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嵐特邀評述:小膠質細胞在抑鬱症中的機制研究進展

2021-01-16 中國科學雜誌社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鬱症影響全球超過3億人,嚴重損害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社會和經濟負擔,已經成為當代最不容忽視的精神類疾病。然而,抑鬱症的病因和抗抑鬱機制非常複雜,尚未被完全探明。既往的研究主要聚焦於相關腦區和神經環路的神經元機制。隨著人們對神經系統的理解不斷深入,大腦當中非神經元的膠質細胞在抑鬱症中扮演的角色逐漸凸顯。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具有免疫細胞性質的獨特類型膠質細胞。近年來,研究揭示了小膠質細胞在抑鬱症個體中的狀態轉變,提出了其參與抑鬱症發生的多種機制,以免疫激活釋放炎性因子為主,與其他小膠質細胞代謝產物共同改變神經元和其他膠質細胞的功能。同時小膠質細胞也會受到抗抑鬱藥物的幹預,參與抗抑鬱過程。

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系胡海嵐教授受邀主持撰寫了題為「Microglia in depression: current perspectives」的英文綜述,並於近日在線發表於《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該文探討了針對抑鬱症病理和抗抑鬱過程中圍繞炎症反應和小膠質細胞作用的研究,梳理了對應的神經機制,探討了目前研究的成就、局限和未來發展方向。

小膠質細胞感受逆境或抑鬱狀態的可能機制

 小膠質細胞參與抑鬱過程的可能機制


2. Ontogeny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glia3.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microglial dynamics4. Inflammation, microglial abnormalities and depression4.1 Depression and inflammation4.2 Pro-inflammatory microglia in depression4.3 Anti-inflammatory microglia in anti-depression4.4 Declined microglia indepression5. Mechanisms of how stress/depression alters microglial state6. Mechanisms of how microglia contribute to depression  6.1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6.2 Upregulated microglial IDO pathway  6.3 Microglia-derived NO and ROS  6.4 Other microglial mechanisms7.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 on microglia


[點擊下方連結或「閱讀原文」可獲取全文] 

Jia, X., Gao, Z., and Hu, H. (2020). Microglia in depression: current perspectives. Sci China Life Sci 63, https://doi.org/10.1007/s11427-020-1815-6




