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2021-01-15 雷鋒網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式獲取靈感,來設計更加智能的機器。這在信息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

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該研究為創造人工神經突觸網絡,因而開發出更快速高效的人工智慧系統打開了一扇大門。

藝術家描繪的人工神經突觸結構圖

人腦的學習過程與神經突觸緊密關聯,後者起到連接神經元的作用。被激活的神經突觸越多,其連接就會受到強化,學習得到提升。研究人員從這項機制獲取靈感,來設計名為憶阻器( Memristor)的人工神經突觸。該納米電子原件,由兩個電極,以及夾在它們之間的一層薄鐵電物質(ferroelectric layer)組成。後者的電阻,可用類似於神經元電信號的電壓脈衝來調整。若電阻低, 突觸聯繫(synaptic connection)會很強;若電阻高,突觸聯繫會較弱。讓人工神經突觸進行學習,完全是基於這項調整電阻的能力。

雖然,全世界有許多頂級實驗室在研究人工神經突觸,這些設備的工作原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法國研究人員的主要貢獻在於:首次開發出能預測人工神經突觸如何工作的物理模型。藉助該模型,創建更複雜的系統成為了可能,比如一系列與這些憶阻器相互連結的人工神經元。

雷鋒網獲知,作為歐盟 ULPEC H2020 研究項目的一部分,該發現將會用於在新型攝像頭上進行實時輪廓識別:除非觀察到視角變化,像素點會保持不活動狀態。該數據處理過程的能耗更低,並能更快地檢測選中的對象。雷鋒網了解到,參與該研究的學者來自於CNRS/Thales 物理學聯合研究室,波爾多大學、巴黎第十一大學、埃夫裡大學 以及美國阿肯色大學。

