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憶阻器?

2021-01-19 光學小豆芽

前兩天聽AI晶片的報告,有位教授提到了基於憶阻器的AI晶片,今早剛好DeepTech深科技裡報導了密西根大學在這方面的進展(基於憶阻器的AI晶片)。藉此機會,小豆芽搜集了下相關資料,深入了解下憶阻器。


憶阻器,英文名為memristor, 該單詞由memory+resistor各取一半構成,其同時具備電阻和存儲的性能。這個概念最早由UC Berkley的蔡少棠教授在1971年提出。對於四個常用的電路變量電壓、電流、電荷與磁通量,彼此之間存在6個關係式,其中有5個關係式分別對應幾種常用的電學元件與物理定律:

1)電阻,R=dV/dI

2)電容,C=dq/dU

3)  電感 ,L=dφ/dI 

4)  電荷與電流關係,dq=I dt

5)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V=dφ/dt

唯獨缺少的關係式是磁通量和與電荷之間的關係式,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6%B6%E9%98%BB%E5%99%A8)


據此,蔡教授提出了憶阻值的概念,定義式為

經過一定的化簡,可以得到: M(q(t))=V(t)/I(t)。因此,憶阻值M的量綱和電阻相同,它是一種具有電荷記憶功能的非線性電阻。


這一概念提出以後,學術界一直在尋找滿足要求的材料與器件。直到2008年,HP公司的研究小組在二氧化鈦體系中發現。其器件結構如下圖所示,是在兩個電極中間為TiO2, 其中左半部分進行摻雜,右半部分未進行摻雜,是一個三明治結構。

(圖片來自文獻1)

整個系統可以看成兩個電阻串聯,即R_doped + R_undoped。當外加正向電壓時,摻雜離子往右半區域移動,導致R_doped所佔的比例增大,導致系統的電阻值降低。當施加反向電壓時,R_undoped的比例增大,系統總的電阻值升高。整個系統類似一個滑動變阻器,其電阻值滿足,

HP這篇文章的標題是「The missing memristor found」, 非常霸氣。


接下來聊一聊憶阻器和AI晶片之間的關係。經典的計算機架構為馮·諾依曼架構,在CPU中,計算處理單元與內存是互相分離的:計算處理單元根據指令從內存中讀取數據,數據完成計算處理後,重新存儲到內存。隨著處理器性能的提升,但是內存訪問的速度並沒有相應提升,導致處理器可能處於等待數據的狀態,其性能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即所謂的內存牆問題。針對該問題,人們提出了存算融合在一起的類腦計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憶阻器由於存在電荷記憶功能,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


典型的基於memristor的神經網絡結構為crossbar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自文獻2)

橫縱兩個方向的兩層金屬納米線構成網狀結構,而憶阻器位於金屬bar的交叉點,它的功能類似突觸(synapse),連接兩個神經元。通過配置憶阻器的阻值,crossbar結構可實現矩陣的乘法運算。


以上是對憶阻器的簡單介紹,認識比較膚淺,歡迎大家指正!



參考文獻:

