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2021-01-15 譜優分 Prior Molecules

學習了基礎的腦結構神經元與神經遞質的活動後,我們來講講構建健康神經網絡的另一要素:神經元突觸的修剪


兒童的突觸修剪 (Synaptic Pruning)

園丁會定期修剪植物,去掉過多的枝幹,這是為了讓留下的花朵開的更好;同時還要每天澆水施肥,除草除蟲,辛勤的勞動換來滿院的生機勃勃;如果疏於打理,則會枯萎衰敗,雜草叢生。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們的大腦的發展歷程。


(圖片來源:網絡) 


在子宮裡,嬰兒的大腦發育由早期前體細胞,向外遷移發展為神經元。在這之後,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與此同時,對神經元突觸的修剪也在進行著,並且是有選擇性的修剪:多達50%的突觸會凋亡(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連接),那些經常被使用到的神經連接則被塑造得強大和高效。


(圖片來源:網絡) 


突觸修剪的速度在出生到兩歲之間達到頂峰,此後慢慢減緩,在青春期時又會有個小高峰。目前的證據顯示,神經元的修剪和可塑性是貫穿整個生命過程的,這仍然是腦科學家們積極探索的領域。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突觸不被修剪會怎樣? 過多的無用信息將大腦塞得滿滿的,從接受、傳遞,到搜索、輸出都會出現問題,從而對大腦功能產生重要影響。人類要一代代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就要求一個可學習可變化並且高效的大腦--保留成功的經驗,拋棄那些只會減緩運轉速度的無用信息。


這就好像一個新的城市,它需要鋪設道路以連接所有房屋和建築物。如果採用大腦搭建神經網絡的方式,那麼這個新城市首先會瘋狂地鋪設連接一切的道路。造成的後果之一是道路非常多,但仔細觀察的話,有的房子門口可能存在15條通往它的道路,有的只有2條,偶爾會發現有一棟大樓門口沒有任何道路;從A到B,要繞個大圈子,缺乏快捷的通道;有的道路擁擠不堪,有的卻鮮有車輛...... 如何解決這些混亂?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道路被拓寬,有的需要改道,有的保留原樣,而那些很少被使用道路則移除、清理掉。最後,展現出來的是一幅經過精確設計、巧奪天工的美景,所有的道路都被高效使用,暢通無阻。而事實上,這是經過瘋狂的道路鋪設和「修路」之後的結果。

 

(圖片來源:網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及成人,大腦皮層中的神經突觸數量過多,這是由於在大腦發育時期修剪過程放緩造成的。研究人員還發現導致突觸修剪缺乏的線索,自閉症兒童的腦細胞充滿了舊的和損壞的組件,而且極為缺乏一種稱為「自我吞噬」的降解途徑。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解釋突觸修剪的三種模型是軸突變性、軸突回縮、軸突脫落。在所有情況下,突觸由短暫的軸突末端形成,並且突觸的清除由軸突修剪引起。每個模型都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方法,其中刪除軸突以清除突觸。

 

在小規模的軸突喬木修剪中,神經活動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調節器,雖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但是激素營養因子被認為是調節大規模定型軸突修剪的主要外在因素。


突觸的修剪是通過小膠質細胞的炎症反應進行的。炎症水平需要達到一個動態平衡,既不會修剪過度,也不會修剪不足。


這個過程需要足夠的營養物質進行供能支持,另外,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炎症水平。如ARA(花生四烯酸,一種ω-6脂肪酸)、EPA以及DHA,它們的代謝衍生物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與炎症有著直接的調控和介導,如圖所示:


(圖片來源:網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睡眠期間大腦會進行記憶編輯,對於白天清醒時新形成的突觸,進行有選擇的處理:修剪、強化,以及維持。

 

(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是REM睡眠(即快動眼睡眠),被認為與人的記憶鞏固相關,突觸的修剪與可塑性是介導REM依賴的記憶鞏固的重要生物學基礎。其中一項研究表明,「REM睡眠期間樹突棘會發生選擇性的修剪和強化,這種改變與動物的行為學習相關,且由樹突的Ca2+電位介導。」

 

(圖片來源:網絡) 

 

其他證據還包括:

 

(圖片來源:網絡) 

 

睡眠對於我們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科學家們還在不斷挖掘真相,但保證一個良好的睡眠質量,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相當一部分的自閉症兒童和成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問題,這可能也導致了其神經元突觸在夜間修剪時出現問題

