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腦機接口!科學家使用多巴胺無縫連接人工神經元和生物神經元

2020-11-25 IT之家

僅僅 5 年時間,神經形態裝置或者大腦啟發計算裝置已經顯得很古怪了。那什麼是當前的寵兒?這就要說到人工 - 生物混合計算了,而人工 - 生物混合計算是將人造計算機晶片和生物神經元無縫結合到半活電路中。

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是《自然材料》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讓人工神經元直接與生物神經元是有可能的,而這不僅僅是使用電流,還可以用多巴胺——一種大腦用來改變神經迴路行為的化學物質,最著名的是傳遞獎勵信號。

因為這些被稱為 「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是生物神經元在大腦中功能連接的方式,這項研究戲劇性地證明了將人工零件與生物腦細胞連接到功能電路中是可能的。

該研究小組不是第一個研究混合神經元電路的團隊,在此之前,另一個團隊僅用電子協議將兩個矽基人工神經元和一個生物神經元連接到一個電路中。儘管這是一個強大的混合計算演示,但它的研究僅依賴大腦一半的計算能力:電子計算。

現在,這項新研究解決了另外一半:化學計算。它增加了一層兼容性,不僅為大腦啟發計算機奠定了基礎,還為腦機接口——或許——一種 「半機械人」的未來奠定了基礎。畢竟,如果你的大腦不能區分人工神經元和你自己的神經元,你能嗎?即使你可以做到,你會介意嗎?

當然,這種場景還很遙遠——即使有的話。目前,由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的阿爾貝託 · 薩利奧 (Alberto Salleo)博士領導的團隊讓混合電路研究工作鬆了一口氣。

「這證明了將化學和電子融合的交流是可能的,」 薩利奧(Salleo)說,「你可以說這是邁向腦機接口的第一步,但這也只是非常微小、微小的第一步。」

神經形態計算

這項研究經歷多年的工作,並發展到神經形態計算,或者是大腦啟發的數據處理。

這個 「藍天」設想是受大腦巨大的並行計算能力及巨大的能源節約啟發的。科學家認為,通過模仿這些特性,我們有可能給計算帶來 「渦輪增壓。神經形態裝置基本上以物理形式體現人工神經網絡,模仿大腦處理信息的硬體不會更加有效和強大嗎?

這些探索導致了新型的神經形態晶片,或者像生物神經元一樣能 「發射」信息的人工神經元。其他研究工作發現,可以將這些晶片連接到功能強大的電路中,這些電路通過稱為 「人工突觸」的生物工程通信節點進行深度學習。

作為潛在的計算機硬體替代品,這些系統已經被證明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前景。然而,科學家們很快就產生了疑問:鑑於它們與生物大腦的相似性,我們能否將它們作為遭受創傷、衰老或者退化的大腦的 「替代部件」?我們能把神經形態零件連接到大腦來恢復大腦的功能嗎?

談談化學物質

理論上,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存在一個大問題:當前的腦機接口只使用電信號來模仿神經計算。相比之下,大腦有兩個竅門:電子和化學,或者電化學。

在神經元內,電信號通過球狀體沿其輸入分支向上傳播,然後沿著輸出分支向下傳播。但是,當電信號到達散步在輸出分支上的神經外向 「碼頭」時,它們遇到了障礙。神經元之間存在一個小間隙,為了到達另一邊,電信號通常需要通過變化為裝有化學藥品的小泡泡船,才能駛向另一神經元海岸。

換言之,沒有化學信號,大腦將無法正常工作。這些神經遞質不只是被動地攜帶信息。比如,多巴胺可以極大改變神經電路的功能。對於人工 - 生物混合神經系統,化學物質的缺失就像將國際貨船綁在陸地上的鐵路和高速公路上。

研究團隊說:「為了模擬生物突觸行為,必須通過局部的神經遞質的活性來動態調節神經形態裝置的連通性。」

讓我們聊聊電化學

新的研究從兩個神經元開始:一個是上遊神經元,這是釋放多巴胺的永生生物細胞。另一個是下遊神經元,這是該團隊先前於 2017 年引入人工神經元,使用了生物相容性和導電材料製成。

