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d:I型幹擾素激活轉錄因子AHR介導中樞神經系統炎症反應

2021-01-09 生物谷

2016年6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星形膠質細胞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豐富的細胞類群,它們參與了多種功能,包括調控血腦屏障、代謝調節、神經信號的傳輸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修復。在多發性硬化以及腦膜炎疾病發生過程中,星形膠質細胞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星形膠質細胞的功能受到腦部內外的多種分子的調節,鑑定出這些關鍵的分子對於理解星形膠質細胞的功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能夠通過多種方式調節免疫反應,不過,這些分子對於中樞神經系統內的免疫反應有何影響目前研究的還很少。針對以上問題,來自哈佛醫學院的Francisco J Quintana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首先,作者對小鼠進行MOG35–55的注射,誘導其產生腦膜炎。在隨後的轉錄組分析中,作者發現腦膜炎發病小鼠的星形膠質細胞中有1千多種基因的表達發生了變化。通過聚類分析,他們發現其中大部分屬於IFN-I誘導產生的基因。

I型幹擾素對於炎症反應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作者製備了能夠人為敲低IFNR1(I型幹擾素受體基因)的慢病毒,並將其注射入誘導產生腦膜炎的小鼠腦部。結果顯示:IFNR1的下調使得小鼠腦膜炎疾病嚴重程度上升。

進一步,作者發現IFNR1的下調還會導致免疫調節轉錄因子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以及其靶基因Cyp1b1的表達量的下降。與此相符,作者通過體外實驗證明IFN的刺激AHR的上調。這些數據表明IFN-I的信號能夠提高AHR信號並限制中樞神經系統的炎症反應強度。

之後,作者檢測了IFN受體下遊的信號激活情況。結果顯示,IFN對星形膠質細胞的刺激能夠上調AHR基因的表達。

接下來,為了研究AHR的表達是否與中樞神經系統炎症的緩解有關,作者構建了星形膠質細胞特異性AHR敲除小鼠。之後同樣進行了腦膜炎的誘導。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小鼠,AHR敲除小鼠的病情更為惡化。為了研究AHR是如何調節炎症反應的,作者進行了染色質免疫共沉澱試驗,結果顯示,在AHR缺失的情況下,NFKB與下遊順式作用元件的結合能力得到了提升,這說明AHR能夠負向調節NFKB的活性。

最後,作者發現腸道微生物通過分解色氨酸可以生成多種AHR的配體物質。這些配體能夠介導IFN-I引發的炎症負向調節活性。(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10.1038/nm.4106

PMC:

PMID:

Type I interferons and microbial metabolites of tryptophan modulate astrocyte activity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lammation via th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Veit Rothhammer, Ivan D Mascanfroni, Lukas Bunse, Maisa C Takenaka, Jessica E Kenison, Lior Mayo, Chun-Cheih Chao, Bonny Patel, Raymond Yan, Manon Blain, Jorge I Alvarez, Hania Kébir, Niroshana Anandasabapathy5, Guillermo Izquierdo, Steffen Jung, Nikolaus Obholzer, Nathalie Pochet, Clary B Clish, Marco Prinz, Alexandre Prat, Jack Antel & Francisco J Quintana

Astrocytes have important role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during health and disease. Through genome-wide analyses we detected a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 to type I interferons (IFN-Is) in astrocytes during experimental CNS autoimmunity and also in CNS lesions from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MS). IFN-I signaling in astrocytes reduces inflammation and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 disease scores via the ligand-activ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 and the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2 (SOCS2).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nasally administered interferon (IFN)-b are partly mediated by AHR. Dietary tryptophan is metabolized by the gut microbiota into AHR agonists that have an effect on astrocytes to limit CNS inflammation. EAE scores were increased following ampicillin treatment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and CNS inflammation was reduced in antibiotic-treated mice by supplementation with the tryptophan metabolites indole, indoxyl-

3-sulfate, indole-3-propionic acid and indole-3-aldehyde, or the bacterial enzyme tryptophanase. In individuals with MS, the circulating levels of AHR agonists were decrease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FN-Is produced in the CNS fun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etabolites derived from dietary tryptophan by the gut flora to activate AHR signaling in astrocytes and suppress CNS inflammation.

