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兵研究組合作發現胞外基質蛋白ECM1在肝纖維化疾病進展中的調控...

2021-01-08 騰訊網

7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Gastroenter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孫兵研究組與北京首都醫科大學賈繼東研究組、南方醫科大學侯金林研究組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Steven Dooley研究組合作研究成果:「ECM1 Prevents Activa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Hepatic Stellate Cells, and Fibrogenesis in Mice」。該研究揭示了胞外基質蛋白在維持肝臟穩態以及抑制星狀細胞活化過程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分子機制。

肝纖維化是一個動態的肝臟受損修復過程,類似於傷口修復反應,主要表現肝內膠原蛋白異常增多和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是發展至肝硬化、肝癌的前期疾病。任何一種導致肝臟長期、慢性損傷的因素都會誘導出這種修復反應。中國是肝病大國,約有1億人感染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1500萬感染C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同時還有大量的病人遭受酒精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困擾。肝纖維化的發生不僅有可能導致肝癌,也會導致門靜脈高壓、腹水、腦病等一系列疾病。儘管肝纖維化影響巨大,但對肝纖維化的研究卻進展緩慢。目前依然沒有有效的治療肝纖維化的藥物進入臨床。因此迫切需要對肝纖維化的發病機制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和藥物。

本研究首次發現了胞外基質蛋白1(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 ECM1)大量表達在肝臟的胞外基質中,全身敲除ECM1會導致小鼠出現自發的、嚴重致死性的肝纖維化。通過對ECM1全身敲除小鼠進行詳細的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其纖維化出現的模式與經典的肝纖維化模型不一致,是一種全新的獨特的自發肝纖維化模型。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正常小鼠肝臟疾病發生、纖維化不斷進展的過程中,肝臟內的ECM1表達量會下調。而通過對ECM1野生型小鼠和雜合子小鼠的對比研究表明,在小鼠肝臟中ECM1的表達量越低,肝纖維化進展的速度越快。此結果說明,ECM1蛋白在肝臟內有著重要的維持肝臟穩態的功能,ECM1的表達下調會減弱抗纖維化作用,進而加速肝纖維化發展的進程。

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不同細胞內敲除ECM1基因的小鼠模型證明了肝實質細胞(Hepatocyte)內的特異性顯著降低肝臟內ECM1蛋白的含量,促進肝纖維化的發生,說明肝實質細胞分泌產生的ECM1蛋白對維持肝臟穩態,抑制肝纖維化的發生有著重要的生理作用。而當肝臟處於病理狀態下,肝細胞功能損傷,導致肝實質細胞產生ECM1蛋白能力下降,進而促進了肝纖維化的發生與發展。進一步的機制研究表明,分泌性ECM1蛋白通過與細胞表面的整合素αv分子(Integrin αv)相互作用和發揮競爭性抑制作用,使TGF-β1保持在無活性狀態(停留在Latent TGF-β1),從而抑制肝星狀細胞(HSC)的活化和膠原蛋白的產生。在體內外實驗中,給予ECM1蛋白治療均可以抑制HSC的活化以及肝纖維化的發展進程。研究證明在抗肝纖維化的藥物研究中ECM1是一個具有重要功能的新分子。

該研究證明了ECM1蛋白是肝臟胞外基質的重要組成成分,通過與整合素αv分子相互作用抑制TGF-β1的活化,維持肝臟胞外基質的穩態和肝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對抑制肝纖維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由於ECM1基因表達在肝纖維化過程中下降,使其成為一個潛在的重要的診斷指標和治療靶點。

孫兵研究組博士生範衛國、陳雯和賈繼東研究員實驗室的劉天會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孫兵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賈繼東研究員、南方醫科大學侯金林研究員以及德國海德堡大學Steven Dooley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課題為四方的合作項目。研究得到生化與細胞所動物實驗技術平臺、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和上海巴斯德所生物成像與儀器分析中心、病理模式動物實驗中心等公共實驗技術平臺的支持。同時該研究還得到中科院、基金委、科技部等的經費資助。

