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蛋白質組學陳利玉揭示銀納米顆粒抗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機制

2020-10-24 鹿明蛋白組代謝組

前言

2020年6月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陳利玉課題組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發表的題為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的研究成果,通過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發現銀納米顆粒通過抑制銅綠假單胞菌的粘附和運動,刺激強烈的氧化應激反應,破壞鐵穩態等多種方式抑制了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為闡明銀納米顆粒對抗生物膜的機理提供了新的見解,從而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中文標題:定量蛋白質組學揭示銀納米顆粒抗耐藥綠膿桿菌生物膜的機制

研究對象: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

發表期刊: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影響因子:4.074

運用生物技術:TMT定量蛋白質組學

研究背景

銅綠假單胞菌是一種常見的機會病原體,可導致嚴重的眼、耳、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由於抗生素的濫用,該菌的耐藥率逐年提高。其抗生素抗性的機制涉及許多方面,生物膜形成是其中重要的機制。細菌生物被膜是指細菌粘附於接觸表面,分泌多糖基質、纖維蛋白、脂質蛋白等物質,將其自身包繞其中而形成的大量細菌聚集膜樣物,其是細菌為適應自然環境有利於生存的一種生命現象。生物膜的抗生素抗性有著多方面的機制,包括細胞外聚合物(EPS)阻礙抗生素的滲透,生物膜深處細菌缺乏養分和氧氣導致代謝水平低等機制。因此,迫切需要開發新的抗生物膜藥物。

銀納米顆粒(AgNPs)是一種新型的廣譜抗菌劑,且其對哺乳動物細胞顯示出低細胞毒性。近年來,已經發現AgNPs不僅影響浮遊細菌,而且對細菌生物膜也有影響。生物膜變性測試表明,超過90%的細菌生物膜被AgNPs破壞[1]。先前研究結果表明,AgNPs可以誘導抗耐多藥銅綠假單胞菌的氧化應激[2]。然而,它僅驗證了AgNPs對耐多藥銅綠假單胞菌浮遊階段的影響,仍需要探索AgNPs對耐多藥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機理。

研究思路

研究結果

1.AgNPs抑制生物膜形成

作者用結晶紫法評估銅綠假單胞菌的生物膜生物量。結果表明,銅綠假單胞菌在靜態培養4小時後開始形成生物膜,並且生物膜生物量隨培養時間的延長而顯著增加(圖1A)。當暴露於不同濃度的AgNPs時,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生物量以濃度依賴性的方式降低(圖1B)。


圖1 | AgNPs阻止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形成

2.AgNPs破壞已存在的生物膜

AgNPs以濃度依賴性方式破壞了預先形成的生物膜(圖2A)。當用低濃度的AgNPs處理1小時後,生物膜的生物量開始顯著減少,但是經過6小時的AgNPs處理後,生物膜恢復了生長(圖2B)。而當暴露於高濃度AgNPs1小時後,生物膜生物量顯著減少,處理6小時後生物膜生物量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圖2B)。結果表明,AgNPs對生物膜的破壞作用與其濃度呈正相關。

圖2 | AgNPs引起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分散

3.AgNPs破壞了生物膜結構

將預先形成的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暴露於AgNPs 24小時,並且通過掃描電鏡觀察生物膜結構和生物膜生物量。對照組的細菌細胞膜是完整的,生物膜中的細菌顯示緊湊的排列且表面光滑(圖3A和B)。當銅綠假單胞菌暴露於AgNPs後,生物膜從蓋玻片表面脫落,且通常伴隨著生物量減少和結構變形或破裂。此外,細菌因其內含物釋放而變得腫脹或萎縮(圖3C和D)。

圖3 | 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掃描電鏡圖像

(A,B)對照組生物膜;

(C,D)AgNPs處理過的生物膜;

4. 蛋白質組學揭示AgNPs破壞生物膜的機制

為了進一步了解AgNPs對抗生物膜的潛在機制,作者通過TMT蛋白質組學分析了AgNPs對生物膜蛋白表達的影響(圖4A)。結果發現AgNPs處理1小時後,銅綠假單胞菌中有317種蛋白質上調,324種蛋白質下調(圖4B)。

