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 Cell|胞外基質硬度介導腫瘤發生的關鍵機制

2020-12-03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女性中最常見的腫瘤,全世界女性乳腺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腫瘤轉移是大部分乳腺癌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某些在乳腺癌發生早期離開原發位的腫瘤細胞會在肺,骨和腦等多個遠端器官形成轉移灶,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增加的胞外基質硬度(ECM stiffness)會促進上皮細胞到間質細胞的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從而導致細胞浸潤和轉移。上皮-間充質轉化(EMT)是高度保守的發育過程,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異常激活,從而為上皮腫瘤細胞提供侵襲和擴散的能力,而其逆轉有利於轉移性病變的生長。然而到目前為止,從ECM傳遞機械信號到調節TWIST1和EMT的上遊機械轉導途徑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

2020年6月22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楊靖團隊在Developmental 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Matrix Rigidity Controls Epithelial-Mesenchymal Plasticity and Tumor Metastasis via a Mechanoresponsive EPHA2/LYN Complex該研究首次發現胞外基質硬度通過EPHA2/LYN蛋白複合物調控腫瘤EMT和轉移過程。

眾多研究表明,乳腺癌細胞中核TWIST1蛋白的表達與轉移發生和乳腺癌患者生存率顯著相關。楊靖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胞外基質硬度可以通過調控TWIST1入核來促進EMT和乳腺癌轉移,基質硬度增加會誘導TWIST1從其胞質錨定蛋白G3BP2上釋放,進而進入細胞核並驅動EMT相關轉錄【1】。然而對於調控TWIST1的上遊機械轉導信號,目前所知甚少。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胞外基質硬度增加會導致TWIST1在Y103位點的磷酸化,該磷酸化位點介導TWIST1入核過程,研究人員猜測TWIST1上遊蛋白可能通過磷酸化TWIST來調控該過程,因此為了尋找高基質硬度情況下負責TWIST1 Y103位點磷酸化的激酶,研究人員對73個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Y103基序能力進行了篩選。最終研究發現SRC B 亞家族的激酶LYN與TWIST1 Y103位點磷酸化高度相關,後續實驗證實基質硬度增加可激活LYN激酶, 活化的LYN在Y103位點磷酸化TWIST1並破壞其與G3BP2的相互作用,促使TWIST1入核並驅動EMT和入侵。同時小鼠體內(in vivo)移植實驗表明抑制LYN的活性可以顯著阻止高基質硬度誘發的腫瘤侵襲和體內轉移擴散。

為進一步探究LYN激酶的上遊機械調控蛋白,研究人員利用免疫沉澱和質譜技術篩選LYN的互作蛋白,發現受體蛋白EPHA2在高基質硬度條件下特異性結合LYN蛋白,進一步實驗證實EPHA2可以磷酸化並激活LYN蛋白,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基質硬度條件下,EPHA2同樣被磷酸化激活,但是該激活過程與胞外配體無關,而是受到ERK/RSK1信號通路的調控,RSK1敲低可直接抑制EPHA2磷酸化,進一步抑制EMT和腫瘤轉移發生。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非洲爪蟾胚胎發育過程中,機械信號對於神經嵴細胞的遷移具有重要作用,基質硬度增加會觸發神經嵴細胞的EMT過程和後續細胞遷移【2】。說明胞外基質硬度(ECM stiffness)在胚胎形態發生和腫瘤轉移過程中對EMT的調控高度保守。

本研究首次發現機械敏感性EPHA2/LYN蛋白複合物可以通過TWIST1調控EMT和腫瘤轉移,以響應腫瘤發展過程中增加的外基質硬度。高基質強度激活ERK/RSK1介導的EPHA2非經典信號通路,從而募集並激活LYN激酶, LYN磷酸化EMT轉錄因子TWIST1,破壞其與胞質錨定蛋白G3BP2的相互作用,促使TWIST1進入核,從而觸發EMT和腫瘤轉移。該研究破譯了基質硬度變化調控EMT過程的分子機制,並揭示了一個先前未知的途徑,將EPHA2/LYN機械應答蛋白複合物與TWIST1連接起來。鑑於胞外基質硬度調控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該蛋白複合物可能為研究胚胎發育過程中EMT發生提供新的思路。

