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流與胞外基質控制環境系統中生物膜群體感應交流

2021-03-01 環境與地理交叉論壇

題目:Convection and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Dictate Inter- and Intra-Biofilm Quorum Sensing Commun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Systems

雜誌: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54:6730–40.

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0c00716

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 QS)可以調節細菌社群行為,影響種群適應性。目前對群體感應系統的遺傳和調控途徑已經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對於在開放性的自然和工程環境體系中QS如何發揮作用還缺少了解。除了環境因子外,生物膜胞外基質以及生物膜群落中共存的群體感應淬滅(Quorum quenching, QQ)相關種群也會影響QS信號傳遞,這些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將細菌包被在不同海藻酸鹽顆粒中,構建了由QS信號產生菌、淬滅菌和報告菌組成的生物膜系統,通過實驗和數學模型研究了不同功能種群共存的生物膜系統中的QS過程。結果表明,胞外基質、流體力學和信號淬滅都會影響QS信號傳遞。生物膜胞外基質通過擴散作用調控QS信號分子和QQ酶的轉運,從而產生不同的QS信號傳遞與QQ抑制。而在有邊界的開放水環境中,對流會促進QS信號分子的快速分散。QQ酶則必須分泌到胞外或者聚集體外才能發揮作用,這表明細胞裂解對於QQ活性十分重要。本研究中設計的實驗體系可以用於研究信號產生、擴散、識別和信號降級對QS的特定影響,為研究更複雜多物種生物膜群落奠定基礎。

