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磷酸化蛋白組學揭示組蛋白H3.3可增強刺激誘導型轉錄

2020-12-04 歐易生物

高分專題

高分專題是歐易/鹿明生物推出的最新組學領域行業熱點文章。了解大咖文章、跟進最新行業動態 、探索研究思路、加強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高分亮點分析,這裡都有。更多資訊,請關注鹿明生物公眾號哦~

複雜生物體為響應各種環境變化,可快速誘導特定基因表達,保證了炎症反應、熱休克應激等諸多細胞過程的發生。然而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刺激誘導的基因(stimulation-induced genes)是如何有效結合通用轉錄機制進行快速表達的。其中刺激誘導的轉錄可能被專用染色質調節機制與激活信號的轉錄因子合作控制。在染色質的刺激響應特徵中,組蛋白磷酸化是通過激酶級聯信號傳遞至刺激響應基因的有效信號傳遞手段,並有增強其轉錄的可能。

組蛋白是真核生物體細胞染色質的主要蛋白質組分,和DNA共同組成核小體結構,並在基因調控中發揮作用。組蛋白H3.3是常規組蛋白H3的一種變體,是單細胞真核生物(如酵母)中組蛋白H3的唯一形式。高等生物細胞有絲分裂S期時可以得到大量的常規組蛋白H3.1和H3.2,從而保證DNA複製時有足夠多的新合成的組蛋白整合進入其中,這是一種依賴DNA複製的方式。而編碼組蛋白H3.3的基因在整個細胞周期都持續表達,並能使組蛋白變體H3.3能以一種不依賴DNA複製的方式整合進入染色質,且組蛋白變體H3.3在轉錄、基因組穩定性和有絲分裂等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組蛋白H3.3與H3.1和H3.2在序列上僅有5個和4個胺基酸殘基差異,其中有差別的第31位的胺基酸位於蛋白的N端尾部,在H3.3中是絲氨酸,而在H3.1和H3.2中為丙氨酸。目前關於H3.3S31和H3.3特異性磷酸化的潛在調節功能和生物物理機制的了解卻很少。

2020年7月,清華大學李海濤團隊攜手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Steven Josefowicz實驗室、洛克菲勒大學C David Allis實驗室等在Nature發表題為「Histone H3.3 phosphorylation amplifies stimulation-induced transcription」(組蛋白H3.3磷酸化增強刺激誘導型轉錄)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利用內毒素誘導的巨噬細胞炎性反應模型,從生物化學、功能基因組學和結構生物學角度系統揭示了組蛋白變體H3.3第31位絲氨酸磷酸化(H3.3S31ph)增強刺激誘導的基因轉錄的機制。

為了鑑定細胞刺激過程中潛在的染色質調節機制,研究者純化了用細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處理前後小鼠骨髓來源的巨噬細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 BMDMs)的組蛋白,並利用磷酸化蛋白質組技術定量組蛋白磷酸化修飾的變化。結果顯示,靜息狀態巨噬細胞H3.3S31ph檢測不到,但刺激後H3.3S31ph顯著上升,然而H3.3總蛋白水平在刺激後卻不變。該結果經Western blot確認(圖1b),且其磷酸化與以下4種細胞刺激響應相關:LPS刺激的骨髓來源樹突狀細胞;IL-12和IL-18刺激的自然殺傷細胞;抗CD40、抗IgM和IL-21刺激的naive B細胞;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刺激的皮層神經元(圖1c)。通過ChIP–seq進一步分析顯示H3.3S31ph主要位於受LPS誘導激活的基因的基因體(gene body)區(圖1d)。

圖1 | Thehistone H3 variant H3.3 is phosphorylated at stimulation-induced genes during the macrophage response to pathogen sensing.