GO富集分析表明上調蛋白富集在「抗氧化活性」、轉運蛋白活性」等條目中(圖4C),而下調蛋白富集在「電子載體活性」,「核糖體的結構成分」等條目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由AgNPs誘導的差異蛋白集中在「氧化磷酸化」,「氮代謝」,「細菌趨化性」,「鞭毛裝配」和「核糖體」等通路(圖4D)。

4.1.AgNPs影響生物膜細菌的粘附和運動

TMT蛋白質組學結果表明,多數鞭毛蛋白、菌毛蛋白和生物膜的趨化性相關蛋白在AgNPs處理的生物膜中下調(圖5A),從而抑制細菌的粘附和運動。與對照組相比,低濃度的AgNPs顯著抑制了銅綠假單胞菌的遊動(swimming)、湧動(swarming) 和顫動(twitching motility)(圖5B, C, D)。

圖5 | AgNPs對銅綠假單胞菌黏附和運動的影響

4.2.AgNPs誘導強烈的氧化應激反應

根據以往研究結果,作者推測氧化應激也可能是AgNPs對抗生物膜的機制之一。實驗結果表明暴露於AgNPs 1小時後,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ROS螢光強度會隨著AgNPs濃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圖6A)。但是添加GSH或AsA後,ROS的相對螢光強度明顯降低,生物膜生物量增加(圖6C)。這些結果表明AgNPs通過誘導氧化應激發揮抗生物膜的作用。TMT蛋白質組學分析表明,AgNPs刺激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中的氧化應激,其中過氧化氫酶(KatA,KatB和Kat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烷基氫過氧化物還原酶(PA0269,PA0848和PA0565)和有機過氧化氫抗性蛋白(Ohr)的水平明顯較高。(圖6D)。此外,經AgNPs處理的生物膜中,參與核酸複製、轉錄相關的蛋白質(DeaD,RhlE,Rep,RapA和RpoZ)和DNA修復的蛋白質豐度較低(圖6D)。qRT-PCR驗證katA,katB,ohr的結果與蛋白質組學結果一致(圖6E)。


圖6 | AgNPs誘導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中的氧化應激

4.3.AgNPs破壞鐵穩態

TMT蛋白質組學結果表明AgNPs處理後鐵離子攝取相關蛋白豐度升高,而鐵存儲蛋白和鐵硫簇合成蛋白顯著減少(圖7A),這表明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中鐵穩態的失衡可能增加ROS的產生並導致氧化損傷。

圖7 | AgNPs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中鐵代謝相關蛋白的影響

4.4.AgNPs影響有氧和無氧呼吸

隨著生物膜的發展,生物膜的內部變得高度缺氧。而且,ROS的產生消耗大量的氧氣,這進一步降低了細菌局部環境中的氧氣壓力。在五種已知的銅綠假單胞菌末端氧化酶中,細胞色素cbb3型氧化酶因其在微需氧條件下對銅綠假單胞菌生存的關鍵作用而被廣泛研究。TMT蛋白質組學發現AgNPs處理後,CcoN1,CcoN2和CcoP2的表達下降(圖8A)。此外,銅綠假單胞菌能夠使用硝酸鹽作為末端電子受體進行無氧呼吸,而蛋白質組學結果發現硝酸鹽還原酶(NAR)和亞硝酸鹽還原酶(NIR)均因AgNPs處理而降低(圖8A)。測量NIR活性實驗表明表明AgNPs處理的生物膜的NIR活性顯著低於對照組(圖8B)。這些結果證實AgNPs可以通過抑制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需氧和厭氧呼吸而發揮抗生物膜作用。

圖8 | AgNPs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有氧和無氧呼吸的抑制作用

4.5.AgNPs影響群體感應信號

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可以調節細菌的表型變化並協調行為反應,例如產生毒力因子、運動性和生物膜形成。因此,作者評估了AgNPs對群體感應系統的影響。鄰氨基苯甲酸(anthranilic acid)是PQS信號分子的生物合成前體。蛋白質組學結果表明,AgNPs處理後參與鄰氨基苯甲酸降解的蛋白質豐度升高。此外AgNPs顯著降低了花青素(pyocyanin),鼠李糖脂(rhamnolipid)和彈性蛋白酶(elastase)的產生(圖9)。

