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

2020-12-03 生物谷

2020年7月12日訊/

生物谷

BIOON/---為了製造新的記憶,我們的腦細胞首先必須找到彼此。從神經元長長的有分支的觸角末端伸出的小突起將這些神經元連接在一起,這樣它們就可以交談。這些細胞聊天的埠被稱為突觸,在整個大腦中發現了數萬億個突觸,這讓我們能夠呈現新的知識。但是,科學家們仍在了解這些連接如何對新的經歷和信息作出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令人吃驚地發現了一種大腦免疫細胞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7月1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icroglial Remodeling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motes Synapse Plasticity」。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5.050。

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發現,大腦中專門的免疫細胞,即所謂的小膠質細胞,可以幫助去除神經元之間不必要的連接,可能是通過吞噬突觸並將其分解來實現的。但是,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小膠質細胞也可以做相反的事情---通過吞噬細胞間密集的蛋白網狀結構,為新的突觸形成讓路,這樣神經元就有空間來找到彼此。這些研究人員說,繼續研究小膠質細胞的這種新作用,最終可能會在某些記憶障礙中找到新的治療靶標。

神經元生活在由蛋白和其他分子組成的凝膠狀網結構中,從而有助於維持大腦的三維結構。這種支架統稱為胞外基質(ECM),長期以來一直在神經科學中被忽視。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專注於神經元,以及最近專注於支持神經元的細胞,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認為胞外基質並不重要。

但是,神經生物學家開始意識到,佔大腦20%左右的胞外基質實際上在學習和記憶等重要過程中發揮著作用。比如,在大腦發育的某個階段,固化的胞外基質似乎給嬰兒新神經元連接的快速周轉速度踩了剎車,似乎將大腦的優先處理任務從極快適應周圍的新世界,轉移到了對知識的更穩定維護。科學家們還想知道,在晚年時胞外基質的僵化是否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應對衰老帶來的記憶挑戰。

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醫學科學研究生Phi Nguyen說,「胞外基質一直都在。但是,它肯定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Nguyen和他的導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Anna Molofsky博士,在實驗中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時,第一次意識到胞外基質對他們在海馬體方面的研究很重要,其中海馬體是一種對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的大腦結構。鑑於了解到小膠質細胞會吞噬掉過時的突觸,他們預計破壞小膠質細胞的功能會導致海馬體中突觸的數量上升。事實剛好相反,突觸數量下降了。在他們認為會在小膠質細胞的「肚子」裡發現突觸被分解的碎片的地方,他們卻發現了胞外基質的碎片。

Molofsky說,「在這種情況下,小膠質細胞吞噬的東西與我們預期的不同。它們在吞噬突觸周圍的空間,清除障礙物以幫助新的突觸形成。」

這項研究發現,在開始行動之前,小膠質細胞會等待來自神經元的信號,即一種名為IL-33的免疫分子,這種信號的到來就表明是時候形成新的突觸了。當這些研究人員使用

遺傳

工具阻斷這一信號時,小膠質細胞未能履行它們的吞噬胞外基質的職責,這就導致小鼠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新連接減少,並使得小鼠在一段時間內難以記住某些細節。當他們增加IL-33信號水平時,新的突觸數量就會增加。在年老的小鼠中,大腦老化已經減緩了新連接的形成,增加IL-33水平有助於將新突觸的數量推向更年輕的水平。

根據論文共同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副教授Mazen Kheirbek博士的說法,這項研究可能對理解---也許有一天治療---我們在阿爾茨海默病等與年齡有關的疾病中看到的記憶問題很重要。不過,這些研究結果可能對有時在焦慮相關疾病中看到的特定類型的情緒記憶問題也很重要。

為了確定IL-33的變化如何影響記憶,這些研究人員教會小鼠區分焦慮誘導盒子(小鼠在裡面受到輕微的腳電擊)和中性盒子。一個月後,正常小鼠在焦慮誘導盒子中通過待在原地不動(一種嚙齒類動物甩開捕食者的反射)表達的恐懼遠比在中性盒子中要多,它們在中性盒子裡活動得更隨意。但IL-33受到破壞的小鼠在任何一個盒子中都表達了高水平的恐懼,這表明它們已經失去了確定什麼時候應該害怕和什麼時候是安全的那種精確記憶。

