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是動物機體抵抗病原體感染的能力。包括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兩大類。抗感染免疫能力的強弱與動物的種屬、年齡、營養狀況及內分泌等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是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
抗感染免疫能使機體抵禦、清除病原體及其有害產物,維持機體內部環境的穩定和平衡。
先天性免疫應答又稱非特異性免疫應答,是指動物體內的非特異性免疫因素介導的對所有病原微生物和外來抗原物質的免疫反應。
參與先天性免疫應答的因素主要有機體的解剖屏障、可溶性分子與膜結合受體、炎症反應、NK細胞、吞噬細胞等。
解剖屏障
組成
生物學作用
皮膚和黏膜
①機械阻擋與排除作用
②分泌液的局部殺菌作用
③動物體內、體表的正常菌群起著一定的屏障作用
血腦屏障
阻止病原體及其他大分子物質由血液進入腦組織和腦脊液
血胎屏障
保護胎兒免受感染的防衛結構
正常動物的血液、組織液及其他體液中存在有多種抗微生物物質(補體、溶菌酶、乙型溶素、幹擾素、抗菌肽等)。這些物質對某些微生物分別有抑菌、殺菌或溶菌作用,若它們配合抗體、細胞及其他免疫因子則可表現出較強的免疫作用。
可溶性分子與膜結合受體
補體
♬ 活化後可產生多種免疫生物學效應,發揮殺菌、溶菌、滅活病毒、介導炎症反應和清除免疫複合物等防禦功能
♬ 在抗體或吞噬細胞參與下,補體可發揮更強大的抗感染作用
溶菌酶
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可發揮殺菌作用
乙型溶素
作用於革蘭氏陽性菌細胞膜而發揮溶菌作用
幹擾素
本身對病毒無滅活作用,主要作用於正常細胞,使之產生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使細胞獲得抗病毒能力
抗菌肽
不僅對細菌、真菌有光譜的抗菌活性,對病毒、原蟲及癌細胞也有作用
C-反應蛋白
與許多微生物表面的配體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對微生物的攝取和活化補體介導的對微生物的攻擊
膜結合受體
誘導動物機體的固有性免疫應答,發揮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炎症反應
病原微生物突破機體固有性免疫的皮膚和黏膜屏障,引起感染和組織損傷,從而誘發炎症反應。
參與先天性免疫的細胞
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與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自然殺傷細胞。
1.自然殺傷細胞 能直接殺傷病毒感染細胞,在抗病毒感染的早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吞噬細胞 巨噬細胞不僅吞噬病原微生物,而且能消除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細胞殘骸,有助於細胞的修復。
先天性免疫是機體在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系列天然防禦功能,是個體與生俱來的,具有遺傳性。能夠識別自身和非自身,對異物無特異性區別作用,對病原微生物和一切外來抗原物質起著第一道防線的防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