圖9 | AgNPs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中群體感應信號和毒力因子表達的影響

研究結論

文章結果表明AgNPs可以有效抑制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並對預先形成的生物膜具有分散作用(dispersing effect)。蛋白質組學分析表明,AgNPs可能通過幹擾多種生理過程來對抗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暴露於AgNPs可能會干擾生物膜中細菌的鐵穩態繼而導致ROS產生。過量的ROS會引起脂質過氧化,DNA和核糖體的損傷以及大分子合成的減少,從而導致細菌死亡。ROS的產生也消耗大量的氧氣,這降低了生物膜局部環境中的氧氣水平,並加劇了低氧應激反應。此外,AgNPs處理可能會抑制有氧和厭氧呼吸酶的功能,結果,細菌將無法適應缺氧應激而死亡。另外,ROS的產生可能影響群體感應系統並抑制毒性因子的表達。總之,AgNPs可以通過細菌的代謝途徑改變生物膜的結構和屬性,從而最終減輕或消滅生物膜中的細菌(圖10)。

圖10 | AgNPs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的作用機理模型


鹿明生物推薦

銀納米顆粒作為新型的抗菌劑,可以消滅生物膜並降低細菌的抵抗力,但其抗生物膜的作用機理尚未闡明。本文結合掃描電子顯微鏡和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了AgNPs抗銅綠假單胞菌的分子機制。作者發現蛋白質組學結果與表型實驗結果相互印證,並結合數據分析推測AgNPs對生物膜的作用機制,其數據分析思路值得借鑑和參考。