D. Strukov, et.al., "The missing memristor found", Nature 453, 80(2008).

X. Zhang, et.al., "Neuromorphic Computing with Memristor Crossbar", Phys. Status Solidi A  215, 1700875(2018)

劉東青,「憶阻器及其阻變機理研究進展」




相關焦點

  • 憶阻器
    圖中為一個由17個憶阻器列成一排而組成的簡單電路,其中每個憶阻器有一個底部導線,其與器件的一端相連;還有一個頂部導線,其與器件的另一端相連2憶阻器的意義   憶阻器不同於電容器、電感器和電阻器這3種基本電路元件的地方是,憶阻器在關掉電源後,仍能記憶通過的電荷。這意味著,如果突然停機,然後重新啟動,用戶關機之前打開的所有應用程式和文件仍在屏幕上。
  • 何為憶阻器?
    來自新加坡、美國和印度的國際團隊研究出一種新型有機憶阻器,不只速度快且穩定性高,保存資料的時間更打破原有紀錄。此外,憶阻器與人腦神經突觸的屬性類似,可能可以幫助模擬人腦的特徵,加速人工智慧的進展。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憶阻器的概念提出時只被視為理論上的存在。
  • 憶阻器的神經形態計算
    在《Nano》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研究了憶阻器在神經形態計算中的作用。這種新穎的基礎電子元件支持以低成本和低功耗克隆生物神經系統。當代計算系統無法應對大數據時代尺寸縮小和計算速度的關鍵挑戰。馮-諾依曼瓶頸被稱為通過連接處理器和存儲器單元的總線進行數據傳輸的阻礙。
  • 新研究:深入理解憶阻器的工作方式!
    導讀近日,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研究了憶阻器,一種有記憶功能的非線性電阻。他們的憶阻器由摻雜鈮的鈦酸鍶製成,可以模仿神經元的工作方式。憶阻器,英文名 「Memristor」 ,是英文 Memory(記憶)和 Resistor(電阻)兩個詞的混成詞。顧名思義,憶阻器與記憶和電阻都有關係。最早提出憶阻器概念的人,是任教於美國柏克萊大學的華裔科學家蔡少棠,時間是1971年。
  • 憶阻器類腦晶片與人工智慧
    目前以下幾個研究內容需要重點關注:研製連續可調多值憶阻器,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研製量子憶阻器,構建多值非易失存儲器,提高憶阻器的穩定性;量化不同憶阻材料體系不同缺陷形成能和遷移能,以及量化憶阻器件導電通道可控性和穩定性;開發基於碳水化合物材料憶阻器件,人工神經網絡與生物神經網絡充分融合。憶阻器最常見的結構為金屬/絕緣體/金屬的堆垛結構,包括兩層電極材料和一層功能憶阻材料。
  • 有了憶阻器,「超級人工大腦」不再是夢
    原標題:有了憶阻器,「超級人工大腦」不再是夢   「如果把用憶阻器技術開發出的人工智慧晶片應用在手機裡面,晶片功耗會大大降低,手機充一次電就可以用兩天。」10月27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教授錢鶴這樣通俗地解釋憶阻器將給普通民眾生活帶來的變化。   當前,人工智慧發展迅猛。然而,在錢鶴看來,如果要發展更為強大的人工智慧,即像人一樣的機器人,表現出與人類一樣熟練和靈活的行為,憶阻器的作用不可忽視。
  • 納米科學:實驗證明了憶阻器的工作原理!
    納米科學:實驗證明了憶阻器的工作原理!這一結果是設計這些固態器件的重要一步,可用於未來的計算機存儲器,這些存儲器運行速度更快,壽命更長,能耗比現今的快閃記憶體更少。「我們需要這樣的信息才能設計出能夠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憶阻器,」HPE科學家,該集團技術論文的第一作者Suhas Kumar說。憶阻器在理論上於1971年被提出作為電阻器,電容器和電感器的第四個基本電子器件元件。其核心是夾在兩個電極之間的一小塊過渡金屬氧化物。
  • 隱藏在電路中多年的第四類元件:憶阻器
    早在197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華裔科學家蔡少棠教授就發表了題為《憶阻器:下落不明的電路元件》的論文,論文指出,除電容、電感和電阻之外,電路中還應該存在第四種基本元件——憶阻器。這篇論文提供了憶阻器的原始理論架構,推測電路有天然的記憶能力,即使電力中斷亦然。概括來說,憶阻器是一種有記憶功能的非線性電阻。
  • 基於3D憶阻器的電路,用於大腦啟發式計算
    這種3D電路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上的一篇論文中,由八層憶阻器組成。調節電路中電流並直接在硬體中實現神經網絡權重的電氣組件。儘管憶阻器是出色的堆疊設備,但迄今為止,研究人員仍無法實現用於大型計算應用的具有多個堆疊憶阻器層的3-D電路。實際上,構建這樣的電路需要高度複雜的過程,並且需要使用可以克服在執行大規模陣列操作時通常遇到的挑戰的技術。
  • 電路世界有第四種基本元件 美科學家證實憶阻器
    美國惠普公司實驗室研究人員在5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宣稱,他們已經證實了電路世界中的第四種基本元件———記憶電阻器,簡稱憶阻器(Memristor)的存在,並成功設計出一個能工作的憶阻器實物模型。