相關焦點

  • 胡海嵐團隊抑鬱症研究的重大突破——仇子龍特評
    中華民族辭舊迎新的除夕悄然而至,這一天,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在線同時發表了兩篇長文(Article),公布了有關抑鬱症的神經編碼模式、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膠質細胞調節神經元放電方式導致抑鬱的分子機制等一系列重要的新發現。
  • 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浙江大學醫學院/求高院雙聘教授胡海嵐主持的「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項目入選。浙江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崔一卉代表團隊接受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張旭院士對這一項目進行解讀。
  • 浙大團隊在同期《自然》刊發兩文:抑鬱症研究獲重大突破
    近日,胡海嵐向澎湃新聞介紹,此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的兩篇文章中,至少三個方面取得了原創性的突破:第一,首次揭示了抑鬱症的形成和大腦中的一個反獎賞中心——韁核的簇狀放電方式密切相關,並提出了全新的快速抗抑鬱機制,即通過阻斷簇狀放電從而釋放對獎賞中心的抑制;第二,針對阻斷簇狀放電的思路,為開發新型的快速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第三,首次發現膠質細胞調解神經元放電方式的特殊結構
  • 胡海嵐—讓全球三億多抑鬱症患者看到了曙光
    胡海嵐2009年回國後,2012、2014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201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3年獲明治生命科學傑出獎。實驗室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2015年,胡海嵐教授應邀《細胞》雜誌子刊《神經科學動態》雜誌寫綜述,當時的封面就是胡海嵐實驗室的主角——小鼠。胡海嵐團隊從快速抗抑鬱藥氯胺酮著手,在論文中首次揭示了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放電方式——簇狀放電是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且發現了T-VSCC是一個新的抗抑鬱靶點。
  • 浙大教授腦研究 浙大胡海嵐教授腦研究獲獎將有望治癒抑鬱症?
    【浙大教授腦研究】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神經膠質細胞領域的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篩選整理了科學家們近年來在大腦神經膠質細胞方面的重要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8】Nat Commun:小神經膠質細胞減緩神經系統疾病進展doi:10.1038/ncomms5486一種免疫細胞(小神經膠質細胞),被廣泛相信會加劇慢性成人腦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病和多發性硬化(MS)進展。
  • Frontiers綜述:小膠質細胞在AD中的研究共識與新方向(下)
    早期的屍檢研究發現,與APOE-ε3相比,APOE-ε4攜帶者中反應性小膠質細胞的數量更多,近期的動物實驗也進一步驗證了APOE同工型和反應性小膠質細胞之間的關係。TREM2是在包括小膠質細胞在內的髓樣細胞中表達的細胞表面受體,可調節炎症反應、吞噬作用及趨化因子分泌。目前對於TREM2如何影響AD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晰,但在APP / PS1小鼠海馬和皮質中發現TREM2存在年齡相關的增加。
  • 胡海嵐:深入分子層面,解讀情緒的密碼
    胡海嵐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十年來,她在情緒和社會行為的腦機制等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原創成果,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相關的論文。
  • 成果將拯救數億人,獲得國際大獎的亞洲第一人胡海嵐到底牛在哪
    胡海嵐加入浙大,一下提升了浙大在該領域的含金量,也提高了浙大在全球的知名度。胡海嵐主要從事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及社會競爭的神經基礎等腦科學前沿方向研究,在這些領域裡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原創成果。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有趣的是,患病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形態也因疾病的空間位置和階段而變化。營養不良小膠質細胞的出現早於tau的病理發展,可溶性高磷酸化tau蛋白被認為導致小膠質細胞表型改變,使免疫監測功能喪失,並通過神經原纖維纏結的形成促進疾病進展。這些發現表明,小膠質細胞的表型變化,包括形態學、蛋白質組學特徵和行為的改變,與疾病進展相關。
  • 研究揭示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促進脊髓損傷修復的機制
    研究揭示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促進脊髓損傷修復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6:54:41 近日,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Hongyan Zou、Roland H.
  • 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視神經脊髓炎中的作用
    梅奧醫學中心神經內科系和神經科學系伍龍軍教授課題組主要研究小膠質細胞在神經系統功能中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小膠質細胞在神經系統疾病,如疼痛、癲癇、中風和自身免疫性神經病學中的病理作用。小膠質細胞是目前神經免疫研究的熱點,已經知道小膠質細胞在各種疾病過程中高度活化,然而,這種活化反應的功能在不同疾病中可能大不相同。
  • 綜述:小膠質細胞在AD中的研究共識與新方向(上)
    然而,最近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確定,許多AD風險基因座在小膠質細胞獨有的基因或其附近高度表達。因此,小膠質細胞的概念在疾病早期階段的研究中至關重要,甚至可作為重要的潛在治療靶點。小膠質細胞反應對AD進展中的利害作用尚不十分明確,並且頗具爭議。
  • 小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創傷後的雙重作用及調控機制
    大體可分為促炎的M1型細胞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M2型細胞。關於這種「M1/M2」範式的研究越來越多,其目的都是探討小膠質細胞的雙重作用並研究其調控機制。小膠質在老年腦中致敏可造成認知障礙,突觸可塑性下降及神經退變加速。許多關於老年腦小膠質細胞表型變化的研究證實年齡增高整體造成促炎(M1樣)基因表達增加,替代(M2樣)基因表達減少.然而最近一項應用直接RNA測序的研究發現老年腦中致敏小膠質是M2極性的,高齡使小膠質表型偏向於神經保護狀態。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不得不扒的女神--胡海嵐
    上期過後,小編的小夥伴的小夥伴跑過來氣憤地指著我的鼻子說:你怎麼可以不扒我們的女神?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頓時感到無盡的內疚和慚愧,我錯了,哭。。。我改!首先請大家不要把女神經生物學家的印象還停留在《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女朋友Amy的形象,性格怪異、生活粗糙的直愣女漢子,胡海嵐則顛覆了這一認知。
  • 被《人民日報》贊為「實力顏值雙爆表」的女科學家胡海嵐有何成就
    2017年,胡海嵐通過一次次實驗,終於揭開了這一謎團的一角:是腦機制問題!當時胡海嵐是用小老鼠來做實驗的。在實驗中,胡海嵐將一隻實力較弱的小鼠豆豆,和另一隻實力更強的小鼠放在一個狹窄的管子裡。生物界都有生存競爭意識,在老鼠界,更有爭強好勝,好勇鬥狠的傳統。於是兩隻小鼠開始在這個狹窄的管子裡互相擠兌,一決雌雄。
  • 一種新型的小膠質細胞研究工具,為探索小膠質細胞開闢新途徑
    為了建立一種新的小膠質細胞基因靶向模型,作者首先應用大規模平行單細胞分析比較了小膠質細胞和CAM在穩態和疾病過程中的特徵,並發現己糖胺半乳糖苷酶亞基β(Hexb)可作為穩定表達的小膠質細胞核心基因,而其他小膠質細胞核心基因水平在病理過程中則表現出顯著下調。
  • 獲得國際大獎的浙大胡海嵐團隊到底牛在哪?
    排名墊底的小老鼠逆襲了胡海嵐將在明年FENS論壇上演講的主題,包含兩個關鍵詞——啄序和氯胺酮,這正是胡海嵐近幾年最重要的幾項研究。實驗的主角都是老鼠。△2015年,胡海嵐教授應邀《細胞》雜誌子刊《神經科學動態》雜誌寫綜述,當時的封面就是胡海嵐實驗室的主角——老鼠。
  • 小膠質細胞或能有效調節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和行為!
    ,但大腦同時還能控制大量的非神經性細胞,包括小膠質細胞等,本文研究就發現了一個新亮點,即小膠質細胞或能作為神經細胞調節大腦神經活性和行為的「夥伴」,這些小膠質細胞能夠感知並對神經激活產生反應,同時還能對過度的神經活性產生一種負反饋機制,這種新型的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神經調節機制在保護大腦免於疾病侵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