米存儲器三維集成的基礎研究」旨在為我國存儲器產業提供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原型技術,支撐和引領我國存儲器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錢鶴表示,除了存儲,憶阻器在神經形態計算晶片領域顯示出更加重要的潛力。而神經形態計算就是通過模仿人腦的構造來大幅提高計算能力與能效的新型計算方法。

  神經形態計算與傳統計算方法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其將負責數據存儲和處理的單元融合在了一起,從而省去了傳統計算方法中由於數據在存儲器與中央處理器之間頻繁移動而造成的大量能源開銷,繞過了「存儲牆」這一制約傳統計算方法發展的瓶頸,大幅提升了數據傳輸和處理的並行度。

  「憶阻器本身的阻值可以用來存儲數據;在外加電壓下還會輸出相應的電流來完成乘法計算的功能,將多個憶阻器的輸出電流匯集到一起還可以實現加法計算的功能。通過乘法與加法的組合,憶阻器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絕大多數的計算任務。」錢鶴說,尤其是憶阻器的阻值能夠在一定的外加電壓條件下進行快速且可逆的控制與調整,這就使得由憶阻器集成的神經形態計算晶片不僅僅能夠高效地完成計算功能,而且還是可重複編程的。這些特性為憶阻器在神經形態計算領域的應用帶來了無可比擬的優勢。

  「可以預見,一旦基於憶阻器的神經形態計算晶片技術成熟,製作類似甚至超越人腦智能和能效的『超級人工大腦』將變成現實。」錢鶴說。

  據介紹,課題組通過探尋憶阻器的工作機理、篩選材料、優化結構、精心設計晶片電路與測試系統等步驟,最終完成了世界上首個集成上千個雙向連續阻變憶阻器單元、能夠像人腦一樣對輸入有實時響應並能在線學習的人臉識別系統,且該系統每次迭代的能耗不足英特爾至強融核協處理器的千分之一。相關成果已發表在今年5月的《自然·通訊》期刊上。

  「我們集成了一個具有1024個憶阻器單元的計算晶片,完美地實現了人臉圖像的情感識別功能,並在更難的具有20%噪聲點的測試圖片上得到了大於90%的識別準確率。」錢鶴說。

  「下一步要繼續對憶阻器的工作機理深入研究,改進其器件特性。產業化也是我們考慮的重點,目前已經在跟國內知名企業商議,將其應用於平安城市的建設中,畢竟憶阻器具有強大的視頻和圖像識別處理功能。」課題組成員,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副所長吳華強說。

(責編:張歌、熊旭)

推薦閱讀

世界首臺!我國量子計算機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這是歷史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基於單光子的量子模擬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這一國際學術界稱之為『量子稱霸』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潘建偉說。【詳細】

從「氣象特警」到「隨身空調」 航天技術來到你身邊航天技術民用化已經不是新鮮事。寶寶使用的尿不溼、方便麵裡的蔬菜包等,這些產品最初都是由航天技術轉化而來,而我國現如今在航天技術轉化民用方面,更是已經覆蓋汽車、電子通信、醫療儀器等多個民用領域。【詳細】

