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又一關鍵機制被找到 並有希望逆轉耐藥性

2020-11-24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過去的20年,單抗藥物在癌症、自身免疫等疾病的治療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治療效果也同樣受到耐藥性的困擾。

抗體耐藥與抗體與受體結合受阻、受體結構改變、下遊信號通路異常、耐藥蛋白的表達等有關。近日,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和解放軍總醫院聯合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研究表明,PRSS能切割西妥昔單抗,導致對單抗的耐藥性。該研究為耐藥機制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為逆轉單抗耐藥策略的選擇提供了新思路。

靶向性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如西妥昔單抗和貝伐單抗,能夠有效延長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並已成為轉移性結直腸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然而,抗體治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療效相關的生物標記物,以及單抗藥物的原發性耐藥和繼發性耐藥。

先前的數據表明,KRAS和BRAF突變與西妥昔單抗治療mCRC預後差、反應率低相關。因此,研究mAb的耐藥機制,尋找有效的mAb治療療效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可以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該研究旨在分析西妥昔單抗治療與PRSS分泌的關係,以開發PRSS生物標誌物。

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是重組人鼠嵌合型IgG1單抗,其作用機理是通過與EGFR胞外區特異性結合,競爭性阻斷EGF和其它配體,抑制下遊相關激酶的磷酸化,進而抑制細胞周期、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減少基質金屬蛋白酶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產生,抑制腫瘤浸潤和轉移。

西妥昔單抗可單獨使用或聯合其它藥物使用,以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等。其主要用於mCRC的治療,可提高mCRC癌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耐藥性成為了西妥昔單抗大展身手的絆腳石,其耐藥機制還需要深入研究。

PRSS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前期研究結果表明,由腫瘤細胞分泌的PRSS會介導尿激酶原和基質金屬蛋白酶前體的激活,進而通過分解胞外基質導致血管生成和腫瘤侵襲。因此,PRSS與CRC的侵襲性、復發、預後差有關。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進一步闡明了PRSS在西妥昔單抗治療mCRC耐藥的關鍵作用。

首先,研究人員發現西妥昔單抗耐藥的癌細胞中PRSS1的表達明顯高於對西妥昔單抗敏感的癌細胞。

隨後,研究人員將外源性PRSS1添加到人結腸癌細胞(DiFi和LoVo細胞)培養液中,發現PRSS1可提高癌細胞對西妥昔單抗的耐藥性。相反,在LoVo和HT-29細胞中沉默PRSS1則使其對西妥昔單抗更敏感。

同時,研究人員證明外源性的PRSS1和結腸癌細胞培養上清液以相同的方式切割西妥昔單抗。而且,HT-29細胞上清液對單抗的分解更徹底,同時也對西妥昔單抗最具耐藥性。

最後,敲除了PRSS1基因可提高西妥昔單抗對pEGFR、pAKT和pERK的抑制,而過表達則會解除這種抑制作用。

因此,研究人員從機制上證明了PRSS1可切割單克隆抗體,如西妥昔單抗、貝伐單抗和曲妥珠單抗,從而降低對這些抗體的應答並最終導致對單抗的耐藥性。

綜上所述,這些發現表明PRSS可能通過切割抗體導致耐藥性,最終降低其療效。

既然如此,那麼應當如何避免單抗被PRSS分解?

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PRSS抑制劑——SPINK1。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Kazal1型(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Kazal type 1,SPINK1)由胰腺的腺泡細胞分泌,SPINK1可通過阻止胰腺蛋白酶的激活來保護胰腺不被自身消化。通過體內和體外實驗,研究人員發現,SPINK1可顯著抑制PRSS1介導的西妥昔單抗和貝伐單抗的分解。

因此,對於血清PRSS1水平高、抗EGFR治療無效的mCRC患者,PRSS1阻斷可能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高PRSS表達水平只與mAb治療的不良反應有關,而與整體癌症預後不良無關。對156例mCRC患者的血清PRSS水平分析發現,PRSS表達異常的患者西妥昔單抗治療的療效較差。因此,相對於CEA和CA19-9等腫瘤標誌物,PRSS1可能是更好的預測西妥昔單抗療效的生物標誌物。當然,還需要獨立的盲試驗來進一步確定PRSS1的臨床價值。