via sciencedaily

相關焦點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式獲取靈感,來設計更加智能的機器。這在信息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
  • 會「學習」的超導人工突觸:讓神經形態計算更快更節能!
    導讀近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超導開關,也被稱為人工突觸。它能像生物系統一樣進行」學習「,並可以在未來類腦計算機中連接處理器並存儲記憶。神經形態計算,被認為代表了未來人工智慧的重要發展方向,引起了科學界的濃厚興趣。不同於傳統的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結構,神經形態計算的靈感來源於人類大腦,它模仿神經突觸和神經元,將負責數據存儲和數據處理的元器件整合到同一塊晶片中,更節能、更快速、更高效地處理和學習數據。
  • 人造突觸問世,可用於搭建神經網絡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構建大腦在學習時,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會傳遞電信號。這其中,信號在突觸之間的首次傳遞是最耗能的。此後的每一次,所需的能量都會減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突觸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學習新事物以及記住學過的東西。這種人工突觸,與其他人腦計算機不同,它不僅可以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還節約了大量能量。
  • 腦中即是未來:人造突觸的故事
    然而神經元之間是沒有原生質聯繫的,而是僅僅相互接觸。這些神經元之間的接觸點,就叫做突觸。人類大腦中,包含800 億神經元和超過 100 兆個神經突觸。這些突觸之間相互產生關聯,支撐了神經元之間的互動,從而在大腦中完成每秒以兆次計數的計算,繼而產生了人類的情感、記憶與思考。
  • 史丹福大學實現高性能低功耗人工突觸,可用於神經網絡計算
    現在,史丹福大學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取得了重要進展,該研究可以幫助計算機模擬某塊大腦高效設計,亦即人工突觸。Alberto Salleo,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副教授,研究生 Scott Keene 在確知用於神經網絡計算的人工突觸的電化學性能。他們是創造這一新設備團隊的成員。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原標題: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大腦晶片」,讓我們向那種未來又邁進了一步。研究人員所用的晶片物理體積比一片紙屑還要小,但卻被工程師們放置了成千上萬個「人工大腦突觸」,這種被稱為「憶阻器」的矽基元件,能夠模仿人類大腦中信息傳遞的突觸結構。
  • 「人造大腦」:改變世界的強有力工具
    人造大腦的可能性是無窮的。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已經做到了!人造大腦不像我們的大腦那麼複雜,卻是能改變世界的強有力工具,它就是神經網絡。 神經網絡是什麼? 神經網絡(簡稱NN)是能夠接收、處理並輸出信息的一組連接節點。我們的大腦也是一種神經網絡!
  • 會「學習」的人工突觸 比人腦處理信息快
    人工智慧軟體越來越多地開始模仿大腦。諸如Google的自動圖像分類和語言學習程序等算法使用人工神經網絡來執行複雜的任務。但是由於傳統的計算機硬體並不是為了運行類似大腦的算法而設計的,所以這些機器學習任務所需的計算能力要比人腦大一倍。
  • IBM首個人造神經元幕後,神經形態計算系統向人造大腦突破
    【編者按】本文由新智元編譯,來源:IBM Research、The Economist 等,譯者:聞菲、張冬君日前,IBM蘇黎世研究院研究人員利用相變存儲材料,製造出首例隨機興奮人工神經元。《經濟學人》評論,這是在人造大腦方面的又一突破。模仿大腦的概念簡單,但實際把它做出來卻相當難。
  • NIST超導突觸可能是「人造大腦」的缺失部分
    NIST的人工神經突觸——一種直徑為10微米的圓柱形金屬圓柱體——就像真實的東西一樣,因為它可以處理輸入的電峰值,從而定製輸出信號。這種處理是基於一個靈活的內部設計,可以通過經驗或環境來調整。電池或處理器之間的放電越多,連接就越強。真實的和人工的突觸都可以保持舊的電路並創造新。
  • 人工突觸模擬憶阻器研究取得進展,有助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展
    同時,上述缺陷也阻礙了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的進一步發展。而借鑑人腦神經突觸結構,構築結構簡單、低功耗、高低阻態連續可調的非易失性阻態憶阻器是實現類腦神經形態計算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目前,模仿生物神經系統中突觸間隙神經遞質釋放過程與電信號傳遞處理調控構建的多柵極人造神經元電晶體常表現出高低電阻態的突變。
  • 探索大腦的奧秘,人造大腦
    對於人自身的大腦研究科學家可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研究,但是對於我們人類的大腦構造其實還存在著很多的未解之謎,而且我們的人類大腦能力遠遠的要比機器之類的更加的活躍我們人類大腦的魅力在於它具有重要性以及獨特性。由此很多科學家提出是否能夠直接運用現在的高科技技術製造出人造大腦呢?
  • 最新Science:類腦「人造突觸」實現運算存儲同步,能耗僅需計算機的...
    對於特定的任務,人工突觸系統處理和記憶動作所需的能量,僅相當於最先進的計算系統的十分之一。   模仿大腦,計算機能夠同時處理存儲和運算了。   人腦可以在能耗很低的條件下具備同時學習和記憶大量信息的能力,而目前傳統的計算機系統只能先處理數據,再移動到存儲中。
  • 具有自學習能力的全光尖峰神經突觸網絡
    當這些硬體連接到網絡或神經形態系統時,它們處理信息的方式更類似於大腦。在這裡,我們提出了一個全光學版本的神經突觸系統,能夠監督和非監督學習。利用波分復用技術實現了一種可擴展的光子神經網絡電路結構,成功地在光學領域實現了模式識別。這種光子神經突觸網絡有望獲得光學系統固有的高速和高帶寬,從而能夠直接處理光學通信和視覺數據。
  • 科學家創造新型人工突觸,或將用於相連大腦
    一支由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利弗莫爾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創造了一種新型「人工突觸」,這一具有前瞻性的新發現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被用於製造可以直接與大腦相連的柔性電路。這一新型設備——有機電晶體,被研究團隊稱為「電化學神經態有機器件(ENODe)」。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第二看臺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自動完成存儲在學習時,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會傳遞電信號。這其中,信號在突觸之間的首次傳遞是最耗能的。此後的每一次,所需的能量都會減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突觸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學習新事物以及記住學過的東西。這種人工突觸,與其他人腦計算機不同,它不僅可以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還節約了大量能量。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目前哪怕是做出一個200多層的好用的人工神經網絡都已經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番的事情,而大腦中的神經元如果硬要分層,不知道可以分成多少層了,當然,雖然人工神經網絡的靈感來源於人的神經網絡,但它們的工作原理其實並不是很像。
  • 科學家使用多巴胺無縫連接人工神經元和生物神經元
    僅僅 5 年時間,神經形態裝置或者大腦啟發計算裝置已經顯得很古怪了。那什麼是當前的寵兒?這就要說到人工 - 生物混合計算了,而人工 - 生物混合計算是將人造計算機晶片和生物神經元無縫結合到半活電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