為了鑑定BMDM中的激酶並確定其相對於轉錄周期的活性,作者進行了一系列藥理和敲低實驗。結果發現很多刺激轉錄的基因都是NF-kB信號通路的靶基因,且受已知的H3.3S31激酶CHK1的幹擾較小,作者猜測產生H3.3S31ph修飾的激酶可能是IKKα。進一步研究發現,IKKα以刺激依賴性方式定位到H3.3S31ph靶基因(圖2c);加入IKKa抑制劑或對其進行shRNA幹擾會導致炎症基因H3.3S31ph丟失(圖2d),且IKKα依賴性的H3.3S31ph發生在一系列刺激誘導的基因中(圖2e)。

圖2 | H3.3S31is co-transcriptionally phosphorylated by IKKα, deposited in the gene body ofresponse genes and corresponds with H3K36me3.

對於H3.3S31ph調控轉錄的可能機制,作者關注了與H3.3S31ph共轉錄的H3K36me3,並在刺激誘導的基因中發現了H3.3S31ph和H3K36me3相似的基因體定位(圖2a,c,f)。只有SETD2甲基轉移酶能夠完成H3K36位點的三甲基化,而其他H3K36甲基轉移酶只能將H3K36單甲基化和二甲基化。隨後的細胞實驗、表觀基因組和結構功能研究表明(圖3),H3.3S31ph增強的SETD2活性是刺激誘導的轉錄增強的特徵。因此,刺激誘導的基因可以被賦予優先訪問SETD2以進行快速、高水平的表達。

圖3 | The H3K36me3 methyltransferase SETD2 is stimulated by H3.3S31ph.

腫瘤抑制因子ZMYND11在組蛋白H3.3中通過與未修飾的S31相互作用而定位,並定位於基因體,能夠特異性地識別H3.3K36me3修飾,抑制轉錄延伸的過度活化。作者結合先前的結構和生化研究、ITC滴定和ZMYND11的ChIP–seq,發現ZMYND11預先結合在許多刺激誘導的基因中,並隨著H3.3S31位點產生磷酸化後而被彈出,此外ZMYND11的彈出依賴於IKK信號(圖4)。

圖4 | H3.3S31phejects the transcription repressor ZMYND11 and stimulates transcription.

總體來說,本文表明在小鼠巨噬細胞中組蛋白H3.3第31位絲氨酸隨著快速誘導的基因以刺激依賴性的方式發生磷酸化。刺激響應基因的這種選擇性標記涉及促進組蛋白甲基轉移酶SETD2活性,並「彈出」了延伸共抑制因子ZMYND11。本文結果表明包括組蛋白變體H3.3,其磷酸化以及染色質調節劑的募集和彈出的機制,保證了刺激誘導型基因的快速表達,使得細胞能夠更好地響應與適應環境刺激。

小鹿有話說

近年來,磷酸化蛋白質組學研究廣泛,與癌症發病、臨床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均密切相關。磷酸化是生物體內重要的翻譯後修飾,幾乎參與了細胞所有的生理和病理過程,本文也通過磷酸化以及染色質調節劑的募集和彈出的機制研究,使得細胞能夠得到更好地響應與適應環境刺激。

