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日,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研究了憶阻器,一種有記憶功能的非線性電阻。他們的憶阻器由摻雜鈮的鈦酸鍶製成,可以模仿神經元的工作方式。
背景
傳統計算機的比特位是二進位的:要麼是0,要麼是1。相比而言,大腦中的神經元具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內部狀態,這些狀態取決於它們接受到的輸入。因此,大腦能以一種比計算機能效更高的方式處理信息。
大腦在許多方面都優於傳統的計算機。腦細胞使用的能量更少,處理信息更快,更具適應能力。腦細胞響應外部刺激的方式取決於它們接收到的信息,這些信息會使得神經元變得興奮或者受到抑制。
此外,大腦在計算方面的一個重要優勢在於:體系結構。
在傳統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的計算機中,CPU與內存相互分離,內存負責存儲程序指令與數據,CPU負責執行指令和處理相關數據,數據需要在CPU和內存之間來回移動。可是,CPU運算速度增長較快,內存訪問速度增長較慢,因此帶來了速度不匹配的問題,即所謂的「馮·諾依曼瓶頸」和「內存牆」問題。這個問題限制了系統帶寬,增加了系統功耗。
相比之下,人腦則處於全方位的互聯狀態,人腦中的邏輯和記憶緊密關聯,其密度和多樣性均是現代計算機的數十億倍。
神經形態計算,也稱為腦啟發計算,擺脫了馮·諾依曼建立的計算結構,模擬大腦處理、加工信息的過程,將負責數據存儲和處理的單元整合到同一塊晶片中。神經形態晶片能效更高、性能更強,能更快速、更高效地學習數據。
然而,對於下一代神經網絡和神經形態計算來說,最有前景的硬體單元就是:憶阻器。
憶阻器,英文名 「Memristor」 ,是英文 Memory(記憶)和 Resistor(電阻)兩個詞的混成詞。顧名思義,憶阻器與記憶和電阻都有關係。最早提出憶阻器概念的人,是任教於美國柏克萊大學的華裔科學家蔡少棠,時間是1971年。蔡教授推斷在電阻、電容和電感器之外,應該還有一種元件,代表著電荷與磁通量之間的關係。
概念上對稱的電阻、電容、電感和憶阻器
憶阻器的電阻會隨著通過的電流量而發生變化,就算電路斷電,電流停止,其電阻值仍然會被保留,直到有反向電流通過才會返回原狀。通過控制電流的變化可改變其阻值,如果把高阻值定義為「1」,低阻值定義為「0」,這種電阻就可以實現存儲數據的功能。
憶阻器陣列的電子顯微鏡圖像(圖片來源:Yeonjoo Jeong / 密西根大學納米電子小組)
創新
近日,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G)的物理學家們研究了憶阻器,一種有記憶功能的非線性電阻。他們的憶阻器由摻雜鈮的鈦酸鍶(niobium-doped strontium titanate)製成,可以模仿神經元的工作方式。
下圖中,左:大腦一小部分的簡化表示,神經元通過突觸接收、處理、傳遞信號。右:閂形陣列,通過這些設備可以實現的一種可能的架構。憶阻器,就像大腦中的突觸,可以改變其導電性,從而使得連接變得弱化或者強化。
(圖片來源:功能材料自旋電子學研究小組,格羅寧根大學)
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上。
技術
論文第一作者、格羅寧根大學研究人員 Anouk Goossens 測試了由摻雜鈮的鈦酸鍶製成的憶阻器。憶阻器的導電性由電場以模擬的方式控制。Goossens 表示:「我們利用了系統切換電阻的能力,通過施加電壓脈衝控制電阻,並且利用一個低電壓,讀出不同狀態的電流。脈衝的強度決定了設備的電阻。我們可以實現的電阻比至少是1000,然後隨著時間推移測量所發生的情況。」 Goossens 特別感興趣的是電阻狀態隨時間發生的變化。
她觀察設置電阻的脈衝持續時間,判斷「記憶」可以持續多久。脈衝持續期在1秒至2分鐘之間,而「記憶」持續1小時至4小時之間。更進一步說,她發現在100個開關周期之後,材料並沒有「疲乏」的跡象。
論文第一作者 Anouk Goossens
價值
Goossens 表示:「通過這麼做,你可以完成不同的事情。通過不同的方式『訓練』設備,採用不同的脈衝,我們可以改變它的行為。電阻隨著時間變化的情況也是有價值的。這些系統會忘卻,就像大腦一樣。這讓我可以將時間作為一個參數。」
此外,Goossens 製造的設備,在同一個設備中,結合了記憶與處理的能力。這種架構比傳統的計算機架構更加高效,傳統的架構中,存儲(磁性硬碟)和處理(CPU)是分開的。
在採用她設計的設備創造類腦電路之前,Goossens 計劃通過實驗真正理解材料中所發生的情況。她說:「如果我們不能準確把握它的工作方式,也就無法解決可能會發生在這些電路中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理解材料的物理特性,它做了些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
Goossens 想要會回答的問題包括,什麼樣的參數影響其達到的狀態。「如果我們製造出100個這樣的設備,它們的工作方式相同嗎?如果不同,那麼就存在設備之間的差異。然而這不一定成問題,畢竟大腦中的所有的元件也不一定相同。」
關鍵字
憶阻器、類腦計算、存儲技術
參考資料
【1】https://www.rug.nl/sciencelinx/nieuws/2018/10/20181020_goossens
【2】http://dx.doi.org/10.1063/1.5037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