相關焦點

  • Neuron重磅長綜述:星形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炎症中扮演的角色
    因此,多種機制都選擇了限制星形膠質細胞中NF-kB的激活來阻止星形膠質細胞的異常激活,這些機制之一涉及到了配體激活的轉錄因子芳烴受體(AHR)。飲食中的AHR可以通過幾種機制限制NF-kB信號傳導,包括由細胞因子信號傳導抑制因子2(SOCS2)介導的機制,以及AHR與NF-kB亞基RelA和RelB的直接二聚化作用。
  • 【期刊導讀】幹擾素α抑制HBV cccDNA轉錄的新機制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炎症細胞因子對急性HBV感染期間感染病毒的肝細胞的清除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幹擾素在抑制有研究顯示幹擾素通過減少pgRNA的包裝、促進核衣殼的降解、抑制病毒體分泌和非細胞溶解的方式減少cccDNA的量,但是細胞因子消除cccDNA或抑制其cccDNA轉錄的分子機制仍然難以捉摸。cccDNA作為被感染的肝細胞核中的游離型微染色體存在,是轉錄為mRNA的模板。以往研究證實用幹擾素α處理人或鴨的原代肝細胞可長期抑制HBV cccDNA的轉錄,這與減少cccDNA相關的組蛋白翻譯後修飾有關。
  • Nat Immunol:轉錄抑制物Hes1通過調節轉錄延伸緩解炎症反應
    2016年6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炎症反應的發生依賴於細胞因子以及趨化因子向組織間隙的移動,然而,過量的炎性因子的分泌容易引發免疫系統的過度激活,從而導致不必要的炎症疾病。因此,細胞因子的釋放必須受到嚴格的調控。免疫因子的產生會受到多種水平的負向調控,其中包括表觀遺傳學修飾以及染色質組裝等等。事實上,很多調控環節都發生在轉錄起始之前。不過,最近一些研究也表明轉錄後的調控作用也參與了免疫調節因子的產生。
  • 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神經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互作相關
    神經炎症及其主要參與者 神經炎症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炎症反應,由感染、創傷、缺血和毒素累積等病理性損傷引起。神經炎症過程中促炎細胞因子大量產生,如白介素(IL-1β、IL-6、 IL-18)、腫瘤壞死因子(TNF)、趨化因子配體 (CCL1、CCL5)、小分子信使(前列腺素、NO、活性氧)等。
  • 生物物理所發現TNF-α介導的炎症響應記憶現象並闡述其分子機理
    研究發現,炎症因子TNF-α的持續刺激能夠誘導部分炎症響應基因產生轉錄記憶,對後續TNF-α刺激產生更快、更強、更靈敏的響應;該現象的分子機制核心為信號誘導的轉錄因子激活及其誘發的DNA主動去甲基化。信號分子能夠激活特定基因以調控生物學過程。大多數基因對信號分子的初次刺激和二次刺激的反應是相同的,但少數基因在接受信號分子的二次刺激時,有更快、更強的反應,該現象叫做轉錄記憶。
  • COVID-19細胞因子風暴誘因
    儘管COVID-19與流感有很大差異,但是在單核細胞和DC細胞中有相似的轉錄標誌基因,說明兩種疾病在天然免疫應答水平有相同的信號通路。研究者基於轉錄組數據具體探究相關的信號通路,發現NFKB、IRF、CXCR在COVID-19不同病症特異性高表達,TNF、TGF等分子在流感和新冠肺炎中普遍高表達,因此在COVID-19中炎症相關分子有明顯的激活。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誘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症與腸道微生物有關!
    此外,星形膠質細胞還具有促進和擴大中樞神經系統病理反應的功能,例如神經毒性以及激活小膠質細胞和募集周圍促炎細胞的能力。當前,人們對於星形膠質細胞的穩態抗炎活性及其調控機制仍然知之甚少。2021年1月6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 IL-1家族與炎症性疾病
    IL-1α 在進化上,IL-1α是IL-1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在細胞表面受體進化之前就被認為是早期生物體中的轉錄因子。 單核細胞富集TLR信號通路,髓系白細胞活化,通過MYD88依賴信號,產生細胞因子,炎症小體組裝,IL-1β激活。 Canakinumab(諾華公司產品)是一種針對IL-1β的中和人單克隆抗體。
  • J Immunol:脾臟中特定亞群的pDC表達I型幹擾素
    2016年5月31日 訊 /生物谷BIOON/ --I型幹擾素是介導抗病毒免疫反應的關鍵。體內主要分泌I型幹擾素的細胞之一為pDC(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一般情況下區分pDC的關鍵是其表面的一些CD分子(CD11c int,B220+,mPDCA-1+,CD11b-),但這些分子代表的細胞類群並不止一種。
  • Lancet子刊重磅綜述:腦出血中神經炎症的關鍵作用
    關鍵的是,血腫周圍會發生炎症級聯反應,包括激活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以及白細胞的浸潤。這些嚴重傷害性神經炎症會在數小時至數天甚至數周的時間內發展,為治療幹預提供了時機。腦出血中的神經炎症小膠質細胞活化的表現包括細胞因子和吞噬性受體的升高,以及從分支狀變成類阿米巴形態。
