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所發現TNF-α介導的炎症響應記憶現象並闡述其分子機理

2020-11-10 瀟湘名醫

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朱冰課題組在eLife上,在線發表題為Sustained TNF-α stimulation leads to transcriptional memory that greatly enhances signal sensitivity and robustness的研究論文。研究發現,炎症因子TNF-α的持續刺激能夠誘導部分炎症響應基因產生轉錄記憶,對後續TNF-α刺激產生更快、更強、更靈敏的響應;該現象的分子機制核心為信號誘導的轉錄因子激活及其誘發的DNA主動去甲基化。

信號分子能夠激活特定基因以調控生物學過程。大多數基因對信號分子的初次刺激和二次刺激的反應是相同的,但少數基因在接受信號分子的二次刺激時,有更快、更強的反應,該現象叫做轉錄記憶。促炎症因子TNF-α可激活NF-κB等信號通路,在慢性炎症的發病中發揮關鍵作用。拮抗TNF-α是風溼性關節炎和潰瘍性結腸炎等慢性炎症的重要治療手段。在炎症反應中重要的促炎症因子TNF-α可否介導轉錄記憶?如果能,具體的機制是什麼?在哺乳動物中,哪種表觀遺傳學修飾可在轉錄記憶的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哪些因素決定被信號分子激活的基因是否具有轉錄記憶?解決這些問題將有利於認識慢性炎症和轉錄記憶。

研究人員通過探索插入在HEK293F細胞被DNA甲基化沉默的報告基因,發現持續性TNF-α刺激能夠誘導轉錄記憶,使報告基因在接受二次TNF-α刺激時發生更快、更強的激活。隨後,若干具有對TNF-α刺激具有轉錄記憶效應的內源基因被發現。其中,轉錄記憶效應最強的內源基因是編碼偏頭痛治療靶點CGRP的CALCB基因。

轉錄因子NF-κB結合區域的去甲基化現象,伴隨轉錄記憶的建立。敲除具有DNA去甲基化功能的TET基因後,全部對TNF-α具有轉錄記憶效應的基因都失去轉錄記憶。這表明,主動DNA去甲基化在轉錄記憶的建立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並非所有NF-κB的靶基因都具有轉錄記憶,因為只有在NF-κB結合位點附近有較高DNA甲基化程度和CpG位點密度的位點,才能成為具有記憶潛能的轉錄調控元件。少數具有轉錄記憶效應的基因(如CACLB基因)能夠在接受低於初始TNF-α刺激濃度100倍的二次刺激時,仍發生顯著更強的表達激活,這表明,一旦轉錄記憶被確立,細胞在接受後續炎症刺激時響應靈敏度大幅上升,這一現象可能有助於解釋急性炎症向慢性炎症的轉換。

該研究發現了促炎症因子TNF-α介導的依賴於NF-κB信號通路和DNA主動去甲基化的轉錄記憶效應。這種轉錄記憶效應,使具有轉錄記憶的基因對後續TNF-α刺激發生更快、更強、更敏感的響應。這一轉錄記憶形成的機制預期廣泛存在於其它信號系統,該研究為此類研究提供了研究流程的模板。生物物理所博士趙作棟和研究員張珠強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朱冰為論文通訊作者。朱冰課題組的博士研究生李晶晶和蘭孟穎,博士董強、熊俊、李穎峰等對該研究做出重要貢獻,澳門大學教授李剛對該研究給予協助。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

