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蛋白前體mRNA加工失調導致cGAS誘導產生I型幹擾素

2020-12-05 科學網

組蛋白前體mRNA加工失調導致cGAS誘導產生I型幹擾素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6:29:48

英國愛丁堡大學Yanick J. Crow研究小組發現,組蛋白前體mRNA先天加工失調導致cGAS誘導產生I型幹擾素。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11月23日出版的《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在遺傳特徵未知的I型幹擾素病Aicardi–Goutières綜合症患者中,研究人員鑑定到LSM11和RNU7-1中存在雙等位基因突變,它們編碼複製依賴性組蛋白前體mRNA加工複合體的組分。突變與典型組蛋白轉錄本的加工不當和接頭組蛋白化學計量幹擾有關。

此外,研究人員還觀察到患者來源的成纖維細胞中環鳥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的分布發生了變化,並且cGAS-幹擾素基因(STING)途徑中幹擾素信號的增強。最後,研究人員確定了不含接頭組蛋白的染色質在體外可更有效地刺激環鳥苷單磷酸-腺苷單磷酸(cGAMP)的產生。最後,研究人員總結核組蛋白作為染色質的關鍵成分,對於抑制自身DNA的免疫原性至關重要。

據介紹,不適刺激或I型幹擾素反應負調控紊亂可能導致自體炎症。

附:英文原文

Title: cGAS-mediated induction of type I interferon due to inborn errors of histone pre-mRNA processing

Author: Carolina Uggenti, Alice Lepelley, Marine Depp, Andrew P. Badrock, Mathieu P. Rodero, Marie-Thrse El-Daher, Gillian I. Rice, Somdutta Dhir, Ann P. Wheeler, Ashish Dhir, Waad Albawardi, Marie-Louise Frmond, Luis Seabra, Jennifer Doig, Natalie Blair, Maria Jos Martin-Niclos, Erika Della Mina, Alejandro Rubio-Roldn, Jose L. Garca-Prez, Duncan Sproul, Jan Rehwinkel, Jonny Hertzog, Anne Boland-Auge, Robert Olaso, Jean-Franois Deleuze, Julien Baruteau, Karine Brochard, Jonathan Buckley, Vanessa Cavallera, Cristina Cereda, Liesbeth M. H. De Waele, Angus Dobbie, Diane Doummar, Frances Elmslie, Margarete Koch-Hogrebe, Ram Kumar, Kate Lamb, John H. Livingston, Anirban Majumdar, Charles Marques Loreno, Simona Orcesi, Sylviane Peudenier, Kevin Rostasy, Caroline A. Salmon, Christiaan Scott, Davide Tonduti, Guy Touati, Marialuisa Valente, Hlio van der Linden, Hilde Van Esch, Marie Vermelle, Kate Webb, Andrew P. Jackson, Martin A. M. Reijns, Nick Gilbert, Yanick J. Crow

Issue&Volume: 2020-11-23

Abstract: Inappropriate stimulation or defective negative regulation of the type I interferon response can lead to autoinflammation. In genetically uncharacterized cases of the type I interferonopathy Aicardi–Goutières syndrome, we identified biallelic mutations in LSM11 and RNU7-1, which encode components of the replication-dependent histone pre-mRNA–processing complex. Mut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misprocessing of canonical histone transcripts and a disturbance of linker histone stoichiometry. Additionally, we observed an altered distribution of nuclear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 (cGAS) and enhanced interferon signaling mediated by the cGAS–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STING) pathway in patient-derived fibroblasts. Finally, we established that chromatin without linker histone stimulates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GAMP) production in vitro more efficiently. We conclude that nuclear histones, as key constituents of chromatin, are essential in suppressing the immunogenicity of self-DNA.

