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

2020-11-29 生物幫

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的肝脂肪變性

2018-10-24 16:15:18 來源:Celpress

脂質代謝是在細胞細胞器之間高度劃分的,這些細胞器動態地調整其組成和相互作用以應對代謝挑戰。在此,我們研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觀察到的由飲食引起的肝臟脂質積累如何影響體內的蛋白定位、細胞器組織和蛋白磷酸化。我們開發一個質量光譜工作流對蛋白質和此處則相關性分析監控水平和細胞分布∼6000肝脂肪變性蛋白質和∼16000此處則在發展。一些細胞器接觸點蛋白是針對脂肪肝中的脂滴(LDs)的,它們是調節脂質代謝的細胞器的紐帶。分泌通路的蛋白顯著地重新分布,包括COPI複合物的錯誤定位和LDs高爾基體的隔離。這與肝蛋白分泌減少有關。我們對亞細胞重組和器官特異性磷酸化的系統體內分析揭示了營養超載如何導致器官重組和細胞功能障礙。

脂質代謝涉及許多功能獨特的細胞器,它們為其不同的生化反應提供了獨立的隔間。這些區域是高度動態的結構,它們改變了它們的組成和相互作用,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和代謝的挑戰。例如,脂質攝取、合成、儲存和降解涉及質膜、ER、線粒體、過氧化物酶體、溶酶體以及脂滴(LDs)。LDs是一種儲存細胞器,在脂質代謝的核心起作用,介導許多代謝過程,包括中性脂質合成和動員。為了協調脂質代謝並促進底物通量,它們與ER形成膜橋,並與許多其他細胞器相互作用,如線粒體(Gao和Goodman, 2015)

, Wilfling et al., 2013年

)。

LD在周圍器官的積累和有毒脂質物質溢出是肥胖相關疾病的標誌,如2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Krahmer et al., 2013a)

)。在肝臟中,脂質溢出導致各種病理,從輕度肝病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嚴重程度不等,可發展為肝功能衰竭(Cohen et al., 2011)

)。儘管ER應激和線粒體功能障礙已經在脂肪肝中報導(Biddinger等人,2008)

),目前還不清楚廣泛的脂質積累如何影響蛋白質定位、細胞器結構和相互作用。具體來說,蛋白質組成是控制細胞器功能的關鍵因素,由不同的機制決定,如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或翻譯後修飾(PTMs),特別是磷酸化(Bauer et al., 2015)

)。了解肝臟脂質積累如何影響細胞器蛋白組成及其PTM,對健康和疾病的代謝有廣泛影響。

確定細胞器的組成、蛋白質定位以及蛋白質在細胞自然環境和病理條件下的磷酸化狀態對傳統的細胞生物學方法來說是一個挑戰,尤其是在高通量的方式下,因為蛋白質定位很難在器官中評估。由於抗體的可用性,許多基於抗體的方法在大規模情況下是不切實際的,特別是那些允許在組織中進行免疫螢光或檢測PTMs的方法。因此,許多研究使用了細胞系模型,但這些模型不一定反映了體內的情況,即細胞暴露在不同的刺激下,比如不同器官分泌到血液中的代謝激素。

在此,我們通過分析小鼠肝臟脂肪變性模型中蛋白質定位和磷酸化的變化,採用無偏倚的方法來解決脂質超載對細胞組織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有機蛋白質組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例如,接近標記策略(如APEX)允許對難以純化的細胞器(如LDs)進行蛋白質組學分析,使其完全同質化(Bersuker et al., 2018)

),而基於質譜(MS)的方法的亞細胞分離促進了細胞組織的全球分析。系統分析方法,如「蛋白相關分析」(PCP) (Andersen et al., 2003)

福斯特等人,2006年

),通過同位素標記定位細胞器蛋白(LOPIT)