PRSS1水平可用來評估西妥昔單抗的療效

總之,該研究首次表明,血清PRSS1表達水平和mCRC患者耐藥性有關,可作為mCRC的預後標誌物,並可作為預測西妥昔單抗治療mCRC患者療效的標誌物。

進一步來說,由於PRSS與mAbs的切割相關,對PRSS的檢測不僅可應用於CRC,而且還可以應用於所有mAbs治療相關的疾病。這些發現為開發治療癌症以及其它疾病的PRSS1抑制劑,或抗PRSS1單抗提供了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對mAbs蛋白序列中PRSS1切割位點進行修飾,可以增強抗體療效,從而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參考文獻:

PRSS contributes to cetuximab resistance in colorectal cancer. Science Advances. 2020.01.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x5576

相關焦點

  •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目前,人類經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種。但是,隨著抗生素在醫學、農牧業等領域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以及殘留有抗生素的廢棄物向環境中的排放等,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不斷增強,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 Science:SOX2促進前列腺癌產生治療抵抗性機制
    一些癌症通過一種被稱作細胞譜系可塑性的機制逃避靶向藥物治療,通過這種機制,腫瘤細胞獲得一種存活不再依賴於藥物靶標的細胞譜系的表型特徵。為了更加深入探究這種治療抵抗性產生的機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紀念中心的Charles L.
  • 【Science】長生不老不是夢!基因編程黑科技揭秘衰老關鍵機制!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微流體、計算機建模等技術,揭秘了衰老背後的關鍵機制。還通過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延緩了細胞的衰老。這一研究進展加快了人類逆轉衰老的步伐。 每個人都希望延緩衰老、永葆青春。
  • 抗生素耐藥性新機制研究最新進展(第1期)
    研究者Hilbert說道,從肉中隨機分離得到的較大比例的噬菌體可以在不同細菌間轉移抗生素耐藥性,在所有分離的噬菌體中有四分之一的噬菌體都可以轉移5種抗生素耐藥性中的一種甚至更多種。目前開發抵禦抗生素耐藥性的新型策略迫在眉睫,而研究者卻並不清楚抗生素耐藥性轉移發生的機制及時間,而轉移抗生素耐藥性的噬菌體的出現或可幫助研究者們來理解上述機制。
  • 「卵子死亡」致病機制找到,原來遺傳自父方
    「卵子死亡」致病機制找到,原來遺傳自父方  第二看臺  人類卵子健康與否是人類正常繁衍的基礎,關係到妊娠能否建立、未來胎兒的成長是否健康。但是並非所有的女性都擁有健康的卵子,隨著不孕不育醫學研究的深入,卵子異常的原因被逐步發現。
  • 細胞子刊《iScience》發表大工綠色動力電池突破性成果
    大連理工大學李明強副教授課題組在綠色動力電池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一款基於鹽包水電解質的高性能氯離子電池。該成果以High-Voltage and Long-Lasting Aqueous Chlorine-Ion Battery by virtue of 「water-in-salt」 electrolyte為題,發表在細胞子刊《iScience》上。研究生李彤為第一作者,李明強為通訊作者。
  • BET抑制劑:癌症耐藥性機制
    這種效應似乎反映了BET介導的Myc基因的表達受到抑制。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早期臨床試驗中,已經令人鼓舞。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在哪些其他疾病的情況下,這些抑制劑可能起作用,並預測所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的耐藥性機制。
  • Science:重大突破!鑑定出保持細菌基因組完整性的關鍵分子ppGpp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說法,細菌重複性地接觸相同的藥物會產生耐藥性,而且在美國,耐藥性細菌感染每年與23,000例死亡和200萬感染病例相關聯。論文通信作者、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生物化學與分子藥理學系生物化學教授Evgeny Nudler博士說,「大多數抗生素通過讓細菌DNA遭受損傷而直接或間接地發揮作用,因此找到破壞DNA修復的方法可能代表著耐藥性感染治療上取得的重大進步。」Nudler說,「儘管降低細菌DNA修復能力可能有助克服抗生素耐藥性,但是我們也對提高人細胞DNA修復的前景感到興奮。
  • 科學家發現:這個藥物能在一夕之間逆轉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
    儘管人人都希望能夠永遠保持頭腦敏銳,然而年齡對認知能力的影響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尤其是在老年群體中,執行能力下降以及學習、記憶能力減退的現象十分普遍。當地時間12月1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支研究團隊在eLife上發表了題為「Small molecule cognitive enhancer reverses age-related memory decline in mice」的研究報告,為逆轉由年齡引起的神經元、免疫和認知功能障礙帶來了新的希望