猜你還想看

◆項目文章PBP | 浙江工業大學傅正偉運用GC-MS非靶向代謝組學和16S探究水稻根際微生物群落影響

◆項目文章 | TMT標記定量蛋白組學助力重慶醫科大學喜登醫學一區TOP期刊EBioMedicine

◆可同時實現測定19種化合物含量探究中藥藥物動力學研究

◆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對三陰性乳腺癌細胞死亡的機理探究

END

文章來源於鹿明生物

相關焦點

  • FM:中國農大羅永康採用TMT-蛋白質組學分析殼寡糖對魚源性嗜冷假單胞菌的抗菌機制
    嗜冷假單胞菌為白鰱魚中的特定腐敗細菌(SSOs),可能導致蛋白質降解並產生總揮發性鹼性氮(TVB-N),腐胺和強氨。貨架期的減少導致了魚類產業的巨大經濟損失。因此,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抗嗜冷假單胞菌抗菌劑是延長壽命和保持白鰱魚高品質的極好方法。
  • Cell上的經典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
    然而,目前對LUAD的蛋白質組學特性知之甚少。研究者對103例中國LUAD患者進行了全面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基於蛋白的LUAD分層顯示了三個亞型(S-I、S-II和S-III),它們與不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有關。
  • cell:蛋白質磷酸化修飾+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技術的低成本研究策略
    然而,目前對LUAD的蛋白質組學特性知之甚少。研究者對103例中國LUAD患者進行了全面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基於蛋白的LUAD分層顯示了三個亞型(S-I、S-II和S-III),它們與不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有關。
  • iTRAQ蛋白組學助力寧波大學越冬期間擬穴青蟹代謝變化研究
    先前關於光強度對動物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膚色,行為,存活和生長,蛻皮和幼體變態,荷爾蒙分泌和應激反應,尚未研究光強度對擬穴青蟹的潛在分子機制。本研究採用iTRAQ蛋白組技術,比較了不同光強度下室內越冬後肝胰腺蛋白質組的定量變化。
  • 一步法構建高強度自主發光銅綠假單胞菌
  • 食品安全標準中銅綠假單胞菌解讀
    夏季是包裝飲用水消費量最大的季節,而且氣溫更接近於銅綠假單胞菌的最適生長溫度,因此該季節是感染銅綠假單胞菌的高峰期。、螢光特性及乙醯胺肉湯、氧化酶等生化試驗對疑似菌落進行確認,判定是否檢出並計數銅綠假單胞菌。
  • 納米銀的抗菌性能!
    納米材料(nanomaterial)又稱為超微顆粒材料,是三維空間尺度至少有一維處於納米量級(1~100nm)的材料。其粒徑處於原子簇和宏觀物體交接區域,具有表面積大、尺寸極小、表面活性位點多且活性高、催化效率高,以及吸附能力強等優點。
  • CRISPR技術將銅綠假單胞菌研究推向新篇章-源井生物
    大量的研究聚焦於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機制的分子基礎和開發防治感染的新方法。同時,銅綠假單胞菌是生物膜形成、群體感應、藥物靶點和代謝工程研究的模式生物。銅綠假單胞菌的研究熱點基於CRISPR/Cas 9的基因組編輯將加速對銅綠假單胞菌的多功能研究。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前言繼2020 年 8 月,華東師範大學趙雲龍教授為通訊作者,在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IF:9.038) 發表了利用轉錄組測序(由歐易生物提供技術支持)技術評估了納米塑料對於水蚤毒理的分子機制文章之後。
  • 前沿研究丨阪崎克羅諾桿菌生物膜的形成機制及清除防控策略
    因此,如何防控由C. sakazakii 生物膜引起的食品汙染是食品行業亟待解決的共性關鍵難題。以往對生物膜的研究重點關注生物膜及控制食品汙染的方法研究。近年來,多組學研究和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揭示了細菌生物膜內複雜的空間組織及其形成過程,更準確地了解生物膜將為生物膜去除方法的研發提供理論基礎。
  • 定量蛋白質組學方法應用於病毒結構、功能及感染機制研究
    基於iTRAQ試劑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揭示相似病毒的結構和功能差異如果能夠對這兩種病毒蛋白層面的差異進行分析,那麼就能夠掌握病毒顆粒侵染偏向的線索。基於iTRAQ試劑的定量蛋白質組學能夠很好的完成相似樣品在蛋白層面的差異比較。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iTRAQ試劑(116和117)來標記不同兩種不同的肽段樣品,等量混合後,使用SCIEX高分辨質譜儀進行數據採集。
  • 水生所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乙醯化等,是調節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的關鍵步驟,是蛋白質動態反應和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分子基礎,也是細胞信號網絡調控的重要靶點。由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在樣本中含量低且動態範圍廣,其研究極具挑戰性。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員學科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及其功能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Nat Comm|鄧新/嚴健合作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syringae)作為一種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植物病原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如大氣、土壤、水體及植物葉面等,是一類生態適應性強、表型差異大的微生物群體,它所引起的植物病害發生率位居十大細菌性植物病害之首,每年給全球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致病的分子機制顯得尤為迫切
  • 西北大學校研究團隊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作為一種常見的革蘭氏陰性植物病原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如大氣、土壤、水體及植物葉面等,是一類生態適應性強、表型差異大的微生物群體,它所引起的植物病害發生率位居十大細菌性植物病害之首,每年給全球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致病的分子機制顯得尤為迫切。
  • 納米銀與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隨著納米銀使用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納米銀釋放到環境中,由此可能會對生物體造成毒害,從而破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而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危害。儘管目前對於納米銀的毒性是來自其釋放的銀離子還是納米顆粒本身存在很大的爭議,但是一旦被生物體吸收和內化,納米銀就會立即與生物體內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產生無法預料的後果。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基於此,儀器信息網推出了「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亮點研究及技術進展」專題,為廣大業內專家及用戶介紹基於蛋白組學或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中的研究應用及技術進展,增強業界專家與儀器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技術文章,謹以此致敬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以及幕後深耕的研究學者。
  • 銅鑼山泉飲用純淨水被查出銅綠假單胞菌超標
    8月27日,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0年第30號食品安全抽檢通告,在對25類食品1069批次樣品的食品安全抽檢中,查出不合格樣品16批次,其中重慶銅鑼山飲用水有限公司生產的銅鑼山泉飲用純淨水,被查出銅綠假單胞菌超標。
  • 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
    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的肝脂肪變性 2018-10-24 16:15:18 來源:Celpress 脂質代謝是在細胞細胞器之間高度劃分的,這些細胞器動態地調整其組成和相互作用以應對代謝挑戰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複雜磁性機制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是生物控制礦化研究的典範和古地磁學研究的新生長點,它們能夠在細胞內合成有生物膜包被的、納米尺寸、單磁疇磁鐵礦晶體顆粒,也稱為磁小體(magnetos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