相關焦點

  • 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研究團隊結合生化實驗和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了擬南芥鈣離子滲透通道OSCA1.3控制免疫信號傳導期間氣孔關閉的機制。圖4 | 氣孔免疫需要OSCA1.3和OSCA1.7實驗結論本文運用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技術報導了擬南芥Ca2+滲透通道OSCA1.3控制免疫信號傳導期間的氣孔關閉。該研究確定了植物Ca2+通道及其在免疫信號傳導期間激活氣孔關閉的機制,並揭示了Ca2+內流機制對不同脅迫響應的特異性。
  • Cell上的經典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
    今天小鹿為大家整理了近期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極為經典的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相關的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希望能助您打開思路,找到新的挖掘點。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基於蛋白的LUAD分層顯示了三個亞型(S-I、S-II和S-III),它們與不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有關。
  • 高通量蛋白質組和磷酸化組分析揭示化療藥物耐藥性和糖酵解過程的...
    最近,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在國際著名期刊Cancer Research發表論文,綜合分析了拉帕替尼敏感和耐藥細胞系中的蛋白質組和磷酸化組,發現AKT信號通路和糖酵解過程在耐藥細胞系中發生顯著改變,並可以作為針對性的治療靶標。景傑生物作為全球蛋白質及蛋白質修飾領域的領跑者,可以為您提供從組學篩選到抗體定製的全套解決方案,為您的科研助一臂之力。
  • 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與趨勢
    1.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研究意義和背景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已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在這個時代,生命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功能基因組學,包括結構基因組研究和蛋白質組研究等。儘管現在已有多個物種的基因組被測序,但在這些基因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
  • 清華大學磷酸化蛋白組學揭示組蛋白H3.3可增強刺激誘導型轉錄
    在染色質的刺激響應特徵中,組蛋白磷酸化是通過激酶級聯信號傳遞至刺激響應基因的有效信號傳遞手段,並有增強其轉錄的可能。組蛋白是真核生物體細胞染色質的主要蛋白質組分,和DNA共同組成核小體結構,並在基因調控中發揮作用。組蛋白H3.3是常規組蛋白H3的一種變體,是單細胞真核生物(如酵母)中組蛋白H3的唯一形式。
  •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儀器信息網訊 蛋白質組學是生命科學領域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可以高通量的分析正常及病理條件下機體、組織、細胞或亞細胞成分中全部蛋白質,對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上動態變化的蛋白質組的整體進行比較,分析不同蛋白質組之間在表達數量、表達水平和修飾狀態下的差異
  • 生物質譜技術在蛋白質組學中的應用
    功能基因組試圖通過大規模實驗方法來回答這些問題。但由於僅從DNA序列尚不能回答某基因的表達時間、表達量、蛋白質翻譯後加工和修飾的情況、以及它們的亞細胞分布等等,因此在整體水平上研究蛋白質表達及其功能變得日益顯得重要。這些在基因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可望在蛋白質組研究中找到答案。蛋白質組研究的數據與基因組數據的整合,將會在後基因組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 回顧2018 | 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來研究病原-宿主互作?
    1.Nature:蛋白質組學揭示新型寨卡病毒宿主因子2.CELL: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揭示三大致命病毒發病機制3.Immunity:蛋白質組學揭示BIRC5抑制感染HIV-1細胞凋亡的機制4.Cell Host
  • 水生所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研究獲進展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如磷酸化、乙醯化等,是調節蛋白質生物學功能的關鍵步驟,是蛋白質動態反應和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分子基礎,也是細胞信號網絡調控的重要靶點。由於翻譯後修飾蛋白質在樣本中含量低且動態範圍廣,其研究極具挑戰性。近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員學科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組學及其功能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Nat Comm:磷酸化修飾組揭示乳腺癌細胞遷移和侵襲新機制
    為深入探索酪氨酸激酶受體AXL對細胞轉移信號通路的調控機制,研究人員通過ALX調控的乳腺癌細胞磷酸化蛋白組分析,揭示了AXL信號通路對粘著斑(FA)動態穩定的調控,闡述了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AXL轉移活性機制,並確定了PEAK1是作為AXL陽性腫瘤的治療靶點。