 

今天簡要介紹了突觸修剪及其意義,至此,關於構建健康神經網絡的三大要素都介紹完畢:

 

腦是一個有機體,從出生到衰老,它的結構和功能都是可以改變的,這就是「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那麼如何使其往「好」的方向去改變呢?下一篇我們繼續展開探討。

 


下一篇:神經可塑性--發掘大腦的無限種可能


相關焦點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最近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波士頓兒童醫院神經學家Beth Stevens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事實上在阿爾茨海默病初期突觸可能就會減少,而不是之前專家認為那樣,是蛋白質病理學中的繼發效應,Beth Stevens的團隊認為突觸損失這一過程可能先於斑塊的形成。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一項對小鼠的研究顯示,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大腦在發育過程中修剪多餘突觸的過程可能出現了異常。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這種神經修剪的機制可能出現異常,從而造成的突觸丟失。Stevens說「這就是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與眾不同的地方。這項研究的很多準備工作都來自我們對正常大腦發育進程的認識。我們認為,隨著更加深入地了解正常大腦中的突觸修剪機制,對如何處理患者大腦中的這個機制我們也將有全新的理解。」
  • 科學網—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
    「他們幾乎所有的朋友都是老師。」她說,「我想我的父母仍希望知道這裡發生了什麼。」 直到高三,Stevens才開始對科學感興趣。當時,她的大學預修生物課老師講述了自己在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工作的故事。儘管Stevens曾計劃當一名醫生,但她意識到自己更喜歡研究。「我並不真喜歡與患者互動,而是更喜歡找到他們的問題在哪裡。」
  • 講座丨神經元的關係攻略——突觸與神經發育及疾病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科院神經所「樹突發育與神經環路形成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曹華騰,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神經元的關係攻略》。
  • 突觸修剪與環境|後續感統訓練實操
    早期教育|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堅持       家庭教育是激發孩子潛能的源泉人出生後神經細胞便很快地伸展軸突和樹突,並形成彼此之間的聯結即突觸2~3歲前,突觸急速地增加,並發展到最高峰,每個細胞約有15000個突觸,比成人多出很多。相比於成人,幼兒的大腦更具未特定化和活躍性。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在突觸發生的最快時期,一些較少受刺激的神經元就會喪失它們的連接性纖維,最後會陷入死亡,這一過程被稱之為「突觸修剪」。而那些得到環境刺激的突觸將會保存下來,繼續發揮功能。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今天我要給你們看兩篇科技文章。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自閉症兒童在發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紊亂導致至少在其大腦的某些部位留下了過多神經突觸。該發現為兒童如何成為自閉症患者提供了線索並可幫助解釋諸如對噪音和社交過度敏感的一些自閉症症狀以及為什麼很多自閉症患者還會出現癲癇性發作的情況。這也能幫助科學家尋求相應的治療方法,科學家能制訂安全的治療方法,通過清除多餘的神經突觸來修復大腦系統。
  • 星形膠質細胞如何幫助神經元形成突觸
    「但是,如何發生以及分子信號在過程中是什麼,我們仍然不完全了解。」儘管神經元是大腦中最知名的細胞,但它們僅佔細胞總數的一半。另一半包括各種類型的細胞,其中最多的是星形膠質細胞。近年來,科學家了解到,星形膠質細胞對於神經元在稱為突觸的微小間隙之間形成主動連接至關重要。但是,直到現在,該過程背後的確切機制還是一個謎。
  • 2、誰在修剪大腦「花園」?浙大科學家找到大腦神經突觸「刪除鍵」。
    當兩個不同突觸之間發生活動依賴的競爭時,活動性更強的神經元會釋放神經遞質,激活突觸後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的內鈣被升高,接著釋放ATP,ATP可以作用於神經元上的P2y1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感到喜悅或悲傷,都是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放電的結果。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大腦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汪浩研究員說:「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CCAI | 人工智慧的將來,是否就埋藏在大腦那些神經元突觸間美妙的...
