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非特異性免疫作用

2020-12-04 丁香園

接種疫苗進行免疫預防是過去100年內最偉大的公共衛生成就之一。疫苗的發展成功消滅了天花,並使全球脊髓灰質炎發病率減少了99%,全球麻疹死亡人數也自2000年以來下降了74%。

隨著疫苗可預防性疾病發病率的降低,以及許多新疫苗的發展,過去在發達國家中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頗高的傳染性疾病已不再是公共衛生的主要問題,而人們更多的開始關注於疫苗接種所帶來的不良反應。

近年來,組合活病毒疫苗(麻疹-腮腺炎-風疹[MMR])或疫苗防腐添加劑(硫柳汞,又名乙汞硫水楊酸鈉)引發自閉症的話題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但經過仔細的科學論證,這兩種疫苗相關不良反應的理論均無確鑿證據。實際上,有報導稱接種疫苗還有意想不到的好處,比如接種麻疹疫苗和卡介苗除了可以預防麻疹或結核病,還可明顯降低其它類型感染的死亡率。

英國倫敦大學兒童健康學院暨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免疫科Goldblatt博士等對疫苗的這種非特異性免疫作用進行了述評,強調該作用仍存爭議,需進一步科學論證加以證實。該述評發表於2014年2月26日的JAMA雜誌上。

目前,關於疫苗接種產生非特異性免疫保護作用的證據多來自發展中國家,而近期丹麥的一項感染住院觀察性研究則為發達國家人群是否產生同樣作用進行了驗證。(詳見感染頻道文章:http://infect.dxy.cn/article/69028)

按照丹麥國家免疫計劃,應在嬰兒3、5和12個月大時分別接種一劑DTaP-IPV-Hib(即含白喉、破傷風、百日咳、脊髓灰質炎和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隨後在15個月大時再接種MMR活疫苗。

該研究中的大多數兒童(456043名)按時按順序接種了這些疫苗,另有大約4%(19219名)兒童未接種、延遲接種或不按順序接種(在DTaP -IPV- Hib疫苗第二劑、第三劑之間接種MMR疫苗,或先接種MMR疫苗後接種DTaP -IPV- Hib疫苗)。

研究發現,近期接種MMR疫苗的幼兒,比近期接種DTaP-IPV-Hib五聯滅活疫苗的幼兒,第二年因感染而住院的比例低(8.9/100人年次 VS 12.4/100人年次),因而驗證了MMR疫苗可產生非特異性免疫作用的結論。

這樣的觀察性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種偏倚或混雜因素的影響,既往經驗也顯示,解讀疫苗的非特異性保護作用時要謹慎求證。有研究表明,調整了社會經濟地位、種族和日託的出勤情況等協變量後,MMR疫苗和DTP三聯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都與侵入性細菌感染風險降低有關。

另有研究使用與上述丹麥研究相同的數據,進行了相似的協變量調整後發現,兒童疫苗免疫和各種病毒、細菌感染風險減低存在顯著相關性。然而與丹麥這個研究不同的是,上述兩個研究結果顯示MMR疫苗和DTP三聯疫苗都與非特異性免疫作用有關。

雖然不可能完全去除觀察性研究中潛在的混雜因素,但有些研究通過自身對照法自動校正個體混雜因素後,也同樣發現了MMR疫苗與病毒、細菌感染住院風險降低之間存在相關性。這些研究起初是基於「免疫超負荷」假說試圖證明MMR或其它聯合疫苗可能會增加感染風險的,因而其中所發現的疫苗非特異性保護作用並沒有得到關注。

丹麥的這項新發現特別關注了疫苗接種順序對非特異性免疫保護作用的影響,並評估了在發展中國家發現的滅活疫苗非特異性保護作用是否同樣適用於發達國家人群。為避免偏倚,作者特別強調了除丹麥這項研究外,還需要對其他研究結果(不論陽性發現還是陰性發現)進行綜合考量,進一步分析疫苗與其非特異性保護作用在發達國家人群中的相關性。

目前還沒有針對疫苗顯著減少感染症候群發生的免疫學機制的前瞻性研究,理論上推測該作用機制可能與抗體、T細胞或固有免疫調節有關。一般而言,接種疫苗後的抗體反應對相關抗原具有高度特異性,而從該角度來看,多克隆刺激維持了血清的「免疫記憶」。理論上非特異性抗體可以發揮非特異性保護作用,但卻少有研究可驗證這一理論。

從細胞免疫角度來看,異源T細胞免疫或可解釋這種疫苗的非靶向感染保護作用。人類中天然存在可識別兩種相異HLA-A2提呈抗原(即甲型流感抗原和EB病毒來源抗原)的CD8 + T細胞的交叉免疫反應,從理論上闡述了這種非靶向免疫的一種機制。

另外,雖然固有免疫不是抗原特異性免疫的關鍵因素,同時也缺乏免疫記憶的能力,但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固有免疫系統能通過早期感染或疫苗接種而獲得免疫記憶能力。這種現象可能通過IL-17等細胞因子、自然殺傷細胞或兩者兼而有之介導發揮作用。

