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綜述:小膠質細胞如何影響Tau病理?

2020-12-05 腦科學君

在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D)在內的所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程進展中,大腦中失去控制的免疫反應不容忽視。最近的研究已證明tau蛋白具有prion樣特徵,並且小膠質細胞變化與tau病理有關。儘管尚不清楚當中的先後次序,但tau本身的種子擴散特性小膠質細胞對tau傳播的促進作用很可能共同起作用,並且對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至關重要。據現有證據,靶向tau種子並控制複雜炎症過程中的某些信號傳導途徑可能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種新的治療策略。這篇發表在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的文章Role of Microglial Cells in Alzheimer’s Disease Tau Propagation綜述了小膠質細胞在AD相關Tau病理中的作用。

AD的組織病理學特徵是細胞外澱粉樣蛋白-β(Aβ)沉積形成的老年斑細胞內高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經原纖維纏結(NFTs),伴隨著神經元和突觸的喪失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升高。如圖1,在將4μg預製的合成tau原纖維接種到成年Wistar大鼠內嗅皮層3天後,大腦中可見處於不同激活階段的表達Iba1的小膠質細胞。

圖1. Iba1標記的免疫細胞化學表達可視化了小膠質細胞的形態。(A)海馬(CA1),(B)內嗅皮層,(C)活化小膠質細胞,(D)靜息小膠質細胞。

小膠質細胞是代表了大腦中部分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類髓樣細胞,而髓樣細胞起源於卵黃囊,並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定植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它們對於維持中樞神經系統的穩態和免疫反應至關重要。有人提出小膠質細胞根據其細胞外環境分化為M1、M2兩種不同的表型。M1釋放炎性介質,例如IL-1β、TNF-α、NO和ROS等可以消除潛在的病原體。相反,由於M2表型的吞噬活性和抗炎作用,其被認為具有神經保護作用。M2型小膠質細胞促進了組織修復和細胞外基質重建,並釋放抗炎細胞因子,維持了體內環境的平衡。

儘管小膠質細胞在病理狀態下作為免疫調節劑的作用仍存在爭議,但其在腦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受到廣泛認可。小膠質細胞通過其吞噬作用控制突觸的形成和消耗,並且其數量或激活狀態會影響發育中大腦的神經前體細胞的數量,這些對於大腦正常發育和行為表現至關重要。

在AD中,由於Aβ蛋白或其它胞內外的APP代謝產物以及神經原纖維改變,小膠質細胞處於連續激活狀態。小膠質細胞持續過度活化造成的結果是促炎介質的過量產生,從而形成細胞毒性環境,最終可能導致神經元喪失和認知功能下降。其中,ROS的過量產生似乎是炎症的有害作用中最重要的一環。氧化應激過程進一步誘導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從而形成導致神經退行性變的惡性循環。

圖2. Tau種子形成的示意圖

Tau蛋白主要在神經元中表達,對於微管組裝和細胞骨架的穩定至關重要。磷酸化是tau的主要翻譯後改變之一,對tau的功能調節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降低其與微管的結合能力。然而,只有正確的tau磷酸化模式才能起效,而過度磷酸化甚至會引起tau的異常摺疊。tau寡聚物一旦形成,即使去磷酸化也可以保持穩定,但錯誤摺疊的tau不能正確地穩定微管,反而導致其降解和胞內聚集。

Tau蛋白可以介導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炎症反應及小膠質細胞的活化。研究表明,在帶有NFT的神經元附近發現了活化的小膠質細胞;並且,相較之與老年斑的關聯,小膠質細胞活化與NFT之間存在更好的相關性。有證據顯示,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可通過破壞樹突和軸突加劇進一步tau病理,而抑制炎症反應或許能夠改善此現象。眾所周知,適當的小膠質細胞反應對維持健康的大腦環境至關重要。然而,如果小膠質細胞不能完全將tau蛋白加工成無毒形式,Tau種子可以在外泌體內釋放,此時小膠質細胞反而可能促進tau種子在相鄰細胞中的擴散。

