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

2020-09-14 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

對於模擬用於神經形態計算應用的神經元活動的憶阻或人工突觸設備的開發,人們倍感興趣。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廣泛的應用。


美國華盛頓大學Chuan Wang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期刊ACS Nano上發表題為「Flexible Carbon Nanotube Synaptic Transistor for Neurological Electronic Skin Applications」的研究論文。


在本文中,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

1. 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2. 此外,研究人員已經展示了一種柔性神經電子皮膚及其周圍神經,其中柔性鐵電駐極體納米發生器(FENG)用作感覺機械感受器,可產生由人工突觸處理和傳遞的動作電位。在這種神經系統的電子皮膚中,柔性FENG傳感器將觸覺輸入(力的大小和頻率)轉換為突觸前動作電位脈衝,然後將其傳遞到突觸電晶體的柵極以誘導其突觸後電流的變化,從而模仿生物突觸中突觸重量的調節。

3. 此神經電子皮膚可以模仿人類皮膚的實際行為,並且可以即時檢測到力刺激,並提供類似於生物突觸的行為,將刺激信號傳遞到下一個階段。

柔性的電子皮膚可以潛在地用於與骨骼肌纖維對接,以用於神經假體裝置中。


圖1。(a)與人造皮膚(下部)相比,生物皮膚,其周圍神經和突觸(上部)的示意圖。(b)顯示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樣品的光學照片。(c)用| VDS |測量的突觸電晶體的兩次掃描傳遞曲線,顯示在不同VGS掃描範圍下的磁滯。(d)能帶圖說明了在sSWCNT突觸電晶體中在正和負柵極偏置下界面陷阱狀態引起的磁滯的起源。(圖片來源:ACS Nano)



圖6.人造觸覺電子皮膚,其機械感受器由FENG實施,其周圍神經由sSWCNT突觸電晶體實施。(圖片來源:ACS Nano)


文獻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nano.0c04259

版權聲明
圖片來自期刊官網,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轉載稿、圖片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益。