同時該團隊還運用遺傳和藥理學方式抑制該途徑,發現抑制EPHA2 / LYN途徑可防止乳腺腫瘤在體內的侵襲和轉移。膠原纖維排列是胞外基質硬度變化的標誌,在人類乳腺癌樣本中,該研究也發現EPHA2/LYN途徑的激活與膠原纖維排列有關。總而言之,該研究揭示了EPHA2 / LYN / TWIST1機械轉導途徑,該途徑可以對來自腫瘤微環境的機械信號作出反應,以驅動EMT,從而促進腫瘤的侵襲和轉移。

相關焦點

  • 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
    這種支架統稱為胞外基質(ECM),長期以來一直在神經科學中被忽視。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專注於神經元,以及最近專注於支持神經元的細胞,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認為胞外基質並不重要。但是,神經生物學家開始意識到,佔大腦20%左右的胞外基質實際上在學習和記憶等重要過程中發揮著作用。
  • 一文讀懂: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機制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應用於臨床,在腫瘤內科治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靶向治療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其臨床應用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深入了解腫瘤的靶向治療分子機制有助於加深靶向治療的認知並幫助臨床的決策和治療。
  • 皮膚衰老改變胞外基質成分 可促進黑色素瘤轉移
    皮膚的改變是衰老的最顯著特徵之一,人類皮膚包括表皮層和真皮層,在真皮層中包含許多由真皮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富含膠原蛋白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年輕的真皮成纖維細胞能夠分泌許多細胞外基質成分,包括蛋白聚糖、糖蛋白和軟骨連接蛋白。HAPLN1是一種透明質酸和蛋白聚糖類連接蛋白,也是分泌的細胞外基質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一種蛋白成分。
  • Cancer Dis:皮膚衰老改變胞外基質成分 可促進黑色素瘤轉移
    2018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皮膚的改變是衰老的最顯著特徵之一,人類皮膚包括表皮層和真皮層,在真皮層中包含許多由真皮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富含膠原蛋白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年輕的真皮成纖維細胞能夠分泌許多細胞外基質成分,包括蛋白聚糖、糖蛋白和軟骨連接蛋白。
  • 科學家揭示代謝如何促進腫瘤轉移
    科學家揭示代謝如何促進腫瘤轉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6 14:21:52 近日,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Karen H.
  • 孫兵研究組合作發現胞外基質蛋白ECM1在肝纖維化疾病進展中的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胞外基質蛋白在維持肝臟穩態以及抑制星狀細胞活化過程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分子機制。 肝纖維化是一個動態的肝臟受損修復過程,類似於傷口修復反應,主要表現肝內膠原蛋白異常增多和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是發展至肝硬化、肝癌的前期疾病。
  • Science子刊:又一關鍵機制被找到 並有希望逆轉耐藥性
    該研究為耐藥機制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為逆轉單抗耐藥策略的選擇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研究mAb的耐藥機制,尋找有效的mAb治療療效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可以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該研究旨在分析西妥昔單抗治療與PRSS分泌的關係,以開發PRSS生物標誌物。
  • 細胞外基質粘...
    複雜的組織和ECM力學 粘彈性是活組織和細胞外基質普遍特徵。彈性模量的確定是觸診以識別僵硬腫瘤的基礎,不能有效地識別大多數類型的腦部腫瘤,而是通過磁共振彈性成像顯示其耗散特性的變化可以識別神經膠質瘤和其他類型腦部的邊緣原位腫瘤。此外,大腦粘彈性的變化與衰老和多發性硬化症有關。同樣,乳腺癌的進展與硬度和能量耗散的變化有關。此外,粘彈性的變化與其他類型的癌症或疾病有關,但有關這些數據的缺失很大,值得進一步研究。
  • Cell stem cell:sox9調節皮膚癌細胞自我更新促進腫瘤轉移和侵襲
    >2015年6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 sox9通過wnt/b-catenin依賴性方式在基底細胞癌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 chip-seq和基因晶片揭示了sox9調控的癌症特異性基因網絡 sox9能夠促進基底細胞癌的乾性以及自我更新同時抑制分化過程 sox9能夠調節腫瘤侵襲過程中胞外基質沉積