不同於經典神經元模式,更像是中間夾著一塊大塊的三明治的三明治(是的,我很認真)。三明治的其餘每個部分是由生物聚合物製成的軟電極。「咬合」部分具有可以傳遞電信號的導電解決方案、

生物細胞靠近第一電極。當它被激活後,它會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這些多巴胺會漂向電極並與之發生化學反應——模仿多巴胺與生物神經元對接的過程。這反過來產生了電流,該電流通過導電溶液通道流到第二個電極。當該電流到達第二個電極時,它會改變電極的電導率,也就是改變電極傳遞信息的能力。第二步類似於停泊的多巴胺 「船」,它改變了生物神經元將來放電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生物神經元釋放的多巴胺與人工神經元相互作用,從而使這些化學物質以某種持久的方式改變了下遊神經元的行為,這是對大腦內部學習過程的一種簡單模仿。

但這不是全部。化學信號在大腦中是非常強大的,因為它具有靈活性。例如,多巴胺在返回上遊神經元之前,只會附在下遊神經上一小會——也就是說,它被循環或者被破壞,這意味著它的作用是短暫的,這給了神經電路喘息的空間來重新調整它的活動。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小組還嘗試在其混合電路中重建這個怪癖。他們製作了一條微電流通道,可以在人工神經元完成回收工作後,將多巴胺及其副產品從人工神經元中帶走。

把它們放在一起

在確認了生物細胞可以再人造細胞上愉快生存後,研究小組進行了一些測試,以查看混合電路是否能夠 「學習」。 他們首先使用了電學方法激活了生物多巴胺神經元,然後觀察人工神經元。在實驗之前,團隊並不太確定會發生什麼。從理論上講,就像學習一樣,多巴胺會改變人工神經元的電導率。但是,研究作者斯科特 · 基恩(Scott Keene)表示:「直到在實驗室看到它之前,我們都很難知道是否能夠獲得我們在紙上預測的結果。」

然而,在第一次嘗試中,研究小組發現化學信號的爆發能夠長期改變人工神經元的電導率,這與神經科學的教條 「神經元一起放電,就連在一起」類似。用化學物質激活上遊神經元也以模仿學習的方式改變人工神經元的電導率。

基恩(Keene)說:「那時,我們意識到它在模仿突觸長期學習過程中的潛力。」

通過電子顯微鏡的觀察,研究小組發現,與生物突觸相似的是,經過一些校準後,混合突觸能夠以大腦相似的時間尺度有效地回收多巴胺。通過研究人工神經元中多巴胺的累積量,研究小組發現了人工神經元大致模仿了一種名為 「尖峰學習」(spike learning)的學習規則,這是受大腦計算啟發的機器學習的熱門方向。

一個混合神經的未來?

不幸的是,對於 「半機械」愛好者來說,這項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

一方面,與生物神經相比,人工神經元仍然太過龐大。這意味著他們無法從單個多巴胺 「船」上捕獲和翻譯信息。也還不清楚混合突觸是否以及如何在活腦內部發揮作用。鑑於在我們大腦中有數十億突觸在活動,要找到並替換那些需要替換的突觸,並能夠自然地控制記憶和行為,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也就是說,我們正一步一步接近全功能的人工 - 生物混合電路。

「這項工作中介紹的由神經遞質介導的神經形態裝置構成了人工神經網絡的基礎構件,可以根據來自活神經元的生物反饋直接調節。」作者總結說,「這是實現下一代自適應生物雜交接口的關鍵的第一步。」

