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子刊: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

2020-12-03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酗酒與大腦和外周器官的病理生理變化有關,其中的許多變化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狀況。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影響通常會導致行為缺陷(包括焦慮、認知能力下降和運動功能障礙)和突觸功能受損。突觸功能受損是酒精濫用的主要特徵,可能是此類行為缺陷的基礎。

酒精對突觸前區室和突觸後區室以及神經遞質的分泌/循環利用有不利影響,最終導致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傳遞受到破壞。酒精對突觸的這種有害作用可能歸因於酒精對神經元的已被充分認識的作用,也可能歸因於酒精對神經膠質細胞的未被充分認識的作用。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主要的先天免疫細胞群體,通過持續地延伸和縮回它們的細胞突起、監測組織損傷或感染以及檢查突觸的功能狀態來維持神經組織的動態平衡和監視CNS實質。

在CNS組織受損或感染後,小膠質細胞被激活,改變它們的形態(轉變為變形蟲樣形狀)、吞噬能力和轉錄特徵,以恢復組織穩態。

然而,在許多神經精神疾病中,小膠質細胞的免疫功能受損,常常導致炎性介質的過度產生和吞噬活性的加劇,這可能對突觸有害,並對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在人類酗酒者和酒精中毒動物模型中,小膠質細胞功能的改變與神經免疫激活有關,並且可能直接與酒精攝入的某些神經毒性和不良行為有關。先天免疫系統的激活有助於大腦區域的神經適應,這些區域與逐步增加的酒精攝入、耐受性、依賴性和復發有關。與酒精成癮的神經免疫假說相一致的是,敲除多個參與免疫反應的基因可減少小鼠的自願酒精攝入;在大腦中,這些基因僅在小膠質細胞中表達或高度富集。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雄性小鼠中,連續10天飲酒而達到暴飲(一個人每天大約喝五次酒)可增強前額葉皮層小膠質細胞中的Src-TNF信號轉導,從而增強它們的吞噬能力並導致異常的突觸修剪,最終導致突觸損失和焦慮樣行為。表明小膠質細胞的異常突觸修剪可能在酒精濫用引起的突觸傳遞缺陷中起重要作用。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22日的Science Signaling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aily alcohol intaketriggers aberrant synaptic pruning leading to synapse loss and anxiety-likebehavior」。論文通訊作者為波爾圖大學的Renato Socodato、Teresa Summavielle和Jo o B. Relvas。

神經炎症被認為是酒精引起的大腦損傷的一個主要因素。之前的多項研究(包括5周大的雌性小鼠飲酒持續20周,乙醇濃度大約為140 mg/dl;給6至8周大的雌性小鼠餵食乙醇濃度大約為215 mg/dl的液體飲食,持續5周)已表明,劇烈飲酒會觸發促炎性細胞因子表達特徵,並伴有神經膠質增生。

然而,儘管劇烈飲酒誘導了神經免疫激活和興奮性突觸喪失,但是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發現在雄性小鼠模型中,未產生經典的促炎性細胞因子表達特徵。

相反,他們的數據更符合之前的多項轉錄組學研究,尤其是一項RNA測序研究:來自小鼠前額葉皮層的小膠質細胞長期暴露於酒精(使用隔日兩瓶的選擇模式)不會誘發典型的促炎性細胞因子表達特徵。

同樣,在這些作者開發的乙醇暴露模型中,TLR4的轉錄表達明顯下降,這與之前的一項表明體外培養的人外周血單核細胞急性暴露於酒精可抑制TLR4信號轉導的研究更為一致。因此,乙醇暴露的劑量和持續時間似乎會不同地影響神經免疫激活和小膠質細胞促炎信號轉導。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針對途徑富集的Gene Ontology分析表明,攝入乙醇(又稱酒精)會誘導TLR2和促炎性細胞因子TNF表達,並且這些途徑可能在小膠質細胞中受到共同調節。對Src激酶的TLR2依賴性招募和激活刺激了小膠質細胞中的幾種與免疫相關的途徑,包括NF-κB激活、磷脂酶C與整合素的結合、活性氧生成、白介素12(IL-12)產生以及最終的包括TNF在內的促炎性介質產生。

乙醇增強Src活化,導致NF-κB複合體中的p65亞基發生核轉位,最終導致小膠質細胞中的NF-κB依賴性TNF產生和分泌。與利用泊馬度胺(pomalidomide, PMD)阻斷TNF產生的作用相似,用AZD0530(一種臨床相關的Src抑制劑)抑制Src也可以預防小膠質細胞增生。

這種Src抑制劑還抑制了乙醇攝入引起的焦慮樣行為,表明靶向小膠質細胞中的Src-NF-κB-TNF途徑可能會阻止酒精的致焦慮作用。酒精暴露引起小膠質細胞Src激活和NF-κB依賴性轉錄的確切信號轉導機制值得進一步研究。