論文連結

TNF-α刺激介導轉錄記憶形成的分子機理(以CALCB基因為例)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成體神經幹細胞通過TNF-α受體信號通路響應全身炎症
    成體神經幹細胞通過TNF-α受體信號通路響應全身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9 11:12:15 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Isabel Farias和Jose Manuel
  • 成體神經幹細胞可通過TNF-α信號傳導途徑響應全身炎症
    有研究報導,對肌肉的機械損傷不僅會導致其衛星SCs的局部激活,而且還會導致遠處肌肉中的SCs轉變為始發態,這些瞬態稱為Galert【1】。這些SCs通過進入警報或啟動狀態來響應來自遠處受傷組織信號的能力表明其感知機體環境的能力。雖然大腦與血液循環相對隔離,但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和周圍細胞因子誘導的小膠質細胞活化,對外周損傷的固有免疫激活被有效地轉導為神經炎症【2】。
  • 生物物理所揭示噬菌體防禦CRISPR-SpyCas9的分子機制
    2018年12月31日,《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豔麗課題組在CRISPR-Cas系統研究中取得的最新進展。其中,Cas9, Cas12a, Cas12b均具有RNA介導的DNA核酸內切酶活性,Cas13a具有RNA介導的RNA核酸酶活性。面對細菌的免疫系統(CRISPR-Cas),噬菌體也相應進化出了自己的防禦系統(Anti-CRISPR)。
  • 新冠炎症風暴:TNF-α+IFN-γ的協同效應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科學家關於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的機制研究文章,發現TNF-α與IFN-γ的協同效應為炎症風暴的元兇,同時阻斷兩者可以有效控制炎症風暴。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炎症風暴並非某個細胞因子的單獨效應,而是TNF-α和IFN-γ兩者的協同效應直接導致了炎症風暴。
  • 新冠炎症風暴的管控:TNF-α抗體+IFN-γ抗體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科學家關於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的機制研究文章,發現TNF-α與IFN-γ的協同效應為炎症風暴的元兇,同時阻斷兩者可以有效控制炎症風暴。新冠肺炎患者多種炎症性細胞因子升高,如IL-6、IL-18、IFN-γ、IL-15、TNF-α、IL-15α、IL-2等。
  • 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大成/丁璟珒研究組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GSDMD Targeting by Autoprocessed Caspases in Pyroptosis
  • 科學家揭示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大成/丁璟珒研究組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 中科院海洋所劉建國:紅球藻蝦青素獨特跨膜結構有助抑制炎症風暴
    在報告中,劉建國首先介紹了紅球藻蝦青素的分子結構及特性,並就新冠肺炎發病機理、蝦青素在對抗炎症反應中的作用、蝦青素在對抗肺部疾病中的作用和蝦青素在免疫調節方面的作用等內容進行了闡述追根溯源,分子層面了解紅球藻蝦青素「紅球藻蝦青素的一切功能都源於其獨特的分子結構」,劉建國介紹說,紅球藻蝦青素亞分子為左旋結構,兩端頭部親水而中間長鏈疏水,分子長度為10nm,與生物膜寬度一致,可穿越人體3大屏障,直接鑲嵌於細胞膜上。這種分子層面上的特性,使得蝦青素具備了超強的抗氧化性,可保護細胞膜、增強膜生物功能,免受氧化損傷。
  • TNF-α-JNK信號通路研究獲進展
    之前的研究表明TNF-α是一個多向性的先導感染細胞因子,包括NF-κB、JNK、caspases,可以通過激活下遊的信號路徑調節很多免疫反應、細胞死亡、炎症以及腫瘤的產生,目前,對於JNK途徑有選擇性地調節是否是通過影響其他信號通路如TNF-α等並不是很清楚,最近有報導稱Miz1可以充當信號途徑SMORs來有選擇性的調節TNF-α誘導的JNK的激活和細胞的凋亡,但是具體的機制並不清楚
  • Cell Stem Cell | 成體神經幹細胞可通過TNF-α信號傳導途徑響應全身炎症
    為了獲取對NSCs狀態調節的新見解,作者通過GO分析並揭示了靜態細胞中與「炎症」相關類別的富集,甚至962個炎症GO子類別中有一半特定與qNSCs以及pNSCs相關,這些數據提示炎症在SEZ中可能發揮複雜作用。為此,作者首先對腹膜內注射革蘭氏陰性細菌產物脂多糖(LPS)的小鼠中不同SEZ種群特徵的許多基因表達進行定量檢測。
  • Cell論文詳解在SARS-CoV-2感染和細胞因子休克症候群中,TNF-α和...
    2020年11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COVID-19大流行繼續導致重大疾病和死亡,而治療方案仍然有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潛在的策略,可以防止COVID-19患者出現危及生命的炎症、肺部損傷和器官衰竭。
  • 整合素4β7活化在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介導的腸道炎症的機制
    BMC Biology 期刊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劍峰研究團隊於6月10日在開放獲取期刊BMC Biology 上發表題為「A mutation that blocks integrin α4β7 activation prevents adaptive immune-mediated colitis without increasing
  • 長鏈非編碼RNA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機制的研究進展
    關於椎間盤退變的具體機理尚未闡明,而對於非編碼RNA(ncRNA)的研究,特別是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椎間盤退變的發生及進展過程中的調控作用初步展現,其可能參與調控髓核細胞凋亡、細胞外基質降解以及免疫炎症反應等。本文旨在闡述LncRNA的特點及其介導椎間盤退變的多種不同機制。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2016-08-12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植物光受體之一光敏色素B(phyB)在響應紅光/遠紅光調節種子萌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phyB在種子休眠中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研究組運用分子遺傳學等手段,發現了兩個類Myb型轉錄因子RVE1和RVE2負責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研究人員發現,RVE1和RVE2可以促進種子休眠,同時抑制紅光/遠紅光介導的萌發,並且二者在遺傳上位於phyB的下遊。
  •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細胞核膜蛋白SUN2自調控的分子機制 2015-12-11 生物物理研究所 【  在這項研究中,馮巍課題組解析了含有CC結構域和SUN結構域的不同SUN2片段的晶體結構,並結合生物化學和細胞功能實驗,對CC結構域調控SUN結構域的分子機制進行了具體闡述。研究發現,SUN2含有的兩個CC結構域(CC1和CC2)分別處於三聚體和單體的不同聚合狀態,並直接調控SUN結構域活性。
  • Immuity:整合素分子介導Treg細胞在炎症反應中的活性
    2015年5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調節性T細胞(Treg)是一類特異性表達FoxP3,具有特殊功能的CD4+T細胞亞群,它對於抑制有害的T細胞反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在T細胞穩態調節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在炎症反應過程中為何作用受限的具體原因至今不清楚
  • 示植物能量感受器SnRK1促進氣孔發育的分子機理被發現
    Nature Comm | 山東大學白明義課題組揭示植物能量感受器SnRK1促進氣孔發育的分子機理責編 | 奕梵植物SnRK1 [sucrose non-fermenting-1 (SNF1)-related
  • Cell Stem Cell | 成體神經幹細胞響應全身炎症
    有研究報導,對肌肉的機械損傷不僅會導致其衛星SCs的局部激活,而且還會導致遠處肌肉中的SCs轉變為始發態,這些瞬態稱為Galert【1】。這些SCs通過進入警報或啟動狀態來響應來自遠處受傷組織信號的能力表明其感知機體環境的能力。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核糖體在蛋白翻譯過程中倒退的分子機理
    「核糖體的倒退」現象是秦燕於2006年首先發現的(Qin et al., Cell, 2006)。自該現象被報導後,EF4蛋白以及核糖體的倒退機理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研究熱門,引發全球數十個課題組研究這個課題,包括於2006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成立的RNA實驗室(秦燕為首席技術專家)。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anti-CRISPR沉默CRISPR-Cas9系統的分子機理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豔麗課題組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Karen Maxwell課題組的合作論文Inhibition of CRISPR-Cas9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 assembly by anti-CRISPR AcrIIC2 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