  • PNAS|金黃色葡萄球菌胞內-胞外信息傳遞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2020年11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陶餘勇教授、李旭副教授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Interface switch mediates signal transmission in a two-component system」的研究論文,綜合運用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研究手段,揭示了胞外
  • 「綜述」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是重症哮喘潛在的治療靶標
    中性粒細胞募集和浸潤參與重症哮喘和激素抵抗的發生發展。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NET)是中性粒細胞激活後釋放到胞外的網狀超微結構。現有證據表明,NET具有抗感染和促炎的雙刃劍作用,與重症哮喘密切相關。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是中性粒細胞激活後釋放到胞外的網狀超微結構,在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NET最初被識別為一種新的抗菌機制。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NET可介導自身組織超炎症病理改變[1]。目前,難治性哮喘(重症哮喘)仍是臨床治療的瓶頸。
  • 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陳良怡研究組在Dev Cell雜誌發表胞吐-胞吞耦聯...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生袁天一等人運用超高Z軸解析度活細胞螢光成像技術,結合自動圖像分析算法和電生理膜電容記錄等方法,研究發現胰島素分泌細胞存在新的胞吐胞吞耦聯機制。網格蛋白(Clathrin)介導的胞吞(CME)廣泛存在於可興奮與非可興奮細胞中,進化上保守,具有重要功能。
  • Cell:餓死癌細胞?恐怕沒那麼簡單
    2015年7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Ras介導的對胞外蛋白的巨胞飲過程是細胞內必需胺基酸的重要來源。溶酶體對胞外蛋白進行降解會激活mTORC1信號途徑mTORC1能夠抑制溶酶體對胞外蛋白的異化作用抑制mTORC1可以促進處於胺基酸飢餓狀態的細胞以及血管較少的腫瘤的生長
  • Cell Death Dis:腺瘤管狀表皮細胞壞死性凋亡機制
    目前大多數抗癌藥物都是通過引導癌細胞的凋亡,而癌細胞發生的抗凋亡突變也許是其產生耐藥性的原因。不過,最近研究鑑定出了一種新型的細胞死亡方式--即不依賴caspase蛋白的程序性死亡"細胞壞死性凋亡(necroptosis)"。這也許能夠為腫瘤的殺傷提供其他思路。
  • Nature | 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影響細胞行為
    在該篇綜述中,作者綜述了組織和細胞外基質的複雜力學行為,討論了細胞外基質粘彈性對細胞的影響,並描述了粘彈性生物材料在再生醫學中的潛在應用。雖然ECM機制的變化是由細胞在短時間內感覺到的,但這些變化可以通過持續的感覺、機械記憶和表觀基因的變化來影響長期的細胞過程,如分化、纖維化和惡性腫瘤。因此,目前的共識是ECM硬度在調節發育,體內平衡,再生過程和疾病進展中起關鍵作用。
  • Nature communication:非經典WNT受體相互作用 抑制腫瘤轉移
    wnt-frz之間發生相互作用能夠激活非經典途徑,但對於經典途徑沒有影響,這一過程的發生需要wnt共受體LRP5/6的作用。近日,來自同濟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他們關於LRP5/6 在frizzled介導的腫瘤轉移中發揮抑制作用的最新研究進展。
  • Cancer Cell:重大發現!科學家鑑別出能促進成神經細胞瘤惡性擴散的...
    2017年9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闡明了成神經細胞瘤擴散的分子機制,同時他們還揭示了促進成神經細胞瘤惡性擴散的兩個基因之間的關聯。
  • ...清華大學報導新型介導果蠅脂肪細胞粘連和信號通路的細胞外基質
    細胞外基質IV型膠原蛋白被廣泛地認為是基膜獨有的組分。基膜是一種很薄且平坦的結構,用來支撐動物體的組織。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組織形態發育實驗室的成員在進行關於果蠅脂肪組織是如何整合的研究中發現,在果蠅脂肪組織中存在很多不連續的包含有IV型膠原蛋白的結構。這些結構與基膜不同,位於脂肪細胞之間。
  • Cell:在腫瘤發生過程中,氧化代謝促進神經幹細胞永生化
    確定這些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嚴格調節的幹細胞如何擺脫調節的機制是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腫瘤發生的一個關鍵步驟是確定驅動腫瘤細胞起始的機制,這會觸發它們產生腫瘤的命運。到目前為止,對它們的研究主要是在基因調控水平上,通過研究腫瘤抑制基因MYC、p53或KRAS。
  • 復旦大學張思團隊首次報導病原生物感染介導DNA損傷和腫瘤發生的新...
    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張思團隊,繼發現細菌成分胞壁醯二肽通過病原微生物識別受體NOD2激活血小板(Circulation, 2015),新冠病毒通過病原微生物識別受體ACE2受體激活血小板(J of Hematology & Oncology,2020),VEPH1調控病原微生物代謝產物介導的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