  • 清華實現完整硬體CNN,憶阻器陣列效能高過GPU兩個數量級
    fHhEETC-電子工程專輯什麼是憶阻器?憶阻器,全稱記憶電阻器(Memristor),是繼電阻、電容、電感之後的第四種電路基本元件,表示磁通與電荷之間的關係,最早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蔡少棠在1971年預言存在,惠普公司在2008年研製成功。
  • 清華造人工神經網絡晶片,憶阻器陣列效能高過GPU兩個數量級
    eYyednc基於憶阻器晶片的存算一體系統eYyednc什麼是憶阻器再加上憶阻器還具有尺寸小、操作功耗低、可大規模集成(三維集成)等優點,難怪計算機科學家們在憶阻器身上看到了存算一體、低能耗類腦計算的前景。eYyednc人工神經網絡近年來大放異彩,如果用憶阻器連接成陣列,作為人工神經網絡的硬體,會有什麼效果?
  • 中國科學家提出基於憶阻器陣列的新型腦機接口
    清華大學研發的基於憶阻器陣列的腦電信號處理系統正在測試中。來自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提出基於憶阻器陣列的新型腦機接口,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主流腦機接口中的神經信號分析模塊由基於矽電晶體的集成電路構成,但隨著腦機接口中的信號採集通道數的增加,系統面臨著高功耗和延時等方面的挑戰,這也是制約腦機接口技術在植入式或可攜式醫療系統中應用的重要瓶頸之一。
  • ...出全球首款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能效比GPU高兩個數量級
    有很多童鞋可能不知道憶阻器是什麼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雷鋒網編輯先為大家普及下憶阻器是什麼。所謂憶阻器,全稱記憶電阻器(Memristor),是繼電阻、電容、電感之後的第四種電路基本元件,表示磁通與電荷之間的關係,這種組件的的電阻會隨著通過的電流量而改變,而且就算電流停止了,它的電阻仍然會停留在之前的值,直到接受到反向的電流它才會被推回去,等於說能「記住」之前的電流量。
  • 完全使用憶阻器實現CNN,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新研究登上Nature
    不久之前,來自清華大學和麻薩諸塞大學的研究者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用高收益、高性能的均勻憶阻器交叉陣列實現 CNN,該實現共集成了 8 個包含 2048 個單元的憶阻器陣列,以提升並行計算效率。此外,研究者還提出了一種高效的混合訓練方法,以適應設備缺陷,改進整個系統的性能。
  • 憶阻器的想像力 第四電路元件將如何改變世界—新聞—科學網
    他將這種當時並不存在的元件命名為「憶阻器」。 「沉寂」37年之後,惠普實驗室發現,他們三年前在實驗室製成的某個器件正好符合憶阻特性,足以證實憶阻器的物理存在。《憶阻器找到了!》——這篇同題文章經《自然》雜誌報導後,在國際學術界和工業界引起了轟動。 近5年來,關於憶阻器的研發進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並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 納米黃金粒子「出手」 蠶絲變身超快蛋白質基憶阻器
    該團隊首次在國際上製備出具有革命性的絲素蛋白介觀雜化材料,構建出高性能、高穩定性、低能耗的可實用的蠶絲雜化介觀憶阻器及人工神經突觸。        「該成果的突破,對未來實現可植入生物電子傳感與計算、在體(在活體內)實時人工智慧計算,以及遠程人性化人工智慧醫療等,具有開創性意義。」
  • ...研製出全球首款多陣列憶阻器存算一體系統,能效比GPU高兩個數量級
    有很多童鞋可能不知道憶阻器是什麼?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雷鋒網編輯先為大家普及下憶阻器是什麼。簡言之,憶阻器(memristor)可以在斷電之後,仍能「記憶」通過的電荷,其所具備的這種特性與神經突觸之間的相似性,使其具備獲得自主學習功能的潛力。因此,基於憶阻器的神經形態計算系統能為神經網絡訓練提供快速節能的方法,但是,圖像識別模型之一 的卷積神經網絡還沒有利用憶阻器交叉陣列的完全硬體實現。
  • 首次在憶阻器中證實碳導電細絲的存在
    記者3月13日從河北大學獲悉,該校閆小兵課題組通過電子能量損失譜和第一性原理計算,首次在憶阻器中證實了碳導電細絲的存在,並通過電場調控實現了仿生神經突觸功能
  • 物理所憶阻器的可調電致發光取得進展
    憶阻器(Memristor)是電路裡繼電阻、電容和電感之外的第四種基本元器件。由於其在非易失性存儲、人工神經網絡、混沌電路、邏輯運算及信號處理等領域的應用潛力,成為2008年後電子學器件領域內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通常指半導體材料中電流或電場誘導的電子空穴對複合發光現象,在作為光源和顯示等應用領域具有較長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