另一方面,聚集的Tau以prion樣種子的形式激活NLRP3-ASC炎性小體。Nod樣受體(NLR)是激活先天免疫反應的重要傳感器之一,與NLRP3分子結合誘導ASC異聚體的形成,進一步引起小膠質細胞活化和促炎細胞因子的升高,造成細胞內部的損傷。Tau蛋白的種子擴散性和胞外ASC異聚體的攝取均可引發持續的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和嚴重的炎症反應,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Tau蛋白的種子潛能與小膠質細胞活化可能共同起作用,並促進tau的擴散,這對於大腦退行性改變的發生和發展至關重要。本文總結了小膠質細胞-Tau病理的關聯,揭示了一些具備研究價值的新問題,有利於尋找治療或預防AD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PANI E, LANGER HORVAT L, HOF P R, et al. Roleof Microglial Cells in Alzheimer’s Disease Tau Propagation [J].

作者:樂行僧(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 (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本文就神經炎症與澱粉樣蛋白和tau病理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神經炎症對AD疾病軌跡的影響作一綜述,特別關注小膠質細胞作為神經炎症的主要參與者,並討論在不同條件下觀察到的小膠質細胞表型的時空變化,以及如何將這些細胞調節為AD的治療策略。
  • Mol Neurodegener重磅綜述:全面總結阿爾茨海默病的分子細胞機制
    ,詳細總結了Aβ、tau、膠質細胞以及多個風險因子在AD發病中的作用機制及最新研究進展,並剖析了近年來AD藥物研發不斷失敗的可能原因,為後續AD的機制研究和治療手段開發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神經炎症是AD的另一個病理特徵,在大腦中主要表現為小膠質細胞(Microglia)和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的增殖和激活。研究表明oAβ可能通過與膠質細胞上的受體(如TREM2, LRP1, RAGE, TLR4和CD36等)結合而激活膠質細胞。
  • NLPR3炎性小體激活引發tau病理形成
    NLPR3炎性小體激活引發tau病理形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3:07:56 德國波恩大學醫院Michael T. Heneka研究小組取得一項新進展。
  •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Tau在星形膠質細胞中積累誘發AD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20:40 瑞士洛桑大學醫院(CHUV)和洛桑大學精神病學神經科學中心Nicolas Toni、Kevin Richetin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流行病學研究提出了認知儲備的概念,具有良好認知儲備的個體可以更好的適應大腦的病理改變,從而延緩或阻止發病。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流行病學研究提出了認知儲備的概念,具有良好認知儲備的個體可以更好的適應大腦的病理改變,從而延緩或阻止發病。因此,神經變性疾病研究的挑戰之一即是了解這些個體在腦中澱粉樣蛋白沉積的存在下,大腦是如何成功地維持正常的神經元功能的。基因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大腦內主要的巨噬細胞)可能是調控和維持神經元功能的關鍵。
  • 綜述:小膠質細胞在AD中的研究共識與新方向(上)
    這篇發表在frontiersin aging neuroscience的文章Microglia in Alzheimer Disease: Well-Known Targets and NewOpportunities綜述了小膠質細胞在AD中發揮的作用,突出顯示了小膠質細胞功能途徑的多樣性,並揭示了其潛在的研究新方向和挑戰
  • Frontiers綜述:小膠質細胞在AD中的研究共識與新方向(下)
    今天我們繼續解讀這篇發表在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的綜述Microglia in Alzheimer Disease: Well-Known Targets and New Opportunities,上回介紹了小膠質細胞在AD中發揮的作用(點擊即可回顧)
  • Aβ與tau共舞,為阿爾茲海默症掀起怎樣的波瀾?
    而其他的一些研究發現,Aβ和tau可能通過其對神經元的生理影響(即激活激酶,減少tau降解,調節興奮性和基因表達)和神經膠質激活而間接相互作用。小膠質細胞——貢獻者和中介者小膠質細胞表達的基因,包括TREM2,是檢測AD的主要危險因素,這進一步暗示,個人的先天免疫系統會影響疾病進程。
  • Neuron重磅長綜述:星形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炎症中扮演的角色
    星形膠質細胞能夠對炎症信號作出反應並促進炎症,參與調控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下神經系統的多個生命進程。星形膠質細胞與中樞神經系統(CNS)中常駐或浸潤細胞之間的互相作用在組織生理學和病理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這其中涉及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
  • 胡海嵐特邀評述:小膠質細胞在抑鬱症中的機制研究進展