  • 轉錄因子HIF-1α與口腔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Th1、Th2等輔助型T淋巴細胞亞型代謝不平衡是OLP複雜的細胞因子免疫調節網絡中重要一環節。由上皮內CD8細胞毒性T細胞引發的角質細胞凋亡可導致OLP上皮基底膜破壞,從而進一步促進炎症的發展。 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Twist是HIF-1α的下遊基因,在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成骨分化過程中,作為轉錄因子Runx2的抑制因子,可以直接綁定在1型Runx2啟動子上,從而抑制T1Runx2的表達,然後是抑制BMP2和2型Runx2的表達。
  • NLRP3炎性體調控小膠質細胞對周圍炎症的反應
    小膠質細胞是大腦的主要免疫細胞,可在炎症誘導後的5 h內通過其細胞內Ca2 +信號傳導感知周圍炎症。重要的是,Ca2 +信號傳導的這種變化發生在炎症誘導後24-48 h。脂多糖介導的小膠質細胞Ca2 +信號傳導的早期增加以及脂多糖誘導的小膠質細胞的形態激活延遲均在缺少NACHT,LRR和NLRP3炎性小體的突變小鼠中被阻斷。
  • 研究總結幹擾素靶基因的表達特徵
    研究總結幹擾素靶基因的表達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0 15:29:16 美國康奈爾大學Lionel B.
  •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
    B肝天然靶點開發新藥,理解激活機制,靶向TLR系統研究人員使用黑猩猩感染實驗模型,結果發現,HBV無法幹擾宿主細胞基因轉錄,並誘導肝臟ISG表達。但是,在一項出現症狀前對21名HBV感染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通過對他們的血清細胞因子量化後,HBV感染並不會引起強烈的幹擾素和白細胞介素(IL)-15的產生,而是誘導了抗炎細胞因子IL-10的產生(觀點來自:Viruses)。怎樣理解科學家的上述發現?其實解釋原因也非常簡單,在B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階段,許多人的細胞因子,在急性肝炎病毒感染時誘導作用偏弱。
  • NF-κB 、炎症、免疫和腫瘤
    在許多例子中,NF-κB二聚體通過和特異DNA結合位點結合激活目標基因,這需要其他轉錄因子的輔助,包括信號傳導子和轉錄激活子(STAT)還有激活蛋白1(AP1)家族成員以及幹擾素調節因子(IRFs)。NF-κB主要的信號靶點基因包括編碼促炎症因子(如TNF、IL-1、IL-6)、生長因子(如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趨化因子(包括IL-8、 CXCL、CCL3、CXCL2、CCL5)、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如MMP9)、促增殖蛋白(如細胞周期素D1和MYC)、抗凋亡蛋白(如BCL-X、BCL-2、FLIP)、促炎症性酶(如COX2)、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血管生成因子
  • 幹擾素與骨免疫系統及牙槽骨骨改建的研究進展
    激活的TYK2和JAK1可進一步磷酸化信號傳導和轉錄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並使STAT1、STAT2與幹擾素調節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IRF9)結合,形成三聚體複合物:幹擾素刺激基因因子(IFN-stimulated gene factor 3,ISGF3)
  • Cell Reports:ADAR1可促進DNA病毒再激活!
    研究表明,ADAR1作為KSHV的促病毒因子,通過抑制RLR通路介導的先天免疫應答而促進DNA病毒的再激活。 在KSHV裂解再激活過程中,ADAR1缺失增加了I型幹擾素的產生 ADAR1促進了DNA病毒再激活 病毒再激活是由於RLR通路介導的先天免疫應答的減弱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在前期研究中,王華林學科組發現SFTSV可利用其非結構蛋白NSs與病毒包涵體「監獄」阻斷宿主固有免疫響應(Ning et al., 2014, JMCB; Ning et al., 2015, JVI),而HRTV儘管不能誘導包涵體形成,但可以通過其非結構蛋白NSs介導激酶與轉錄因子的分子空間位阻抑制I型幹擾素等抗病毒蛋白表達(Ning et al., 2017, JBC)。
  • microRNA通過調節/微調炎症反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早期的研究揭示,miRNA在調節免疫反應和炎症反應中發揮作用。雖然炎症反應可以抵抗病原刺激並促進癒合,但如果沒有必要的內部負調控子進行嚴格控制,炎症反應可能會造成比病原感染更嚴重的損害。失控的免疫反應將會導致多種不同形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最近有4篇文章報導,miRNA可作為出色的調節器調節免疫反應來應對不同病原或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