Cell:細胞治療領域觀察者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新功能性細胞外基質蛋白
    1月9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誌網絡版刊登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孫兵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Dev Cell|胞外基質硬度介導腫瘤發生的關鍵機制
    眾多研究表明,乳腺癌細胞中核TWIST1蛋白的表達與轉移發生和乳腺癌患者生存率顯著相關。楊靖團隊之前的研究發現,胞外基質硬度可以通過調控TWIST1入核來促進EMT和乳腺癌轉移,基質硬度增加會誘導TWIST1從其胞質錨定蛋白G3BP2上釋放,進而進入細胞核並驅動EMT相關轉錄【1】。
  • Nudel和胞質動力蛋白調控紡錘體形成
    我國科學家在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又獲新進展。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學良和美國華盛頓卡耐基研究所教授鄭詣先的合作研究結果:Nudel和胞質動力蛋白在紡錘體基質組裝中發揮重要作用,進而調控有絲分裂紡錘體的正確形成。
  • 幹細胞療法對肝纖維化的研究增多,科學家發現修復的3大機制
    近年來,幹細胞療法發展空前繁榮,進入了臨床研究時期。幹細胞療法在各種疾病展示了巨大的臨床應用價值,例如糖尿病、腎損傷、卵巢早衰、關節炎等。數據統計發現,科學家應用幹細胞療法對肝纖維化的研究增多,為肝病的防治打通了一條通道。
  • 肝纖維化,能否逆轉?幹細胞療法對肝纖維化的臨床研究進展!
    但是目前臨床上採取的治療手段如治療原發病、控制肝星狀細胞(HSC)和調節細胞外基質(ECM)合成/降解平衡的藥物等,大都可以通過修復肝損傷的疾病從而起到延緩肝纖維化發展的作用。5、積極治療肝臟疾病肝纖維化多由慢性肝病發展而來,因此,有慢性肝臟疾病的患者必須要積極治療,以防止肝纖維化的出現。
  • 肝纖維化≠肝硬化,是可逆轉的!研究發現:巖藻多糖可抑制肝纖維化
    對於慢性肝病患者而言,肝纖維化程度的進展直接影響到治療方案及預後,治療及時得當,肝纖維化是可以實現逆轉的,否則,纖維化最終會發展為肝硬化,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千萬不能忽視肝纖維化的危害,實施動態監測、及時發現早期肝纖維化並進行合理治療,顯得十分重要。
  • 對流與胞外基質控制環境系統中生物膜群體感應交流
    目前對群體感應系統的遺傳和調控途徑已經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對於在開放性的自然和工程環境體系中QS如何發揮作用還缺少了解。除了環境因子外,生物膜胞外基質以及生物膜群落中共存的群體感應淬滅(Quorum quenching, QQ)相關種群也會影響QS信號傳遞,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 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
    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發現,大腦中專門的免疫細胞,即所謂的小膠質細胞,可以幫助去除神經元之間不必要的連接,可能是通過吞噬突觸並將其分解來實現的。但是,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小膠質細胞也可以做相反的事情---通過吞噬細胞間密集的蛋白網狀結構,為新的突觸形成讓路,這樣神經元就有空間來找到彼此。這些研究人員說,繼續研究小膠質細胞的這種新作用,最終可能會在某些記憶障礙中找到新的治療靶標。
  • 胞外犯法、胞內同罪!誘導蛋白降解技術追逃胞外蛋白
    新聞事件最近兩位化學生物學大佬獨立開發了一種利用溶酶體蛋白降解系統的誘導胞外蛋白降解新技術。PROTAC的發明人、耶魯大學的Crews小組發明的新技術叫做ENDTAC,近日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雜誌上。該技術利用細胞表面的GPCR內吞其激動劑配體與另一個模型蛋白的複合物。
  • 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研究發現外泌體與口腔疾病也存在密切聯繫,本文就外泌體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研究顯示紅細胞在成熟過程中向外環境釋放外泌體,外泌體中轉鐵蛋白受體與熱休克蛋白HSP70相互作用,從而使轉鐵蛋白受體從紅細胞表面消失。
  • 陸倫根:肝纖維化的分子基礎與臨床診治現狀
    上述細胞通過釋放一系列細胞因子,誘導HSC活化,使其由靜息狀態的肝竇周細胞表型轉化為肌成纖維樣細胞表型,分泌大量細胞外基質(ECM),同時大量增殖並遷移、收縮,導致門靜脈壓力增高,進一步激化肝纖維化進程。近年來,病因特異性的肝纖維化分子機制受到廣泛關注。去除原發疾病可能逆轉肝纖維化進程。肝纖維化的診斷包括傳統肝穿刺活組織檢查技術、血清分子標誌物、影像學診斷技術以及預測性統計模型。
  • 《自然-細胞生物學》發表有絲分裂紡錘體基質研究的新進展