相關焦點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試想,有一天,我們可以把龐大的超級計算機不斷縮小,直到可以把它們裝進口袋;我們可以隨身攜帶微型人工智慧大腦,它們甚至可以在沒有超級計算機、網際網路或雲計算的情況下運行,在它們微不足道的身體裡運行著龐大的算法。而這已不單單是觸不可及的幻想。
  • 基於3D憶阻器的電路,用於大腦啟發式計算
    「以前,我們開發了一種非常可靠的憶阻設備,可以滿足人工神經網絡的內存計算的大多數要求,將這些設備集成到大型二維陣列中,並展示了多種機器智能應用,」進行這項研究的Qiangfei Xia教授說,「在我們最近的研究中,我們決定將其擴展到第三維,探索3-D神經網絡中豐富的連接的好處。」
  • 憶阻器的想像力 第四電路元件將如何改變世界—新聞—科學網
    這是在本報報導《憶阻器競賽,中國準備好了嗎》之後的第三日,股民的熱情被一個科技新名詞激發了。 自2008年以來,憶阻器這一40多年前憑想像力準確預言的電子元件,正從純理論加速照進現實,人們關心的不再是「能否」,而是「如何」。
  • 新型「晶片上的大腦」:為可攜式人工智慧系統打造神經網絡硬體
    導讀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晶片上的大腦」。它比一片五彩紙屑還小,由數以萬計的人工大腦突觸製成。他們的研究成果於6月8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展示的這款新型憶阻器設計非常有望應用於神經形態器件。這些電子器件基於一種新型電路,這種電路處理信息的方式模仿了大腦架構。這種腦啟發的電路可以構造到小型可攜式器件中,並能處理只有當今超級計算機才能處理的複雜計算任務。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攜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紙屑大小卻堪比超算
    試想,有一天,我們可以把龐大的超級計算機不斷縮小,直到可以把它們裝進口袋;我們可以隨身攜帶微型人工智慧大腦,它們甚至可以在沒有超級計算機、網際網路或雲計算的情況下運行,在它們微不足道的身體裡運行著龐大的算法。而這已不單單是觸不可及的幻想。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大腦晶片」,讓我們向那種未來又邁進了一步。
  • 《自然》雜誌:中國學者研究出微型生物憶阻器模擬大腦神經突觸
    僅在10年前,科學家們致力於希望利用憶阻器的「記憶」功能打開神經形態計算新領域,希望使用這種憶阻器的微電子工具,能夠像真實的大腦神經突觸一樣運作或操作。現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應用生命科學研究所(IALS)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在更好地理解蛋白質納米線的過程中,如何使用這些導電的生物細絲製成神經形態憶阻器裝置。
  • 清華造人工神經網絡晶片,憶阻器陣列效能高過GPU兩個數量級
    eYyednc這種奇妙的效果,其實和神經元突觸有相仿之處。再加上憶阻器還具有尺寸小、操作功耗低、可大規模集成(三維集成)等優點,難怪計算機科學家們在憶阻器身上看到了存算一體、低能耗類腦計算的前景。eYyednc人工神經網絡近年來大放異彩,如果用憶阻器連接成陣列,作為人工神經網絡的硬體,會有什麼效果?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憶阻器
    如果利用其不同阻值代表數位訊號,在半導體電路中實現數據存儲也大有前途。 1憶阻器的展示   現在市面上仍然不能買到憶阻器。  圖中為一個由17個憶阻器列成一排而組成的簡單電路,其中每個憶阻器有一個底部導線,其與器件的一端相連;還有一個頂部導線,其與器件的另一端相連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式獲取靈感,來設計更加智能的機器。這在信息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
  • 電路世界有第四種基本元件 美科學家證實憶阻器
    這項發現將有可能用來製造非易失性存儲設備、即開型PC、更高能效的計算機和類似人類大腦方式處理與聯繫信息的模擬式計算機等鋪平了道路,未來甚至可能會通過大大提高電晶體所能達到的功能密度,對電子科學的發展歷程產生重大影響。華裔科學家37年前理論預測成真基礎電子學教科書列出了三種基本的被動電路元件: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
  • 何為憶阻器?
    來自新加坡、美國和印度的國際團隊研究出一種新型有機憶阻器,不只速度快且穩定性高,保存資料的時間更打破原有紀錄。憶阻器的特性在於電阻並不固定,會因為通過的電荷不同而改變,當電荷不再通過時,電阻就會停留在最後通過的值而不再改變。如果電荷是流進水管的水,電阻是水管的直徑,憶阻器就像隨著水流大小改變粗細的水管。
  • 新研究:深入理解憶阻器的工作方式!
    導讀近日,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研究了憶阻器,一種有記憶功能的非線性電阻。他們的憶阻器由摻雜鈮的鈦酸鍶製成,可以模仿神經元的工作方式。憶阻器,英文名 「Memristor」 ,是英文 Memory(記憶)和 Resistor(電阻)兩個詞的混成詞。顧名思義,憶阻器與記憶和電阻都有關係。最早提出憶阻器概念的人,是任教於美國柏克萊大學的華裔科學家蔡少棠,時間是1971年。
  • 憶阻器類腦晶片與人工智慧
    納米尺寸憶阻器電阻可通過電場連續調節並保持,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模擬生物突觸的信息電子器件。高性能的憶阻器需要基於特殊設計的納米憶阻材料,控制電子或者離子來改變憶阻材料的電阻。目前通過控制離子實現憶阻功能發展迅速,主要通過控制氧離子或者金屬離子在憶阻材料基體中形成導電絲,實現電阻的連續調節。
  • 「大腦晶片」—讓人類擁有超強記憶力不再是夢!
    ·伯爾格博士(Dr Theodore Berger) ,經過多年的研究,研製出大腦記憶晶片,目前已在實驗動物中獲得一定成效,此技術的實現,讓人類擁有超強記憶力不再是夢。想必大多數人對電腦晶片已經非常熟悉,生物晶片現在在生命科學領域也有廣泛研究和應用,也已不再陌生,而對於人腦晶片,大多數人聽起來應該還相對比較陌生。在我們的大腦中,為了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大腦會將電信號以一種特殊的編碼形式釋放出去。
  • 憶阻器的神經形態計算
    在《Nano》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憶阻器在神經形態計算中的作用。這種新穎的基礎電子元件支持以低成本和低功耗克隆生物神經系統。當代計算系統無法應對大數據時代尺寸縮小和計算速度的關鍵挑戰。馮-諾依曼瓶頸被稱為通過連接處理器和存儲器單元的總線進行數據傳輸的阻礙。
  • 給計算機「大腦」全新的「思維」
    憶阻器「神經網絡」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研究人員演示了一種包含100個人工突觸的簡單人工神經元線路,第一次證明了這種線路能執行簡單的人類視覺功能——給圖像分類,這標誌著人工智慧的一項重大進步。
  • 清華類腦晶片再登Nature: 全球首款基於憶阻器的CNN存算一體晶片
    人類的大腦卻並非如此,而是直接在記憶體裡計算。被認為具有「存算一體」潛力的憶阻器,因而成為類腦計算領域的熱門器件,被寄予提高算力,突破技術瓶頸的厚望。受人腦啟發,憶阻器設備被組織成交叉點陣列,以實現大規模並行的內存計算並提高電源效率。這種巧妙的機制和我們大腦中的生物突觸和神經元有相仿之處,同時憶阻器還具有尺寸小、操作功耗低、可大規模集成(三維集成)等優點,可以製成高密度交叉點陣列,以通過物理定律實現內存內部大規模並行乘積計算(CIM)。
  • 憶阻器材料成分的突破:對憶阻器的功能行為的系統控制
    憶阻器(memristor),又名記憶電阻(英語:memory resistors),如同電阻器,憶阻器能產生並維持一股安全的電流通過某個裝置。但是與電阻器不同的地方在於,憶阻器可以在關掉電源後,仍能「記憶」先前通過的電荷量。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致力於憶阻設備的研究,這些設備消耗的功率極低,其行為類似於大腦中的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