Kheirbek將這種過度泛化的反應比作晚上在停車場被搶劫可能導致的那種創傷引起的恐懼。有些人可能會產生一種泛化的恐懼,使他們很難在任何時候進入任何停車場,而不能夠將這種恐懼的記憶與新的、或許不那麼可怕的經歷分開。他說,「在很多焦慮症中,特別是在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中,都可以觀察到這種非常精確的情感記憶能力的缺陷。這是一種過度泛化的恐懼,真地會干擾你的生活。」

就Molofsky而言,偶然發現這一意外的結果讓她渴望了解更多關於胞外基質的信息,以及它如何塑造我們學習的方式。她的實驗室如今正在致力於識別新的、特徵不明顯的胞外基質碎片,以尋找尚未記錄的它與大腦中的神經元和小膠質細胞相互作用的方式。

Molofsky說,「我迷戀上了胞外基質。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大腦不僅僅是由神經細胞組成的,還有保持大腦健康的細胞,甚至細胞之間的空間也充滿了令人著迷的相互作用。我認為很多治療大腦疾病的新方法都來自於記憶。」(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Phi T. Nguyen et al. Microglial Remodeling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motes Synapse Plasticity.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5.050.

2.To let neurons talk, immune cells clear paths through brain's 'scaffolding'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7-neurons-immune-cells-paths-brain.html