同樣地,儘管這些作者的小膠質細胞消融實驗表明,小膠質細胞是乙醇暴露期間前額葉皮層中TNF的主要製造者,但是他們並不能排除外周器官(比如肝臟)甚至星形膠質細胞在應對乙醇暴露時產生的TNF也可能有助於導致他們觀察到的小膠質細胞表型。

前額葉皮層包含穀氨酸能興奮性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局部形成突觸或遠端投射到皮層和皮層下核。無法建立和維持適當的興奮性連接會導致整個網絡的神經元活動失衡,這至少可能解釋了多種神經系統疾病中發現的某些行為缺陷。

因此,乙醇引起的前額葉皮層興奮性突觸喪失可能足以破壞投射到皮層下區域中焦慮相關中心的前額葉皮層神經元的興奮/抑制平衡,這提示著乙醇誘導的前額葉皮層突觸喪失可能直接影響酒精相關的焦慮。

儘管這是合理的,但是這些作者的數據並未正式排除小膠質細胞可以在其他大腦區域(例如杏仁核)中直接激活以引發乙醇的促焦慮作用的可能性。焦慮也與戒酒有關。

但是,鑑於這些作者們的行為分析是在預期小鼠血液的乙醇水平為100至120 mg/dl的時間點進行的,因此他們觀察到的焦慮樣行為增加可能反映了持續的乙醇攝入而不是戒酒引起的焦慮導致了一種更持久的焦慮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觀察到的表型是僅針對雄性小鼠報導的。小鼠情緒反應中的性別差異,比如與焦慮樣行為相關的性別差異已有了充分的文獻記載,而且可能與發情周期中性激素含量的變化有關。雌性小鼠的小膠質細胞和雄性小鼠的小膠質細胞的轉錄程序也相差很大,再加上雌性小鼠更容易發生酒精相關的炎症和神經元損傷這一事實,無不表明還需要利用雌性小鼠開展進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乙醇暴露對小膠質細胞依賴性突觸修剪、突觸功能和焦慮相關行為的影響。

酒精攝入使得小神經膠質細胞能夠修剪突觸,圖片來自Science Signaling,2020, doi:10.1126/scisignal.aba5754。

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突觸末梢來參與突觸重塑。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發現,乙醇暴露可能通過增強小膠質細胞的吞噬能力來增加它們對突觸結構的吞噬。

相比之下,乙醇減少了小膠質細胞對大腸桿菌和澱粉樣蛋白的吞噬作用,並且還抑制了由P2X4受體激活引發的小膠質細胞吞噬作用,這就表明乙醇可能會根據特定情況改變小膠質細胞的吞噬能力。

此外,考慮到小膠質細胞的清除活性在不同的大腦區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可以想像,前額葉皮層小膠質細胞比暴露於酒精後的海馬體小膠質細胞更容易吞噬和修剪突觸。

雖然有必要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查明引起這些區域差異和小膠質細胞異質性的確切機制,但是這些作者發現小膠質細胞可以吞噬前額葉皮層中的突觸後區室,這為大腦免疫系統如何導致突觸傳遞受損提供了重要的新的機制上的證據,而突觸傳遞受損是酒精濫用的一種主要有害後果。

參考資料:

RenatoSocodato et al. Daily alcohol intake triggers aberrant synaptic pruning leadingto synapse loss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Science Signaling, 2020,doi:10.1126/scisignal.aba5754.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眾所周知,喝酒有害健康,酗酒更是會導致腸胃、肝臟,以及大腦等器官病變甚至可能導致出現威脅生命的狀況。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影響通常會導致焦慮、認知能力下降、運動功能障礙以及突觸功能受損等等。
  • 「一醉」不僅不能「解千愁」,反而讓你更焦慮
    飲酒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朋友聚餐來一杯,升職加薪來一杯,孤獨失意再來一杯。雖然都知道「酒是穿腸毒藥」,但還是免不了要「一醉解千愁」。一醉否能「解千愁」可能各人看法不同,但過量飲酒會引發焦慮卻是已被科學證明的。
  • 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
    從神經元長長的有分支的觸角末端伸出的小突起將這些神經元連接在一起,這樣它們就可以交談。這些細胞聊天的埠被稱為突觸,在整個大腦中發現了數萬億個突觸,這讓我們能夠呈現新的知識。但是,科學家們仍在了解這些連接如何對新的經歷和信息作出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令人吃驚地發現了一種大腦免疫細胞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簡單地來講,記憶依託於人類大腦皮層中神經元之間大量的突觸,其不斷的生成和消失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神經環路、形成了一段又一段的記憶。是的,你沒看錯,突觸是會消失的!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這對我們的記憶有什麼影響?能不能通過調節這一過程來幹擾記憶進程呢?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圖片來源:Lucas Cheadle【1】Science子刊:揭示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doi:10.1126/scisignal.aba575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雄性小鼠中,連續10天飲酒達到暴飲水平(對人類而言,平均一個人每天大約喝五次酒)可增強前額葉皮層小膠質細胞中的Src-TNF信號轉導,從而增強它們的吞噬能力並導致異常的突觸修剪,最終導致突觸損失和焦慮樣行為。
  •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3:47:4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na V.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這種小膠質細胞吞噬異常突觸的機制被稱為是小膠質細胞-突觸修剪機制。由於包括突觸修剪在內的許多小膠質細胞功能似乎是活動依賴的,因此早期AD小鼠模型中觀察到的神經元過度活躍可能提示小膠質細胞異常吞噬突觸的存在。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在一開始,這種通路可能是一個有益的過程,即小膠質細胞吞噬異常的突觸,但是慢慢的,小膠質細胞出現功能失調,並損害它曾試圖挽救的神經元。這種小膠質細胞吞噬異常突觸的機制被稱為是小膠質細胞-突觸修剪機制。
  • 突觸修剪失控: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僅僅在美國,就有約530萬人受到它的影響,這種疾病緩慢但無情剝奪著患者的記憶力、辨別力還有認知力,使得他們最終甚至無法完成日常工作。目前,產生這些症狀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由於蛋白質的異常積聚導致的,這些異常積聚會在大腦中形成β-澱粉樣斑塊和纏結,最終導致突觸這種大腦中的連接節點減少,這種影響主要與認知能力的下降密切相關。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 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海馬體是負責記憶編碼和存儲的重要腦區。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我們將之稱為記憶印跡細胞。然而,記憶究竟如何隨時間消退,一直讓人捉摸不透。    經過3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學醫學院谷巖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朗副研究員課題組首次發現,用於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並進一步發現補體信號通路參與了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該研究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
  • 突觸修剪失控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
    她發現了一些負責啟動免疫反應來清除身體中致病因素的蛋白質,在標記需消除的虛弱或不需要的突觸中也發揮著作用。這個過程會讓像「吃豆人」一樣的小神經膠質細胞吞噬靶向突觸,從而為更加精確的大腦線路連接做好準備。在我們的一生中,大腦中的神經連接會被不斷修剪,這是大腦正常發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過程。Stevens和她的團隊推測。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澱粉樣蛋白級聯假說假設,Aβ水平的升高導致AD的後續病理事件。 AD的另一個特徵是神經纖維病理,包括由tau聚集形成的神經炎性斑塊、神經纖維纏結。正常修飾的tau蛋白具有穩定微管、調節軸突運輸和維持DNA結構穩定的作用。而tau的病理修飾可導致其從微管中脫離,導致突觸丟失、神經元功能障礙和tau聚集。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海馬體是負責記憶的編碼和存儲的重要腦區。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稱之為記憶印跡細胞。然而,記憶究竟如何隨時間消退,一直讓人捉摸不透。經過3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學醫學院谷巖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朗副研究員課題組首次發現,用於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並且進一步發現補體信號通路參與了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並且依賴於記憶印跡細胞的活動。該研究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科學》。
  • 你為什麼會健忘?你的記憶,可能正被免疫細胞吞噬
    科學界曾認為,小膠質細胞僅僅在吞噬病變的或死亡的神經元時才被激活。這一觀點在近幾年來發生了變化,科學家積累了一些證據,可以證明這些細胞有著更廣泛的功能:它們似乎可以通過修剪多餘的突觸(神經元間的連接)幫助大腦發育。
  • 小膠質細胞吞噬髓鞘以改變發育性髓鞘形成
    小膠質細胞吞噬髓鞘以改變發育性髓鞘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8 8:59:45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ruce Appel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星形膠質細胞吃掉連接,保持成人大腦可塑性
    3D圖像展示小鼠海馬中人類突觸吞噬作用的報導分子。突觸前為綠色,星形膠質細胞為白色,小膠質細胞為藍色。被膠質細胞吞噬的突觸前膜為紅色。來源: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所(The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處於發育期的大腦持續萌發出新的神經元連接(名為突觸)。重要的連接(重複多次引入的連接,如能夠避免危險的)會得到培養和增強,而看起來無關緊要的連接就會被修剪。
  • 2、誰在修剪大腦「花園」?浙大科學家找到大腦神經突觸「刪除鍵」。
    當兩個不同突觸之間發生活動依賴的競爭時,活動性更強的神經元會釋放神經遞質,激活突觸後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的內鈣被升高,接著釋放ATP,ATP可以作用於神經元上的P2y14月12日,生命科學領域知名期刊《eLife》刊登了浙大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的合作研究( dx.doi.org/10.7554/eLife.15043):他們發現星形膠質細胞釋放的ATP可以幫助識別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        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
  • 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
    神經膠質細胞,如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通常被認為是大腦的支持細胞,但新出現的證據提示著它們在突觸形成和修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神經膠質細胞也在大腦的免疫系統中起作用,而且免疫信號通過位於這些細胞表面上的受體與大腦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