    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員和美國華盛頓卡耐基研究所鄭詣先教授的合作研究結果:Nudel和胞質動力蛋白在紡錘體基質組裝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進而調控有絲分裂紡錘體的正確形成。
  • 長鏈非編碼 RNA DANCR 在部分腫瘤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lncRNAs廣泛參與包括炎症、腫瘤等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病理過程。目前,多項研究表明lncRNAs在多種腫瘤中表達失常,且失常表達的 lncRNAs常參與多個腫瘤的惡性表型的進展;lncRNAs可作為多種腫瘤的標誌物並可作為腫瘤治療的新靶點.
  • 脫細胞軟骨細胞外基質對小鼠巨噬細胞系表型的調控
    :是由各種組織和細胞合成並分泌到胞外、分布在細胞表面或細胞之間的大分子, 主要是一些多糖和蛋白聚糖等構成的複雜網架結構,有支持並連接組織結構、調節組織的發生和細胞的生理活動。背景:前期研究證實脫細胞軟骨細胞外基質可有效促進關節軟骨缺損修復再生,具有良好的修復效果,但是其促再生機制尚未闡明。目的:探究豬來源脫細胞軟骨細胞外基質支架對小鼠巨噬細胞系表型極化的調控。
  • 皮膚衰老改變胞外基質成分 可促進黑色素瘤轉移
    皮膚的改變是衰老的最顯著特徵之一,人類皮膚包括表皮層和真皮層,在真皮層中包含許多由真皮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富含膠原蛋白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年輕的真皮成纖維細胞能夠分泌許多細胞外基質成分,包括蛋白聚糖、糖蛋白和軟骨連接蛋白。HAPLN1是一種透明質酸和蛋白聚糖類連接蛋白,也是分泌的細胞外基質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一種蛋白成分。
  • 整合素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
    整合素是由 α、β 亞單位組成的異質二聚體黏 附糖蛋白受體,可以調節細胞與膠原、纖維連接蛋 白、層粘連蛋白等細胞外基質(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的結合,並且在細胞生長、分化、遷移和基質 合成等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多種整合素在正常椎間 盤細胞中表達,參與信號傳遞、細胞與 ECM 連接等 過程,整合素的高表達與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生發展 密切相關[5]。
  • 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究進展
    但是,有關自噬性細胞死亡和存活在疾病中的作用仍然存在爭議。圍繞自噬細胞與轉化醫學當前的研究進展,生物谷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樂衛東教授進行了相關採訪。生物谷:樂教授此次演講圍繞"自噬異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進展",可否介紹下該領域目前取得了哪些突破性研究成果?
  • 細胞外基質與組織的再生與修復
    :是由細胞合成、分泌的生物大分子在細胞表面或細胞之間構成的非細胞三維高分子網絡,其內中富含膠原蛋白、層粘連蛋白、彈性蛋白、蛋白聚糖及各種細胞因子等,在為細胞提供生存所需的立體空間基礎上,通過與細胞黏附分子、調節因子和連接蛋白等作用調控多種細胞功能,並在疾病診治及組織工程再生修復等方面發揮作用
  • 肝星狀細胞的活化機制——探尋肝纖維化新的診斷指標和治療靶點
    相反,在自動反饋調節過程中,Smad7扮演一個負調節因子作用。TGFβ也可以調節活化的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號通路,包括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p38 MAPK和c-jun N-末端激酶,促進HSC活化。CD147是一個存在於HSC表面的糖基化跨膜蛋白,可以由TGFβ1的刺激升高,近期研究顯示,TGFβ1-CD147在調節HSC活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Cancer Dis:皮膚衰老改變胞外基質成分 可促進黑色素瘤轉移
    2018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皮膚的改變是衰老的最顯著特徵之一,人類皮膚包括表皮層和真皮層,在真皮層中包含許多由真皮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富含膠原蛋白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年輕的真皮成纖維細胞能夠分泌許多細胞外基質成分,包括蛋白聚糖、糖蛋白和軟骨連接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