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2021-02-25 增視能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這些「內陷突起」幾乎可以發生在突觸後、突觸前和神經膠質過程的任何組合中。內陷突起提供了一種精確的機制,使一個神經元只在另一個神經元的高度定位部位進行信息交流或物質交換。

 

神經元之間的有效溝通對大腦的正常功能以及思維和運動控制的細胞基礎至關重要。突觸是專門的解剖部位,信號沿著軸突傳遞到突觸後細胞。這是主要的功能單位,它使腦細胞之間的化學和電學通訊能夠理解中樞神經系統的微觀和宏觀連接。

突觸有三個主要的功能空間:突觸前端、突觸間隙和突觸後末端。

 

突觸前終端接收來自神經元體的穿過軸突的動作電位的電脈衝。當動作電位到達軸突末端時,它會刺激儲存在稱為囊泡的神經遞質分子的釋放。

它們在脂質和蛋白質膜組成方面有特殊的特徵,可以被認為是細胞器。它們需要特定的轉運體向突觸前膜移動。一旦到達突觸前膜,它們就向突觸間隙釋放神經遞質分子。然後囊泡經歷胞吐作用,被重吸收並結合到囊泡循環中。

 

突觸間隙是神經遞質,神經肽和其他神經調節劑被釋放。雖然快速突觸傳遞使用神經遞質,但從神經中釋放的肽和蛋白質可能對突觸後細胞有更慢和更持久的影響,並能調節對快速神經遞質的反應。特定的轉運蛋白用於將神經遞質重新吸收到突觸前末端。它們調節突觸空間中這種特殊神經遞質的時間暴露,從而調節突觸後神經元中的時間暴露。

 

突觸後末端是傳遞分子產生受體介導的信號並因此建立神經通訊的地方。細胞表面受體利用四種不同的跨膜信號分子機制:配體門控離子通道、具有內在鳥苷酸環化酶活性的受體、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體和G蛋白偶聯受體。細胞內信號通路之間會發生串擾。

 