  • TMT蛋白質組學陳利玉揭示銀納米顆粒抗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膜機制
    蛋白質組學揭示AgNPs破壞生物膜的機制 為了進一步了解AgNPs對抗生物膜的潛在機制,作者通過TMT蛋白質組學分析了AgNPs對生物膜蛋白表達的影響(圖4A)。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由AgNPs誘導的差異蛋白集中在「氧化磷酸化」,「氮代謝」,「細菌趨化性」,「鞭毛裝配」和「核糖體」等通路(圖4D)。
  • 「鳥槍法(shotgun)」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介紹
    他們把這種思路稱為多維蛋白質鑑定技術,即Mud PIT(multidi-mensional protein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與傳統的雙向電泳技術相比具有靈敏度更高,動態檢測範圍更廣等特點。  鳥槍法(shotgun)可以分析全細胞裂解樣品和組織抽提物,也可以分析亞細胞分級組分、分離的細胞器等其他亞蛋白質組。如果樣品已經過穩定同位素標記。
  • 蛋白質組學在傳統發酵食品和飲料的應用
    傳統的發酵食品和飲料(TFFB)是重要的飲食成分。多組學技術已應用於TFFB研究的各個方面,以闡明TFFB的組成和營養價值,並揭示TFFB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相互作用,發酵動力學和代謝特徵。由於蛋白質組學可以揭示蛋白質水平上微生物功能的本質,因此它在TFFB研究領域逐漸受到關注。
  • 蛋白質組學在傳統發酵食品和飲料的應用
    傳統的發酵食品和飲料(TFFB)是重要的飲食成分。多組學技術已應用於TFFB研究的各個方面,以闡明TFFB的組成和營養價值,並揭示TFFB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相互作用,發酵動力學和代謝特徵。由於元蛋白質組學在提供功能信息方面的優勢,因此該技術已越來越多地用於評估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研究中。由於蛋白質組學可以揭示蛋白質水平上微生物功能的本質,因此它在TFFB研究領域逐漸受到關注。這篇文章綜述了在TFFB研究中應用的元蛋白質組學常用方法。
  • 年度盤點 | 2020年度修飾蛋白質組學CNS文章回顧
    promotes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發表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353發表時間:2020年3月13日 多能胚胎幹細胞(ESCs)分化為特化細胞類型需要轉錄和蛋白質網絡的重塑
  •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乳糖酸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多靶點抗菌機制熱烈祝賀瀋陽農業大學康教授及其團隊研究成果榮登J. Agric. Food Chem.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運用基於SWATH的定量蛋白質組學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的超微結構觀察,系統的研究了LBA在蛋白質組水平上對MRSA的抗菌機制。進一步通過基於PRM的靶向質譜技術和實時定量PCR(qRT-PCR)技術驗證了幾種差異表達蛋白的蛋白表達水平和mRNA表達水平。
  • iTRAQ蛋白質組學、GC-MS代謝組學對柑橘黃龍病影響果肉風味研究
    和代謝組學研究方法,對被柑橘黃龍病菌感染的柑橘樹果實進行了基於蛋白質和代謝物的代謝通路分析,探究了症狀果實異味的機理。,CaLas)是誘導黃龍病的主要病原體,其可以存在於葉片、樹皮、根、花和果實中。UDP-葡萄糖可以通過參與糖酵解過程的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UDP-糖焦磷酸化酶催化轉化為葡萄糖1P(圖3)。它也可以被UDP-葡萄糖脫氫酶催化轉化為UDP-葡萄糖醛酸(圖4)。在患病水果中這三種酶的水平均低於健康對照組。相反,CaLas下調了許多與丙酮酸代謝相關的蛋白質。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和羧激酶的水平下降。
  • iTRAQ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揭示硝普鈉處理對大豆芽的影響
    研究中iTRAQ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實驗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然而,NO誘導的抗氧化系統和類黃酮生物合成相關的蛋白質作用機制仍不清楚。差異蛋白質參與多種生物過程,包括單體代謝過程(16.40%),氧化還原過程(13%),刺激反應(8.60%)和壓力反應(8.20%)(圖1)。因此,NO供體硝普鈉通過調節植物生理的許多過程,特別是代謝和氧化應激反應,有力地重塑了大豆芽的蛋白質組。
  • The Plant Journal連發兩文,4D蛋白質組學「牛刀小試」,揭示植物...
    美國密蘇裡大學Ron Mittler團隊基於timsTOF Pro質譜儀的4D蛋白質組學以及靶向蛋白質組學,結合轉錄組學分析,對擬南芥中AtNEET蛋白的功能進行深入探討,揭示了AbNEET蛋白在擬南芥中調節鐵-硫代謝和鐵穩態中的重要作用及分子機制。鐵-硫(Fe-S)簇在植物的多種代謝和調節通路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 首屆中國計算蛋白質組學研討會在京召開
    蛋白質組學的興起帶動了質譜技術的快速發展,而質譜技術的進步則拓寬了蛋白質組學研究問題的廣度。隨著蛋白質組學的興起,特別是質譜技術的快速發展,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產生的數據規模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