  • 韓發現逆轉細胞老化關鍵蛋白質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邰舉)日前,韓國一項聯合研究從分子水平闡明了幹預和逆轉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老化的機理和關鍵蛋白質。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人員建立了細胞衰老調控網狀模型,通過仿真發現,PDK1蛋白質(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可能逆轉細胞的老化進程。隨後,研究人員通過正常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進行實驗,驗證了這一發現。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但是自該藥物問世以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被解開,這就大大阻礙了乙胺丁醇這一「傳統老藥」的更新換代和耐藥性的解決。饒子和院士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針對結核病重要靶點的研究及新藥開發。因此,對於解決耐藥性問題,需要在新藥設計時考慮到避免這些位點的空間影響。以上研究成果將為乙胺丁醇的優化和靶向Emb蛋白的新藥開發奠定堅實的結構理論基礎。
  • 細菌耐藥性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2017年6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菌耐藥性的產生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一直以來是微生物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領域十分熱門的話題。針對近期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 韓國發現逆轉細胞老化的關鍵蛋白質
    日前,韓國一項聯合研究從分子水平闡明了幹預和逆轉人真皮成纖維細胞衰老的機制和關鍵蛋白。相關論文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細胞衰老調節的網絡模型。通過模擬發現,PDK1蛋白(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可能逆轉細胞的衰老過程。
  • 【直播課堂】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發生的分子機制
    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發生的分子機制;摘要:我們利用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和基因組學等技術手段,解析了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VISA
  • 長生不老的希望?科學家首次逆轉細胞衰老,多吸氧就夠了!
    長生不老的希望?科學家首次逆轉細胞衰老,多吸氧就夠了!端粒(Telomere)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周期。
  • 皮膚「逆齡」可望實現 韓發現逆轉細胞老化關鍵蛋白質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邰舉)日前,韓國一項聯合研究從分子水平闡明了幹預和逆轉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老化的機理和關鍵蛋白質。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人員建立了細胞衰老調控網狀模型,通過仿真發現,PDK1蛋白質(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可能逆轉細胞的老化進程。隨後,研究人員通過正常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進行實驗,驗證了這一發現。
  • 皮膚「逆齡」可望實現 研究發現逆轉細胞老化關鍵蛋白質
    日前,韓國一項聯合研究從分子水平闡明了幹預和逆轉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老化的機理和關鍵蛋白質。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研究人員建立了細胞衰老調控網狀模型,通過仿真發現,PDK1蛋白質(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可能逆轉細胞的老化進程。
  • 突破性發現:愛滋病耐藥性問題有望被解決!
    更關鍵的是,這一核苷酸恰好位於HIV基因組的一個低突變率區域,因此,它有望為解決愛滋病耐藥性問題的新靶標!自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第一次報導愛滋病以來,此後40年時間裡,這種病毒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目前全世界有超過3600萬人感染愛滋病,死亡人數高達1200萬。
  • 韓發現逆轉細胞老化關鍵蛋白質,有望幫你「重返年輕」
    科技日報記者 邰舉日前,韓國一項聯合研究從分子水平闡明了幹預和逆轉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老化的機理和關鍵蛋白質。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人員建立了細胞衰老調控網狀模型,通過仿真發現,PDK1蛋白質(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可能逆轉細胞的老化進程。隨後,研究人員通過正常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進行實驗,驗證了這一發現。實驗結果顯示,經過幹預,皮膚中原本已經減少的膠原蛋白合成可以重新增加,皮膚再生能力也可以提升。
  • 韓發現逆轉細胞老化關鍵蛋白質 膚再生能力也可以提升
    日前,韓國一項聯合研究從分子水平闡明了幹預和逆轉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老化的機理和關鍵蛋白質。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研究人員建立了細胞衰老調控網狀模型,通過仿真發現,PDK1蛋白質(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可能逆轉細胞的老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