突觸傳遞的任何步驟中的生物功能障礙通常是神經症狀和疾病的來源。兒童和青少年突觸的特殊特徵導致了不同發育階段的特定神經症狀。

關注增視能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相關焦點

  • 講座丨神經元的關係攻略——突觸與神經發育及疾病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科院神經所「樹突發育與神經環路形成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曹華騰,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神經元的關係攻略》。
  • 神經元的突觸聯結集合
    讓我們繼續接下來的文章……單詞的語法,就好像是我們至今仍然所知甚少的大腦的電化學性質,這些性質加強或減弱了突觸聯結(很多人詢問什麼是突觸,這裡解釋一下,神經元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接觸部位就叫突觸)的波長,而聯結本身實現了專注、心理連續性和特徵思維模式。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學習了基礎的腦結構、神經元與神經遞質的活動後,我們來講講構建健康神經網絡的另一要素
  • 星形膠質細胞如何幫助神經元形成突觸
    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腦細胞通過在成對的神經元中誘導特定的變化,從而在成對的神經元之間開始交流。該研究成果於2017年10月11日發表在Neuron上,對自閉症,ADHD和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發育障礙具有重要意義,據認為這至少部分是由於神經元之間的交流障礙所致。
  • 神經元突觸,你不得不知道的冷知識~
    我們常說,0-6歲是孩子大腦快速發育期,大腦神經元的聯結稱作:「神經元突觸」。人類的大腦共有860億個神經元、10000萬億個突觸。在人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神經元以每秒700~1000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者新聯結。3歲達到高峰。之後很少被刺激到的突觸會削弱甚至被裁剪,稱作突觸削減。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具有自學習能力的全光尖峰神經突觸網絡
    然而,與真實的神經組織不同的是,傳統的計算架構將存儲和處理的核心計算功能物理地分離開來,使得快速、高效、低能耗的計算難以實現。為了克服這些限制,一個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是設計模擬神經元和突觸的硬體。當這些硬體連接到網絡或神經形態系統時,它們處理信息的方式更類似於大腦。在這裡,我們提出了一個全光學版本的神經突觸系統,能夠監督和非監督學習。
  • 幾萬個神經元,幾千萬個突觸,谷歌耗時十年重建突觸級果蠅半腦
    幾萬個神經元,幾千萬個突觸,谷歌等機構耗時十年重建突觸級果蠅半腦長期以來,大腦神經網絡的勞作道道兒徑直是一個熱門研討話題,近年來大熱的人工神經網絡也是遭遇大腦神經元的開導才締造的。由於全人類大腦過於複雜,研究者們品味從果蠅等較為簡單的生物體入手,意欲重建果蠅大腦的完整神經連年圖。人類大腦有 1000 億個神經元,果蠅大腦惟有 10 萬左右。舊歲 8 月,谷歌頒發,她倆用數千塊 GPU 全自動重建了果蠅大腦的完整神經圖,像素落到 40 萬億。遺憾的是,當時的重建結實未曾識別突觸,故此算不上確確實實的神經圖。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此外,在其它痛覺相關神經元,如ACC神經元軸突末梢主要表達HCN2,而海馬顆粒細胞和內嗅皮層神經元的軸突末梢主要表達HCN1。然而,目前對於HCN3亞型的研究較少,尚無其在神經元軸突末梢表達的報導。 HCN通道在痛覺相關神經元的樹突也有分布,這是其調控樹突整合和突觸可塑性的前提條件。
  •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人工蛋白有望重塑神經突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30 22:29:50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Michisuke Yuzaki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合成的突觸組織蛋白,可恢復穀氨酸能神經元迴路。
  • 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這些計算機中的每一臺,或者說神經元,都在處理和轉發來自成千上萬個其他神經元的活動,從而形成複雜的網絡,使我們能夠感知周圍的環境,做出決定,並指導我們的行動。神經元之間的通信通過稱為突觸的微小連接進行,每個神經元整合這些突觸的活動,形成單一的輸出信號。然而,並非所有的突觸都是一樣的。匯聚到單個神經元上的突觸大小不同,而大小與強度相關:較大的突觸比較小的突觸更強,對神經元的輸出影響更大。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一周科學:難以置信的3D神經突觸圖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連線》雜誌5月29日消息,大腦內部的神經突觸是神經元通訊的關鍵部位,信號在此傳遞。人類的大腦中擁有數萬億個神經突觸。近日,科學家們打造了一幅3D突觸模型圖,向人們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分子細節。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 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以 Vincent Garcia 為首的法國科研人員,近日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在晶片上直接創製出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以及能夠解釋其學習能力的物理模型。該研究為創造人工神經突觸網絡,因而開發出更快速高效的人工智慧系統打開了一扇大門。
  • 第七章 神經組織--一、神經元
    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亦稱神經元。神經元數量龐大,整個神經系統約有1011個,它們具有接受刺激、傳導衝動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神經元的突起以特化的連接結構――突觸彼此連接,形成複雜的神經通路和網絡,將化學信號或電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給另一個神經元,或傳給其組織的細胞,使神經系統產生感覺和調節其他系統的活動,以適應內、外環境的瞬息變化。有些神經元還有內分泌功能。
  • CCAI | 人工智慧的將來,是否就埋藏在大腦那些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
    而這個突觸可塑性就是神經系統裡信息處理的非常重要的關鍵,也是我們說的認知學習的關鍵,化學物質在突觸產生的電信號我們叫突觸電位,興奮性突觸電位是使突觸後的膜電位有去極化下降,假如下降程度超過一個預值就發放脈衝,也就是神經要發出的信號,但有些物質產生超級化,就是使膜電位變的更高就會產生相反作用,一個神經元接收到數百個甚至上千個輸入,我們叫做EPSP跟IPSP的輸入疊加之後,決定最後是不是超過閾值,超過閾值就發放
  • 能夠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人造大腦已在地平線?
    雷鋒網消息,法國研究人員日前成功開發出能自主學習的人工神經突觸,即 artificial synapse。他們還創建了物理模型,這對於開發更複雜的電路十分關鍵。研究成果在昨日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人造突觸問世,可用於搭建神經網絡
    「不同於模擬神經網絡,我們的工作是構建一個神經網絡。」人工突觸的設計靈感源自電池。它有三個電極,電極本身由兩個柔性薄膜組成,電極間則通過鹽水電解液連接。這個設備工作起來就像電晶體那樣,兩個電極之間的電流,由第三個電極控制。研究人員使人工突觸反覆地充放電,以此效仿人類通過不斷學習,來強化大腦中神經通路的過程。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