相關焦點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本文,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 基於液態金屬電極和集成功能化碳納米管的全柔性超級電容器
    圖片概要本文介紹了一種基於鎵銦液態金屬(共晶鎵銦合金,EGaIn)電極與集成功能化碳納米管(CNTs)的集成柔軟微系統用全柔性超級電容器。碳納米管表面的氧官能團保證了功能化的碳納米管與EGaIn表面的薄的天然氧化層之間的強附著力,即使在機械變形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無脫層的柔性、可拉伸的電極。
  • 「前沿技術」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海軍研究署資助,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用柔性電子材料製造出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具有成對脈衝易化、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和濾波等特性,可用於類腦計算
  • 基於新型碳納米管的薄膜電晶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科學家研製出了金屬性和半導體性之間平衡達到最優化的新式碳納米管,並使用這種納米管制造出了薄膜電晶體(TFT),未來有望研製出諸如電子書和電子標籤等高性能、透明的柔性設備。
  • 金屬所研製出窄帶隙分布半導體性單壁碳納米管
    單壁碳納米管(swcnt)因碳原子排布方式不同可表現為金屬性或半導體性,其中半導體性swcnt具有納米尺度、良好的結構穩定性、可調的帶隙和高載流子遷移率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而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廣泛關注。
  • 北大在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數字電路應用的探索中取得重要進展
    半導體碳納米管被認為是構建納米電晶體的理想溝道材料,有望推動未來電子學的發展。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基於碳管的器件和電路得到廣泛研究,並在器件物理、性能研究探索、電路製備等領域取得了巨大進展。碳基電子學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碳基集成電路的實用化推進,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面積製備、高半導體純度的高質量碳納米管材料。
  • 柔性電子常用材料是那些柔性電子那應用在那些行業
    由於電晶體完美的信號轉換和放大性能,電晶體的使用為減少信號串擾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可穿戴傳感器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很多研究都是圍繞如何獲得大規模柔性壓敏電晶體展開的。 傳統上用於場效應電晶體研究的p型聚合物材料主要是噻吩類聚合物,其中最為成功的例子便是聚(3-己基噻吩)(P3HT)體系。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由於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此,人工突觸器件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了廣泛關注。
  • 更強CPU:碳納米電晶體性能首次超越矽電晶體-CPU,處理器,碳納米...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科學家最近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碳納米電晶體,其性能大大超越現有的矽電晶體,它所通過的電量比電晶體高了1.9倍。科學家表示,碳納米管電晶體超越矽電晶體,這還是第一次。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針對上述問題和需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的張珽研究團隊分別從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角度出發,對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器件進行了深入探索並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視覺作為生物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感知系統,對生物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人工突觸器件通常需要通過連接傳感器來模擬神經感知系統的生物學功能,造成了硬體冗餘、功耗和延遲,因此,受到蜜蜂視覺系統的啟發,本研究使用氧化鋅納米線和海藻酸鈉設計製備一種具有光感知功能的柔性仿生突觸電晶體
  • 碳納米管全球高校應用研究7大領域!
    近年來,國際高校在碳納米管的諸多應用領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電子領域(電晶體、傳感器等)、生物醫療領域、航空航天(研究用太空飛行器鏡片、複合材料增強體、功能材料)、軍事領域(生化防護服和地雷、爆炸物探測器)、能源領域(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熱光伏設備)以及雷射器等,其中,碳納米管在電子器件、醫療領域以及傳感器方向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 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皮膚,還需要「電子皮膚」嗎?
    塊狀、僵硬的電子器件可以變得像紙或手機膜一樣輕薄柔軟,還能像橡皮一般有彈性,類似的這種電子器件被稱為「柔性電子」。 在「柔性電子」的應用方面,「電子皮膚」是最不可忽視的。所謂「電子皮膚」,即為藉助柔性電子技術製造像人體皮膚的電子器件。該電子器件需要像人的皮膚一樣柔軟,同時更需要擁有和皮膚一般的觸覺感知能力。
  • 《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技術與應用》出版
    這是國內第一本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領域的專著。該書圍繞「碳納米管」「印刷」和「薄膜電晶體」三個中心展開,共有九章,包括印刷電子、印刷薄膜電晶體和碳納米管電晶體發展歷程;碳納米管和印刷薄膜電晶體基礎知識;印刷半導體碳納米管墨水、導電墨水和介電墨水;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構建技術;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性能優化;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應用(如邏輯電路、可穿戴電子以及類神經元電子器件方面的應用);其他類型碳納米管電晶體和應用以及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的發展趨勢等
  • 詳細講解柔性電子傳感器和構造
    新型柔性傳感器在電子皮膚 、醫療保健 、電子、電工 、運動器材 、紡織品 、航天航空 、環境監測等領域受到廣泛應用。 2、柔性傳感器的分類 柔性傳感器種類較多,分類方式也多樣化 。 由於電晶體完美的信號轉換和放大性能,電晶體的使用為減少信號串擾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可穿戴傳感器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很多研究都是圍繞如何獲得大規模柔性壓敏電晶體展開的。 典型的場效應電晶體是由源極、漏極、柵極、介電層和半導體層五部分構成。根據多數載流子的類型可以分為p型(空穴)場效應電晶體和n型(電子)場效應電晶體。
  • 史上最大碳納米管晶片問世:14000個碳納米管電晶體,造出16...
    在這個過程中,碳納米管成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它自然地以半導體形式存在,具有出色的電性能,並且非常小。但此前,大多研究人員都發現——製造晶片時,要將納米管這種「挑剔」的材料放到「正確」的位置,操作簡直太難了!不過,最近來自MIT的研究人員和ADI公司的科學家聯手創造了奇蹟——他們成功打造出一個完全由碳納米電晶體構成的16位微處理器,它包含了14000多個碳納米管(CNT)電晶體。
  • ACS Nano:超薄緻密的碳納米管薄膜,具有「類金屬」的導電性,優異的機械強度和超高的電磁幹擾屏蔽效果
    在5G通信領域中,開發具有最小厚度,出色機械性能和可靠性的柔性輕量級高性能電磁幹擾屏蔽材料具有重大意義,然而,其製造仍然極具挑戰性
  • Small:柔性電晶體存儲器的最新進展
    柔性電晶體存儲器作為未來人工智慧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可穿戴電子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商業價值。近年來,基於浮柵、電荷陷阱和鐵電機制的柔性電晶體存儲器得到長足的發展,更多新型材料及結構被應用在這個領域。通過引入光學響應模塊,存儲器擴展了光調製功能。
  • 從電子產品到智能皮膚,比頭髮還細1000倍的碳納米管終於可以大顯身...
    從九十年代初被發現以來,碳納米管被譽為納米技術應用的「神奇材料」。這些微小的圓柱形結構只具有幾納米的直徑,比頭髮還細1000倍,但是單個碳納米管比鋼更堅硬,比銅導電性更強,並且比鋁還輕。然而,很多次試驗證明用碳納米管來構建宏觀材料十分困難。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而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