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素4β7活化在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介導的腸道炎症的機制

2021-01-07 施普林格自然OA

原文以 A mutation that blocks integrin α4β7 activation prevents adaptive immune-mediated colitis without increasing susceptibility to innate colitis 為標題發布在 BMC Biology 期刊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劍峰研究團隊於6月10日在開放獲取期刊BMC Biology 上發表題為「A mutation that blocks integrin α4β7 activation prevents adaptive immune-mediated colitis without increasing susceptibility to innate colitis」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在整合素β7亞基引入點突變,構建了活化缺失的β7基因敲入小鼠,揭示了與完全抑制整合素α4β7的功能相比,α4β7活化缺失可以維持腸道內足夠的Treg細胞,有效減少免疫細胞向腸道相關免疫器官的遷移,從而有效緩解腸道炎症的發生和發展。

腸道炎症性疾病(IBD)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IBD發病主要由於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炎症性T細胞在腸道黏膜層異常聚集,分泌炎症因子,破壞腸道屏障所導致。

淋巴細胞從循環系統遷移到特定組織部位依賴於整合素與其配體的結合。整合素α4β7與其配體MAdCAM-1相互作用負責淋巴細胞向腸道的定向遷移。淋巴細胞在未受到任何刺激的條件下,細胞膜上的整合素α4β7處於低活性構象,表現出低配體親和性,可以介導淋巴細胞在血管內皮表面進行滾動粘附。當細胞受到激活劑(趨化因子和細胞因子)的刺激後,整合素從低活性的摺疊構像變為高活性的伸展構像,從而完成整合素的活化。活化後的整合素α4β7具有高配體親和性,可介導淋巴細胞的穩定粘附 [1, 2]。整合素β7亞基還可以與αE亞基形成異源二聚體,與腸道上皮細胞的E-cadherin相互作用,介導淋巴細胞在腸道內的駐留 [3]。整合素β7功能缺失可以抑制淋巴細胞向腸道部位的遷移與駐留,從而可以緩解T細胞誘導的腸炎的發病進程。基於此研究人員開發了整合素β7功能抑制性抗體用於治療IBD,但是臨床數據顯示,高劑量抗體會使部分病人腸炎加劇,反而沒有低劑量組治療效果好。有文獻報導高劑量組會抑制Treg細胞向腸道的遷移 [4],並且陳劍峰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整合素α4β7功能完全缺失會導致腸道Treg細胞顯著減少,從而加劇了DSS誘導的先天性免疫介導的急性腸炎的發生 [5]。這些結果表明過度抑制整合素α4β7功能具有潛在的副作用。

陳劍峰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整合素β7亞基中的一對特殊的陽離子-相互作用參與調控整合素活化及其所介導的信號轉導,破壞這種相互作用抑制了整合素的正常活化及其介導的細胞穩定粘附,而對細胞滾動粘附影響甚微 [6]。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通過在整合素β7基因引入點突變(F185A),構建了整合素活化缺失的β7基因敲入(KI)小鼠,同時利用整合素β7功能正常(WT)小鼠和β7完全敲除(KO)的小鼠作為對照,用於研究整合素活化功能缺失在腸道穩態和炎症反應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研究發現,整合素4β7活化功能缺失可以降低淋巴細胞跨血管的遷移能力、抑制淋巴細胞向腸道相關免疫器官的遷移,從而抑制T細胞異常浸潤介導的自發性腸道炎症的發生和發展。雖然β7-F185A突變不能抑制趨化因子誘導的整合素Eβ7的活化,但由於該突變會顯著降低整合素αE的表達,從而可以抑制Eβ7陽性淋巴細胞與上皮組織的黏附及在腸道相關淋巴組織的駐留。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發現與完全抑制整合素4β7的生物學功能不同,抑制其活化可以保留腸道內足夠的Treg細胞,避免了由於完全抑制整合素α4β7功能而導致的急性腸道炎症加劇的副作用。因此,抑制整合素α4β7活化可以同時抑制適應性免疫介導的慢性腸炎,也不會增加先天性免疫介導的急性腸道炎症的敏感性。基於此,開發特異性抑制整合素4β7活化功能的藥物將會成為治療腸道炎症的新方向,該項研究為腸道炎症性疾病的治療以及藥物篩選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