    隨著人們對神經系統的理解不斷深入,大腦當中非神經元的膠質細胞在抑鬱症中扮演的角色逐漸凸顯。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具有免疫細胞性質的獨特類型膠質細胞。近年來,研究揭示了小膠質細胞在抑鬱症個體中的狀態轉變,提出了其參與抑鬱症發生的多種機制,以免疫激活釋放炎性因子為主,與其他小膠質細胞代謝產物共同改變神經元和其他膠質細胞的功能。同時小膠質細胞也會受到抗抑鬱藥物的幹預,參與抗抑鬱過程。
  • 過度活化的星形膠質細胞解釋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不可預測性
    過度的氧化應激使身體無法對抗過量產生的含氧分子的有害影響,進而將溫和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轉變為神經毒性的嚴重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Lee博士解釋說。研究小組發現,毒素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激活了一種細胞修復機制(或自噬介導的降解途徑),並通過觸發單胺氧化酶B (MAO-B)增加過氧化氫(H2O2)。MAO-B在多巴胺的減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多巴胺會阻礙信號傳遞,從而產生平穩、有目的的運動。
  • IL-10可預防有害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
    IL-10可預防有害小膠質細胞過度活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3 16:56:2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Steffen Jung取得最新進展。
  • 一種新型的小膠質細胞研究工具,為探索小膠質細胞開闢新途徑
    為了建立一種新的小膠質細胞基因靶向模型,作者首先應用大規模平行單細胞分析比較了小膠質細胞和CAM在穩態和疾病過程中的特徵,並發現己糖胺半乳糖苷酶亞基β(Hexb)可作為穩定表達的小膠質細胞核心基因,而其他小膠質細胞核心基因水平在病理過程中則表現出顯著下調。
  • 小膠質細胞可作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靶點
    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楊澤勇和金衛林團隊的最新綜述總結歸納了小膠質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分析了以小膠質細胞為靶點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潛在手段。小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第一道免疫防線,具有突觸修剪、損傷修復、穩態維持等作用。
  • 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從獲取到詮釋|腦科學頂刊導讀64期
    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作者:Sniper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已經已經確定了許多與精神和神經病的病理狀態相關的表觀遺傳機制。直到最近,使用過表達或敲除方法研究染色質調節蛋白的研究尚未確定特定基因的表觀遺傳修飾的效果,因為這些技術通常會影響數百或數千個基因組位點。在這篇綜述中,作者回顧了最近使用在體基因座特異性神經表觀基因組編輯技術的進展,(這些進展)首次明確了特定基因在特定細胞群體中的單個染色質修飾,及其在下遊分子、細胞、環路和行為水平的影響。
  • 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視神經脊髓炎中的作用
    梅奧醫學中心神經內科系和神經科學系伍龍軍教授課題組主要研究小膠質細胞在神經系統功能中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小膠質細胞在神經系統疾病,如疼痛、癲癇、中風和自身免疫性神經病學中的病理作用。小膠質細胞是目前神經免疫研究的熱點,已經知道小膠質細胞在各種疾病過程中高度活化,然而,這種活化反應的功能在不同疾病中可能大不相同。
  • 腦科學日報|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
    1,《細胞》子刊:二甲雙胍又獲新技能!科學家首次證實,二甲雙胍可提高老化神經幹細胞活力,恢復神經髓鞘再生能力來源:奇點網Franklin和他的弟子Peter van Wijngaarden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細胞·幹細胞》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一類特殊的老化神經幹細胞(少突膠質祖細胞(OPC)),經過二甲雙胍處理之後,能恢復對促分化信號的響應,重現年輕態的活力,進一步促進神經髓鞘的再生。這一發現意味著,二甲雙胍有望用於治療不可逆的神經變性相關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等。
  • Acta Neuropathologica:SFPQ和Tau是導致阿爾茨海默病快速發展的...
    最近這一研究範式已擴展到阿爾茨海默病(AD)的病理生理學。AD是痴呆症中最常見的一種,伴有進行性神經退行性變,影響了全世界4000多萬人。一般來說,散發性AD病例的特點是認知能力下降緩慢,臨床症狀出現後疾病持續時間約為8年。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臨床表型和進展率都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