相關焦點

  • 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文/陳根近年來,人工智慧和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不論是人工智慧還是腦機接口,這些技術的發展都基於腦科學的發展。
  • 陳根: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文/陳根近年來,人工智慧和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不論是人工智慧還是腦機接口,這些技術的發展都基於腦科學的發展。雖然人腦看起來就像一大塊雕成核桃仁造型的豆腐,但人腦的本質,卻是一個由神經元(neuron)構成的網絡。
  • 什麼是腦機接口技術?
    腦機接口,是指在人或動物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的直接連接,從而實現腦與設備的信息交換。當人類思考時,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會產生微小的電流。人類進行不同的思考活動時,激活的神經元也不同。而腦機接口技術便可以靠直接提取大腦中的這些神經信號來控制外部設備,它會在人與機器之間架起橋梁,並最終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創造巨大價值。其實在很早之前,科學家就已經有了製造早期腦機接口技術的想法,但由於技術的限制,一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在此後的時間裡,人們針對該技術的算法和應用不斷創新。
  • 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談馬斯克腦機接口:沒有體現神經解碼進展
    腦機接口科學家、卡耐基梅隆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賀斌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評價稱,馬斯克演示了在腦機接口設備小型化和無線通信等工程領域的發展,但似乎沒有展現神經解碼方面的「任何重大進展」。8月29日,在超過兩百萬人關注下,馬斯克直播展示了新一代腦機接口植入物、手術機器人和一頭被植入腦機接口設備的小豬。
  • 《經濟學人》:腦機接口技術是下一個風口
    移動手臂的意念反應為大腦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這些信號被其腦部植入物探測,然後形成指令激活其手臂中的電極。這種意念解碼聽起來也許像是科幻小說的情景。不過,科切瓦爾所用BrainGate之類的腦機接口已證明意念控制是可行的。研究人員能夠僅通過神經活動便知道人所聽到的話語及看到的圖像。信息還能進行編碼用來刺激大腦。
  • 你知道什麼是「腦機接口技術」嗎?
    當人類思考時,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會產生微小的電流。人類進行不同的思考活動時,激活的神經元也不同。而腦機接口技術便可以靠直接提取大腦中的這些神經信號來控制外部設備,它會在人與機器之間架起橋梁,並最終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創造巨大價值。
  • 腦機接口技術如何具體實現?用不用做手術植入電極
    此外,人工電子耳蝸已經成為最成功而且最普遍的仿生植入物之一,全世界超過30萬患者正藉助這種聽力裝置生活。目前最複雜的腦機接口技術是雙向腦機接口技術(BBCI),這項技術不僅能夠接收神經系統信號還能夠刺激神經系統。研究人員將雙向腦機接口技術視作治療中風和脊髓受傷患者的一種全新康復工具。
  • 腦機接口神話當前,先要「去幻想」
    而腦機接口技術,則更注重對腦內採集的電信號進行解讀,並將其輸出為計算機可以理解的程序指令,最終實現直接用神經元電活動來控制電子設備運行的目標。但不論是腦機接口,還是電生理學,歸根結底,都離不開腦科學的支撐。事實上,腦機接口始於腦科學,也受腦科學發展的局限。腦是人類最為獨特的器官。
  • 陳根:腦機接口,一個關乎「人」的終極神話
    腦機接口屬於神經科學裡電生理學(electrophysiology)的衍生,二者使用的基本設備都不外乎是各種電極、信號放大器、數模轉換器和數據分析軟體。 不同的是,傳統電生理學,主要是通過採集並觀察實驗者/實驗動物在生理或病理狀態下特定腦區的神經元電信號數據來分析大腦的活動狀態,並以此推斷這些現象背後可能的生理/病理機制。而腦機接口技術,則更注重對腦內採集的電信號進行解讀,並將其輸出為計算機可以理解的程序指令,最終實現直接用神經元電活動來控制電子設備運行的目標。
  • 腦機接口難題不少
    腦機接口是在人與外部設備間創建的信息連接通路。通過解碼腦信號,將其轉換為可被識別的命令信號,實現人與機器或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1973年,計算機科學教授雅克·維達爾首次在學術期刊上提出「腦機接口」的概念。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一名截癱男子用思維控制機械外骨骼成功開球。如今,腦機接口已成為腦科學、神經科學等領域最受矚目的研究方向之一。