DOI: 10.1038/s41588-020-00737-3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0737-3

相關焦點

  • 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激動劑有望成為小分子腫瘤免疫療法的...
    【藥源解析】:幹擾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是一種跨膜蛋白,通常在152-173位區域(dimerization domain,DD)交接形成二聚體並處於自我抑制狀態。當受到部分配體(比如CDN)的刺激後分子構型發生變化並被激活,招募細胞質中的TANK結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介導TBK1對IRF3的磷酸化,導致幹擾素(interferon,IFN)-β和其它多種細胞素(cytokines)的形成。IFNβ的產生是STING活化的標誌。
  • 清華大學磷酸化蛋白組學揭示組蛋白H3.3可增強刺激誘導型轉錄
    2020年7月,清華大學李海濤團隊攜手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Steven Josefowicz實驗室、洛克菲勒大學C David Allis實驗室等在Nature發表題為「Histone H3.3 phosphorylation amplifies stimulation-induced transcription」(組蛋白H3.3磷酸化增強刺激誘導型轉錄)的研究論文
  • 幹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抗病毒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IL-15可誘導B細胞增殖和分化,是唯一能部分取代 IL-2誘導初期抗體產生的細胞因子: 1L-15 能夠刺激T細胞和NK細胞增殖,誘導LAK細胞活性,還能與IL-12協同刺激NK細胞產生IFNY.第三節幹擾素一、幹擾素的性質及類型幹擾素是由多種細胞產生的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 病毒誘導的III型幹擾素會破壞肺上皮屏障
    病毒誘導的III型幹擾素會破壞肺上皮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2 21:49:59 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Ivan Zanoni研究組發現,由病毒誘導的III型幹擾素會破壞肺上皮屏障
  • 幹擾素與骨免疫系統及牙槽骨骨改建的研究進展
    同時,IFN-β還可通過Jak/STAT3/c-Fos信號通路抑制骨髓巨噬細胞(marrow macrophages,BMMs)向破骨細胞前體細胞(preosteoclasts,pOC)分化,但此過程中泛素可降解Jak1,從而導致IFN-β對破骨細胞的調節局限於其生成的早期階段,這一作用在分化的後期因缺乏Jak1而受到限制。
  • 【期刊導讀】幹擾素α抑制HBV cccDNA轉錄的新機制
    以往有研究證明,IFNα可通過改變與cccDNA微染色體相關的組蛋白的翻譯後修飾來誘導對cccDNA轉錄的長期抑制。 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來自Baruch S. Blumberg研究所的副所長郭巨濤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證實了IFNα可誘導募集到cccDNA微染色體上的三種細胞蛋白來改變組蛋白翻譯後修飾,並可協同抑制cccDNA轉錄。
  • Nat Med:I型幹擾素激活轉錄因子AHR介導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反應
    首先,作者對小鼠進行MOG35–55的注射,誘導其產生腦膜炎。在隨後的轉錄組分析中,作者發現腦膜炎發病小鼠的星形膠質細胞中有1千多種基因的表達發生了變化。通過聚類分析,他們發現其中大部分屬於IFN-I誘導產生的基因。I型幹擾素對於炎症反應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 《Nature》三篇文章共同解析cGAS結構基礎-神仙傳感器
    通過雙鏈DNA激活後,胞質cGAS產生2&39;環狀GMP-AMP,並觸發炎症性細胞因子和I型幹擾素(IFN)誘導。cGAS也存在於充滿基因組DNA的細胞核內部,其中染色質與限制其酶促活性有關。cGAS與組蛋白H2A-H2B異二聚體的酸性斑塊和核小體DNA廣泛接觸。結構和互補生化分析還發現cGAS參與反式第二核小體。
  • 科學家發現剪接mRNA前體的秘密
    RNA剪接體是一種巨大的蛋白質-RNA複合物,能夠去除pre-mRNA(mRNA前體)中不編碼蛋白質的區域 (內含子),留下RNA轉錄的剩餘部分(外顯子)連接在一起。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研究了pre-mRNA的剪接過程,利用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以近原子解析度重現了在內含子上組裝的酵母剪接體E複合體的結構,提供了剪接周期中最早將pre-mRNA提交給剪接體的事件的第一個視圖。相關論文於9月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網絡版上。