BMC Biology

doi: 10.1186/s12915-020-00784-6

相關焦點

  • 上交大PNAS:免疫治療誘腸炎,雙歧桿菌來緩解?
    先前的研究表明,雙歧桿菌屬可緩解CTLA-4單抗誘導的小鼠腸道炎症。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王鋒團隊與國外團隊合作在PNAS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可通過增加Treg的IL-10介導的免疫抑制功能,並促進Treg的線粒體代謝,以調控腸道菌群組成,從而緩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誘發的小鼠結腸炎。
  • 抗感染免疫—先天性非特異性免疫
    抗感染免疫能使機體抵禦、清除病原體及其有害產物,維持機體內部環境的穩定和平衡。先天性免疫應答又稱非特異性免疫應答,是指動物體內的非特異性免疫因素介導的對所有病原微生物和外來抗原物質的免疫反應。參與先天性免疫應答的因素主要有機體的解剖屏障、可溶性分子與膜結合受體、炎症反應、NK細胞、吞噬細胞等。
  • 磷酸化修飾在炎症小體活化和調控中的作用和機制綜述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和醫學學部、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受邀在Cell旗下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上發表了題為Control of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by
  • NF-κB 、炎症、免疫和腫瘤
    然而,並非所有的慢性炎症都會導致腫瘤,炎症產生的部位也很關鍵:結腸和肝臟的炎症會大大增加腫瘤風險,而關節或肌肉內的炎症很少影響腫瘤的發展。慢性炎症可通過觸發免疫抑制和抗腫瘤免疫抑制來促進腫瘤發生發展,據估計持續感染和慢性炎症至少和全世界15-20%的腫瘤死亡相關。炎症的促腫瘤生長功能是其在組織再生和修復這兩個基本功能之外的另一個奇異表現。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該研究完整地揭示了天然免疫應答中caspase精確地自剪切活化,進而特異地識別和切割GSDMD,引發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細胞焦亡是機體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度的細胞焦亡會誘發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
  • 科學家揭示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該研究完整地揭示了天然免疫應答中caspase精確地自剪切活化,進而特異地識別和切割GSDMD,引發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  細胞焦亡是機體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度的細胞焦亡會誘發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
  • 先天性免疫系統經訓練後隨時準備應對未來的危險
    2018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當你接種抵抗脊髓灰質炎或流感等疾病的疫苗時,你的免疫系統會加速抵禦這種特定的感染。但是,如果你感染了水痘病毒,或者甚至感染了一種略微不同的流感病毒毒株,那麼你的運氣就不好了。這是因為傳統的疫苗努力激活適應性免疫系統。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功能主要由高度特異性的靶向特定威脅的T細胞和B細胞執行。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前期多項研究證明微重力在機體免疫細胞發育和增殖、細胞因子分泌、信號傳導、先天性免疫應答、獲得性免疫應答和記憶等方面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先天性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是造成人體對自身或太空飛行器攜帶病原的抵抗能力減弱以及感染性疾病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
  • 菌群左右下的免疫力天平——免疫失衡疾病背後的新機制
    此外,與小鼠腸上皮細胞的共生相互作用誘導了血清澱粉樣蛋白A等因子,這些因子是腸道t輔助17(Th17)細胞適應性免疫發育所必需的。然而,影響適應性免疫成熟的共生物質的另一個例子是微生物衍生的短鏈脂肪酸(SCFAs)促進抗炎環境,以誘導Treg並促進小鼠的屏障穩態。適應性調節機制的喪失、屏障功能障礙或先天免疫缺陷都是免疫介導的腸道疾病的發病機制。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但是在人體的心臟、皮膚和大腦的蛋白質上也有相同的糖基,這意味著活化的免疫細胞也會攻擊這些組織。 同時,攜帶識別糖基團受體的 T 細胞會與抗體一起增殖,並誘發可損害心臟、引發神經系統症狀的炎症。於是,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轉變成了對自身的破壞性攻擊。 此後,分子擬態被認為是幾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誘因。