文/蔡鵬,編輯/王瑩瑩

相關焦點

  • 精簡推送版 | 乳酸菌群體感應系統研究進展
    近年研究發現,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 QS)系統會調控乳酸菌的多項重要生理功能,如調控菌體生物膜的形成、抗菌肽的合成、胞外酶的合成、腸道定植能力等等。乳酸菌QS系統通過細胞密度的改變進行信息傳遞,同時根據信號分子的供體和受體是否為同一種菌,將群體感應系統分為種內信息交換系統和種間信息交換系統。
  • 細菌生物膜是否「堅不可摧」
    為抵抗環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如抗生素的殺菌、過酸或過鹼的環境、被宿主免疫細胞吞噬等,單一或多種細菌會聚集成團塊,形成與單個遊走態細胞對應的生物膜。 在細菌生物膜中,細菌本身只佔不到1/3的體積,餘下的空間則由細菌分泌的「胞外基質」的粘性物質佔據。正是這些粘性物質將成千上萬個細菌連接在一起。施文元將其比喻為一個國家「有著嚴密的社會組織」。
  • 前沿研究丨阪崎克羅諾桿菌生物膜的形成機制及清除防控策略
    群體感應在大多數環境中,生物膜以混合種群而非單一物種的形式存在。這種生存模式賦予其具有區別單一物種的特有生理功能。生物膜內物種的種間調節機制主要是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 QS)。這種QS系統會產生一種稱為「自誘導物」(autoinducer, AI)的低分子量信號分子,它根據周圍環境中的細菌數量啟動自身表達。
  • 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影響
    群體感應作為細菌細胞間的信息調控行為,影響著細菌生物膜的形成,可以調節生物膜的厚度及活性。利用信號分子加強群體感應行為來強化特定菌群、優化微生物群落結構與組成,可以增強群落結構穩定性,完成微生物功能的修復,從而提高微生物對特定汙染物的去除效率,使得汙水處理反應器的穩定運行成為可能,然而這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
  • Dev Cell|胞外基質硬度介導腫瘤發生的關鍵機制
    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增加的胞外基質硬度(ECM stiffness)會促進上皮細胞到間質細胞的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從而導致細胞浸潤和轉移。上皮-間充質轉化(EMT)是高度保守的發育過程,在腫瘤進展過程中異常激活,從而為上皮腫瘤細胞提供侵襲和擴散的能力,而其逆轉有利於轉移性病變的生長。
  • 大腸桿菌O157:H7在不鏽鋼表面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與菌株的特性關係
    ,黏附於非生物或活性組織表面,分泌大量的多糖、蛋白質和核酸等不均一的胞外基質,將菌體自身包裹在其中而形成的大量菌體聚集膜狀物,是菌體在自然界中常見的生存狀態,直接影響著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大腸桿菌O157:H7的控制提供指導,從而有助於開發有效的生物膜防控技術。
  • 孫兵研究組合作發現胞外基質蛋白ECM1在肝纖維化疾病進展中的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胞外基質蛋白在維持肝臟穩態以及抑制星狀細胞活化過程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分子機制。 肝纖維化是一個動態的肝臟受損修復過程,類似於傷口修復反應,主要表現肝內膠原蛋白異常增多和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是發展至肝硬化、肝癌的前期疾病。
  • 視野| Bruce Rittmann教授 --生物膜、活性基質與我
    Rittmann教授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Swette環境生物技術中心的主任、可持續工程與建設環境學院的傑出董事教授(Regents' Professor)。他是MBfR(Membrane Biofilm Reactor,基於膜傳導的生物膜反應器)的發明者,在這項技術上擁有5項專利。
  • 皮膚衰老改變胞外基質成分 可促進黑色素瘤轉移
    皮膚的改變是衰老的最顯著特徵之一,人類皮膚包括表皮層和真皮層,在真皮層中包含許多由真皮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富含膠原蛋白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年輕的真皮成纖維細胞能夠分泌許多細胞外基質成分,包括蛋白聚糖、糖蛋白和軟骨連接蛋白。HAPLN1是一種透明質酸和蛋白聚糖類連接蛋白,也是分泌的細胞外基質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一種蛋白成分。
  • Cell:小膠質細胞通過吞噬胞外基質為新的突觸形成讓出空間
    神經元生活在由蛋白和其他分子組成的凝膠狀網結構中,從而有助於維持大腦的三維結構。這種支架統稱為胞外基質(ECM),長期以來一直在神經科學中被忽視。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專注於神經元,以及最近專注於支持神經元的細胞,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認為胞外基質並不重要。但是,神經生物學家開始意識到,佔大腦20%左右的胞外基質實際上在學習和記憶等重要過程中發揮著作用。
  • Cancer Dis:皮膚衰老改變胞外基質成分 可促進黑色素瘤轉移
    2018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皮膚的改變是衰老的最顯著特徵之一,人類皮膚包括表皮層和真皮層,在真皮層中包含許多由真皮成纖維細胞分泌的富含膠原蛋白的細胞外基質成分。年輕的真皮成纖維細胞能夠分泌許多細胞外基質成分,包括蛋白聚糖、糖蛋白和軟骨連接蛋白。
  • 南農科研團隊解碼並重構微生物群體感應系統
    吳俊俊講道,"並且在傳統微生物製造中,微生物宿主自身合成途徑與目標產物合成途徑相互競爭,部分細胞資源還會流向雜蛋白,最終得率不高。"   為改善微生物製造中的不足,吳俊俊團隊創新性地融合合成生物學、仿生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知識,解碼、模擬並重構建微生物群體感應系統,首次獲得能在單個細胞中獨立運行兩套不同的低滲漏式群體感應系統,使得微生物能夠互不幹擾的自發執行兩條不同的基因電路。
  • 群體感應系統前來報導!
    ERW19的兩套群體感應系統進行了探索。本文的通訊作者為周進老師,曾豔華博士後參與了本次研究的主要工作。熱烈祝賀蔡中華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Two hierarchical LuxR-LuxI type quorum sensing systems in Novosphingobium activate microcystin degradation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the mlr pathwayNovosphingobium 的雙層級LuxR-LuxI型群體感應系統通過調控
  • 水生植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的生態效應
    1、水生植物的生態效應  水生植物除了直接吸收、固定、分解汙染物外,通常只是間接地參與汙染物的分解,通過對土壤中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調控來進行環境的修復,植物在水汙染控制中生態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什麼是生物膜?
    膜內微生物在有氧存在的情況下對有機物進行分解代謝和機體合成代謝,同時分解的代謝產物從生物膜擴散到水相和空氣中,從而使廢水中的有機物得以降解。活性汙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區別不僅僅是微生物的懸浮與附著之分,更重要的是擴散過程在生物膜處理系統中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
  • TMT蛋白質組學陳利玉揭示銀納米顆粒抗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機制
    其抗生素抗性的機制涉及許多方面,生物膜形成是其中重要的機制。細菌生物被膜是指細菌粘附於接觸表面,分泌多糖基質、纖維蛋白、脂質蛋白等物質,將其自身包繞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細菌聚集膜樣物,其是細菌為適應自然環境有利於生存的一種生命現象。生物膜的抗生素抗性有著多方面的機制,包括細胞外聚合物(EPS)阻礙抗生素的滲透,生物膜深處細菌缺乏養分和氧氣導致代謝水平低等機制。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新的抗生物膜藥物。
  • 群體感應抑制劑——羅丹明異硫氰酸酯類似物用於海洋抗汙損的潛力
    研究發現,汙損的發生過程與微生物被膜 (Biofilm) 形成緊密相關,Biofilm的形成受群體感應信號 (Quorum sensing,QS) 調節,因此,群體感應抑制劑 (QSI) 被證明是幹擾生物膜形成的創新方法 [1,2]。
  • 教招考試中生物膜系統相關知識
    生物膜系統相關知識生物膜系統中有關其結構、功能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的考查,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也是層出不窮,今天就有關內容做一簡單總結,方便大家學習。一、生物膜系統相關知識點總結1.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在細胞中,許多細胞器都有膜,如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葉綠體、溶酶體等,這些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 汙水管道生物膜大揭秘
    汙水管道生物膜結構物質結構:一般而言,汙水管道生物膜的厚度在1mm左右。汙水管道生物膜由無機物(水、無機鹽)和有機物(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組成。有機物中主要為胞外聚合物,以蛋白質為主,而微生物僅佔有機物總量15%,每克乾重生物膜含約108-1012個微生物。
  • PNAS|金黃色葡萄球菌胞內-胞外信息傳遞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G6P信號通過金黃色葡萄球菌HptRSA傳感器複合物實現胞內-胞外信號轉導的結構機制。 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細菌必須迅速地將細胞外信息轉化為適當的細胞內部反應。雙組分系統(TCS)是原核細胞將環境刺激轉化為細胞反應的主要信號轉導蛋白,它通常由膜包埋組氨酸激酶和胞質反應調節器組成。HptRSA是一種新近發現的TCS,由G6P相關傳感器蛋白(HptA)、跨膜組氨酸激酶(HptS)和細胞質效應器(HptR)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