儘管如此,疫苗非特異性保護作用對嬰幼兒免疫計劃可能產生的影響仍不明確。若可得到強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一作用,嬰幼兒常規免疫計劃就可能需要進行調整,從而使感染引起的兒童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目前仍需要時間來驗證免疫計劃的安全性、疫苗直接保護作用及計劃中其它疫苗間的相容性。若要對現有免疫計劃進行改動,需要通過良好的實驗設計進行縝密的評估分析,對高發病率和低發病率疾病都進行論證,並且注意混雜因素的影響。

為此,WHO戰略諮詢專家組最近決定,需重新審視疫苗的非特異性免疫作用,並將該議題作為全球免疫策略重要議題的一部分加以關注。對於目前所有疫苗接種產生的非特異性作用影響兒童死亡率的流行病學和免疫學證據,專家們將進行系統化分析,並謹慎決定全球免疫計劃是否需要進行調整或進一步的科學調查。

丹麥的這項研究為該議題的論證做出了進貢獻,但對現有證據進行再分析也非常重要,鑑於合理控制觀察性研究偏倚和混雜因素的能力有限,在沒有專門的隨機對照試驗驗證該議題之前,疫苗非特異性效應仍將繼續存在爭議。


相關焦點

  • 抗感染免疫—先天性非特異性免疫
    包括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兩大類。抗感染免疫能力的強弱與動物的種屬、年齡、營養狀況及內分泌等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是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抗感染免疫能使機體抵禦、清除病原體及其有害產物,維持機體內部環境的穩定和平衡。先天性免疫應答又稱非特異性免疫應答,是指動物體內的非特異性免疫因素介導的對所有病原微生物和外來抗原物質的免疫反應。
  • 中草藥對魚類非特異性免疫機能的研究概況
    中草藥對魚類非特異性免疫機能的研究概況2015-01-08 14:2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當代水產》        瀏覽量: 3854 次 我要評論 在提倡綠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下,開發和生產代替抗生素類的天然無公害免疫增強劑成為水產工作者的關注重點,對中草藥免疫的研究也應運而生並取得了長足進展,這對維護人類健康的綠色食品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1、魚類非特異性免疫系統  免疫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協同而形成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 漲姿勢:腫瘤生物治療|特異性|腫瘤|細胞|疫苗|-健康界
    表1 腫瘤生物治療的分類分類舉例特異性主動免疫腫瘤疫苗抗體靶向非特異性主動免疫細胞因子細菌提取物特異性被動免疫抗體靶向免疫活性細胞(TIL、特異性TIL)非特異性被動免疫免疫免疫活性細胞(LAK、CD3AK、CIK)一
  • 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
    近20年來,以腫瘤疫苗、過繼細胞免疫療法(ACT)和免疫檢驗點單抗療法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作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凸顯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腫瘤疫苗也稱為腫瘤主動免疫療法,其來源於自體或異體腫瘤細胞或其有腫瘤特異性抗原(TSA)或腫瘤相關抗原(TAA)。
  • 論文解讀--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
    論文解讀--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公眾號 作者:陳國權 水產養殖網 2019-08-16 10:29:00本文研究團隊前期已經證明虹鱒紅細胞能夠表達由抗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以下簡稱VHSV)的DNA疫苗編碼的抗原,並在體外對該抗原進行免疫應答。這次,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索虹鱒紅細胞在體內DNA疫苗接種中目前未知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研究者首次展示了在用VHSV的糖蛋白G對虹鱒進行DNA免疫後紅細胞在引發的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 噬菌體在疫苗設計和免疫中的作用機制
    噬菌體被認為通過存在於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等抗原提呈細胞(APC)上的先天模式識別受體(PRRs)來觸發固有免疫。噬菌體含有基因組DNA和RNA,可觸發許多病毒PRR,包括Toll樣受體(TLRs)3、7、8、9和13。
  • ...體液免疫反應,在接種疫苗後第28天達到峰值;快速的特異性T細胞...
    【世界首個新冠疫苗人體臨床數據公布:全部產生免疫應答】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在線發表全球首個重組腺病毒5型載體新冠疫苗I期臨床試驗結果,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論文稱,研究顯示,前述以腺病毒Ad5為載體的新冠疫苗,在給志願者接種後28天時,顯示出免疫原性和人體耐受性。
  • T細胞對C型肝炎病毒的免疫-預防用C型肝炎疫苗的教訓
    重要的是,通過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AA)治癒C型肝炎病毒並不會導致T細胞衰竭的完全逆轉,因此C型肝炎病毒可能會再次感染。目前缺乏對病毒清除、持久性和保護性免疫的免疫決定因素的詳細了解,是研製預防性T細胞疫苗的主要障礙。
  • 非免疫規劃疫苗:三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3歲以上及成人)
    非免疫規劃疫苗僅告知無建議,自願自費接種。【作用與用途】接種本疫苗後,可刺激機體產生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免疫力。用於流行性感冒的預防。【免疫程序和劑量】接種部位:上臂外側三角肌肌內注射。接種劑量:於流感流行季節之前或期間接種。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免疫