相關焦點

  •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3:47:4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na V.
  • 小膠質細胞吞噬髓鞘以改變發育性髓鞘形成
    小膠質細胞吞噬髓鞘以改變發育性髓鞘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8 8:59:45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Bruce Appel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科學》子刊: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
    在CNS組織受損或感染後,小膠質細胞被激活,改變它們的形態(轉變為變形蟲樣形狀)、吞噬能力和轉錄特徵,以恢復組織穩態。 然而,在許多神經精神疾病中,小膠質細胞的免疫功能受損,常常導致炎性介質的過度產生和吞噬活性的加劇,這可能對突觸有害,並對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 最新綜述:小膠質細胞如何影響Tau病理?
    AD的組織病理學特徵是細胞外澱粉樣蛋白-β(Aβ)沉積形成的老年斑和細胞內高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NFTs),伴隨著神經元和突觸的喪失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小膠質細胞是代表了大腦中部分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類髓樣細胞,而髓樣細胞起源於卵黃囊,並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定植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它們對於維持中樞神經系統的穩態和免疫反應至關重要。有人提出小膠質細胞根據其細胞外環境分化為M1、M2兩種不同的表型。M1釋放炎性介質,例如IL-1β、TNF-α、NO和ROS等可以消除潛在的病原體。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引發焦慮doi:10.1126/scisignal.aba575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雄性小鼠中,連續10天飲酒達到暴飲水平(對人類而言,平均一個人每天大約喝五次酒)可增強前額葉皮層小膠質細胞中的Src-TNF信號轉導,從而增強它們的吞噬能力並導致異常的突觸修剪,最終導致突觸損失和焦慮樣行為。
  • 三、神經膠質細胞
    三、神經膠質細胞   神經膠質細胞或簡稱膠質細胞(glial cell),廣泛分布於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其數量比神經元的數量大得多,膠質細胞與神經元數目之比約10:1~50:1。膠質細胞與神經元一樣具有突起,但其胞突不分樹突和軸突,亦沒有傳導神經衝動的功能。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呢?簡單地來講,記憶依託於人類大腦皮層中神經元之間大量的突觸,其不斷的生成和消失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神經環路、形成了一段又一段的記憶。是的,你沒看錯,突觸是會消失的!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小膠質細胞能扮演一線防禦細胞的角色,其主要負責吞噬病原體和死亡細胞;而星形膠質細胞則是一種星狀細胞,其能通過幫助控制神經元間的信號來促進大腦結構的構建並維持機體的內平衡;據研究者介紹,人們普遍認為,小膠質細胞能吞噬突觸來作為吞噬作用/過程的一部分。
  • 解讀BRAIN亮點文章︱復旦華山醫院崔梅/董強合作報告小膠質細胞外...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主要吞噬細胞,已被證實是神經炎症的誘因之一,且特別是激活狀態的小膠質細胞會產生大量的神經炎症因子,包括TNF-α、IL-1β及IL-6等【4】。因此,深入探究小膠質細胞(microglia)是如何調節αSyn的聚集和擴散的,對於進一步理解PD機制是至關重要的。總之,小膠質細胞是如何影響αSyn病理?以及多大程度上影響了αSyn病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 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王朗笑稱,揭開記憶印跡細胞的激活率下降謎團,我們決定從小膠質細胞入手開始「破案」。  課題組對清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進行了記憶的形成和提取等一系列實驗後,發現記憶印跡細胞重新激活率下降的現象得到抑制,對記憶遺忘的抑制作用非常顯著。  「去除小膠質細胞的小鼠的恐懼反應要比對照組更加明顯,處於靜止狀態的時間是對照小鼠的2倍多。」谷巖說。
  • 「吞噬記憶」的小膠質細胞或讓記憶調控有跡可循
    記憶信息被編碼於一些神經元中,稱之為記憶印跡細胞。然而,記憶究竟如何隨時間消退,一直讓人捉摸不透。經過3年多的努力,浙江大學醫學院谷巖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朗副研究員課題組首次發現,用於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清除突觸而引起記憶遺忘,並且進一步發現補體信號通路參與了小膠質細胞介導的遺忘,並且依賴於記憶印跡細胞的活動。該研究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科學》。
  • 人類小膠質細胞中TREM2參與阿爾茲海默症調控新機制
    作為腦中的初級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執行了巨噬細胞的功能,比如吞噬死細胞碎片和蛋白聚積物、參與細胞因子信號和進行免疫監視等。此外,小膠質細胞也表現出重要的神經保護功能,如為神經元提供營養支持、促進少突膠質細胞的活化和調節突觸可塑性。近期一些免疫相關基因附近的AD風險位點的發現,加上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和嵌合體小鼠模型的發展,使研究人小膠質細胞對AD風險的影響和參與的具體機製成為可能。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1,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功能和健康至關重要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證據表明,小膠質細胞類似於其他組織內的巨噬細胞,根據所處生物狀態的不同(即大腦區域、年齡、健康和代謝需求)而具有不同的功能。除了免疫功能之外,小膠質細胞對大腦發育至關重要,例如,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促進神經元突觸的形成。
  • 星形膠質細胞如何幫助神經元形成突觸
    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腦細胞通過在成對的神經元中誘導特定的變化,從而在成對的神經元之間開始交流。該研究成果於2017年10月11日發表在Neuron上,對自閉症,ADHD和精神分裂症等神經發育障礙具有重要意義,據認為這至少部分是由於神經元之間的交流障礙所致。
  • Dev Cell|胞外基質硬度介導腫瘤發生的關鍵機制
    ,骨和腦等多個遠端器官形成轉移灶,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增加的胞外基質硬度(ECM stiffness)會促進上皮細胞到間質細胞的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從而導致細胞浸潤和轉移。上皮-間充質轉化(EMT)是高度保守的發育過程,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異常激活,從而為上皮腫瘤細胞提供侵襲和擴散的能力,而其逆轉有利於轉移性病變的生長。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在一開始,這種通路可能是一個有益的過程,即小膠質細胞吞噬異常的突觸,但是慢慢的,小膠質細胞出現功能失調,並損害它曾試圖挽救的神經元。這種小膠質細胞吞噬異常突觸的機制被稱為是小膠質細胞-突觸修剪機制。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被激活的小膠質細胞通過胞飲作用、吞噬作用或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將這些致病因素內化,並試圖通過內吞途徑進行降解,激活相關基因模塊的表達,包括神經炎症主要成分趨化因子受體和幹擾素。一旦免疫刺激被消除,這個過程就會消失。然而,老年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存在功能損傷,易於持續激活,這可能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
  • Cell stem cell:小分子「雞尾酒」讓星形膠質細胞變身功能神經元
    2015年10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 一組小分子「雞尾酒」能夠將人類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功能性神經元細胞 由人類星形膠質細胞轉化得到的神經元能夠在保持活性的狀態下存活超過5個月 化學物質誘導的重編程是通過表觀遺傳和轉錄調控介導的
  • Cell:揭示小膠質細胞促進大腦中的癌細胞生長機制
    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諾特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癌細胞試圖擴散到大腦時,這種進化控制可能會起反作用。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0月27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NS-Native Myeloid Cells Drive 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Brain Metastatic Niche through Cxc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