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2020-12-05 科學網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學術界此前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無論是低級的蠕蟲還是人,多數動物大腦神經突觸的蛋白質成分都是相似的,只是大型動物大腦的神經突觸數量更多,使得它們具有更複雜的思維。由於腦容量大小是神經突觸多少的最好體現,按照這種看法,腦容量較大的人類比其他物種具有更多大腦神經突觸,因而也更聰明。

 

但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新一期《自然—神經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的研究結果不支持「更多神經突觸」意味著「更佳智能」的看法。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不同物種神經突觸中的蛋白質數量明顯不同,無脊椎動物神經突觸中的蛋白質數量只有哺乳動物的約50%,而單細胞動物神經突觸中的蛋白質數量只有哺乳動物的約25%。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塞思·格蘭特說,神經突觸中的蛋白質數量和複雜性在數十億年前多細胞動物出現時首次迅速增加,並在5億年前隨著脊椎動物出現而再次快速增加。他們的研究還顯示,在動物進化出容量較大的大腦之前,一些動物就已經具有複雜的「大」神經突觸。這意味著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包括人在內的物種大腦進化的必要條件。

 

格蘭特比喻說,神經突觸進化猶如計算機晶片升級,逐漸增加的複雜性使晶片具有更強的功能,那些具有「最強功能晶片」的動物就能做最複雜的事。

 

神經突觸是神經與神經之間的連接處,一個細胞的電信號經神經突觸的一系列生物化學「開關」向另一個細胞傳遞。然而神經突觸不僅僅是神經與神經的連接接頭,它們還是「微處理器」,可使神經系統擁有學習和記憶的特性。(來源:新華網 葛秋芳)

 

(《自然—神經學》(

Nature Neuroscience

),doi:10.1038/nn.2135,Richard D Emes, Seth G N Grant)

相關焦點

  • 潮科技 | 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MEMS,原文題目《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相關研究成果 Self-powered, wireless-control, neural-stimulating electronic skin for in vivo characterization of synaptic plasticity(《用於在體神經突觸可塑性表徵的自驅動、無線電子皮膚神經刺激系統》)發表在Nano Energy 上。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AI埋藏在大腦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電信號中?
    對大腦的研究、以及對以此為基礎的人工智慧的研究,早已脫離了單個學科可以應對的範疇,而需要多個學科領域之間的相互協作。或許只有最頂尖的人才才能理解,並最終推動這些領域的進步。不過即使是我們目前對人腦非常淺薄的研究中得到的認知,也已經構成了一幅無比美麗的畫卷。這其中蘊含的奧妙讓我們絲毫不會懷疑,我們的大腦是世界上最精妙(同時居然是自然進化出來的)結構。
  • 2、誰在修剪大腦「花園」?浙大科學家找到大腦神經突觸「刪除鍵」。
    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感到喜悅或悲傷,都是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放電的結果。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大腦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 冷凍電鏡成功解析大腦神經突觸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仿生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目標,是模仿人腦——從大腦的機能與運轉方式獲取靈感,來設計更加智能的機器。這在信息學科應用廣泛,用來處理成特定任務的算法,如圖像識別,就受到仿生學的啟發。但它們能耗巨大。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這些「內陷突起」幾乎可以發生在突觸後、突觸前和神經膠質過程的任何組合中。內陷突起提供了一種精確的機制,使一個神經元只在另一個神經元的高度定位部位進行信息交流或物質交換。 神經元之間的有效溝通對大腦的正常功能以及思維和運動控制的細胞基礎至關重要。突觸是專門的解剖部位,信號沿著軸突傳遞到突觸後細胞。
  • 中美學者用冷凍電鏡解析大腦神經突觸「黑匣子」
    新華社合肥2月12日電(記者 徐海濤)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一周科學:難以置信的3D神經突觸圖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連線》雜誌5月29日消息,大腦內部的神經突觸是神經元通訊的關鍵部位,信號在此傳遞。人類的大腦中擁有數萬億個神經突觸。近日,科學家們打造了一幅3D突觸模型圖,向人們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分子細節。
  • 人造突觸問世,可用於搭建神經網絡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構建大腦在學習時,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會傳遞電信號。這其中,信號在突觸之間的首次傳遞是最耗能的。此後的每一次,所需的能量都會減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突觸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學習新事物以及記住學過的東西。這種人工突觸,與其他人腦計算機不同,它不僅可以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還節約了大量能量。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這些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精確解析突觸中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腦信息中心是一支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科學網—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
    Fields將她的名字也加在了發表於《科學》雜誌的論文作者名單中。對於技術員而言,這是少有的榮譽。 而且,神經膠質深深地吸引了Stevens。於是,她決定到馬裡蘭大學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她回到Fields實驗室擔任技術員和實驗室經理。這時,她得到時任國家神經病與中風研究所所長Story Landis的關注,Landis建議Stevens去做博士後。
  • Nature:神經連接蛋白控制星形膠質細胞形狀和突觸發生
    2017年11月12日/生物谷BIOON/---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存在的時間幾乎和大腦一樣長。即便是一些簡單的無脊椎動物,如秀麗隱杆線蟲,也有原始的星形膠質細胞包圍著它們的神經突觸。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複雜的計算機器時,星形膠質細胞的結構也變得更加複雜。但是星形膠質細胞的複雜性依賴於它們的神經元夥伴。
  • 自閉症或與大腦突觸過多有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自閉症兒童及青少年的大腦內存在過多「突觸」,一旦用藥物消除這些多餘突觸,實驗動物自閉症行為便可有所改善。這一發現有助於探索治療自閉症的新策略。  大腦中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這項研究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湯國梅對新華社記者說,人的大腦包含一個龐大的興奮性神經元網絡。
  • CCAI | 人工智慧的將來,是否就埋藏在大腦那些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
    這其中蘊含的奧妙讓我們絲毫不會懷疑,我們的大腦是世界上最精妙(同時居然是自然進化出來的)結構。而這些研究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對人類的智能還是人工智慧,我們都尚有太多太多可能的潛力沒有挖掘出來。如果條件成熟、腦科學同計算機科學能夠更加緊密的結合起來,沒有人能想像將會爆發出多大的能量。
  • 可致「無辜者」大腦神經突觸發生變化
    實驗人員讓壓力小鼠和同伴相處30分鐘,然後分別測試兩隻小鼠大腦神經突觸的短時增強效應(STP),以此作為壓力的衡量指標,數值越高,意味著壓力越大。他們發現,跟壓力小鼠呆了半個小時後,原本無憂無慮的那隻小鼠也出現了STP,數值與壓力小鼠無異。小鼠沒法兒用語言吐槽自己剛剛遭受的折磨。
  • 【中國科學報】新平臺可從突觸水平「看清」大腦
    在多個層次上解析腦網絡系統的聯結方式與規則,繪製大腦線路圖,並對其進行研究和模擬,是近年來神經科學和計算科學一個重要的交叉融合點。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自動化所獲悉,科研人員已經建立國內最高通量的納米級突觸水平神經大數據重建與分析平臺。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