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科學:難以置信的3D神經突觸圖

2020-12-05 環球網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連線》雜誌5月29日消息,大腦內部的神經突觸是神經元通訊的關鍵部位,信號在此傳遞。人類的大腦中擁有數萬億個神經突觸。近日,科學家們打造了一幅3D突觸模型圖,向人們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分子細節。

從發布的突觸圖我們可以看到,突觸看起來就像是河對岸的兩個港口,河中運輸的是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由河的一邊運輸到另一邊,而這項工作需要很多專業成分才能完成。突觸由成千上萬的蛋白質構成,每種蛋白質都起著特殊的作用,以使傳遞能夠順利的進行。

不久前《Science》雜誌發表了一篇新研究,這項研究對突觸的輸出端做出了進一步說明。科學家們應用了一系列技術對老鼠腦中的突觸進行研究,圖片顯示出了30萬個蛋白質。他們也同樣對突觸囊泡在神經信號傳遞不同時期不同類型蛋白質的數量的變化進行了研究。突觸囊泡的內含物是神經遞質,並對其進行運輸,在突觸間隙釋放出來。

研發視頻中不同的顏色對應不同類型的蛋白質。視頻首先從外部展示了突觸如何進行信號傳遞,紅色區域對應的是釋放神經遞質的「活躍區域」。隨後視角切換到了細胞內部,在那裡觀眾可以看到球形的突觸囊泡以及周圍令人驚訝的蛋白質。一想到這些視頻是從40納米寬的空間拍攝就更讓人震撼,要知道,這可比標準列印紙的厚度還要小2500倍。(實習編譯:付淼  審稿:陳薇)

相關焦點

  • 具有自學習能力的全光尖峰神經突觸網絡
    一個人造神經元的光子實現圖1a, b所示為我們的光尖峰神經元電路的草圖,其中也包含了全光突觸,顯示了它是如何集成到一個納米光子平臺上的,N個輸入(突觸前)神經元,1個輸出(突觸後)神經元和N個相互連接的突觸。突觸前神經元與突觸後神經元之間的每一個連接都有一定的權值wi。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這些「內陷突起」幾乎可以發生在突觸後、突觸前和神經膠質過程的任何組合中。內陷突起提供了一種精確的機制,使一個神經元只在另一個神經元的高度定位部位進行信息交流或物質交換。 神經元之間的有效溝通對大腦的正常功能以及思維和運動控制的細胞基礎至關重要。突觸是專門的解剖部位,信號沿著軸突傳遞到突觸後細胞。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等蛋白分子與細胞器組織分布的三維可視化圖。深圳先進院供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中國科學報】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深圳先進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
  • 講座丨神經元的關係攻略——突觸與神經發育及疾病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科院神經所「樹突發育與神經環路形成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曹華騰,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神經元的關係攻略》。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
    對於模擬用於神經形態計算應用的神經元活動的憶阻或人工突觸設備的開發,人們倍感興趣。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廣泛的應用。此外,研究人員已經展示了一種柔性神經電子皮膚及其周圍神經,其中柔性鐵電駐極體納米發生器(FENG)用作感覺機械感受器,可產生由人工突觸處理和傳遞的動作電位。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此外,展示了一種柔性的神經電子皮膚及其周圍的神經,以及一種柔性的鐵電駐極體納米發生器(FENG),用作感覺機械感受器,產生動作電位並由人工突觸進行處理和傳遞。在這種神經系統的電子皮膚中,柔性FENG傳感器將觸覺輸入(力的大小和頻率)轉換為突觸前動作電位脈衝,然後將其傳遞到突觸電晶體的柵極,以誘導其突觸後電流的變化,從而模仿突觸後電流的調製。
  • 我國科學家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神經突觸是大腦中眾多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和存儲的最基本的結構與功能單元。突觸的異常則可能是導致如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精神與神經疾病的起源。精確解析突觸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由於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神經突觸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個「黑盒子」。
  •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30 22:29:50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Michisuke Yuzak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合成的突觸組織蛋白,可恢復穀氨酸能神經元迴路。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浙大科學家找到大腦神經突觸「刪除鍵」。
    上圖:綠色標記的是神經元,紅色標記的是突觸     下圖:課題組成員猜測的模式圖。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大腦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汪浩研究員說:「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成人的大腦每天都會生成和刪除大量突觸,是一種常態化的生理機制。」
  •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3:21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hristopher Patzke等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調節質信號雙向控制人類突觸中的囊泡數目
  • 人造突觸問世,可用於搭建神經網絡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將來,這種突觸不但可能成為高仿人腦計算機中的一部分,而且還尤其適用於通過採集視覺和聽覺信號來工作的計算機。這方面已有應用實例,如聲控界面和無人駕駛汽車。過去,科學家在這個領域努力耕耘,基於人工智慧算法建立了高性能的神經網絡,但因為目前算法仍然依賴於能耗較高的傳統計算機硬體,所以還遠遠稱不上模擬人腦。
  •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3:24:07 美國史丹福大學Michelle Monje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的電信號與突觸信號能夠整合進神經迴路中。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該研究為創造人工神經突觸網絡,因而開發出更快速高效的人工智慧系統打開了一扇大門。
  • 中科大解密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組織規則
    記者11月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開了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組織規則的秘密。成果日前發表在 《自然·神經科學》上。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