猜你還想看

◆Nat commu | "深度揭底"大樣本DIA磷酸化修飾蛋白組學定量技術

◆【1+1層層遞進】蛋白質組學水稻DIA與水稻磷酸化DIA的碰撞

◆Anal. Chem. | 中科院葉明亮博士基於PRM技術靶向蛋白質組學分析蛋白質複合物中蛋白質磷酸化修飾

◆多組學研究 | 西南大學與佛羅裡達大學合作發表柑橘黃龍病影響果肉風味的機製成果

END

文章來源於鹿明生物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 Josefowicz/李海濤合作發現組蛋白H3.3磷酸化可增強...
    在這一過程中,絲氨酸31因為其有別於丙氨酸31的氫鍵形成能力,貢獻了ZMYND11對H3.3的特異性識別【1】。H3.3的第31位絲氨酸還可被磷酸化修飾,然而目前關於H3.3S31和其磷酸化形式(H3.3S31ph)的功能和生物物理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2-5】。2020年7月22日,來自康奈爾大學的Steven Z.
  • Cell上的經典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
    今天小鹿為大家整理了近期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極為經典的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相關的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希望能助您打開思路,找到新的挖掘點。對蛋白質組、磷酸化蛋白質組、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揭示了腫瘤相關特徵,如腫瘤相關蛋白變異、特有的蛋白質組特徵以及早期患者或EGFR和TP53突變患者的臨床結果。基於蛋白的LUAD分層顯示了三個亞型(S-I、S-II和S-III),它們與不同的臨床和分子特徵有關。
  • 現已證明,轉錄的激活伴隨著組蛋白H3和H4的乙酸化
    在酵母細胞中,磷酸化活性降低的(ien5突變體導致依賴Gen5的啟動子轉錄的降低,組蛋白H3上第10位絲氨酸突變為丙氨酸後也同樣降低這類啟動子的轉錄活性。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生長因子刺激生長停止的細胞後會立即引起早期基因如c-fos1c-jwn的轉錄,在此過程中組蛋白H3的第10位絲氨酸迅速磷酸化,然後第14位上的賴氨酸緊接著發生乙釀化。
  • 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
    細胞器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亞細胞重組在飲食誘導的肝脂肪變性 2018-10-24 16:15:18 來源:Celpress 脂質代謝是在細胞細胞器之間高度劃分的,這些細胞器動態地調整其組成和相互作用以應對代謝挑戰
  • Cancer Cell: 激酶組+磷酸化蛋白組揭示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潛在靶點
    互作組:NCI-H446細胞,PKA-Cα、PKA-Cβ和PKA-R1A分別拉下來的蛋白複合物;4. 磷酸化蛋白質組:NCI-H526細胞和NCI-H69細胞;cAMP的長效類似物(8-Br-cAMP)處理組和對照組。技術方法:激酶組,RNA-seq,互作組、磷酸化蛋白組實驗路線圖研究結果1.
  • 組蛋白前體mRNA加工失調導致cGAS誘導產生I型幹擾素
    組蛋白前體mRNA加工失調導致cGAS誘導產生I型幹擾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29:48 英國愛丁堡大學Yanick J.
  • 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抗纖維化作用
    Ⅰ類和Ⅱ類HDACs的催化位點含有鋅離子,可被TSA和SAHA等HDACi所抑制。HDACs發揮催化作用的目標蛋白種類繁多,包括組蛋白及非組蛋白,如抑癌蛋白p53、熱休克蛋白70、Smads蛋白家族等。
  • 【科技前沿】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然而,線粒體常常受到細胞內和細胞外的脅迫刺激。線粒體未摺疊蛋白反應(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mt)是細胞中保護線粒體、維持線粒體內穩態和正常功能的主要途徑。該途徑通過傳遞線粒體受損信號至細胞核,促進核編碼的線粒體應激基因的高表達,從而保護和修復受損線粒體。
  • Nat immunol:轉錄組+蛋白組學揭示免疫T細胞迅速激活分子機制
    作者通過轉錄組+蛋白組學技術揭示了人類天然和活化T細胞的mRNA翻譯動力學和蛋白質更新動力學。蛋白組學分析初始T細胞中組成型蛋白質的更新過程首先,從4位健康供體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分離出高純度的初始CD5RA+CCR7+CD4+T細胞,無刺激條件下在含有同位素標記胺基酸的培養基中培養。作者對培養0、6、12、24、48h細胞樣本進行蛋白組學分析,共定量到7029種蛋白質,並計算了1822種蛋白質更新率(基於總蛋白和新合成蛋白質的MS信號強度)。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EMBO reports | 廣東省人民醫院餘學清團隊蛋白組學研究揭示Smad4...
