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氣孔控制的進化機制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氣孔器是由植物葉片表皮上成對的保衛細胞以及之間的孔隙所組成的結構,是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影響著植物光合、呼吸、蒸騰等生理活動。氣孔的開閉與保衛細胞的水勢有關, 保衛細胞水勢下降而吸水膨脹,氣孔就張開,水勢上升而失水縮小,使氣孔關閉。影響氣孔運動的主要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溫度、葉片含水量、風以及植物激素等,其實質都是通過改變細胞內pH值或酶活性影響保衛細胞水勢,控制氣孔關閉。

對於氣孔運動控制機理,科學家們曾提出不同的模型以解釋保衛細胞對光照、細胞激素濃度(以脫落酸研究最為常見)以及代謝速率的響應。其中最受關注的有3種假說:澱粉—糖互變、鉀離子吸收和蘋果酸生成。然而,目前我們並不能清楚植物氣孔應對環境因素的機制,同時對葉片表皮內主動及被動過程的聯繫也知之甚少。

氣孔具有至少400萬年的演化歷程,在乾燥條件可以減少水分損耗,在適宜條件下又可以提高控制光合二氧化碳動態的滲透膜的滲透能力。將內部的水運輸系統組合成為可調節性的氣孔是維管植物入侵陸地環境的轉折點。在維管植物中,氣孔開閉控制進化是一個由主動到被動的過程。真蕨類和古蕨類植物的氣孔運動是通過葉片水分平衡進行調節,是一個被動過程;而在種子植物中,氣孔控制葉片水分平衡的過程是由氣孔孔徑主動代謝過程所調控,是一個主動過程,這使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相比於真蕨類和古蕨類植物具有更強的生存優勢。根據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在進化分枝上所處的位置,我們推測,這種氣孔代謝控制的根本轉變發生在約360萬年前真蕨類植物的分化時期。此外,維管植物在早期分化進化過程中,某些世系極有可能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氣孔響應行為。