    最近也有實驗室發現小鼠活體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在神經元之間產生了新的突觸,後來經過觀察,這種新的突觸的產生在成年個體的大腦裡面也會出現,但是出現的頻率會遠小於發育過程中。原來海布的假說裡說的同步,到底什麼叫同步,兩個神經元間放電的順序是怎樣,時間是怎樣?這個假說並沒有描述,所以後來很多實驗都表明海布的假說應該修正為一個時序的假說,突出前跟突出後的神經元的先後,就是突觸前要是比突觸後先有電活動就是強化,如果是後有電活動就是弱化。
  • 我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介導樹突棘修剪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大腦發育進程中存在的「樹突棘之間競爭」的分子機制,即相鄰樹突棘之間對3C複合物的競爭,決定了它們在樹突棘修剪過程中的不同命運——勝者更加成熟與強壯、敗者則被修剪,從而揭示了發育過程中神經環路精確化的新機制和重要規律。 於翔研究員介紹說,我們的大腦由大約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它們通過突觸相互聯接,形成龐大的神經網絡,從而調控我們的感覺、運動、記憶與情感。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
  • 《科學》子刊: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雄性小鼠中,連續10天飲酒而達到暴飲(一個人每天大約喝五次酒)可增強前額葉皮層小膠質細胞中的Src-TNF信號轉導,從而增強它們的吞噬能力並導致異常的突觸修剪,最終導致突觸損失和焦慮樣行為。表明小膠質細胞的異常突觸修剪可能在酒精濫用引起的突觸傳遞缺陷中起重要作用。
  • 新型生物電路模仿突觸與神經元,向類腦計算邁出重要一步
    這個地方就是神經突觸,或者說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人腦中有數以百萬億計的神經元。如下圖所示,左:大腦一小部分的簡化表示,神經元通過突觸接收、處理、傳遞信號。右:交叉線陣列,利用這些器件實現的一種架構。憶阻器,就像大腦中的突觸,可改變電導率,使連接變弱或變強。
  • 神經元的突觸聯結集合
    讓我們繼續接下來的文章……單詞的語法,就好像是我們至今仍然所知甚少的大腦的電化學性質,這些性質加強或減弱了突觸聯結(很多人詢問什麼是突觸,這裡解釋一下,神經元衝動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接觸部位就叫突觸)的波長,而聯結本身實現了專注、心理連續性和特徵思維模式。
  • 現代與博物館合作,引入車用神經元突觸項目
    雙方旨在研究該理念,並將車用神經元突觸項目作為無人駕駛技術的替代技術。該項目的研究主題為:如何才將藝術及技術領域融入到神經科學驅動型概念車中。現代與概念派藝術家的車用神經元突觸理念現代與概念派藝術家(conceptual artist)Jonathon Keats攜手推動「車用神經元突觸」理念,儘管該理念具有一定的猜測性,雙方旨在研究該理念,並將其作為無人駕駛技術的替代技術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如何構建比目前已知的任何事物都要複雜的神經元網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
  • 與學習、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突觸修剪過程
    由美國紐約州立大學Downstate醫學中心領導的研究,發現了一種似乎啟動青少年突觸修剪的大腦受體。突觸修剪的過程被認為是學習所必需的,但似乎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中都會出現突觸修剪的偏差。 突觸修剪被認為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突觸聯繫,為相關的新記憶騰出空間,但由於它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受到破壞,近來對該問題的關注受到廣泛關注。
  • 愛因斯坦:學會正確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愛因斯坦思考,思考,再思考,然後就能成為科學家?相信所有看到愛因斯坦這句話的人,更多的是覺得愛因斯坦在開玩笑,因此,對它付諸一笑,不把它當回事。然而,小務虛今天要從大腦的神經元原理,來論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的分量,它確實不是愛因斯坦的玩笑。不斷的思考,思考,再思考,特別是根據大腦神經元原理的正確的思考,確實可以讓人成為一個卓越的人,確實可以讓你成為一個出色的科學家。
  • 神經元的特徵選擇性來自於激活的突觸總數
    這些計算機中的每一臺,或者說神經元,都在處理和轉發來自成千上萬個其他神經元的活動,從而形成複雜的網絡,使我們能夠感知周圍的環境,做出決定,並指導我們的行動。神經元之間的通信通過稱為突觸的微小連接進行,每個神經元整合這些突觸的活動,形成單一的輸出信號。然而,並非所有的突觸都是一樣的。匯聚到單個神經元上的突觸大小不同,而大小與強度相關:較大的突觸比較小的突觸更強,對神經元的輸出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