  • HBV介導的肝星狀細胞和天然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
    HBV感染肝細胞後不直接造成肝細胞損傷,但誘導肝臟內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從而引起肝臟炎症和損傷[1]。持續的HBV感染最終導致各種肝臟疾病,包括肝硬化、肝癌以及肝衰竭[2]。肝星狀細胞(HSC)作為肝纖維化形成的主要效應細胞,佔所有肝實質細胞的5%左右[3]。位於肝竇間隙的HSC,與肝細胞及肝臟非實質細胞存在密切關係。
  • Nat Rev Neurol熱點綜述:免疫治療+帕金森病=?
    但臨床流行病學仍未始終觀察到自身免疫性疾病與PD間的關聯,血清及腦脊液針對α-突觸核蛋白的自身抗體研究結果不一致。這些矛盾的發現使得很難確定α-突觸核蛋白的自身抗體是有利有弊。02,腦部炎症和PD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一直認為大腦是免疫特權的器官。但諸多證據表明,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可能均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中樞神經形態相關。
  • 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的橋梁——NKT細胞
    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的橋梁——NKT細胞 2020-10-16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環狀RNA在免疫炎症反應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為了闡明circRNA在SiO2誘導的肺巨噬細胞炎症中的作用,Yang等研究了circRNA所作用的細胞凋亡、增殖和遷移的上遊分子機制及功能效應,結果顯示:SiO2進入肺細胞導致circZC3H4RNA表達增加和ZC3H4蛋白水平增加;circZC3H4RNA和ZC3H4蛋白參與SiO2誘導的巨噬細胞活化;SiO2激活的巨噬細胞通過circZC3H4RNA/ZC3H4途徑促進成纖維細胞增殖和遷移。
  • 酵母多糖-免疫系統的「催化劑」
    β-葡聚糖:「免疫系統控制開關」β-葡聚糖的生理學活性屬於生物效應調節物,它不在機體中合成,不能被免疫系統當做自身物質識別,因此能夠誘導機體的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β-葡聚糖與補體受體結合增強免疫細胞活性β-葡聚糖以濃度依賴性和受體特異性的方式與人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結合,而補體受體3 (CR3)是主要細胞表面模式識別受體,對於它們的結合起關鍵作用。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因此,在目前研發免疫耐受藥物的方法中隱含著這樣一個假設,即成功的治療可以治療和預防過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在諸如血友病等先天性疾病中導致無免疫抑制的器官和幹細胞衍生的組織移植和蛋白質替代方法。許多最新的治療成功都涉及到新的藥物,這些藥物被設計用來打破依賴於腫瘤特異性和微環境介導的耐受性信號的腫瘤耐受性。
  • 時玉舫教授:間充質幹細胞和適應性免疫反應
    蘇州大學特聘教授時玉舫參加了會議,並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報告"間充質幹細胞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時玉舫是2008年中央組織部「**計劃」首批入選者,國家特聘教授國家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總體組成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科技專項總體組成員。已發表SCI收錄的研究論文180餘篇,h-index為55。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各種類型的tolDC可產生IL-10,並可在體外誘導效應和記憶CD4+T細胞無能,以及促進分泌IL-10、IFN-γ和TGF-β的Treg和Breg的分化。 同樣,在T細胞活化過程中上調的Fas可與tolDCs中的FasL結合併促進小鼠T細胞凋亡。 樹突狀細胞耐受生成的途徑 免疫細胞分化包括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原性或耐受性,需要精確的轉錄調控,這主要依賴於轉錄因子(TFs)和表觀遺傳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