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植物能量感受器SnRK1促進氣孔發育的分子機理被發現

2020-09-03 BioArt植物

Nature Comm | 山東大學白明義課題組揭示植物能量感受器SnRK1促進氣孔發育的分子機理


責編 | 奕梵


植物SnRK1 [sucrose non-fermenting-1 (SNF1)-related kinase 1] 蛋白激酶與酵母SNF1以及哺乳動物AMPK在結構具有較高的同源性,並且功能非常保守,作為能量感受器參與環境和細胞脅迫響應。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其體內碳水化合物往往隨著發育狀態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植物通過感應碳水化合物的變化,調控SnRK1的激酶活性;同時,SnRK1蛋白激酶能控制下遊與能量相關的關鍵代謝酶類的酶活,反饋調控植物碳水化合物水平,來進一步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適應周圍環境。但SnRK1如何響應外界環境刺激和激素信號,以及激活的SnRK1如何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能量穩態,目前都還不清楚。


2020年8月25日,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白明義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KIN10 Promotes Stomatal Development through Stabilization of the SPEECHLESS Transcription Facto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揭示了植物能量感受器SnRK1複合體的催化亞基KIN10介導植物內源能量水平調控植物氣孔發育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發現,擬南芥在弱光,短日照和液體培養等條件下,氣孔發育被顯著抑制,此時外源施加的糖類可以有效促進植物氣孔發生。在這些條件下植物能量感受器SnRK1複合體的催化亞基KIN10突變體kin10造成氣孔指數降低,而KIN10的過表達材料KIN10-Ox表現為氣孔指數升高。進一步研究表明,外源施加蔗糖可以促進KIN10蛋白質的翻譯。同時,KIN10蛋白質具有在擬南芥表皮氣孔發育進程細胞中特異的核定位現象,並且與氣孔發育核心轉錄因子SPEECHLESS(SPCH)相互作用,磷酸化SPCH提高SPCH的蛋白穩定性,進而促進氣孔發育。


KIN10調控氣孔發育分子模型


山東大學白明義教授課題組常年研究植物激素油菜素內脂調控植物適應性的分子機理研究,近期他們取得系列研究進展包括:油菜素內脂調控植物幼苗出土(Tian et al., 2018, Nature Communications; Wang et al., 2020, Plant Cell);油菜素內脂調控氣孔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調控氣孔運動(Li et al., 2020, Plant Cell)。該最新發表的研究論文是白明義課題組研究油菜素內脂調控植物葉片碳水化合物代謝進而調控氣孔發育的一部分。該工作的完成為解析油菜素內脂通過調控植物碳水化合物代謝調控氣孔運動和發育來調控植物光合作用和環境適應性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山東大學為該工作的第一完成單位,山東大學的助理研究員韓超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鄧志平研究員,新加坡國立大學On Sun Lau教授以及比利時根特大學-弗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的Geert De Jaeger教授參與了該工作,山東大學的白明義教授為該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大學自主創新基金和青年交叉創新群體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048-w