    過往研究發現,TGF-b1/Smad3信號通路在糖腎的疾病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Smad3缺乏可防止1型糖尿病腎病小鼠的蛋白尿和腎纖維化,並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具有抵抗力。相比之下,Smad4在糖尿病或糖尿病腎病中的作用知之甚少。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調控可誘導基因轉錄的機理。 核內肌動蛋白通過多種途徑調控基因表達,儘管已取得一些研究進展,但核內肌動蛋白的調控基因表達的機理還不清楚。研究人員首先通過高通量轉錄組測序確定了在血清刺激條件下差異表達的一類基因—血清響應基因,發現核內肌動蛋白對細胞維持以血清響應基因為特徵的轉錄譜不可或缺。
  • 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在OSCA1.3-loop1中對已識別的磷酸化位點(S49和S54)和鄰近的S50進行定向突變,然後進行體外放射性激酶測定,結果表明BIK1主要使S54位點磷酸化(圖2b)。使用靶向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選擇反應監測技術(SRM)在體內證實了flg22誘導的S54位點上BIK1依賴性的磷酸化(圖2c),進一步表明OSCA1.3是免疫信號傳導期間BIK1的底物。
  • Science Advances:揭示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
    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孫育傑教授課題組4月15日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題為「Nuclear actin regulates inducible transcription by enhancing RNA polymerase II clustering」的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nuclear actin促進轉錄工廠形成、調控可誘導基因
  • ABA等植物激素調控與蛋白翻譯後修飾研究
    應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或蛋白質修飾組學分析特定狀態下植物不同細胞組織或器官中所表達的蛋白質組豐度、及翻譯後修飾的動態變化,能夠從分子水平了解特定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揭示生物體的發育調控、發育異常等的機制等。今天我們以植物激素ABA為例,淺談植物激素調控如何結合蛋白質組學、蛋白翻譯後修飾等開展研究?
  • 上海藥物所揭示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促進乳腺癌發展機制
    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異常表達會導致組蛋白甲基化模式失衡並廣泛促進人類癌症的發生發展。自2000年第一個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移酶Suv39h1被發現後,至今已有50多個賴氨酸甲基轉移酶被確證,其中G9a(也被稱作KMT1C或者EHMT2)是第二個被報導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
  • 骨形態發生蛋白誘導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的研究進展
    多種途徑可誘導骨髓間充質幹細胞骨(BMSCs)向成骨細胞分化,最主要的細胞因子是骨形態發生蛋白(BMP)。其通過何種途徑激活幹細胞向成骨細胞分化及其採用何種途徑能使BMP誘導BMSCs骨化為臨床治療骨缺損提供更好的服務。本文應用計算機檢索近10年來國內外應用BMP誘導BMSs的相關文獻,並對其研究現狀進行總結性歸納。
  • 限制蛋白飲食重編碼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增強免疫治療
    巨噬細胞的極化和功能又受各種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的影響。mTOR通路與細胞營養敏感性密切相關,其激活可誘導巨噬細胞向M2亞型極化,促進腫瘤進展和免疫抑制。相反,抑制mTOR途徑可促進巨噬細胞向抗腫瘤M1亞型轉移。在營養物質和生長因子影響下,mTOR通路控制單核細胞衍生的巨噬細胞和髓樣樹突狀細胞中促炎/抗炎細胞因子的表達。
  • 【表觀遺傳蛋白修飾專題】詳解賴氨酸巴豆醯化研究進展
    2)通過進一步的結構及基因組定位分析,證實了氨酸巴豆醯化修飾是一種進化高度保守,且在生物學功能上完全不同於組蛋白賴氨酸乙醯化 (Kac)的蛋白質修飾方式。3)在人類體細胞和小鼠精子細胞基因組中,組蛋白Kcr分布於基因活性轉錄啟動區域或增強子上。
  • 蛋白基因組又一力作:揭示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分型及治療靶標
    研究通過多組學聯合(全外顯子測序、全基因組測序、轉錄組、蛋白質組、磷酸化修飾組學)的方法對108例HPV陰性HNSCC患者進行研究,將所有患者分為三個亞型,並且揭示了其分別對應CDK抑制劑、 EGFR抗體、免疫治療等三種治療手段的高度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