    C、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D、白細胞吞噬病菌     5、下列現象中不屬於非特異性免疫的是:     A、嬰兒出生後的半年內不會得天花病     B、吞噬細胞將侵入人體內的病原體吞噬     C、淚液和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它們都具有殺菌作用     D、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具有消除異物的作用
  • 卡介苗可介導機體免疫訓練,或許我們低估了疫苗的作用
    疫苗是人類預防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的重要武器,它通過刺激人體主動產生適應性免疫來提供感染前的保護屏障。另外,治療性疫苗也可以通過中和抗體來提供感染後的治療效果。
  • Sci:用於亞單位疫苗持續共遞送的可注射水凝膠增強體液免疫
    然而不幸的是,由於各種原因,針對很多傳染性疾病的疫苗很難開發,這些原因包括抗原免疫原性差、針對快速突變的抗原靶標的保護範圍差或免疫保護的持久性差等。為了獲得持久的保護性抗體反應,疫苗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和空間與適當的細胞相互作用。在自然感染的情況下,免疫系統暴露於抗原中往往長達1-2周,而單次注射大劑量亞單位疫苗產生的作用僅持續1-2天。
  • 專家:在無有效藥物和疫苗情況下的特異性武器
    「感染性疾病有一個特點,得病過後再康復,處在恢復期的患者血液中會產生抗體,這個抗體具有保護作用。這時候提取出來的血漿叫做恢復期血漿,加以利用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王洪主任說,人體主要有兩種免疫機制: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而血漿治療屬於體液免疫。恢復期血漿為什麼能治病?
  • 個性化癌症疫苗、諾華CAR-T 免疫治療進入了怎樣的新階段
    需要從人體免疫系統的基本構成和功能談起。免疫系統是保護身體健康的重要系統。有兩大作用,一是對外保護機體不受外部 「敵對勢力」如病毒、細菌等的侵犯。二是對內清除各種生活垃圾,消滅衰老或發生癌變的細胞。免疫系統主要藉助兩種武器實現上述目標,一種是體液免疫(或抗體免疫),一種是細胞免疫。分別通過特異性的抗體和殺傷性的免疫細胞攻擊敵人。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非免疫規劃疫苗延遲接種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國非免疫規劃疫苗既往表述為第二類疫苗,常用的兒童劑型有10餘種,現將在當前疫情下我國常用兒童非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的基本原則、延遲接種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專家建議分述如下,適用範圍包括兒童保健醫生、臨床兒科醫生、助理醫生、全科醫生及基層衛生工作者等。
  • 專家: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打兩針次免疫效果會更好
    人民網北京12月21日電 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冬春季疫情防控及重點人群疫苗接種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滅活疫苗要打兩針次,因為打兩針次免疫效果會更好一些。從已發表的新冠疫苗文獻來看,發揮作用的時間主要是在接種疫苗第二劑次的兩周後,會產生較好的免疫效果。
  • NEJM公布結果:新冠疫苗mRNA-1273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具有顯著抗病毒療效
    2020年2月,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與莫德納公司合作研發了一種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mRNA-1273,可針對SARS-CoV-2感染宿主細胞的關鍵刺突蛋白(S)發揮作用。2020年7月28日,該疫苗研發團隊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表了mRNA-1273對非人靈長類動物上下呼吸道病毒複製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接種了mRNA-1273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可誘導強大的SARS-CoV-2中和活性,高效抑制上下呼吸道病毒複製,對其提供快速保護,且肺部不會產生病理變化。
  • 專家:接種新冠疫苗第二劑次兩周後 會產生較好免疫效果
    談及新冠疫苗接種後將會如何在人體體內產生作用,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在會上表示,從前期已經發表的新冠疫苗文獻來看,發揮作用的時間主要是在接種疫苗第二劑次的兩周後,會產生較好的免疫效果。關於疫苗接種之後發揮作用的免疫機理,王華慶介紹道,疫苗接種之後,人體的免疫系統主要有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在發揮作用,這個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接種疫苗之後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產生了一個識別作用,第二個功能就是產生了免疫記憶的作用,第三個功能就是產生了抵禦病毒或細菌的作用。「一旦有病原侵入機體的時候,B淋巴細胞也好、T淋巴細胞也好,先識別和我們打進去的疫苗是不是同類」。
  • Papillomavirus Res:宮頸陰道分泌物中感染和疫苗誘導的HPV特異性...
    因此,除了評估全身免疫力外,準確測量宮頸免疫力對於評估HPV感染和疫苗接種的局部免疫反應非常重要。本綜述探討了調查宮頸陰道分泌物(CVS)中是否存在感染和疫苗誘導的HPV特異性抗體的研究,結果已在線發表於Papillomavirus Res。
  • 新進展: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變種和疫苗的反應研究
    【英國《醫學快訊》網站2020年12月31日文章】題:SARS-CoV-2的特殊變種及疫苗的獨特敏感性研究。免疫系統成分中有不同基因變異的個體,對SARS-CoV-2的免疫反應往往非常不同,對疫苗也會有不同的反應。同樣,新出現的SARS-CoV-2變種在相同的免疫系統中會引發不同的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