相關焦點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2020-10-20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 植物表面的氣孔是如何形成的?
    氣孔前體細胞的不對稱分裂或分化是氣孔形成的決定性步驟。來自比利時佛蘭德斯的生命科學研究所(VIB)和根特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決定氣孔前體細胞命運的新機制,論文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 在擬南芥中,科學家們鑑定出了一種支架蛋白——POLAR,並證明了POLAR會將一組GSK3樣激酶帶到氣孔前體細胞極化末端的互作分子伴侶處,以啟動不對稱細胞分裂。
  • 餘迪求課題組在茉莉酸調控植物氣孔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氣孔是植物與環境之間氣體和水蒸氣交換的「門戶」。氣孔發育受到內源信號和外界環境信號的嚴格調控。茉莉酸類物質是調控植物多種生理過程的重要信號分子,但茉莉酸類與其他它發育信號途徑互作的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該研究發現,茉莉酸類物質負調控擬南芥子葉的氣孔發育。
  •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中國科學院
    植物所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2016-08-12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光是影響種子萌發的主要環境因子之一,紅光促進種子萌發,而遠紅光抑制萌發,並且二者的效應可以逆轉。植物光受體之一光敏色素B(phyB)在響應紅光/遠紅光調節種子萌發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phyB在種子休眠中的調控機理並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林榮呈研究組運用分子遺傳學等手段,發現了兩個類Myb型轉錄因子RVE1和RVE2負責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理。
  • 科學家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韓克利研究員團隊發現了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 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表面均勻分布著一層反式構型的蘋果酸芥子酯類似物,可以將具有破壞性的紫外線能量,在幾十個皮秒內通過光致順反異構轉化為無毒無害的熱能,同時生成大量順式產物。這些順式產物在防曬分子整體的防曬效果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順式產物在吸收紫外線後的光物理和光化學過程卻不清楚。
  • 遺傳發育所在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兩個保衛細胞所組成的氣孔是植物與外界環境進行水分和氣體交換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病原菌入侵植物的天然通道。遇到病原菌侵害時,植物會主動關閉氣孔以阻止病原菌的入侵。為了打破植物的這種防禦機制,病原菌產生冠菌素(COR),使氣孔重新開張,以促進其順利進入植物體內。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表植物DNA去甲基化的機理和功能綜述文章...
    這篇文章概述了最新的植物中DNA去甲基化的調控機理,以及其在模式植物和作物中的生物學功能。  DNA甲基化修飾主要指5-甲基胞嘧啶(5mC),它是一種可逆的表觀遺傳修飾。在植物中,基因組上的5mC 可以由ROS1 家族蛋白介導切掉,之後再由鹼基修復機制合成非甲基化胞嘧啶,從而造成基因組的DNA去甲基化。
  • 大連化物所發現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韓克利團隊發現了植物防曬分子新的激發態超快能量馳豫機理。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表面均勻分布著一層反式構型的蘋果酸芥子酯類似物,可以將具有破壞性的紫外線能量,在幾十個皮秒內通過光致順反異構轉化為無毒無害的熱能,同時生成大量順式產物(JPCL,2017)。生成的大量順式產物在防曬分子整體的防曬效果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順式產物在吸收紫外線後的光物理和光化學過程卻不清楚。
  • 與氣孔發育三個階段相關的基因
    氣孔打開時,植物吸入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同時允許水分蒸發,將根部的水牽入(蒸騰作用),如果水分蒸騰過多,圍繞氣孔的兩種細胞會將氣孔關閉。因此,氣孔可以防止植物水分喪失。         最近,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副教授Keiko  Torii率領的研究小組發現兩個可以指導氣孔發育的新基因,並將這兩個基因命名為Speechless和Mute。
  • 研究發現植物氣孔開閉調控新機制
    為適應環境的影響,植物的氣孔會經常開閉,這對於植物平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攝入和蒸騰過程中水分的釋放是很重要的。但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機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日前,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發表在《植物細胞》雜誌的一篇綜述論文指出,葡萄糖是保衛細胞(植物氣孔的兩個「唇」)中主要的澱粉代謝產物,並且在藍光誘導的氣孔開放過程中,葡萄糖是氣孔的主要能量來源,這一發現有助於揭示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新機制。保衛細胞中的澱粉降解是藍光誘導下氣孔打開的標誌之一。
  •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獲得新發現,擬南芥表皮毛時序性發育機理被揭示
    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方面,這幾年的進步很大,近期科學家開始進一步的進行基因方面的研究,從而獲得了新的突破,科學家在研究植物發育和生長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直新的機制,這個新發現將會給未來植物類的研究,找到一個新的方法和途徑。
  •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
    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分子機理揭示2017-06-06 18:24 來源: 科技日報 山東農業大學張憲省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幹細胞領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揭示了激素調控植物幹細胞活動的分子機理。6月2日,國際植物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植物細胞》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該成果為推動更大範圍植物離體快繁、生物育種和基因工程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植物幹細胞主要存在於莖端、根端和形成層,莖端幹細胞通過不斷分裂與分化形成植物的地上部分;根端幹細胞形成植物的地下部分。外源施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能夠在體外培養條件下誘導植株再生,是德國科學家Skoog和Miller在1957年的重大研究發現。
  • 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號傳導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茉莉酸(Jasmonate,JA)激素是植物體內一類非常重要的脂類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某些重要的生長發育過程以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葉片表皮毛的起始、花青素的積累及抗凍害反應等。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植物氣孔控制的進化機制
    氣孔器是由植物葉片表皮上成對的保衛細胞以及之間的孔隙所組成的結構,是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影響著植物光合、呼吸、蒸騰等生理活動。氣孔的開閉與保衛細胞的水勢有關, 保衛細胞水勢下降而吸水膨脹,氣孔就張開,水勢上升而失水縮小,使氣孔關閉。
  • 科學家發現茉莉酸調控根器官再生的機理
    植物受到由生物或非生物脅迫引起的物理傷害以後,可以通過激活生長過程完成組織和器官再生。然而,人們尚不清楚植物遭受機械損傷以後激活器官再生的分子機理。在特定逆境脅迫下,植物通過茉莉酸途徑抑制主根生長而促進側根發生(Sun et al., 2009, Plant Cell; Chen et al., 2011, Plant Cell)。
  • 植物DNA去甲基化的機理和功能
    這篇文章概述了最新的植物中DNA去甲基化的調控機理,以及其在模式植物和作物中的生物學功能。DNA甲基化修飾主要指5-甲基胞嘧啶(5mC),它是一種可逆的表觀遺傳修飾。在植物中,基因組上的5mC 可以由ROS1 家族蛋白介導切掉,之後再由鹼基修復機制合成非甲基化胞嘧啶,從而造成基因組的DNA去甲基化。
  • 舊話新提:ANR1促進菊花根系發育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菊花MADS-box轉錄因子CmANR1能夠轉錄激活生長素運輸基因CmPIN2的表達,增加根系中生長素含量從而促進菊花根系發育的新機制,並培育了氮素高效利用的菊花新材料。氮素尤其是硝態氮(NO3-)可作為信號物質對植物根系發育起到複雜而精細的調節作用。
  • 褪黑素和血清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昆明12月23日電(記者趙漢斌)褪黑素及其前體血清素是人、動物和植物中兩個高度保守的分子,它們在調控一系列生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3日來自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消息,該園研究人員通過比較生理反應和轉錄組學分析,在褪黑素和血清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研究方面獲得了重要進展。褪黑素及其前體血清素由共同的前體——L-色氨酸經過一系列酶促反應合成。此前,許多研究揭示它們參與調控植物特定生長發育或逆境響應過程,但其生理與分子機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促進植物根系發育的「密碼」找到了
    植物的根越多、越長,吸收水分和養分就越多,但究竟是誰在左右植物的根系生長?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發表封面文章,揭示植物根尖分生區發育過程中PLT1的轉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植物核轉運蛋白參與的信號途徑提供了新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