  • 科學家發現I型幹擾素是愛滋病毒致病的幫兇
    I型幹擾素(簡稱為幹擾素)是重要的抗病毒因子,也是臨床治療B肝、C肝等病毒感染的藥物。幹擾素在人愛滋病毒(HIV)感染中的作用一直存在爭議,雖然有報導顯示它能夠抑制HIV的增殖,但臨床研究並未發現幹擾素對HIV感染者有可靠的療效。到目前為止,幹擾素也未獲得批准用於愛滋病治療。張立國課題組和蘇立山長期合作,致力於解析幹擾素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機制。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這兩種新布尼亞病毒均可感染人類並導致出血熱樣的急性傳染病。在前期研究中,王華林學科組發現SFTSV可利用其非結構蛋白NSs與病毒包涵體「監獄」阻斷宿主固有免疫響應(Ning et al., 2014, JMCB; Ning et al., 2015, JVI),而HRTV儘管不能誘導包涵體形成,但可以通過其非結構蛋白NSs介導激酶與轉錄因子的分子空間位阻抑制I型幹擾素等抗病毒蛋白表達(Ning et al., 2017, JBC)。
  • 三種常見的mRNA修飾
    直到 2012 年,科學家們的研究表明,m6A 修飾和 mRNA 的穩定性、剪接加工、翻譯以及 microRNA 的加工有關。此外,m6A 還和幹細胞命運、生物節律相關,可以促使幹細胞從自我更新狀態轉向細胞分化,研究人員發現,甲基化會縮短 mRNA 的半衰期,減少其豐度。可以說,m6A 修飾幾乎影響 RNA 代謝的每個步驟。
  • Nature | piRNA前體產生的機制
    桌球循環產生成對的piRNA(「啟動」和「應答」piRNA),它們在5』-端有10個鹼基的重疊,並在「應答」piRNA的下遊有多個「尾隨」piRNA產生。具體來說,「桌球循環」由一個結合了PIWI蛋白的「啟動」piRNA對前體轉錄物進行剪切所啟動的,PIWI裂解得到的5』-單磷酸基片段被作為piRNA前前體(pre-pre-piRNA)傳遞給相應的PIWI蛋白,隨後被裂解。
  • 科學家開發出新的誘導型蛋白降解系統
    科學家開發出新的誘導型蛋白降解系統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7 14:23:5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Elina Ikonen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人副流感病毒誘導細胞自噬機制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網北京9月7日電 (張歌) 記者從科技部網站獲悉,為了解析和探討人副流感病毒(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HPIV)誘導自噬的類型和作用機制,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陳明周課題組經過大量的病毒學和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人副流感病毒誘導了線粒體自噬
  • ...注射用重組腫瘤酶特異性幹擾素α-2bFc融合蛋白」臨床試驗...
    格隆匯2月21日丨健康元(600380,股吧)(600380.SH)公布,近日,公司控股子公司珠海市麗珠單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麗珠單抗)申報的「注射用重組腫瘤酶特異性幹擾素α-2bFc融合蛋白」(A-01)臨床試驗申請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監局)受理。
  • 鈣衛蛋白水平升高和異常的髓細胞亞群可用於區分COVID-19輕症與...
    此外,SARS-CoV-2感染誘導的組織損傷可能導致病原和損傷相關分子模式的釋放,進而導致促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活化和募集,在一種逐漸擴大的迴路中不斷產生先天免疫細胞(Liao et al., 2020)。目前尚不清楚與COVID-19病理生理相關的免疫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並加重了疾病,也不清楚這些免疫應答模式是否可用於患者的準確分層。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30期|劉晗研究員發現蛋白酶體抑制劑耐藥分子機制並提出蛋白酶體和HDAC抑制劑聯合能防止MLL耐藥細胞出現
    【中文摘要】MLL基因發生染色體易位產生的融合蛋白能夠導致極為兇險的混合譜系白血病,預後很差。除了在白血病發生中的作用外,MLL融合蛋白還具有內在的腫瘤抑制活性,而蛋白酶體抑制劑可以激活MLL融合蛋白的內在腫瘤抑制程序特異性殺死MLL白血病細胞,因此可以作為有效的癌症治療策略。
  • 放射治療可誘導肺癌細胞對CTLA-4阻斷產生應答
    在一些臨床前研究和對一些黑色素瘤病人進行的研究中曾發現局部放射治療能夠增強機體對抗CTLA-4抗體的系統性應答,但是對於一些無法對CTLA-4阻斷產生應答的腫瘤來說,放射治療是否也能誘導有效的系統性應答目前仍不清楚。放射治療能夠促進抗腫瘤T細胞的激活,這種作用依賴受放射線照射的腫瘤中誘導表達的I型幹擾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