  • 陳根:腦機接口是與非,再談馬斯克腦機對接
    最後,就是信息的導出,這需要使用一種直徑4-6微米的線,而這些柔韌的線實際上是一種用類似玻璃紙的材料來做絕緣體,裡面包含有一系列連接微小電極或傳感器的導線,與其他腦機接口中使用的材料相比,它不僅對大腦損害性更小,而且還能傳輸更多數據。
  •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迎來新進展,令人不安的技術和未來
    如科學家正在研發的神經晶片,如海馬體神經晶片將來可以增強正常人的記憶。意念控制目前有很多VR遊戲提供商都在研發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設備,只需戴上VR設備便可以用意念控制遊戲或者虛擬實境中的一切,極大地提升使用體驗,又或者讓肢體殘疾患者通過意念控制人工假肢做出各種動作,意念控制智能家居等等。
  • 《攻殼機動隊》中的腦機接口到底能不能實現?
    然而,意識能否直接和人工智慧,機器人,或者其他意識通過腦機接口(BCI)技術連接,從而打破人類自身的局限性?過去的50年中,來自全球各大學實驗室,公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最近,埃隆·馬斯克(Neuralink,「神經交聯」公司),布萊恩·詹森(Kernel,「內核」公司)等成功企業家已宣布成立新的公司,致力於研究通過腦機接口提高人類的能力。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帕金森病最新療法是什麼 腦機接口居然可以不用電?「最強大腦」帶來最「潮」科技
    帕金森治療邁向新領域:神經保護帕金森氏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患有帕金森病(PD)的人,可能連一些簡單的動作都難以完成。在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2014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氏病最新療法。
  • 利用類腦器件高效處理神經信號,構建新型腦機接口
    同時,腦機接口技術還可以用來監測與癲癇、阿爾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腦狀態,為治療這些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目前,主流的腦機接口中的神經信號分析模塊由矽CMOS電路構成,但隨著腦機接口中的信號採集通道數的增加,系統面臨著功耗和延時等方面的巨大挑戰,這是制約腦機接口技術在植入式或可攜式醫療系統中應用的重要瓶頸之一。
  • 解密腦機接口:專訪CMU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賀斌
    無論是無創還是有創的腦機接口,都試圖在人類大腦與外部機器之間建立連接。過去幾十年中,腦機接口技術穩步發展,一步步從科幻走向現實,也開始從實驗室走向生活。2019年7月,埃隆·馬斯克旗下 Neuralink 公司發布了一款縫紉機式的外科機器人,它可以在頭骨上打洞,並將3072個微電極置入大腦皮層。
  • 河北日報:腦機接口,開啟「終極交互」
    計算機網絡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那麼,作為更為複雜和精密的神經網絡,人腦能否突破「單機版」,接入計算機網絡?     科學家以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在交叉研究中,一項新的技術——腦機接口,使得兩個看來相差甚遠、毫無關聯的研究方向產生了交集。
  • 腦機接口技術:正從科幻逐步走向現實
    而目前的腦機接口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彌補收發信息器官的帶寬差、替代受損傷的收發信息器官、不依賴收發信息器官直接和外界通訊。,所以腦機接口需要通過「傳感器」來監聽神經元的活動,而傳感器(神經電極)距離神經元越近,信號的清晰度就會越高。
  • Neuralink 與大腦的神奇未來·第三部分:腦機接口
    當兩個現代人在一起對話的時候,他們使用的其實是一項 5 萬年前的技術。還有另外一件事可能也會讓 Bok 感到難以置信,在這樣一個由各種高級機器運作的世界裡,創造這些機器的人們竟然還在用跟 Bok 一樣的身體走來走去。怎麼會這樣呢?這就是腦機接口這個新領域如此可望不可即的原因。腦機接口是神經工程學下的一個分支,後者是生物技術下的一個分支。
  • 「腦機接口」技術:讓「腦控」成為現實
    這得益於「腦機接口」技術的創新發展,自上世紀70年代「腦機接口」技術誕生以來,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已能實時捕捉大腦複雜神經信號,並用來直接控制外部設備,使得人和機械可以作為一個生命不同組成部分而共存。人腦思維控制外部物體不再是幻想,電影中的科幻情景已開始大步走進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