氣孔進化可能反映早期的維管植物進化,從蕨類植物開始,其中的一個進化分枝形成了現在的這個維管植物世系。種子植物複雜的氣孔行為源於具有簡單被動氣孔控制過程的共同祖先,就像現存的真蕨類和古蕨類植物。種子植物得到的主動而不是被動氣孔控制水分平衡系統為其提供了應對乾旱時調節植物水分的適應能力。未來對於植物氣孔進化的更長遠研究可以著眼於苔蘚植物的氣孔,對這種最為簡單的高等植物的研究將指導我們發現陸地植物氣孔世系的功能根源。需要注意的是,苔蘚植物氣孔的壁由單列細胞組成,結構更為簡單,氣孔沒有關閉能力。此外,蘚類植物因單層細胞的結構,因此其氣孔通常與植物水分調節功能關係不大。在苔蘚進化過程中,為何產生了如此一個功能不明顯的冗餘器官?它的功能是什麼?一個冗餘器官又是如何保留下來並且進化成為重要的生理結構?這都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英國研究揭示植物氣孔免疫機制
    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因為世界上農業產生的食物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病原菌奪走了,現在知道了植物對病原菌的免疫反應的第一個也是最相關的信號之一—侵染後的鈣離子爆發背後的分子機制,找到與該鈣離子通道相關的機制,可以進一步研究其調控過程,這將改善對該通道活性調節並最終提高植物對病原菌免疫反應方式的理解。
  • 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前言感知生物和非生物脅迫通常會導致植物氣孔關閉。不同的環境刺激誘導胞漿中鈣離子濃度迅速增加,從而激活信號傳導反應。葉氣孔由兩個保衛細胞組成,介導水和氣體交換並表現出對刺激的動態鈣離子響應。氣孔為植物病原體提供了天然的入口點,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其氣孔關閉,以確保最佳的光合作用,同時適當限制蒸發和病原體的進入。
  • 科學家發現植物的氣孔免疫機制 有助於抗病作物的工程化育種
    和人類一樣,植物保護自己免受病原體的侵害。在蘇黎世大學大學教授Cyril Zipfel領導下的一個國際小組現在發現了植物免疫系統門控:鈣通道在與細菌等微生物接觸時觸發氣孔關閉。這種天生的防禦機制有助於培育對病原體有抵抗力的作物。每一片植物的葉子上都有數百個小孔,可以與環境進行氣體交換。
  • 植物表面的氣孔是如何形成的?
    氣孔是植物表面由不對稱細胞分裂產生的微小孔隙。這種通過支架實現的調控作用可能是控制植物中GSK3樣激酶功能的常見機制。 Anaxi Houbaert等人在Jenny Russinova博士的指導下研究了氣孔的發育。眾所周知,GSK3樣激酶可以同時促進和抑制氣孔的形成,但尚不清楚這種激酶是如何在同一個氣孔譜系細胞中存在的。
  • PNAS:浙大、西雪梨大學 | 植物耐旱和氣孔進化新機理
    迄今為止,已經在陸地植物適應的背景下考慮了逆行信號傳導,但沒有考慮將葉綠體功能與氣孔調節相關聯的信號級聯的起源和進化。我們顯示葉綠體逆行信號傳導過程的關鍵元素,核苷酸磷酸酶(SAL1)和3'-磷酸腺苷-5'-磷酸(PAP)代謝,在陸生植物的藻類祖先 - 鏈黴菌藻類中進化。
  • PNAS:浙大、西雪梨大學丨植物耐旱和氣孔進化新機理
    期刊:PNAS主題:植物耐旱和氣孔進化新機理標題:Evolutionof chloroplast retrograde signaling facilitates green plant adaptation to land影響因子:9.504檢測指標:K+、Ca2+、Cl作者:浙江大學/西雪梨大學陳仲華
  • 植物葉片的氣孔如何開閉自如?
    植物通過氣孔進行氣體交換:每吸收一個二氧化碳分子,就有100個水分子逸出。植物通過精密的傳感器網絡,在乾燥和飢餓之間實現平衡。當光線充足時,植物會打開葉片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CO2,2為下標),然後通過光合作用將其轉化為碳水化合物。
  • 研究揭示氣孔保衛細胞分裂精細調控機制
    氣孔是分布在所有陸地植物葉片表面的特化表皮細胞結構。氣孔保衛細胞根據環境條件變化和節律發生「運動」改變氣孔大小,調控植物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水分蒸發,直接影響了光合作用碳同化和水分利用效率。模式植物擬南芥FOUR Lips (FLP) 是最早被發現的氣孔發育關鍵基因之一。FLP基因突變可導致保衛細胞母細胞的冗餘分裂,如flp-1突變體中可形成四個保衛細胞相鄰的異常氣孔簇。
  • 研究發現植物氣孔開閉調控新機制
    為適應環境的影響,植物的氣孔會經常開閉,這對於植物平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攝入和蒸騰過程中水分的釋放是很重要的。但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機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日前,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中國浙江大學的一個聯合研究團隊發表在《植物細胞》雜誌的一篇綜述論文指出,葡萄糖是保衛細胞(植物氣孔的兩個「唇」)中主要的澱粉代謝產物,並且在藍光誘導的氣孔開放過程中,葡萄糖是氣孔的主要能量來源,這一發現有助於揭示植物氣孔開閉調控的新機制。保衛細胞中的澱粉降解是藍光誘導下氣孔打開的標誌之一。
  • 示植物能量感受器SnRK1促進氣孔發育的分子機理被發現
    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其體內碳水化合物往往隨著發育狀態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植物通過感應碳水化合物的變化,調控SnRK1的激酶活性;同時,SnRK1蛋白激酶能控制下遊與能量相關的關鍵代謝酶類的酶活,反饋調控植物碳水化合物水平,來進一步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適應周圍環境。但SnRK1如何響應外界環境刺激和激素信號,以及激活的SnRK1如何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能量穩態,目前都還不清楚。
  •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植物氣孔免疫
    鈣離子通道OSCA1.3調控植物氣孔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14:30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Cyril Zipfe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網—闡明茉莉酸如何調控植物氣孔運動
    本報訊 (記者鄭金武 通訊員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沈應柏帶領團隊,揭示了質膜氫泵介導的H+流在茉莉酸誘導的氣孔關閉信號過程中的作用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2020-10-20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 與氣孔發育三個階段相關的基因
    氣孔打開時,植物吸入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同時允許水分蒸發,將根部的水牽入(蒸騰作用),如果水分蒸騰過多,圍繞氣孔的兩種細胞會將氣孔關閉。因此,氣孔可以防止植物水分喪失。         最近,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副教授Keiko  Torii率領的研究小組發現兩個可以指導氣孔發育的新基因,並將這兩個基因命名為Speechless和Mute。
  • 浙大學者發現植物「登陸」的新機理
    植物從水生到陸生的跨越是地球生命進化中重要的裡程碑之一,相較於水中的生活環境,陸地生物最顯著變化就是面臨更多的乾旱脅迫。如何應對乾旱,這是當前農業及植物科學研究的重要命題。由此,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張國平教授團隊的陳仲華教授課題組,與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英國、以色列、加拿大和德國的27位科研人員聯合攻關,提出並驗證了關於植物如何在4.5億年前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新理論,提出了葉綠體逆行信號通路SAL1-PAP的起源和進化的新觀點。該發現加深了對植物耐旱性進化及適應氣候變化的理解,對作物耐旱育種和栽培提供了新思路。
  •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雙星綠藻基因組揭示陸地植物進化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5 15:19:51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ichael Melkonian與深圳華大基因Gane Ka-Shu Wong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陸地雙星綠藻基因組為陸地植物進化提供了新的見解
  • 餘迪求課題組在茉莉酸調控植物氣孔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氣孔是植物與環境之間氣體和水蒸氣交換的「門戶」。氣孔發育受到內源信號和外界環境信號的嚴格調控。茉莉酸類物質是調控植物多種生理過程的重要信號分子,但茉莉酸類與其他它發育信號途徑互作的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該研究發現,茉莉酸類物質負調控擬南芥子葉的氣孔發育。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內生真菌與植物防禦機制的關係
    許多內生菌由於與植物的長期共處形成互利的共生關係。一方面,植物為內生菌提供充足的營養和適合的生長環境促進其生長。另一方面,內生菌在植物應對外界環境的應激耐受性(包括抗旱、抗病蟲害及對病原體拮抗等)、宿主植物的生長、宿主植物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的產生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 ...技術大學揭示調節植物葉片氣孔孔隙變化的鉀離子通道KAT1超極化...
    鉀離子是植物生命過程中的關鍵元素,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各種生理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植物利用細胞膜表面的鉀離子通道進行鉀離子吸收或者外排,從而維持體內鉀平衡並實現生理功能調節。KAT1是表達於擬南芥葉片氣孔保衛細胞(guard cell)中的鉀離子通道。研究表明KAT1是一種電壓門控的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介導K+內流,引起氣孔膨脹和開放,在調節植物葉片表面氣孔孔隙變化中起關鍵作用。